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
2015·8—2015·11
1、《漢學研究》第33卷第3期目次
時 間:2015年9月
出版單位: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專論】
多義情態詞「要」來源試探(郭維茹)
天監初南傳所謂《漢書》「真本」探討(李廣健)
國境之西——論南朝作家鮑照、謝朓與蕭繹的荊州書寫(祁立峰)
切韻音系聲母的內部構擬(洪惟仁)
大理山鄉與土官政治——雞足山佛教圣山的形成(連瑞枝)
荻生徂徠的古代中國史觀與政治思想——「圣人之道」的重構與「宋學」批判(藍弘岳)
由《商賈便覽》看十八世紀中國的商業倫理(邱澎生)
清代地方志的知識性質——以光緒《金門志》為例(李宗翰)
儀式、記憶與秩序——清文人戲曲與地方社會關系之探索(陳亮亮)
On the Performance and Ritual Aspects of the Xiangshan Baojuan: A Case Study of Religious Assemblies in the Changshu Area(《香山寶卷》的表演與儀式側面:以常熟地區「講經宣卷」活動為例)(白若思(Berezkin Rostislav))
【問題與討論】
燕行使團擔任文化媒介的朝鮮譯官——以金慶門為研究中心(羅樂然)
【書評】
評蕭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蕭麗華)
評尹志華《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劉文星)
評Sean Hsiang-lin Lei(雷祥麟),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劉士永)
評Chün-fang Yü(于君方), Passing the Light: The Incense Light Community and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香光莊嚴——當代臺灣的香光尼僧團與比丘尼)(李玉珍)
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3分
時 間:2015年9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象征的擴張:孔廟祀典與帝國禮制(黃進興)
《上博九·陳公治兵》編聯及相關問題(林清源)
中晚唐文人與經學(陳弱水)
史前時代臺灣南部地區的野豬與家豬,兼論家豬作為南島語族遷徙和擴散的驗證標記(李匡悌、李冠逸、朱有田、臧振華)
3、臺灣史研究第22卷第3期
時 間:2015年9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清治臺灣番界圖的制圖脈絡:以〈紫線番界圖〉的構成與承啟為中心(蘇峯楠)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建筑人才的來源及其建樹:以尾辻國吉為例(蔡龍保)
殖民政府、地方開發與臺人資本:以人力輕便鐵道業為分析對象(1903-1928)(陳家豪)
臺灣初次地方選舉:日本殖民政府的制度性操作(陳若蘭)
4、新史學第26卷第3期
時 間:2015年9月
出版單位:臺北:《新史學》雜志社
內容簡介:
【論著】
情竇初開——明清士人的異性情緣與情色意識的發展(王鴻泰)
洋服、和服、臺灣服——日治時期臺灣多元的服裝文化(吳奇浩)
中共政協「文史資料」工作的推展,1959-1966——以上海經驗為中心(林美莉)
【書評】
評王靜,《中古都城建城傳說與政治文化》(李丹婕)
評姜鵬,《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李長遠)
5、戲劇學刊第22期
時 間:2015年7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內容簡介:
【臺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專輯(中)】
論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中地方精靈的記憶與再現(江寶釵)
京劇《碰碑》、《南天門》中的度脫與救贖——精神醫學與觀眾心理的探索(曾念生、蔡振家)
近代大眾戲劇和傳統文化——以沖繩芝居為例(細井尚子)
【一般論文】
從殖民現代性到全球化論述:客家文化與現代戲劇在臺灣(胡紫云)
「失傳」的折子——〈草橋驚夢〉表演嬗變(洪逸柔)
【劇本】
一杯水(Eugène Scribe, trans. by Shih-lung Lo(羅仕龍))
美國狗去死吧(五反田寬著,謝筱玫、陳巧蓉譯)
6、臺灣文學學報第26期
時 間:2015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從「福建」看近代臺灣與東亞漢詩文的交涉互動意義——以《送米溪先生詩文》為分析場域(黃美娥)
當東方(the East)遇見東方(the Orient):沙漠羅曼史及其跨文化想象(林芳玫)
翻譯公共性:愛滋,同志,酷兒(紀大偉)
50年代臺港跨文化語境:以郭良蕙及其香港發表現象為例(王鈺婷)
一則吊詭的臺灣寓言——《風前塵埃》的灣生書寫、敘事策略與日本情結(曾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