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六)
45、戰后初期楊逵與中國的對話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黃惠禎 著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一、詭譎多變的戰后初期
二、戰后臺灣文壇與楊逵
三、相關資料與本書綱要
第二章 戰后初期的楊逵與「中國」
一、前言
二、楊逵對中國接收政府的態度
三、楊逵與中共地下黨員的關系
四、楊逵與大陸來臺編輯的合作
五、楊逵對中國文壇的隔海呼應
六、結語
第三章 楊逵主編《一陽周報》的時代意義
一、前言
二、發行概況與創刊之目的
三、宣揚孫文思想與三民主義
四、楊逵有關臺灣政局的立場
五、追求民主自治及其困境
六、結語
第四章 楊逵策畫「中國文藝叢書」的選輯策略
一、前言
二、入選的作家與作品
三、忠于原著的直譯法
四、策畫、出版與營銷
五、與《臺灣文學叢刊》之比較
六、結語
第五章 楊逵與大陸來臺作家揚風的合作交流
一、前言
二、展轉流徙的文藝青年
三、戰后臺灣的紀實報導
四、基于改造社會的合作
五、臺灣文化與中國量尺
六、結語
第六章 結論
46、佛教禪修傳統:比較與對話——2014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莊國彬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
內容簡介:
前言(釋惠敏)
編者序(莊國彬)
The Second Absorption in Early Buddhist Discourse (Bhikkhu Anālayo)
On Uttering and Hearing Sound When in the First Trance Stage: Theravāda, Sarvāstivāda and Mahāsāghika Viewpoints (Bart Dessein)
Role of Personality in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on (Mahesh A. Deokar)
Seeing Avij?apti-rūpa: Buddhist doctrine and meditative experience in India and China (Eric M. Greene)
How Was Visualization Depicted in Ar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uanjing bianxiang MG. 17669 and Дx316 through Digital Restoration (Nobuyoshi Yamabe)
看話參禪之研究──淵源、途徑與主要類型(賴賢宗)
中國禪宗詩偈于生命教育之應用初探──以編寫《哪兒飄來這些云》一書為例(辜琮瑜)
47、從蒙古到大清:游牧帝國的崛起與承續
時 間:2016年8月
作 者:岡田英弘 著,陳心慧、羅盛吉 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モンゴル帝國から大清帝國へ」
本書作者岡田英弘教授掌握了十四種語言,尤其強調滿蒙史料的重要性,在本書完整重建從蒙古帝國到大清帝國版圖之下的北亞洲歷史,呈現游牧民族視角的世界史圖像,以及從蒙古和滿洲看待中國史的新興觀點。本書是岡田教授出版的首部學術專著,更是總結其學術生涯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岡田教授主張――蒙古自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開始,建立了東自日本海、西至俄羅斯草原,橫跨歐亞兩洲的帝國版圖。后來蒙古帝國分裂成為四大繼承國,其中位置最靠東的宗主國大汗政權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元朝」。元朝是中國歷代王朝的其中之一,但也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1368年朱元璋包圍大都,元朝皇帝退回北方的蒙古高原,在中國歷史上的元朝于此滅亡。不過對蒙古游牧民族而言,元朝并未終結,他們只是失去了中國這塊殖民地。
本書主張,大清帝國是蒙古帝國真正的繼承者,皇太極在1636年建立大清帝國時,在北方承繼了北元的統治正當性,之后才越過萬里長城,于1644年得到明朝的領土。在論述中國歷史時,除了南方的中國本土之外,也不可忽略北方的正統性以及從蒙古史和滿州史看中國的觀點。在此一觀點的引導之下,所看到的不是單一的中國史,而是更多元、更完整、更具包容性的亞洲史與世界史。
作者簡介:
岡田英弘,專攻為中國史、滿洲史、蒙古史與日本古代史。1953年畢業于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1957年以《滿文老檔》之研究獲得日本學士院賞。歷任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教授,現為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
著作有《何為歷史》(《歴史とはなにか》,文春新書)、《倭國》(《倭國》,中公新書)、《世界史的誕生》(《世界史の誕生》)、《日本史的誕生》(《日本史の誕生》)、《倭國的時代》(《倭國の時代》,以上為筑摩文庫)、《難以對付國家──中國》(《この厄介な國中國》,wac)、《從蒙古帝國到大清帝國》(《モンゴル帝國から大清帝國へ》,藤原書店)等書。
譯者簡介:
陳心慧,青山學院大學國際傳播學系碩士畢業。旅居日本十年后返臺,現為專業日中翻譯、口譯人員。譯有《餐桌上的日本史》、《世界史的誕生》、《代表的日本人》等書。
羅盛吉,著迷于歷史與語言,現為自由譯者。
報導者:臺灣商務印書館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臺北《國家圖書館電子報》等 陳友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