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五)
9、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
時 間:2016年4月
作 者:顏昆陽 著
出版單位:臺北:允晨文化
內容簡介:
輯一:反思、批判是學術轉向的動力
《文心雕龍》做為一種「知識型」對當代之文學研究所開啟知識本質論及方法論的意義
當代「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反思及其轉向
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
附錄:中國文學抒情傳統再反思——中正大學中文系座談會
從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布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 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
「文學自覺說」與「文學獨立說」之批判芻論
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
生命存在的通感與政教意識形態的寄托——中國古代文學「情志批評」的「反身性詮釋效用」
從「性別利用」到「性別偽裝」與「性別越位」——柳如是在傳統兩性關系中的位置變移
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的特征與「詩意義」的感發
輯二:人文學者的當代學術處境
臺灣當代「期待性知識分子」在高度資本化社會中的陷落與超越
再哀大學以及一些期待與建議——當前高教學術評鑒的病癥與解咒的可能
從社群疏離到社群凝聚、從典范消散到典范建構
我們必須建立適當的學術審查倫理與規范
人文學者的當代學術處境
這個學術審查忙碌的季節!
不能計量的價值—我們應該重視學術會議的隱性功能
當代學者幾乎都已消失在同一種空洞的存在形式中
「中文學門」的研究如何撰寫多年期計劃?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視域與方法——顏昆陽與蔡英俊對談錄
附錄:開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新視域——顏昆陽教授的學思歷程/鄭柏彥專訪撰述
10、臺灣沖繩交流史論集
時 間:2016年4月
作 者:朱德蘭 著
出版單位: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壹 相互認識(1895-1945)
第一章 日本皇室視察新領地
第二章 觀光客在臺灣、沖繩的旅游活動
貳 經貿往來(1895-1945)
第三章 石花菜與社寮島沖繩人聚落
第四章 臺灣米與沖繩豬貿易
第五章 西沙群島的沖繩、臺灣勞工
第六章 臺灣勞務輸出國場組
11、故宮90話:文化的政治力,從理解故宮開始
時 間:2016年4月
作 者:野島剛 著,張惠君 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內容簡介:
了解兩岸的錯縱復雜關系,絕對不是只有政治一條路線,故宮正是政治影響文化,文化影響政治最具體的一個指標。在兩岸的近代史里,故宮牽涉了極為敏感而又多重的議題神經,碰觸到數千年來臺灣、中國、甚至是整個亞洲與世界之間相互纏繞的政治權力運作,以及復雜的歷史文化變遷……遠遠超越了一個博物館單純的文物收藏角色。
長期關注華人圈事務的日本作家野島剛(Nojima Tsuyoshi),從東亞文化與政治觀察者的第三者角色,搜集豐富的史料,累積大量的第一手訪談紀錄,并以資深新聞記者的敏銳嗅覺與犀利見解,搭配深入淺出、流暢生動的筆觸,娓娓道出兩岸故宮人事物分合遞嬗的故事。
作者簡介:
資深媒體人,作家。曾任職朝日新聞社佐賀支局、西部本社;二○○一年起擔任駐新加坡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采訪,其后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二○○七至二○一○年擔任駐臺北特派員,報導采訪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現于日本、臺灣、中國大陸等地各地媒體開辟專欄發表時事評論。已在臺出版《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聯經)、《謎樣的清明上河圖》(聯經)、《銀輪巨人:挑戰巔峰的捷安特精神》(天下)、《最后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銀幕上的新臺灣:新世紀臺灣電影里的臺灣新形象》(聯經)。
譯者簡介:
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法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譯有《漢尼拔戰記》(三民書局)、《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聯經)、《謎樣的清明上河圖》(聯經)。
12、探尋歷史的基體:溝口雄三的中國思想史研究
時 間:2016年3月
作 者:孫歌 著
出版單位:臺北:人間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上篇 在中國的歷史脈動中求真
一、饑餓感與窘迫感:躍動著生命感覺的明末
二、「不容已」:無法妥協的觀念感覺
三、 童心說:溝口雄三的思考方式
四、不立論:必要的思想史修煉
五、「形而下之理」:探尋另一種普遍性原理
六、作為方法的中國:經驗深處的結構性想象力
下篇 中國歷史的「向量」
一、「自然」與「作為」的契合
二、內在于人生的形而下之理
三、中國的公與私
四、被分有的法則:中國歷史的基體
五、鄉里空間與鄉治運動
后記
附錄 溝口雄三談中國研究的認識論問題
13、思想與明星:中西文藝類型的系譜與星圖
時 間:2016年3月
作 者:路況 著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卷一 現代私密主體系譜學
第一章 從羅蘭巴特《明室》的「現代私密主體」看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泄》
第二章 從傅柯的「性設置」論現代私密主體系譜學與當代的「性話語生產」
附錄1 我是一個有錢有品味的人——從米克杰格的〈同情惡魔〉看金融海嘯
附錄2 二十一世紀的推銷員之死——從鮑伯迪倫的〈像一顆滾石〉看美國債信危機
卷二 愛情、時尚、詩意的現代性
第三章 運動、遭遇、宣言——論巴迪悟的愛情本體論與現代性三法則
附錄 懷人——代擬臉書戀歌一首
第四章 從波特萊爾的「時尚現代性」走向現代藝術的四種「詩意現代性」
第五章 「表面」的升華與崩潰:麥可·杰可森作為一個「艾麗斯童話事件」
附錄1 黃色小鴨:「玩這么大」的兒童鏡像
附錄2 圓仔與黃小鴨的「可愛現象學」
附錄3 冰桶名人效應的「上流美」奇觀與「夸富宴」人類學
卷三 溝通與詮釋的兩個模型
第六章 「溝通」理論的兩個模型——從哈伯瑪斯的「理性對話」到德勒茲的「自由間接表述」之精神分裂
附錄1 從「書寫」的「語用學」看「文言文」的重要性
附錄2 菜英文現象:從「翻譯」到「格義」
附錄3 查理事件是語言暴力,不是言論自由
第七章 歷史、道統、平臺——從「時效性歷史意識」看今古文經學之爭
附錄1 「全球化」作為「視域融合」的「詮釋學經驗」
附錄2 臺灣人文學術的「I級/埃及化」——從國科會到科技部
卷四 漫游,疆域,星座
第八章 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從兩句杜詩論康德時空觀與現代「漫游」文學
附錄 可能世界的戲劇性——分析一首自己的詩〈空門〉
第九章 小說作為一種「美學方法」:「感覺體」的「組構」與「疆域性」的「表現」─司馬中原與黃春明的鄉土小說
附錄 兒童相識盡,宇宙此生浮——紀念段彩華
第十章 左翼男性主體之重振雄風——趙剛《橙紅的早星》的「星座」方法學
附錄1 阮玲玉與卡夫卡
附錄2 二十一世紀是文化革命的世紀
卷五 宗師,奇觀,體制
第十一章 王家衛為何無法成為「一代宗師」?
第十二章 野月滿庭隅─試論陳庭詩抽象藝術的時代文化意義
附錄1 「客形」的回返——走向「后抽象/后觀念」的繪畫本體論
附錄2 星沈海底當窗見——西方「繪畫性」在東海的軌跡與系譜
第十三章 當代藝術作為一種「奇觀」或「體制」?
附錄 威尼斯參展名單荒謬事件簿─臺灣策展人機制的「官僚化」與「買辦化」
卷六 「軸心」之「興」
第十四章 走向「興」的詩學本體論——從陳世驤的〈原興〉與德勒茲的「差異哲學」
附錄1 世界杯啟示錄
附錄2 北韓存在的正面啟示
第十五章 儒學文藝復興與第三軸心時代的來臨
附錄1 魯索是哪國人?
附錄2 聯合國與周天子
附錄3 虬髯客精神與大亞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