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古代的雕塑之三

  三、金銀器

  我國使用黃金的時間比白銀要早。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就開始使用黃金。河南、河北、北京、陜西等地商代遺址的墓葬中,均有過為數不多ID小件金飾品出土。在安陽殷墟,就發現過眼部貼金虎形飾及金片、金葉金箔等飾件。金箔的厚度只有百分之一毫米。證明當時人們已掌握和利用黃金最富延展性這一特點。北京平谷縣劉家河商代中期墓葬中。出土金臂釧兩件,金耳環一件;山西石樓商代遺址也出土過金耳環。

  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的使用,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金銀制品和金銀裝飾品的品種、數量都明顯增多。湖北曾侯乙出土的金盞,是現知我國最早黃金器皿之一。重達2156克。整個造型和紋飾及紋飾布局都吸取了青銅鼎的一些特點,又自有創意,環形耳及S形鳳足顯得輕盈且秀氣。有人認為,中國金銀器的制作技術是從西方傳入的。但此器無論是從形制還是花紋上,均屬典型的楚器風格。帶鉤,是春秋晚期出現的一種用于扣絆革帶的構件,以青銅制品最為普遍。金銀制品非常罕見。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墓出土的銀帶鉤,造型異常優美,整體鑄成浮雕式的獸首和長尾鳥形象。通體包金并鑲嵌有玉塊和琉璃珠,是我國最早的銀制工藝品之一。江蘇漣水三里墩出土的兩件純金帶鉤,更是帶鉤中的上品。其中一件交龍金帶鉤,除了采用浮雕裝飾和鑲嵌工藝外,還采用了鏨金工藝。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金器218件,銀器5件。其中鷹形金冠頂和金冠帶,是迄今發現唯一一件匈奴之冠,工藝精湛,堪稱匈奴金器代表之作。
 
  代表作品

  1、包金鑲銀嵌琉璃銀帶鉤

20161001_010

  戰國時期大型帶鉤,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帶鉤,我國古代貴族、官僚以及文人武士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那時人們穿著寬袍大袖,都要系腰帶。帶鉤就是腰帶上的掛鉤,鉤掛一些裝飾物或必須隨身攜帶的必需品。帶鉤一般都用青銅制造,也有用黃金、白銀和玉制成。據考古資料證實,早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服飾中,已經使用帶鉤。戰國至秦漢時期廣為流行。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盛行配有帶扣的革帶或蹀躞帶,帶鉤才逐漸消失。

  大型帶鉤由白銀制成,通體鎏金。長18.4厘米、寬4.9厘米。鉤身鑄浮雕式的獸首和長尾鳥,獸首分列鉤前后兩端,作相背的對稱排列,形似牛首,而雙耳作扁環狀。長尾鳥居鉤左右兩側,亦作對稱安排。體修長呈S形,盤曲逶迤。尾部作歧出的分尾形,并以爪、尾反復虬結點綴鳥體,使裝飾效果更加突出。另外,鉤身正面嵌飾白玉玦3枚,玉玦表面線刻谷紋。三塊玉玦都排列在同一中軸線上,自前而后大小依次遞增,形成一種節奏十分明顯的韻律美。玉玦中心,各鑲一粒半球形琉璃珠(俗稱蜻蜓眼)。鉤身前端又鑲入白玉琢成的鴻雁首形彎鉤作鉤首,其上用陽線雕出鴻雁的口、眼等細部,從側面看猶如一只曲頸高歌的鴻雁。

  帶鉤的制造工藝也十分精湛。除了采用鎏金、鑲嵌工藝外,局部以鑿飾小點,并以黑漆勾線、點睛,突出了輪廓,豐富了色彩的層次。將不同質地、不同色澤的材料,巧妙地配合使用,使不同色彩的對比非常和諧,產生絢麗多彩的裝飾效果。此帶鉤紋飾繁復,玲瓏剔透,包金鑲玉,極為奢華,是戰圍帶鉤中的精品,反映了當時金銀工藝的最高水平

  包金鑲銀嵌琉璃銀帶鉤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2、交龍雙鳳紋金帶鉤

20161001_011

  這是一件形體較小的戰國晚期帶鉤,1965年2月江蘇漣水三里墩西漢墓中出土了兩件純金帶鉤,其中一件就是這枚國寶級的交龍雙鳳紋金帶鉤。

  交龍雙鳳紋金帶鉤為黃金鑄造,造型為戰國時所流行的琵琶式樣,形體豐滿,風格凝重。長7厘米,重56克,含金量約80%。在圖案結構上,以中軸線分割成型,左右均齊對稱,并且采用分層迭加的裝飾手法,在鉤身上鑄出浮雕式的獸面紋,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獸面紋以鼻梁作中軸線,兩側雙眼最為突出,眼球渾圓透空,原鑲有黑色玻璃小珠,眼上端有眉,眉梢附有內卷的雙角,鼻翼隆起,兩腮旁有外卷曲的蟲L臂,形似羽翅,飄逸飛動,額上正中有一桃形透空的小孔,孔后獸體很短,上鏨刻重疊式鱗紋,鱗紋兩側有交龍相對,交龍首上的眼和鼻翼均突出,龍身向內弧曲,前肢趾爪皆曲張,左前肢虬結在眉上,右前肢屈伸在獸體背部的兩側,在前肢、腿根和腮旁虬髯之間,有用二坡脊棱的弧線相連,構成交龍的龍身和鉤身外放的寬大輪廓,脊棱截面鈍角轉折,裝飾效果非常好,其內側亦有透空的弧線,在桃形小孔中,原來亦鑲有玻璃珠小件的飾品。

  鉤身頸部內收,兩側鏨刻體修長、首尾均向內方折卷曲回顧的雙鳳,左右對稱,鳳首有眼,張喙,首后垂一逶迤的長冠,為了減少鳳鳥首尾之間畫面的空白,就附加了一個近似羽毛狀的圖案,使鳳鳥花紋顯得更加生動。尾作歧出的分尾形,這種紋飾及其方折結構的構圖手法,具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皆盛行于春秋戰國之際,鉤端鑄一曲頸獸首作鉤,形體幼小,十分可愛。

  這件帶鉤、特別講究工藝裝飾,除采用浮雕裝飾手法和鑲嵌工藝外,還采用了鏨花工藝,典型地體現了戰國金器細工特別是鏨花工藝的特點和水平。鏨花工藝是中國傳統的金工工藝,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國。這是在金屬進行的一種裝飾工藝,使用各種大小和不同紋理的鏨子,用小錘熟練地打擊鏨具,使其在金屬表面表面留下鏨痕,形成各種肌理。達到裝飾的目的。這種工藝,是以線和點相結合的構圖手段,把金屬表面原來是單一的色調,處理成兩個明暗對比色調,使金屬表面就形成了各種裝飾效果極強的紋案,光彩綺麗多端,又非常和諧有致。色調的、層次的變幻都是鏨花工藝之所長,此傳統工藝一直延用至今。帶鉤,為國之珍寶,現藏南京博物館。

  交龍雙鳳紋金帶鉤現藏南京博物院。

  3、 鷹形金冠頂、金冠帶

20161001_012

  1972年,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兩座匈奴古墓中,出土了一批極為罕見的珍貴金銀器,共200余件,鷹形金冠頂和金冠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瑰寶。

  鷹形金冠頂和金冠帶,冠頂高7.3厘米,冠帶長30厘米,共重1394克。冠頂結構分為兩部分,下面是一個半球形狀的金冠,正好扣在頭上。球面上浮雕著四狼和四羊相互咬斗的圖案,每只狼都狠狠地咬住一只羊的臀部,而每只羊又不甘心就擒,拼命地以后腿抵住狼的咽喉,生與死的搏斗,草原上驚心動魄的一幕。頂尖是一只猶如立于峰巔之上的雄鷹,它目光炯炯在俯瞰下方,似乎是要公正地裁決,抑或是準備徑直俯沖。鷹體用金片制成,有羽毛紋飾。鷹頭和頸則以綠松石配制。鷹的身體又分成三部鑄成,即頭尾都是單獨制作再以金絲與主干相接,因此,稍有顫動,雄鷹就如同躍躍欲試。

  金冠帶用黃金鑄造的三條半圓的金帶組合而成,每條的兩端分別有臥虎、盤角羊和臥馬的浮雕紋案,通體飾以繩索紋。當年戴在白羊王或是林胡王頭上,是鄂爾多斯文化的代表作品。其制作工藝則充分體現了生活在鄂爾多斯高原的匈奴人裝飾藝術的風格。其工藝包括范鑄、錘、抽絲、鑲嵌等多種方法,反映了戰國時北方匈奴人金細工的高超技藝。這是至今所發現的唯一的“胡冠”,是匈奴金銀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稀世珍品。

  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4、曾侯乙金盞、金匕

20161001_013

  曾侯乙云紋金盞是戰國時期曾侯乙墓陪葬器。

  春秋戰國時期南方金器中最重要的當屬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批金器,其中僅金箔即達950片之多,它們大多貼在器物上作裝飾,只因器物腐蝕而散落到墓室各處。這些金箔上還壓印有各種紋飾。該墓還出土有五件金制器皿:金盞、勺、杯、盞蓋及帶鉤。其中帶蓋金盞與金漏勺應是一套。

  此盞是仿銅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曾侯乙作為曾國國君的特殊身份。金盞通高11厘米,口徑15.1厘米,共重2156克,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先秦金器最大最重的。

  帶蓋金盞共重2156克,為先秦金器之最。這件重器仍然采用青銅范鑄工藝,蓋頂中央有環形紐,蓋邊緣有兩個邊卡,可以與盞扣合,金盞有三個鳳首形矮足,腹上部有兩個對稱的環耳,蓋頂有一個圓形捉手,蓋頂和盞口外沿均鑄有繁縟的蟠紋和云雷紋。整個造型和紋飾及紋飾布局都吸取了青銅鼎的一些特點,又自有創意,環形耳及S形鳳足顯得輕盈且秀氣,盞為半球體,僅在盞口有一圈環帶形紋飾,盞壁較薄,故盞身也顯得并不厚重,但盞蓋造型及繁密的紋飾呈環圈布局,而且盞蓋略大于盞口,給人以強烈的凝重感。通體鑄造勾連雷紋、蟠螭紋等。

  盞內放置金漏匕一件,方柄圓身,器身鏤空變形龍紋。

  曾侯乙金盞、金匕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阳市| 西城区| 凤阳县| 库尔勒市| 奉新县| 尼勒克县| 高雄县| 宾川县| 原阳县| 东至县| 偏关县| 思茅市| 枝江市| 汉中市| 米林县| 顺义区| 全椒县| 东宁县| 中山市| 花莲市| 喀喇沁旗| 陆丰市| 合阳县| 县级市| 福海县| 东辽县| 郧西县| 汶上县| 二连浩特市| 习水县| 渝北区| 花莲市| 兴安县| 大宁县| 新龙县| 和平区| 朔州市| 鹿邑县| 万山特区| 营口市| 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