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
16、近代中國民間宗教經卷文獻(一套12冊)
時 間:2015年10月
作 者:王見川、范純武 編
出版單位: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本套書為第一套公開出版的近代中國民間宗教經卷文獻資料集。內容收錄清末至民國時期流行的九宮道、同善社、一貫道、道院、萬國道德會、道德學社等宗教團體的基本典籍與重要的經卷文獻。這些宗教團體有的歷經合法立教,而后,又因迷信而被打壓,淪為秘密宗教;有的則是始終保持神秘,他們有自己的刊物,并用不同的方式向民眾宣揚自己的主張及救世的方法,對此一時期的社會,也有一定的影響。本套書即收錄84種罕見的經卷文獻,對研究清末至民國時期民間流行的宗教而言,提供重要的史料幫助。
17、走向嵇康:從情之有無到氣通內外
時 間:2015年10月
作 者:吳冠宏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貴無與滯有——王弼圣人有情說之兩種詮釋向度的檢視及其對話
第一節 王說歷程性的探索——從圣人無情到圣人有情之轉變
第二節 著力于玄學內在理路的王說詮釋
第三節 側重于士人尚情心態的王說詮釋
第四節 兩種詮釋向度的對話
結語
第二章
從莊子到郭象——在無情說上「修證實踐」與「玄思智解」的對話
前言
第一節 莊、惠有情無情之辯
第二節 郭象注「莊惠有情無情之辯」于義理內涵上的承轉
第三節 從「無情」到「圣人無情」
第四節 修證實踐與玄思智解的對話
結語
第三章
從莊子到嵇康——「聲」與「氣」之視域的開啟
前言
第一節 兩種連結「莊子——嵇康」之論點的檢視
第二節 從莊子到嵇康——「聲」與「氣」之視域的開啟
第三節 魏晉氣論之可能
第四節 嵇康〈聲無哀樂論〉中的儒道對話
結語
第四章
從情志到神氣——嵇康〈琴賦〉中以樂體道之義涵探析——兼論與〈聲無哀樂論〉的互補關系
前言
第一節 從「稱其材干以危苦為上」到「至人制琴以托心、彈琴以契道」
第二節 從「以悲哀為主、以垂涕為貴」到「宣和情志、導養神氣」
第三節 抒情可轉,至人可擬
結語 情智相濟,雙美并進
第五章
才性之氣與相須之理的交會——嵇康〈明膽論〉之明膽關系試詮
前言
第一節 〈明膽論〉于才性論史上的歷史位置
第二節 嵇康〈明膽論〉之「明膽關系」試闡
第三節 才性之氣與相須之理的交會
第六章
從「自足于內」到「氣通內外」——阮德如與嵇康〈宅無吉兇攝生論〉等四篇試解
前言
第一節 嵇康與阮德如對攝生議題的關懷與共識
第二節 阮德如「自足于內:黜邪虛以崇正實」——追術者以小道自溺
第三節 嵇康「氣通內外:相須以合德」——偏恃者以不兼無功
結語
18、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
時 間:2015年10月
作 者:倪慧如、鄒寧遠 著
出版單位:臺北:人間出版社
內容簡介:
1936年至1939年,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奏曲的西班牙內戰開戰。
這是一場非比尋常的戰爭,讓全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四萬多名男女老少志愿去西班牙。
這場戰爭曾經讓畢加索的畫筆顫抖,因而畫出了〈格爾尼卡〉,向世界控訴佛朗哥政權和國際法西斯的不義;讓聶魯達的詩筆流淚,因而替西班牙志愿軍留下了悲壯的詩篇;讓卡繆的心口淌血,因而用文章替這場不公不義留下了憤怒的證明;更讓喬治?奧韋爾、康福德等人獻身軍隊,直接用肉身抵擋國際法西斯入侵西班牙。
而在這一場與法西斯只身肉搏的良心之戰中,在這四萬多名西班牙志愿軍中,有沒有中國人參戰呢?答案是有的,并且有十三人。
一對旅美華裔的科學家夫婦,臺灣人,他們踏訪世界三大洲,堅持十多年的獨立研究和資料查找,終于慢慢拼出這十三位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殘缺、模糊的面孔和歷史,從此,他們不再是躺在紙上的名字,而是一段活的歷史,一段世界史上的反法西斯的戳記,他們與世界各地的國際志愿軍合力吹奏出一首首超越國境、種族的、名為「No Pasarán!」(不讓法西斯通過!)的正義之歌。
19、全島要塞化:二戰陰影下的臺灣防御工事(1944—1945)
時 間:2015年10月
作 者:黃智偉 著
出版單位:臺北:如果出版社
內容簡介: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一九四四年,西太平洋彌漫著腥風血雨的氣氛。同年三月,臺灣進入備戰階段。六月,美軍登陸塞班島,守軍戰到一兵一卒不剩,徹底實現了「玉碎」。下一波目標,可能就是臺灣。
大敵當前,臺灣島上,不論軍、官、民,霎時被捆綁成命運共同體。老百姓被動員義務勞動,整地興建機場。青年人不分日臺,全部入伍,互為袍澤,一起在海岸構筑陣地,到山里挖掘洞窟。一九四五年,硫磺島、琉球兩處慘烈的戰役,下場都是人間煉獄。而臺灣,幸運地躲過軍事風暴,直到戰爭結束。
當年構筑的防御工事,如今成了軍事遺跡。這些靜默超過一甲子的防空塔、機槍堡、坑道,述說了二戰最后兩年臺灣的戰略演變,代表了當時的戰爭動員,也承載著當年臺灣人的恐懼和不安。
二戰結束已經七十年了,武器與戰法日新月異,這些要塞的軍事價值早已不在,卻因逃過戰爭的摧毀意外保存了下來。這些完整保留的要塞遺址群,不僅在世界上獨一無二,更提供了研究二戰戰史的具體素材,默默述說著另一種角度的臺灣史,其歷史價值,實屬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深入探索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