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七)
37、陸游史傳散文探論──以《南唐書》為例
時 間:2016年5月
作 者:簡彥姈 著
出版單位: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范圍與步驟
第三節 相關文獻之探討
第四節 陸游與《南唐書》之關系
第五節 陸游《南唐書》版本考述
結語
第二章 陸游《南唐書》之繼承與開創
第一節 承沿正史家法
第二節 脫胎并時諸史
第三節 自成一家風貌
結語
第三章 陸游《南唐書》之內容史事
第一節 南唐之承襲吳祚
第二節 南唐之內政措施
第三節 南唐之朋黨傾軋
第四節 南唐之軍事戰役
第五節 南唐之外交關系
第六節 南唐之文化發展
第七節 南唐之亡于宋朝
結語
第四章 陸游《南唐書》之思想內涵
第一節 儒家思想
第二節 道家思想
第三節 佛教思想
結語
第五章 陸游《南唐書》之寫作特色
第一節 妙于镕裁,突顯中心思想
第二節 謹于布局,巧設篇章結構
第三節 長于征引,保留文獻史料
第四節 精于描摹,重現歷史情境
第五節 善用對白,還原人物形象
結語
第六章 陸游《南唐書》之影響
第一節 增注陸游史書
第二節 澤被史傳著述
第三節 探究南唐歷史
結語
第七章 結論
38、成長的跡線:臺灣五○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
時 間:2016年5月
作 者:戴華萱 著
出版單位: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的形成
第二節 西方成長小說的源起、定義及特色
第三節 臺灣成長小說之相關文獻探討
第四節 研究理路及論文架構
第二章 「共」我成長──個人成長論述與家國想象
第一節 五、六○年代的臺灣文學生態
第二節 少年中國,成年臺灣──反共小說的成長論述
第三節 反共小說的性別/成長政治
本章結語
第三章 我是誰?──臺籍作家的成長論述與家國認同
第一節 身分認同的成長論述
第二節 成長中的身分—臺灣意識的身分禁區
本章結語
第四章 人生成長三部曲──個人成長論述的社會觀照
第一節 啟蒙者──校園教育的成長紀實
第二節 尋夢者──社會新鮮人的成長論述
第三節 愛情婚姻與自我成長意識的萌發
本章結語
第五章 成長論述的危機與困境──成長?反成長?
第一節 愚騃童心──遙想童年的烏托邦
第二節 成長的困境—逃避/終結的成長論述
本章結語
第六章 結論
39、楚辭探析
時 間:2016年4月
作 者:周秉高 著
出版單位: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楚辭概說
第一節 楚辭界說
第二節 楚辭產生的背景
第三節 楚辭的特征
第二章 屈原考論
第一節 兩則被埋沒了八百多年的資料
第二節 屈原的人生軌跡梳理
第三節 屈原的思想軌跡梳理
第四節 屈原及其作品對后代的深遠影響
第三章 《離騷》求真
第一節 《離騷》題解
第二節 《離騷》層次分析
第三節 《離騷》的價值
第四章 《九歌》釋疑
第一節 《九歌》題解
第二節 《九歌》各篇層次分析
1.《東皇太一》探析
2.《云中君》探析
3.《湘君》探析
4.《湘夫人》探析
5.《大司命》探析
6.《少司命》探析
7.《東君》探析
8.《河伯》探析
9.《山鬼》探析
10.《國殤》探析
11.《禮魂》探析
第三節 《九歌》的藝術特色
第五章 《天問》層次
第一節 《天問》題解
第二節 《天問》層次
第三節 《天問》的藝術成就
第六章 《九章》解析
第一節 《惜誦》探析
第二節 《涉江》探析
第三節 《哀郢》探析
第四節 《抽思》探析
第五節 《懷沙》探析
第六節 《思美人》探析
第七節 《惜往日》探析
第八節 《橘頌》探析
第九節 《悲回風》探析
第七章 《遠游》探幽(附《卜居》《遠游》探析)
第一節 《遠游》探析
第二節 《卜居》探析
第三節 《漁父》探析
第八章 「二招」理惑
第一節 「二招」著作權之爭述略
第二節 「二招」的寫作時地新考
第三節 《大招》層次分析
第四節 《招魂》層次分析
第九章 《九辯》新箋
第一節 《九辯》題解
第二節 《九辯》層次分析
第三節 《九辯》的寫作特色
40、詩經古義探源
時 間:2016年3月
作 者:鄭玉姍 著
出版單位: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內容簡介:
第壹章 緒論:《詩經》的研究現況與困難點突破
第一節 《詩經》的內容
第二節 《詩經》研究之困難與研究現況
第三節 本書所采用之方法與預期成果
第貳章 〈小雅·斯干〉「夢蛇生女」夢兆探源
第一節 「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傳統經解
第二節 中國神話之「蛇」形象探析
第三節 女媧之生育神形象探析
第四節 蛇圖騰崇拜探析
第五節 墓葬文物之「人面蛇身像」形象探析
第六節 遠古「蛇崇拜」即對女性孕育力量之崇拜
第參章 〈小雅·斯干〉寢嬰習俗探源
第一節 「生男載床生女載地」傳統經解
第二節 上古至漢代女子地位之演變
第三節 談寢具之演變
第四節 「乃生男子,載寢之床」風俗探析
第肆章 〈小雅·漸漸之石〉雨兆探源
第一節 「月離于畢,俾滂沱矣」經解
第二節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經解
第三節 先秦典籍之「豕」形象探析
第四節 「豕涉波」與「降雨」、「大水」傳說溯源
第五節 「封豨」與河神馮夷、雨神屏翳之關聯探析
第六節 「有豕白蹢」意涵探析
第七節 豕豬被奉為雨(水)神之演變過程
第伍章 〈墉風·蝃蝀〉指虹禁忌探源
第一節 〈墉風·蝃蝀〉詩旨經解
第二節 「蝃蝀在東,莫之敢指」傳統經解
第三節 古文字中的「虹」字
第四節 雙頭龍、交龍出土文物與生殖崇拜
第五節 傳世典籍中的「虹蜺」形象探析
第六節 指虹禁忌源自先民對降雨及生殖力量的敬畏
第陸章 結論:本書之研究成果與未來展望
第一節 本書之研究成果
第二節 未來研究之展望
41、近百年來日本學者《三禮》之研究
時 間:2016年3月
作 者:工藤卓司 著
出版單位: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近代以來日本《三禮》研究的特色及其問題意識
前言
第一節 日本明治時期以前的《三禮》學
第二節 日本明治以后對「禮」的言論
第三節 日本近代以來《三禮》研究的特色
結語
第二章 日本學者《周禮》之研究
前言
第一節 《周禮》的和刻本與日譯
第二節 《周禮》文獻學研究
第三節 《周禮》內容的研究
結語
第三章 日本學者《儀禮》之研究
前言
第一節 《儀禮》的和刻本與日譯
第二節 《儀禮》文獻學研究
第三節 《儀禮》內容的研究
結語
第四章 日本學者《禮記》之研究
前言
第一節 《禮記》的和刻本與日譯
第二節 《禮記》文獻學研究──以成書問題為中心
第三節 《禮記》思想研究
結語
42、對跖與融攝:唐人生命情調與審美風尚
時 間:2016年1月
作 者:林淑貞 著
出版單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內容簡介:
本書藉由「對跖」、「融攝」兩個視角探論唐代詩人豁顯的生命情調與審美風尚。「對跖」指相斥相合、相反相成、相拒相依的儒、釋、道思惟,共同流衍在唐宋型分野、對治的唐代里,融攝成詩家獨特的生命特質與氣性。全書分上下二卷,上卷〈疏文澡理〉以統合論述為主,一論王梵志勸善諷俗、導俗入佛的寓言詩;二論王維詩歌圖景中的人物作用與體現;三論李白地域流轉之世用與自我沖突;四論李白游仙詩的生命反差;五論李賀〈馬詩〉詩義模擬之求用情結;六論唐詩「以女為喻」的情境連類;七論蔡夢弼建構的論杜視域。下卷〈飛彩流金〉以厘析詩家作品為主,有魏征、張若虛、陳子昂、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李義山等人,透過上下卷分析,冀能梳理詩人的心境流轉,進而體察其美感意向。
作者簡介:
林淑貞,臺灣師范大學博士。現任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任、中國唐代學會理事長、《興大中文學報》主編、十二年國教國語文課綱副召集人;曾任日本山口大學客座教授、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研究員、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數據庫國中組主持人、《興大人文學報》、《興大校友》主編。著有《詩話的別響與新調:晚清林昌彝詩論抉微》、《詩話論風格》、《中國詠物詩「托物言志」析論》、《寓莊于諧──明清笑話型寓言論詮》、《表意·示意·釋義:中國寓言詩析論》、《近五十年臺灣地區古典詩學研究概況:以1949─2006年碩博士論文為觀察范疇》、《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范式與意蘊》、《笑看人間:中國式的幽默》等書。
43、香港研究作為方法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朱耀偉 主編
出版單位:香港:中華書局
內容簡介:
導論:香港(研究)作為方法
第一編:誰的香港?
引言
周蕾:金剛在香港:從美國看九七「交接」(節錄)
陳清僑:否想未來
羅永生:(晚)殖民城市政治想象(節錄)
李歐梵:香港文化定位:從國際大都市到世界主義
呂大樂:終于需要面對未來:香港回歸及其設計上的錯誤
朱耀偉:何為香港?現狀迷思破滅之后
第二編:哪種方法?
引言
陳冠中、李歐梵:香港作為方法
陳國球:收編香港:中國文學史里的香港文學
吳俊雄、馬杰偉、呂大樂:港式文化研究
張美君:尋找香港電影的獨立景觀(節錄)
洛楓:這些年來的迷與思(節錄)
麥高登: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香港重慶大廈——未來(節錄)
第三編:本土/混雜
引言
也斯:化故為新、雅俗共存:香港文學的特色與文化機制的反思
潘國靈:「本土」的十年變化
彭麗君:本土與跨本土(節錄)
馬杰偉:本土教學與研究的語文政治
羅貴祥:目無鄰人:少數族裔與香港的華人社會
編后記
44、顏師古經史注釋論叢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潘銘基 著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由潘銘基教授撰著、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出版之《漢達古籍研究叢書》第三十八種《顏師古經史注釋論叢》,已于2016年6月出版。唐代顏師古著有《顏氏字樣》、《匡謬正俗》,注釋《漢書》、《急就篇》,參與《五經正義》和《隋書》之編撰,著述甚豐,蔚為大家。前人研究顏師古之學術成就,少有從其注釋入手,細論其經學、正字學之地位。本書作者以顏師古在諸書之注解為根本,利用文本細讀,以及排比對讀之方式,討論其釋義與唐代經學之關系,并及其正字學,以及其史注對唐代注史者之影響,從而建構更為完整之顏師古學術研究。
報導者:莫平(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臺北《國家圖書館電子報》等 陳友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