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
11、劉君祖易經世界(一套10冊)
時 間:2015年10月
作 者:劉君祖 著
出版單位:臺北:大塊文化
內容簡介:
幾千年來,歷代都有無數的人想要說明、解析《易經》的神妙。但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許多說明與解析的本身也成為《易經》神秘難解的一部分。「劉君祖的易經世界」,可以撥開所有這些神秘與難解,讓二十一世紀的讀者可以享受前人未有之便利,開始一趟未曾經歷過的宇宙之旅--我們不只可以透過《易經》觀賞宇宙瑰麗眩目的浩瀚景象,不只可以與一種不可見聞但是實際存在的精神力量對話,并且體驗、應用其中的種種聯想、啟發與指引;更可以持續當作拓展、提升自己對人生、宇宙無窮盡思考與探索的動力。
本套書含:
1《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
2《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一輯
3《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二輯
4《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三輯
5《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四輯
6《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五輯
7《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六輯
8《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七輯
9《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八輯
10《易經之歌--易經系辭傳》
12、流離與歸屬——二戰后港臺文學與其它
時 間:2015年10月
作 者:游勝冠、熊秉真 編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編序
孰歸。胡不歸/熊秉真
導言
流離與歸屬,或身世之謎/游勝冠
圓桌觀察
是否流離,為何流離?有何歸屬,何為歸屬?/蒲慕州
輯一
不再流離:劉以鬯、姚拓等之例/李瑞騰
中文系的使命與情懷:五六十年代北大、臺大、港中大的「文學教育」/陳平原
輯二
五十年代的香港難民小說/趙稀方
疏離與回歸:戰后臺灣「鄉土」文學概念之形塑/蔡明諺
眼前勝事修成史:1979年臺灣傳統詩人訪問團訪港雅集考/程中山
輯三
舌頭的流亡:張棗之旅歐書寫/江弱水
鄉關何處:臺灣「外省」第一代女作家的流離與歸返/趙慶華
檔案、記憶與光影認同:論郭瓊森《惑鄉之人》中的鄉土觀看/廖淑芳
臺灣人原鄉之旅的認同挫折和歸屬:鍾理和二戰前后作品/游勝冠
輯四
《八方》的陳映真/葉嘉詠
作家倫理責任之叩問:董啟章之例/鄒文律
復攝山城:侯孝賢與吳念真之地景美學/王萬睿
圓桌論壇
臺灣眷村的生與死/傅朝卿
從流離到歸屬:張肇康的四段文化光譜/鄭炳鴻
在鄉土飄泊:張義雄的流離與歸屬/蕭瓊瑞
流離于新的經驗,歸屬于舊的價值/譚偉平
戰后中國大陸逃難僧與臺灣佛教之轉折/陳玉女
試論治病作為宗教的永恒關懷:戰后臺灣社會之例/譚偉倫
13、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修訂一版)
時 間:2015年10月
作 者:黃俊杰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本書最早出版于2001年,其后曾于2012年出版新版,今經刪修校訂后出版修訂版。由黃俊杰教授近年來部分研究成果共十二篇論文集結而成。內容大致可歸屬兩大范疇:一是關于東亞儒學經典詮釋傳統的探討,二是關于中國思維方式,尤其是對「身體」思維的研究。形式結構上則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由三篇論文組成〈儒學史的新視野〉單元,第二部分〈日本儒學與經典詮釋〉由五篇論文組成,主要分析近三百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儒者對中國儒家傳統經典的詮釋,第三部份〈儒家身體思維探索〉由四篇論文組成,探討極具東方文化特色的中國思維傳統。
【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
壹、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傳統研究芻議
一、引言
二、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之目標
三、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方法芻議
四、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的研究方向
五、結論
貳、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二、儒家詮釋學的特質與經典詮釋者的「歷史性」
三、解經者的「歷史性」是開發經典潛藏涵義的催化劑
四、經典與解釋者的對話是創造經典之永恒性的活水源頭
五、結論
參、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
一、引言
二、儒家傳統中的宗教性:涵義與淵源
三、儒學的「宗教性」之特質
四、兩項質疑及其回應
五、結語
【日本儒學與經典詮釋】
肆、伊藤仁齋對孟子學的解釋:內容、性質與涵義
一、背景與問題
二、仁齋孟子學之內涵
三、仁齋孟子學的性質與方法
四、仁齋孟子學的思想史涵義
五、結論
伍、中井履軒的孟子學:善性的「擴充」與「道」之人間性的重建
一、引言
二、中井履軒釋孟的方法:歷史的解讀方法
三、中井履軒對孟子性善論的再詮釋:「擴充」而不是「克治」
四、中井履軒對孟子的「道」的解釋:「道」的人間性的重建
五、中井履軒孟子學的思想史定位
六、結論
陸、中井履軒對朱子學的批判:從《四書》的再詮釋出發
一、引言
二、朱子學脈絡中「心」與「理」之關系
三、中井履軒批判朱子學的途徑與方法
四、中井履軒批判朱子學的內容:「心」、「理」及其關系的重建
五、結論:丸山論旨的再思考
柒、山田方谷對孟子養氣說的解釋
一、引言
二、山田方谷的孟子學解釋:以孟子「知言養氣」說為中心
三、從孟子學詮釋史脈絡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學
四、從日本儒學史脈絡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學
五、結論
捌、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漢學家眼中的文化中國與現實中國
一、引言
二、日本漢學家眼中的文化中國
三、日本漢學家眼中的現實中國:事實與解釋
四、日本漢學家的中國觀:洞見與局限
五、結論:日本漢學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儒家身體思維探索】
玖、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
一、前言
二、傳統中國的「聯系性思維方式」及其內涵
三、「聯系性思維方式」的三種表現
四、傳統中國「聯系性思維方式」下的價值觀
五、儒學與現代民主政治
六、傳統價值觀與現代人權理念
七、結論
拾、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特質與涵義
一、引言
二、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的特殊面向:一個比較思想史的觀點
三、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論述中的思想涵義
四、結論
拾壹、古代儒家政治論中的「身體隱喻思維」
一、前言
二、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見的身體隱喻及其涵蘊的問題
三、「自我轉化」是「世界轉化」的起點:古代儒家的身體觀與政治觀
四、孟子與荀子的身體隱喻中的政治意涵
五、余論:身體與政治組織的空間性與時間性
拾貳、「身體隱喻」與古代儒家的修養工夫
一、前言
二、「具體性思維方式」中的「身體隱喻」:「四體不言而喻」
三、作為實踐場域的身體及其在空間的展現
四、作為內在整體性概念的身體及其工夫論:「心」、「氣」、「形」的分野及其統一
五、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