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八)

2016·1——2016·6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7本第2分

時  間:2016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尚書·無逸》篇今古文異同與錯簡(虞萬里)

馬王堆帛書《刑德》《陰陽五行》諸篇歷法研究──以《陰陽五行》乙篇為中心 (程少軒)

按季進呈御覽與清代搢紳錄的刊行(劉錚云)

Philology與史語所:陳寅恪、傅斯年與中國的「東方學」(張谷銘)

2、清華中文學報第15期

時  間:2016年6月
出版單位: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論語古義》中所見伊藤仁齋之《詩經》觀(張文朝)

從符號與身體的通路論先秦之氣(丁亮)

天險悠悠:六朝辭賦中的江海書寫與國家想象(祁立峰)

「以追憶肯認現時」──論陸游追憶遠游詩歌的自傳意涵(黃奕珍)

政治詮釋與情欲轉移:論晚清至1940 年代《牡丹亭》的接受情況(王家琪)

莫言小說《蛙》與多重權力──話語沖突中有關生育的文化記憶建構(李同路)

報導者:《清華中文學報》編輯部

3、思想史第6號:五四新文化運動專號

時  間:2016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論著】

怎樣歡迎「賽先生」:胡適與巴斯德(潘光哲)

新文化運動的「下行」──以江浙地方讀書人的反應為中心(瞿駿)

章太炎晚年對「修己治人」之學的闡釋(王銳)

【研究討論】

Lu Xun and Zhang Binglin: New Culture, Conservatism and Local Tradition (Sebastian Veg)

Picturing Revolution: Visual Commemorations of China’s May Fourth Movement (Shakhar Rahav)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個結構──晚清以來的「復合性思維」(王泛森)

【書評】

走向威權之路:張朋園,《從民權到威權: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與轉折,兼論黨人繼志述事》書后(汪榮祖)

4、漢學研究通訊第35卷第2期

20161106_086

時  間:2016年5月
出版單位: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研究綜述】

海外中文教學中的閩南語課程(傅熊撰,紀品志譯)

《華裔學志》中的老子研究(江日新、潘鳳娟)

【研究機構】

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臺灣研究中心──蔣經國基金會海外中心介紹(柏德方撰,王任君譯)

【新書評介】

Micah S. Muscolino, The Ecology of War in China: Henan Province, the Yellow River, and Beyond, 1938-1950

Bret Hinsch, Masculinities in Chinese History

【資料介紹】

新近出版論文集匯目

【會議報導】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

臺灣書院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臺灣漢學博士論文計劃匯目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5、《漢學研究》第34卷第1期目次

時  間:2016年3月

內容簡介:

【專論】

「梁山七器」與周代巡狩之制(陳絜)

話語招魂術裏的雙重性格——揚雄之書寫模式及其經典觀析探(龔韻蘅)

六朝佛法「殺生戒」與世教祠祀信仰的交涉(紀志昌)

傳記與辨體觀——內部衝突的分類過程(黃自鴻、胡梓穎)

Antonio Pérez——一個華人雇傭兵與十六世紀末西班牙人在東亞的拓展(李毓中)

理禮雙彰——鄭齊斗的經世之學(劉芝慶)

氣節與道脈之間——東林祠祀爭議與清初士風之轉折(胡琦)

談「的」字(準)定語結構──以四縣客家話名物化為例(鍾叡逸)

On the Locative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 in Taiwanese Hakka: Interface between Construction and Lexical Semantics(構式和詞彙語意的互動──以臺灣客家語處所存在構式為例)(葉瑞娟)

【問題與討論】

上博五〈季庚子問於孔子〉通釋(林清源)

明清所編總集造成的漢魏六朝文本變異——拼接插入的處理手法及其方法論反省(林曉光)

6、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4期

時  間:2016年5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古禮經說中的「主」制來由蠡測(彭美玲)

杜甫同谷詩現地研究(簡錦松)

吉藏思想是一元實在論嗎?(陳平坤)

從西田哲學來看現象學的 「超越」問題(黃文宏)

名字里的陌生人:拉希莉《同名》中的亞美他者(蘇榕)

7、語言暨語言學第17卷第3期

時  間:2016年4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Featured Article】

Th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ComparativeConcept and Cross-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s (Martin Haspelmath)

【Articles】

Meaning Prototype: A Study of‘110’in Chinese(傅習濤)

Towards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Qiang Dialectology(陳德寧)

/kwo/ and /y/ in Taiwan Mandarin: Social Factors and Phonetic Variation(曾淑娟)

Negation in the X ?níng Dialec(王雙成、Keith Dede)

8、臺大中文學報第52期

時  間:2016年3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先秦〈中庸〉文本的形成及解讀問題──「述者」文本的觀點(伍振勛)

西漢經學的另類戰場:從宣元成三朝災異說之發展為例(黃啟書)

心學與政治之間──袁燮《絜齋毛詩經筵講義》析論(黃忠慎)

爽意:臧棣詩(學)的語言策略〉(楊小濱)

9、哲學論評第51期

時  間:2016年3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從《韓非子》「人設之勢」論政治權力之鞏固(洪巳軒)

自然演繹法系統之比較(鄧敦民)

論牟宗三對「哲學語言」的理解:從牟譯《名理論》來看(韓曉華)

10、臺灣文獻第67卷第1期

時  間:2016年3月
出版單位: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從《臺灣日日新報》看漢人巫者之污名化:歷史根據及其社會之功能與處境(李嘉琪)

國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接收:以軍事接委員會為中心(楊護源)

臺灣山地文化村、歌舞展演與觀光唱片研究(1950-1970)(黃國超)

澎湖蒔里魚產加工之初探(莊凱證)

11、成大中文學報第52期

時  間:2016年3月
出版單位: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縱橫象數,儒門義理──荀爽易學核心價值的重建與再定位(曾暐杰)

論李白詩的格律意識(吳榮富)

兩宋皇家原廟及其禮俗意義淺探(彭美玲)

從「言行錄」到「正史」:試論《伊洛淵源錄》與《宋史·道學傳》對學術史建構的歧異(林保全)

李漁傳奇的凈丑藝術(高美華)

秦可卿新論:才情與情色的特殊演繹(歐麗娟)

12、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2卷第2期

時  間: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

《易經》在近世琉球的流傳概述(吳偉明)

藤原惺窩的東亞觀──對明朝、朝鮮、安南三國的省視(王明兵)

臺灣認同論述中的「日本」:「哈日」年輕人與「親日」年長者的情感結構(李明璁)

【研究論著】

全球化時代的古典道家思想:從溯因推理到早期道家宇宙論中的語境化方法(安樂哲)

一種學習方法:銜接古代中國的教育哲學和當代的學習評估與學習組織(James D. Sellmann)

語言、文化與認同:臺灣的羅馬拼音及其意涵(林姵吟)

二宮尊德的農業倫理觀(山內友三郎)

【研究討論】

邁向儒家式的全球治理(Pio García)

儒家倫理中君子概念對當代輕薄型資本主義的啟示(Thomas Taro Lennerfors)

當代新儒學的孟子詮釋與作為方法的「康德」──兼論新外王及其「去政治化的政治」(許育嘉)

【書評】

再論儒家、康德倫理學與德行倫理學──評唐文明的《隱秘的顛覆》(李明輝)

13、臺大東亞文化研究第3期

20161106_087

時  間: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臺北:臺大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計劃

內容簡介:

【研究論文】

先秦至六朝文學「空間意識」的轉化與「抒情自我」的建構(黃文青)

唐代前期的宮廷詩與佛教──以七世紀東亞的視角出發(李志鴻)

在主體性與他律性之間:戰后韓國學界的十七世紀朝鮮對外關系史研究特征與論爭(李孟衡)

「鼎新」與「革故」之間 :近代中日改歷的反應與回響(蔡嵐婷)

臺灣日治時期地名變更小考──從日語觀點來看(林慧君)

「文圖學」與東亞文化:1920-30年代虎標永安堂藥品的報紙廣告(衣若芬)

津田左右吉的《論語》研究(曹景惠)

試探民國以來戲曲刊行劇本之變遷──以《民眾小說戲曲讀本》為主的考察(松浦恒雄)

日本的馬華文學研究──以日本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為視角(豐田周子)

歷史與記憶之間:《無言的山丘》與《多桑》的礦坑空間(劉芳礽)

【會議紀要】

琉球大學法文學部·臺灣大學文學院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跨國界的文化傳釋: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會議紀實(盧怡如、郭佩君)

【書文評介】

村井章介,《東アジアのなかの建長寺──宗教·政治·文化が交叉する禪の圣地》(郭佩君)

14、中國史研究第101輯

時  間:2016年4月
出版單位:大邱:中國史學會

內容簡介:

【論文】

Classification of Land Contracts in the Later Han and Its Historical-Regional Characteristics(洪承賢)

The Significance of an Awareness of Confucian Idea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 Scriptures by Paul Kranz,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盧在軾)

A Special Experience of the Second Jinshi(進士)Students of the Jinshi-guan(進士館), in Jing-shi-ta-xue-t’ang(京師大學堂)in the Late Ch’ing(張義植)

Merchants and Price in Hunan, During Late Q’ing and the Republic(田炯權)

Chinese YMCA and Intellectual Geography of Modern China, 1895-1921(金秀英)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es up to 100th Journal(金鍾?。?/p>

【說林】

The Cris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Geopolitics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Western Zhou’s Enfeoffment(張強)

Capsicum Annuum L in Ancient and Modern East Asia(王茂華、王曾瑜、洪承兌)

【譯注】

The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Manchu Script Documents Housed in Korea(洪性鳩)

【報告】

Exploration of Historic Sites Related with Western Learning of Joseon Period ―Beijing and Shanghai Areas in China(宋堯厚)

【書評】

走向民眾,開通民智:評臺灣學者李孝悌的《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侯杰、馮牧野)

15、東洋思想文化第69集

時  間:2016年2月
出版單位:東京:東洋大學文學部

內容簡介:

Japanese Translation and Notes of Wang Ji(王畿)’s “Penglai Huiji Shenyue(蓬萊會籍申約)”——Jing-hui(講會)Activity Recorded by Wang Yangming(王陽明)School(Part 1)(小路口聰)

On Payaga-patitthana(巖井昌悟)

On the Living Goddess in Kathmandu Valley: Royal Kumari as a Symbol of Pluralism(山口しのぶ)

A Study of the Surviving Fragments of Dosen’s Commentary on the Brahma Net Sutra梵網經(伊吹敦)

16、周易王韓注

20161106_088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魏)王弼、(晉)韓康伯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周易》自漢代已被列為《五經》之首,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曰:「《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哲學觀與宇宙觀。它的價值歷久彌新,直到現在仍為學術界所重視。兩千多年來,《易》注作品汗牛充棟,其中魏·王弼、晉·韓康伯合撰的《易》注是學界公認為重要的一部。后世《十三經注疏》所收《易》注,便是此書。

「大安古典新刊」為服務讀者,以閱讀查檢的方便為考慮準則,重新設計版式,不論是研究經學的專門學者,或僅為修身養性的一般讀者,本書皆是最佳的參考數據。書末收錄王弼所撰的《周易略例》和唐代邢璹的注,以供讀者參考。

17、電光影里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

20161106_089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張昆將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第一章 作為「分流」與「滲透」詮釋概念的武士道

一、武士道研究的簡略回顧

二、武士道研究的新詮釋概念

三、作為「語言」與「觀念」之間的「武士道」

四、從「相嵌倫理」到「融攝倫理」的武士道

五、各章「相嵌倫理」之介紹

第二章 禪學與武士道

一、前言

二、佛教或禪學之于日本武士的魅力

三、劍術家與禪學:以宮本武藏與柳生宗矩為中心

四、禪、武之「悟」與「戒律」之比較

五、結論:日本禪學與國家主義之間

第三章 儒家倫理與武士道:赤穗復仇事件呈現的倫理爭議

一、前言

二、赤穗事件引發的武士倫理爭議

三、赤穗復仇事件涉及的「春秋大義」之論爭

四、結語:「士道」與「武士道」之間

第四章 武士道的意象:神話、歷史、戲劇與象征物

一、前言

二、創國神話的武士道意象

三、傳說與戲劇人物的武士道意象

四、歷史人物的武士道意象

五、櫻花精神的武士道意象

六、結語:神話與事實之間

第五章 基督教義與武士道

一、問題緣起

二、出身背景與「基督教化的武士道論」

三、「基督教化的武士道論」之類型與內涵

四、結語:介于「國家主義」與「國際主義」之間的武士道

第六章 「女武士道」的建構與物語化

一、前言

二、江戶時代武家女德的養成教育之概述

三、近代論述中的女武士道之各種形象

四、明治維新以后對「女武士道」的「物語化」

五、結語:日本女性的「昔」與「今」

第七章 武士道與商人道

一、前言

二、商人道與武士道關系的萌芽期:江戶初中期

三、商人道與武士道關系的成熟期:江戶中末期

四、明治維新后武士道與商人道的融攝倫理

五、結語:商人道與軍國主義之間

第八章 結論

一、在「發明」與「發現」之間的武士道

二、在「修養」與「尚武」之間的武士道

三、武士道研究的未來展望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安市| 沁水县| 英吉沙县| 宁武县| 湘乡市| 沙雅县| 合江县| 老河口市| 镇雄县| 东源县| 施甸县| 淮北市| 台北县| 常宁市| 成都市| 阿克| 海门市| 安新县| 临颍县| 望城县| 方正县| 盐城市| 广平县| 油尖旺区| 包头市| 布尔津县| 昌黎县| 龙南县| 奎屯市| 沈丘县| 葫芦岛市| 九龙坡区| 施甸县| 万源市| 商南县| 洛宁县| 茂名市| 尼玛县| 灵川县| 金堂县| 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