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七)
22、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
時 間:2016年3月
作 者:Timothy Brook(卜正民) 著,廖彥博 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麥田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The Troubled Empire: 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蒙古人在一二七○年代席卷中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這個歷時一千五百多年造就的儒家帝國,突然之間進入了異族統治階段。中國未來的模樣,在元朝于一二七九年一統天下之后,不再是從前的面貌。四個世紀之后,另一批來自塞外草原的入侵者取代了明朝,展開另一段外族統治。《掙扎的帝國》探索中國在這兩次戲劇性的外族入侵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并以此為背景,呈現出中國第一個連貫的生態歷史。卜正民此番探討中國專制、社會復雜性和商業化,并特別關注中國朝代的成立和南海經濟,是繼《維梅爾的帽子》之后,另一扛鼎力作。
作者簡介:
卜正民,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英國牛津大學邵逸夫漢學講座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歷史系教授等。主要研究明代社會文化史、全球史。著述包括榮獲美國漢學界最高學術榮譽列文森獎的《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已有中文版的《通敵:二戰中國的日本特務與地方菁英》、《維梅爾的帽子》、《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等。另編有《鴉片政權》、《民族的構建:亞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認同》及一套六冊的《帝制中國歷史》等著作。二○○五年獲加拿大歷史協會頒發歷史學弗朗索瓦·澤維爾·加諾獎章,二○○六年獲頒古根漢學術獎。
譯者簡介:
廖彥博,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現從事著述、翻譯、近代史紀錄片及講座策畫。著有《三國和你想的不一樣》、《蔣氏家族生活秘史》、《個人旅行:西雅圖》、《愛新覺羅·玄燁:抹粉的圣君》、《一本就懂中國史》、《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等;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OK正傳》、《漫游中古英格蘭》、《情婦史》、《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等書。
23、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與東西洋史觀的終結
時 間:2016年3月
作 者:岡田英弘 著,陳心慧 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八旗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世界史の誕生:モンゴルの発展と伝統」
第一章 一二○六年的天命——世界史從這里揭開序幕
成吉思汗
蒙古之外的世界
羅斯的公爵們
立陶宛人
東羅馬帝國
阿尤布家族
西歐
統治世界的天命
歷史是文化
沒有歷史的文明——印度文明
印度文明
沒有歷史的文明——馬雅文明
對抗文明的歷史文化
第二章 對立的歷史——地中海文明的歷史文化
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被扭曲的神話
對立的歷史觀
《舊約圣經》的歷史觀
《啟示錄》的歷史觀
東西的對立
第三章 皇帝的歷史——中國文明的歷史文化
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的構成
五帝
東夷的夏
北狄的殷
西戎的周
西戎的秦
正統的理論
班固的《漢書》——儒教
正史架構的定型
正史架構的裂痕
正史的缺陷
第四章 創造世界史的草原民族
草原的游牧民族
中央歐亞草原之道
印歐人
匈奴帝國的出現
游牧帝國的理論
匈人的出現
羅馬「帝國」的虛構
第二階段的中國——鮮卑
中文的變質
第五章 游牧帝國的成長——從突厥到契丹
阿瓦爾人的出現
突厥人的出現
斯拉夫人的出現
突厥文字
西藏文字
回鶻人的祖先
中國的突厥人
契丹帝國
基督教傳向蒙古高原
黨項人
可薩汗國
羅斯人的出現
欽察人
第六章 蒙古帝國創造世界
《資治通鑒》的中華思想
金帝國
資本主義的萌芽
蒙古人的出現
蒙古的發展
伊斯蘭世界的突厥人
征服歐洲
征服西亞
征服中國
蒙古帝國的構造
蒙古帝國創造的各國國民
蒙古的繼承國——中國
蒙古與儒教
清朝復興蒙古帝國
蒙古的繼承國——俄羅斯
奧斯曼帝國——民族主義
蒙古與資本主義經濟
大陸帝國與海洋帝國
第七章 從東洋史與西洋史到世界史
日本史、東洋史、西洋史的三大領域
日本史的特征
中國型的西洋史
東洋史的失敗
蒙古帝國讓世界史變得可能
拉施德丁·哈馬丹尼的《史集》
貢噶多吉的《紅史》
杜撰的《元朝秘史》
《蒙古源流》
單一世界史的可能性
24、太平洋國家研究新論:區域、國家與族群
時 間:2016年3月
作 者:楊聰榮 著
出版單位: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內容簡介:
代序:因緣際會從事太平洋研究
第一章 臺灣如何發展太平洋研究
第二章 西太平洋區域觀念歷史形成
第三章 太平洋島國獨立運動史
第四章 南太平洋國家多元族群
第五章 從南島文化外交看帛琉
第六章 從新國家建構看東帝汶
第七章 從人權事件看東帝汶
第八章 從移民與族群看紐西蘭
第九章 從本土認同看澳大利亞
第十章 從移民政治看澳大利亞
25、落地·安魂·默語·痂痕: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
時 間:2015年12月
作 者:國家發展研究學會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內容簡介:
族群記憶與想象認同:臺灣客家意識的發展探討(鍾文博)
原鄉的呼喚:河婆客家移民的集體記憶與認同(藍清水)
彼岸的鄉愁:由《路有多長》觀察臺籍老兵的認同與國族想象(宋惠中)
游戲?戰爭?——從《燃燒吧!歐吉桑》談融合(劉萬青)
移民社會中的國族意識建構與凝聚:以四大抗日經典電影為例(邵承芬)
談朱天心《古都》中的漫游政治(李小清)
母語的依存與記憶:新移民子女的身分從屬與認同再現(莊旻達、周維萱)
從《幸福美發店》談新住民的社會支持網絡(黃馨慧)
從《內人、外人》檢視新住民的文化與社會適應問題(陳宜亨)
26、時代回音:記憶中的臺灣流行音樂
時 間:2015年11月
作 者:李明璁 統籌策劃
出版單位:臺北:大塊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透過「對象、事件、地標、人物」四大主題,與一百五十幀珍貴照片,帶你穿越時空,走進臺灣流行音樂的不同現場,窺看橫跨一世紀的盛世變貌。賞玩黑膠、卡帶、CD、MP3到數字串流,回顧音樂載體如何演進、影響聆聽。
重訪音樂吃茶、唱片行、歌廳、紅包場、中華體育館,體會余音繞梁的感動。再回首日治時代流行歌后、群星會、民歌手、偶像團體、獨立樂團,細數臺灣驕傲的聲音。別忘了無奇不有的禁歌、萬人空巷的五燈獎熱潮、社運異議之聲、揚名國際的電影配樂??
本書由臺大社會系教授李明璁所帶領的團隊,歷時一年的資料搜集、重整與編寫。特邀四位資深音樂人/評論家:馬世芳、劉國煒、葉云平、熊儒賢,各撰寫一篇專文,或宏觀敘述,或絮語個人生命史中流行音樂「物、事、地、人」的流變記憶。全書四章,每章以六篇主題文章接力,透過輕快的敘述節奏,道出從日治時代到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流行音樂身世。附錄臺灣流行音樂大事紀,以編年方式呈現;與相關延伸閱讀之推薦書目。
27、龍瑛宗傳
時 間:2015年11月
作 者:周芬伶 著
出版單位:臺北:印刻文學
內容簡介:
一九一一年(民國前一年),出生于日治臺灣的龍瑛宗,是個客家孩子,沒學過漢文,所以他精通的是日文和客家話。龍瑛宗最精彩的生活是在戰前,二十七歲以日文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榮獲日本《改造》雜志第九屆懸賞小說佳作獎,開始受到臺日文學界的矚目。然而,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臺灣的統治者換成了彼岸的國民政府,三十五歲的龍瑛宗喪失了發聲的舞臺,面對陌生的中文和福佬話,他只能選擇靜默。戰后的生活平淡加上停筆,有四十幾年的生活空白。
龍瑛宗婚姻生活不幸福是他的悲劇之一,中文書寫與日文書寫水平相去懸殊是悲劇之二,他的生不逢時是悲劇之三……,他的一生過于安靜,就像他的人一樣。
身為文學家的他越是無法書寫,心緒就越是苦悶,妻子的強勢和難以契合的思想,令龍瑛宗簡直無所容于天地間,這段期間閱讀日文書是他逃避現世、遁入心靈的唯一途徑。困頓中的龍瑛宗勉力自學中文,五十多歲后才能慢慢以中文寫作,也重新受到世人的注意。 開始以喜愛閱讀的龍瑛宗,年輕時為了省錢常站在書店看書拉開序幕,接著從頭細數發生在劉家的家族悲劇如何影響龍的一生、文壇上大放異彩的歷程,與張文環、吳濁流、呂赫若、王白淵等文人的互動、參與編輯工作、學習國語以中文寫作的艱辛、各處旅行的回顧、最后在病榻上回憶的前塵往事。
作者簡介:
周芬伶,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于東海大學中文系。曾獲吳濁流小說獎、中國文協散文類文藝獎章、中山文藝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臺灣文學獎散文金典獎。跨足多種創作形式,著有散文《紫蓮之歌》、《母系銀河》、《汝色》、《花房之歌》、《雜種》、《蘭花辭》、《北印度書簡》等,小說《影子情人》、《浪子駭女》等,以及少年小說、文學論著等多種,另編有散文、小說選本
28、邊疆中國:二十世紀周邊暨民族關系史
時 間:2016年5月
作 者:劉曉原 著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領土屬性轉型:帝國之后 第一章
從「共和」到統合:辛亥回視 第二章
時間、形體和顏色:中國「崛起」三境界 第三章
二戰中的朝鮮問題:重整周邊一例 第四章
「灰色地帶」:戰時邊疆與大國政治 第五章
「內蒙外交」:內戰時期中美關系枝末 第六章
蒙古暗影:1950年中蘇同盟談判 第七章
西藏啟示:「冷戰觀」的局限 第八章
拉薩事變:中國的「國際性格」折射 第九章
永久的邊疆:跨越1949 第十章
29、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
時 間:2016年1月
作 者:李歐梵 著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對于專業或非專業的讀者來說,李歐梵教授的這本新書都是了解中國文化不可錯過的精彩讀本。他選擇了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英雄本色、政教道 統、江河歲月、飲食男女、魑魅魍魎、魂兮歸來,并在每一面向中選取一二篇代表性的古今經典文本,從文學、音樂、電影、藝術等角度暢談他對中國文化理解與感受。
李教授在中外古今的廣闊視野之下講解中國經典,融匯數十年眼見學識,旁征博引、不落窠臼,加上他性情中人的風趣痛快,使講稿豐富多元,趣味盎然。他還邀請香港中文大學的專家學者一同講授與對話, 并在數講之后增寫「續論」,進一步闡發講稿中的精彩之處。
作者簡介: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樂評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獲哈佛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哈佛大學教授。著有《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 –1945)》、《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西潮的彼岸》、《我的哈佛歲月》、《音樂札記》、《過平常日子》等專著。 報導者: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30、爺們的天空:金門學術研究略論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羅志平 著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公司
內容簡介:
Chapter 1 導論
Chapter 2 古跡與建筑
古跡研究
聚落研究
碑碣研究
Chapter 3 史學與文物
學術會議
戰役史跡
譜牒族譜
文物器具
Chapter 4 歷史與人物
方志志書
史話村史
華僑研究
移民研究
人物傳記
Chapter 5 宗教與信仰
宗廟建筑
信仰習俗
Chapter 6 社會與經濟
兩岸關系(小三通研究)
警政與消防研究
觀光游憩研究
Chapter 7 文學與藝術
文學研究
藝術研究
Chapter 8 自然與生態
動物研究
植物研究
生態研究
Chapter 9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