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八)
18、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黃英哲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序章
故鄉與他鄉
第一章 張深切的政治與文學:自傳作品所呈現的人生軌跡
一、張深切在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中之定位
二、關于民族意識之覺醒
三、「臺灣自治協會」時期
四、「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時期
五、戲劇活動與政治運動
六、「臺灣文藝聯盟」時代
七、《中國文藝》時代
八、返臺與歸隱
九、結語
第二章 楊基振及其時代:從日記看一位臺灣知識分子從戰前到戰后的心理轉變
一、楊基振與他的時代
(一)學生時期
(二)滿鐵時期
(三)華北時期
(四)歸臺后
二、日記的歷史書寫
(一)戰時華北地區臺灣人的交往圖譜與生活景象
(二)戰爭時局的認知情形與戰后經濟的動蕩
(三)日本敗戰后華北國軍、八路軍與日本軍的角力關系
(四)戰后旅居大陸臺灣人的財產問題與歸臺經過
(五)「光復」后的臺灣諸般世態:二二八事件前后
三、結語:戰前到戰后——一位臺灣知識分子的心理構造轉變
文本越境·意義再制
第三章 〈藤野先生〉到臺灣:戰后初期「中日友好」的符碼
一、前言
二、魯迅的臺灣傳播
三、關于日文雜志《新聲》月刊
四、「友好的象征」:節譯版的〈藤野先生〉
五、結語
第四章 跨界者的跨界與虛構:陶晶孫小說〈淡水河心中〉顯現的戰后臺灣社會像
一、前言
二、從一件殉情事件談起
三、臺灣時代的陶晶孫(1946-1950)
四、致命的吸引力:當臺灣女子邂逅大陸男子
五、戰后臺灣社會像書寫:〈淡水河心中〉
六、結語
附錄、陶晶孫〈淡水河心中〉(〈淡水河殉情〉)
國家重建與文化葛藤
第五章 國民性改造的構想:許壽裳與臺灣,1946-1948
一、前言
二、許壽裳的赴臺
三、許壽裳與臺灣省編譯館
四、許壽裳與臺灣文化協進會
五、許壽裳與臺灣的魯迅傳播
六、結語:許壽裳與臺灣大學
第六章 歷史斷裂中的延續:許壽裳與戰后臺灣研究的展開
一、前言
二、許壽裳與臺灣省編譯館臺灣研究組之設立
三、臺灣省編譯館臺灣研究組的工作內容與成果
四、臺灣省編譯館撤廢后臺灣研究組人員的去向
五、結語
不在場的后殖民狀況
第七章 香港文學或是臺灣文學:論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一、前言
二、異鄉客的香港史:城市地圖的銘刻
三、「日不落國」的殖民幻影:施叔青的后殖民寫作策略
四、文學史的位置:臺灣?香港?
五、結語
19、儒家思想的現代使命——永續發展的智慧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孫震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壹、儒家思想的傳統意義與現代使命
貳、義利之辨、企業倫理與王道文化
參、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
肆、全球化、物價、所得分配與經濟成長
伍、從孔子的教育思想看當前臺灣的品德教育
陸、我對臺灣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的一些看法
20、兩漢貨幣通覽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蔡啟祥 著
出版單位:臺北:蘭臺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有三大部份:一、「考據數據」二、「錢幣資料」三、「相關圖片數據」。
其一「考據資料」:引用歷史文獻及貨幣史資料,更引用近年來考古出土報告,各地錢幣家發表文章、著述等。
其二「錢幣資料」:盡量引用自己的收藏品,引用發表過了拓片、圖像,轉錄于書中并注明來源處。歷代新紀元的年號錢或重要稀少的錢幣或待考證的錢幣,皆標示年代、材質、規格、重量、備注等。并拍攝彩圖加以放大刊出,其余錢幣盡可能全部以一比一原尺寸大小彩色圖片印出,此乃本書之特點。
其三「相關圖片數據」:「錢幣」上的資料、相關遺址因年代久遠,不可考或己荒蕪,難以取得攝錄,但本書以此為「志」,克服困難,在真跡難覓的部份也會擷取些有關連的、生動的、趣的,讓冷冰冰的古錢增加另外的色彩及生命,此乃本書另一特色。
21、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它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吳文津 著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吳文津先生在《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它》一書里,敘述美國東亞圖書館演變和發展、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之史實及其收藏,緬懷中國近代圖書館發展先驅如韋隸華(Mary Elizabeth Wood)女士和袁同禮先生、學人如芮瑪麗(Mary Clabaugh Wright)教授和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教授等,以及關于東亞圖書館目錄等,是一本研究美國東亞圖書館的重要之作!要認識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的歷史動向,還是想理解西方人怎樣研究這一動向,《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它》都能給讀者以親切的指引。
作者簡介:
192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青年從軍。二戰后就讀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及該校圖書館學院。復在史丹佛大學博士班攻讀中國近代史。曾任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東亞圖館館長及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主要著作有Contemporary China: A Research Guide(Stanford, 1967)及與 Roderick MacFarquhar、Timothy Cheek合編之The Secret Speeches of Chairman Mao: From the Hundred Flowers to the Great Leap Forward(Harvard, 1989)。
22、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陳瑞麟等 著
出版單位:臺北:麥田出版
內容簡介:
可以有臺灣理論嗎?如何可能?(陳瑞麟)
理論臺灣初論(史書美)
現代性的實驗室:從多元現代性的觀點詮釋臺灣在世界史的意義之嘗試(湯志杰)
理論與虛空(廖朝陽)
批評的常識/常識的批評:理論、常識與改革(蕭立君)
臨界臺灣:阿岡本、佛教與《海角七號》的范例(李鴻瓊)
華人海洋與臺灣:海盜、另類現代性、「后中國」動能(廖咸浩)
學院教育與知識生產:以《中外文學》的中國/臺灣文學研究為例(梅家玲)
臺灣科技產業與技術研究的「自我后進化」之探討(陳東升)
從螟蛉到螟害:近代臺灣的農業蟲害及其防治(呂紹理)
附錄:知識臺灣學群宣言草案
23、日治時期在臺日本警察的原住民書寫:以重要個案為分析對象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溫席昕 著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
第三節 研究范圍、方法與材料
第四節 章節架構安排
第二章 領臺初期漢文人與理蕃警察:佐倉孫三、豬口安喜的多重身分實踐
第一節 佐倉孫三的理蕃調查
第二節 口安喜旅居臺灣三十年的執勤經驗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理蕃視域下的臺灣原住民:藤崎濟之助、瀨野尾寧的理蕃史建構
第一節 「光輝的理蕃功勞者」:藤崎濟之助及其著作
第二節 瀨野尾寧與「蕃界美談」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霧社事件、戰爭期與理蕃警察:以橫尾廣輔、中村文治為中心
第一節 1930年代的蕃地視學官:橫尾廣輔的理蕃視察
第二節 戰爭期、南洋與高砂義勇隊:中村文治在戰爭前后的寫作實踐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
24、蒙古獨立與蒙中俄關系(1911-1945年)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其木格 著
出版單位:臺北:幸福綠光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二章 蒙古獨立緣起
第一節 歷史緣起
第二節 經濟的影響
第三節 滿清新政在蒙古
第三章 蒙古獨立運動
第一節 蒙古代表團赴俄請求援助
第二節 收復庫倫恢復蒙古國主權
第三節 收復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市
第四章 蒙古獨立后的情況
第一節 蒙古國政府與中華民國的關系
第二節 內、外蒙古的統一運動
第三節 蒙俄友好條約
第四節 蒙俄友好條約對蒙古國的影響
第五章 1915年恰克圖條約 104
第一節 關于蒙古問題中俄的《北京聲明書》
第二節 蒙古國政府總理賽音諾顏那木囊蘇倫訪問俄國
第三節 蒙中俄三國恰克圖會議
第四節 恰克圖條約之后的蒙古
第六章 1919-1921年蒙中俄關系
第一節 取消蒙古自治權
第二節 白俄軍官恩琴進入蒙古恢復蒙古自治權
第三節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勝利
第七章 1945年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公投
第一節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第二節 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公投
第八章 結論
25、日本的世界觀:兩百年的變遷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Marius B. Jansen 原著,柳立言 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Japan and Its World: Two Centuries of Change”
馬厄利爾·詹遜(Marius B. Jansen)向來被視為日本史的權威學者,他在這本書結合他于七十年代年在普吉得海灣大學(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的一系列?布朗與哈利講座」內容,為讀者了解200年以來日本對于自身、美國及西方世界的觀念轉變,建立起認識的基礎。
本書是詹遜教授的學術研究結晶之一,書中以杉田玄白、久米邦武、松元重治三個歷史人物為主線,分析德川中期、幕末明治初期及戰后昭和期日本人如何重新認識世界及給自己定位,透過人物講故事,從而帶出歷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