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六)
36、現文因緣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白先勇 編著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緒章】
白先勇致夏濟安信件(一九五九)
祝辭(夏濟安
【第一輯】一九九一《現代文學》重刊紀念文集
不信青春喚不回──寫在《現文因緣》出版之前(白先勇)
《現代文學》創立的時代背景及其精神風貌──寫在《現代文學》重刊之前(白先勇)
《現代文學》與我(姚一葦)
《現代文學》二、三事(何欣)
一時多少豪杰──淺述我與《現文》之緣(余光中)
短暫的青春!永遠的文學?(柯慶明)
《現代文學》的努力和成就──兼敘我同雜志的關系(夏志清)
現文憶舊(王文興)
《現代文學》與我(歐陽子)
我與《現代文學》(葉維廉)
「毀」與「譽」(戴天)
《現代文學》與我(杜國清)
二十七年前(王禎和)
二十八年一彈指──回憶《現代文學》那段自討苦吃的日子(陳若曦)
當兵那一年(林懷民)
與文學結緣(奚淞)
酸甜苦辣(水晶)
絕無僅有的一點小緣(朱西寗)
清夢(李昂)
少年心路──《現代文學》與我(李黎)
那一段日子(荊棘)
〈豹〉變──談我與《現代文學》的一段交往(辛郁)
憶──紀念《現代文學》創刊二十七載(蓉子)
我對《現代文學》的觀感──它已成為開展中國現代文學的主力線(羅門)
我輩的青春(陳映真)
《現代文學》與我(鄭樹森)
驀然回首(三毛)
那些不毛的日子(施叔青)
魚香(劉大任)
念舊(張錯)
《現代文學》是雪地的陽光(鍾玲)
一G弦單音(楊牧)
我與《現文》(叢蘇)
【第二輯】一九八○《現代文學》創刊二十周年紀念專文
弱冠之年──《現代文學》二十周年紀念(白先勇)
老兵志感──為《現代文學》二十周年而寫(姚一葦)
喜悅、祝福、盼望(柏楊)
繩索上的歡躍──現代人的困窘(為《現代文學》二十周年紀念而寫)(叢蘇)
霎眼間事(戴天)
《現代文學》二十周年──懷張先緒(李歐梵)
冠禮──記《現代文學》創刊二十周年茶會(林清玄 筆記)
青春之獵(陳雨航)
【第三輯】一九七七《現代文學》復刊紀念專文
《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白先勇)
回憶《現代文學》創辦當年(歐陽子)
【第四輯】一九七六歐陽子編選《現代文學小說選集》專文
關于《現代文學》小說的編選(歐陽子)
給歐陽子的信(王文興)
一個里程碑(陳若曦)
37、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魏月萍 著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syncretism與「合一」的歧義
第二節 「三教合一」研究的多重視野
第三節 本書主要問題意識
第四節 各章論述結構
第二章 明中葉三教合流之衍變
第一節 王陽明「道一教三」思想及其影響
第二節 王畿以「良知」范圍三教
第三節 顏鈞、羅汝芳、耿定向以「心學」論三教
第四節 管志道以「孔矩」收二氏
小結
第三章 管志道:以「干元統天」為法界,以「群龍旡首」為行門
第一節 管志道與泰州學派的關系
第二節 對晚明學風的批判
第三節 以「干元統天」為「法界」
第四節 以「群龍旡首」為「行門」
小結
第四章 楊起元:以「孝弟慈」為三教之大成
第一節 楊起元對管志道「群龍旡首」的回應
第二節 三教皆務為治為「一」
第三節 孝與「合一」思想
第四節 德統君師
小結
第五章 周汝登:三教「統體」與君師道
第一節 周汝登對「良知」的信仰
第二節 「一心」為三教之統體
第三節 宗譜意識與君師道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38、現代詩完全手冊:為何讀詩、如何讀詩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楊照 著
出版單位:臺北:印刻文學
內容簡介:
「我對現代詩的喜愛,有著個人成長的感情因素。多么幸運,誤打誤撞,我在十幾歲時,就接觸到現代詩,就跟隨著詩探入自己的不安與騷動。我讀到的現代詩教會我不要拒絕承認自己內在的不安,不要刻意去麻木、窒息自己內在的騷動。詩更替我找出一種誠實面對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自己不屑和別人一樣的青春動蕩的態度,進而讓我可以藉由他們的詩句,或藉由笨拙地模仿他們的詩句,獲得了向自己表達困惑、憤怒、疏離、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
楊照在書中對著正苦惱著試圖想要讀詩的年輕的「你」,從詩、讀詩、對詩的好奇,進而對于寫詩產生興趣,探問詩人的靈感來源,還有詩和「我」之間的關系連結,與詩的相處,從自身經驗開始以一經驗長者娓娓道來一系列關于詩的筆記和批注,什么是詩?為什么要讀詩?怎么讀詩和寫詩?而我們又要如何去探看那個字句簡省、語意隱蔽,滿布著不斷明滅的通透靈光,時而絕美動人、時而又殘酷冰冷如刺骨錐刃,詩意的剎那世界?
唯有詩才足以組構連系生活日常與詩意靈光的接口,楊照以自身的經驗鋪展關于詩的方方面面,從一種遠望詩本身形成的美的引力,到逐步接近,感受詩意在語言中的流動,進而觸碰而引發最直接的反應與感同身受。在楊照的闡述中,隱隱浮現一道順應的脈絡,再經由這道脈絡為契機去發展出每個人生命中獨特的、屬于詩的本質。這是一本給尚未讀詩、或是正要開始讀詩的人的閱讀指南;同時也是一位資深讀者探尋詩世界的思索筆記。
作者簡介:
楊照,本名李明駿,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主持Bravo91.3「閱讀音樂」及九八新聞臺「楊照音樂廳」廣播節目。長期于「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著作等身,橫跨小說、散文、評論、經典導讀等領域。近期出版有《打造新世界:費城會議與美國憲法》、《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臺灣教育缺與盲》、《誰說青春留不住》、《我想遇見妳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游樂之心:打開耳朵聽音樂》、《世界就像一只小風車:利瓦伊史陀與憂郁的熱帶》、《烈焰:閱讀札記I》、《地熱:閱讀札記II》等書。
39、詩人的黃金存折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楊照 著
出版單位:臺北:印刻文學
內容簡介:
從大時代歷史,至個人生命中任何一件可能不會被在乎的事物,都有其詩意的蘊藏,詩人以自身為界,寫下的字句不僅僅是個人的獨特生命展演,也關乎人于現實的超脫以及對真實的追索。而那些流進生命深處的詩句,總是會在面對狂喜狂悲,或是不予人言的痛心苦楚時,讓人們有更寬廣的詩意想象和可能性,甚至是找到超乎原本想象的出路。
楊照從周夢蝶、洛夫、商禽、痖弦、楊牧五位詩人開始,從詩人歷處的時代背景和各別流離的生命景觀,切入談論臺灣現代詩在五○到六○年代的這「黃金十年」,這五位極具代表性的詩人,也就在這十年期間進入詩生命的巔峰。從孤獨國主周夢蝶、洛夫最艱澀難懂的經典之作、超現實主義商禽、最美好的歌者痖弦、楊牧的抒情詩傳統,他們各自憑著自身的詩藝,在臺灣現代詩領域里走出豐富精彩的路途,也替當時臺灣現代詩留下極為精純的質地。
而五位風格殊異的詩人,從人而詩再進一步含括整個年代,在楊照的析解中,凸顯他們在臺灣詩壇的特殊與代表性。楊照引領著讀者一遍遍重讀幾位經典詩人,穿透層層肌理解讀,讓讀者在原本的認知和感受之外,又再次發現可能存在著更多的未被辨認出來的意蘊,或是遺漏在歷史或時代中的詩意甚至是幽微的悲傷,還有詩句之外,隱于字句間的伏流,那些被詩人斷開、藏白的不說。在楊照的梳理之下,詩人身影如同一道道穩固的定錨,在詩隨著時代與人心際遇的流動中,標示著不使人迷途的航標。
作者簡介:
楊照,本名李明駿,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主持Bravo91.3「閱讀音樂」及九八新聞臺「楊照音樂廳」廣播節目。長期于「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著作等身,橫跨小說、散文、評論、經典導讀等領域。近期出版有《打造新世界:費城會議與美國憲法》、《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臺灣教育缺與盲》、《誰說青春留不住》、《我想遇見妳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游樂之心:打開耳朵聽音樂》、《世界就像一只小風車:利瓦伊史陀與憂郁的熱帶》、《烈焰:閱讀札記I》、《地熱:閱讀札記II》等書。
40、唐宋時期的名分秩序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許倬云、張廣達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政大出版社
內容簡介:
序文(許倬云)
導論(許倬云)
從官人章服制看唐代君臣關系(王德權)
宋代詔葬之研究(沈宗憲)
從唐朝對外商的管理看華夷名分秩序(廖敏淑)
從隋唐到宋元時期的胡漢互動兼及名分問題(張廣達)
中國規范傳統國際關系的「五倫國際關系論」理論論述――五代宋遼五倫國際關系的倫理解析(張啟雄)
吐蕃名分秩序的建立及其演變――以唐宋時期為中心(林冠群)
日本近世「大義名分」語詞形成史――政治運作與載籍演繹的辨證之一例(童長義)
41、細說戲曲──搬演典故之研究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徐筱婷 著
出版單位:臺北:文津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世界上三大古老戲劇唯獨中國戲曲保存百余劇種、萬余劇目至今,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戲劇文化系統,然戲業人員之藝術表現成就卻與傳統眼光對其社會階級出現極反差:「既愛其演藝,更輕其地位」,甚至在律法中明文剝奪戲班子弟之受教權,因此戲業行規均由藝師口頭傳授弟子承繼,未見集結成冊之行規章法,本書從藝人地位、搬演習俗、戲班行規及搬演禁忌對中國戲曲搬演典故作一思考及溯源之考察。
作者簡介:
徐筱婷,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碩士論文主題為《秦系文字研究》,博士論文述寫《中國戲曲搬演典故之研究》,兩大題材皆以考證為主線。曾任中華技術學院、中國科技大學兼任講師,近年兼擅辭賦文學,并結合出土文獻,于國內外發表多篇論文。
42、吳嵩慶日記(一)1947-1950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吳嵩慶 著、吳興鏞 編注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吳嵩慶(1901-1991),浙江鎮海人。上海滬江大學、法國巴黎大學畢業,歷任航空委員會經理處處長、軍政部軍需署副署長兼兵役部經理處處長、湖北省政府財政廳廳長、聯勤總部財務署署長、聯勤總部軍需署署長、聯勤總部副總司令、唐榮鋼鐵公司董事長等職。吳嵩慶自1947年至過世前都有寫日記的習慣,本書收錄最初四年的日記,時間涵蓋其于湖北省財政廳廳長任上的第三年,以及聯勤總部財務署署長的頭三年,期間并曾涉入國府黃金運臺灣的過程,是為國共內戰時期的一手史料。
43、陳懷澄先生日記(一)一九一六年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陳懷澄 著,許雪姬 編注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陳懷澄先生(一八七七-一九四○),彰化鹿港人,七歲學習漢文,一九○二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他亦曾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與辜顯榮家的大和家塾教師。一九二○年為首任鹿港街長,擔任三屆街長,管理街政達十二年,任內創立鹿港街圖書館并集資興建鹿港公會堂。一九三二年底卸任公職后,移居黃竹坑。他曾留有手稿詩集《沁園詩草》(一九二一),還編著在嘉義蘭記出版的《吉光集》、《媼解集》二書。
〈陳懷澄日記〉共十六冊(一九一六-一九三二年),中缺一九一七、一九二三、一九二九年的日記,而一九二四、一九三一年各有上、下日記兩本,一九三二年者則僅記載到七月八日為止。日記的內容,呈現出其擔任街長所從事的公共事務彌足珍貴,而日記中廣泛的生活嗜好與交游娛樂,更是相關表面史料上所無法看到的記主面相。
44、作為事件的文學與歷史敘述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王中忱 著
出版單位:臺北:人間出版社
內容簡介:
第一輯 晚清新型文化場域的形成
新型媒體、文化生產場域與小說作者的「有名」存在
「聲口」與視點:「新小說」敘述者位置的變移
以《新中國未來記》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例
新式印刷、租界都市與近代出版資本的形成
商務印書館創立的前前后后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商務印書館
第二輯 「走向世界」的中國新文學
《改造》雜志與魯迅的跨語際寫作
自我與他者的再確認
日本作家堀田善衛的魯迅閱讀與接受
日本中介與穆木天早期文學觀雜考
自家風景他山石
戰后日本思想文化脈絡中的丁玲
亞非作家會議與中國作家的世界認識
第三輯 后衛的意義:晚年丁玲與「新時期」
「新時期」文學體制的建構與丁玲的復出
「新時期」的文藝與政治
重讀晚年丁玲
作家生活史與文學史的交集
從幾封作家書簡談起
丁玲:一個在新詩里生長的母題
第四輯 「滿蒙」言說與「間諜案」敘述的政治
佐爾格─尾崎事件的敘述與檔案解密的政治
以1940~1950年代日文文獻為中心的初步檢證
「滿洲國」事件與中國新考據史學的「借喻」書寫
以傅斯年的《東北史綱》(第一卷)為中心
民族意識與學術生產
試論《禹貢》派學人的「疆域」史觀與日本的「滿蒙」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