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二十九)
16、蘭嶼的族群認同與媒體
時 間:2015年9月
作 者:郭良文 著
出版單位: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緒論 媒體、核廢與惡靈之探索(郭良文)
傳播媒體的發展與影響
第一章 反思原住民傳播政策與實務:蘭嶼達悟族的啟發(魏玓)
第二章 穿過在地麥克風:蘭嶼廣播電臺之個案研究(孫曼蘋)
第三章 傳播科技在部落:網咖與原住民日常生活(張玉佩)
第四章 誰在書寫、建構蘭嶼知識:蘭嶼專題圖書之分析(林素甘、高子洵)
核廢、認同與媒體再現
第五章 《蘭嶼雙周刊》所建構的核廢料幻想主題分析(李美華)
第六章 蘭嶼的另類媒體:以核廢料與國家公園反對運動為例(郭良文)
第七章 從災難觀點探討媒體正義與蘭嶼(林照真)
第八章 網絡對于蘭嶼反核廢運動之社會資本的動員與凝聚(劉嘉偉、張玉佩)
第九章 祖靈與惡靈:反核廢與達悟主體性的追尋(黃淑鈴)
惡靈、禁忌與傳播
第十章 文化脈絡、惡靈信仰與傳播(郭良文)
第十一章 大船、禁忌與傳播:文化原真性與文化營銷觀點的比較(郭良文、蔡欣蓓)
第十二章 死亡禁忌、恐懼傳播與心理分析(郭良文)
17、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系
時 間:2015年9月
作 者:謝小芩、方天賜 主編
出版單位: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第一面向:國際政治環境
印度政治領袖與國民政府:尋求中印聯合(狄伯杰,B. R. Deepak)
西藏在國際法實踐中的地位(鄧文正,Ronald Teng)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難題:中、英、印三方關系下的「西藏問題」(張棋炘)
第二面向:外交與軍事
1943~1949年期間印度駐華使節對中國變動情勢的觀察(瑪妲玉,Madhavi Thampi)
羅家倫出使印度評析:1947~1949(方天賜)
從仁安羌之役初探孫立人的政治人格(朱浤源)
第三面向:社會文化交流
胡適與中國的印度化:點評中國對印度論述的知性源頭(嘉馬希,Kamal Sheel)
譚云山與泰戈爾: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印文化交流之歷史紀實(釋覺明)
印度被殖民時期的華人(潘美玲)
附錄
臺灣在中印兩大巨人之間的「介子」角色(馮達旋)
18、莎菲女士的日記
時 間:2015年8月
作 者:丁玲 著,王中忱 導讀
出版單位:臺北:人間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記〉為名,收錄了她于1928年出版的《在黑暗中》和1944年出版的《我在霞村的時候》這兩本代表作品的初版本。
《在黑暗中》一書基本上是奠基在五四張揚個人主義和婦女解放的精神上,丁玲將女性視為完全獨立的個體,在突破封建家庭的束縛后仍奮力前進,追尋女性參與社會的方法,刻畫出一個不同于所謂現代都市上流社會的時髦女的Modern Girl(摩登女郎)形象。到了三○年代,丁玲自覺的選擇而走上革命道路后,當年的Modern Girl全然退場,代之以農人和士兵,這時出現的女性已經是在民族戰爭中經歷巨大創傷而倔強不屈的形象。此時的丁玲飛蛾撲火般地投身左翼文學運動、抗戰救亡,《我在霞村的時候》就是她作為作家的主體經受錘煉蛻變之后的藝術結晶。
作者簡介:
丁玲(1904-1986),自覺直面大時代風暴的中國現代女作家,生活、創作與二十世紀中國社會風云詭譎的大變動纏繞糾結,由此而淬煉出別具一格的敘事藝術。代表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記》、《水》、《我在霞村的時候》、《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牛棚小品》、《杜晚香》等。
導讀者簡介:
王中忱,曾先后就讀于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語言社會研究科,現任教于北京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兼任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日比較文學與中日近現代區域文化史。著作有《越界與想象:20世紀中國、日本文學比較研究論集》、《走讀記——中國與日本之間:文學散札》,主編論文集《重審現代主義——東亞視角或漢字圈的提問》。另有論文多篇,譯著多部。
19、轉接與跨界:東亞文化意象之傳布
時 間:2015年8月
作 者:石守謙、廖肇亨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允晨文化
內容簡介:
東亞文化意象的研究是認識東亞諸國文化傳統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中研院東亞文化意象研究團隊在石守謙院士的領導之下,透過此一計劃,深化對東亞諸國的歷史、宗教、商業、藝術、文學的認識。過去,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側重在中西文化交流,而海洋史的研究以經貿及商品經濟為主要著眼點,此本論文集從文化史層面探討東亞諸國的交流互動及其相關的文化生產,不但可與當前學界跨文化研究、旅行研究、翻譯研究等重要的研究趨勢相互呼應,同時也開發許多未來值得深入討論的文本與作品,拓展人文學術研究的視野。本計劃可謂跨文類、跨領域、跨國界的重要實驗,研究對象雖然側重在進入現代化歷程之前,但從東亞諸國往來互動,或許也能對現代性研究提供一個反省的視角。同時,對面對全球化挑戰的臺灣,或許提供一個不同角度的觀照與啟發。
編者簡介:
石守謙,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過去的研究試圖以文化史角度,對中國繪畫史及其相關之歷史發展提供與二十世紀八○年代前不同的理解。大致可分為探討畫史上風格轉變與文化環境間的關系、區域發展、中日交流與雅俗問題等,近五年研究上的新發展,則在于東亞山水畫史的開拓。近年主持中央研究院深耕計劃「移動的桃花源」以及主題計劃「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重要著作有《風格與世變》(1996,簡體字版2008)、《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2010)、《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2012)。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日本東京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文學、古典文學理論、佛教文化史、東亞文化交流史。曾獲得中研院優秀年輕學者著作獎(2005),日本中國學會報特約(2009)撰述等榮譽。研究融鑄思想史、文學史、佛教史、文化交流史為一體,彼此參照,相互發明,開發許多前人未及措意的重要研究課題。著有《中邊.詩禪.夢戲:明清禪林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忠義菩提:明清之際空門遺民及其節義論述探析》,編有《圣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研究論集》、《東亞文化意象的形塑》、《沈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譯有日本荒木見悟《佛教與儒教》
20、天閑老人獨立性易全集(一套兩冊)
時 間:2015年7月
作 者:徐興慶 編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儒、釋、道、醫」的中日文化交流――從戴笠到獨立性易的流轉人生
前言
壹、戴笠的鄉里營生時期
一、生平傳略
二、戴笠同名異人考
三、相關先行研究
貳、從戴笠到獨立性易
一、尋求出路時期
二、侍僧時期
三、「幻寄山房」閉關時期
四、行醫時期
五、千秋一堆土,月照冷乾坤
參、夾縫中的思想轉化
代結語:一腳踏破虛空,乃得遺形天地
第二部分:獨立詩文集
細目
壹、文稿
貳、往來詩書
參、詩篇一
肆、詩篇二
伍、書跡墨札
陸、抄本
【下冊】
第三部分:附錄
壹、獨立相關官方紀錄與個人記述
貳、印譜并鈐印解說
參、獨立年譜
肆、獨立作品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