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南北朝樂府清賞之二十七
隴上歌
隴上壯士有陳安,軀干雖小腹中寬,愛養(yǎng)將士同心肝。
(馬聶)驄父馬鐵鍛鞍,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十蕩十決無當前。
戰(zhàn)始三交失蛇矛,棄我(馬聶)驄竄巖幽,為我外援而懸頭。
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
這首詩被收入《樂府詩集》卷八十五“雜歌謠辭三”,是北方秦隴人民為悼念反抗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晉朝都尉陳安而作。詩前有序:“《晉書·劉曜載記》:劉曜圍陳安于隴城。安敗,南走陜中。曜使將軍平先、丘中伯率勁騎追安。安與壯士十余騎于陜中格戰(zhàn)。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zhí)丈八蛇矛。近交則刀矛俱發(fā),輒害五六;遠則雙帶鞬服(箙),左右馳射而走。平先亦壯健絕人,與安搏戰(zhàn)。三交,奪其蛇矛而退,遂斬于澗曲。安善于撫接,吉兇夷險,與眾同之。及其死,隴上為之歌。曜聞而嘉傷,命樂府歌之”。 陳安(?-323),上圭人(天水市西南),原為晉王司馬保的故將,其人身材短小但武藝高強,就像《晉書·劉曜載記》所記載的那樣,能雙手同時使用兵器:“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zhí)丈八蛇矛”,而且能左右開弓。尤其是關心將士,能與之同甘共苦,“吉兇夷險,與眾同之”,因此深得將士擁戴。晉懷帝司馬熾永嘉四年(307),后漢劉聰派族帝劉曜等率眾四萬出洛陽,攻打晉梁、洛、汝、潁等州,企圖瓦解西晉王朝。陳安在勢單力薄情況下,與劉曜周旋于甘肅天水一帶。西晉亡后,自稱涼王,擁戴晉室。擁兵10余萬,繼續(xù)與攻占長安建立前趙政權的劉曜戰(zhàn)斗。東晉明帝司馬紹太寧元年(323),為劉曜部將平先在隴城(今天水市秦安縣城東)擊敗,被害于澗曲。“及其死,隴上為之歌。曜聞而嘉傷,命樂府歌之”。由于陳安關心將士,能與之同甘共苦,深得將士擁戴。因此被害后將士們及已為異族統(tǒng)治的百姓懷念他:“隴上為之歌”。歌聲傳到劉曜那里“聞而嘉傷,命樂府歌之”。一個人能讓自己的對手佩服,就像多爾袞為抗清而死的史可法建廟一樣,這已相當不易,居然還能讓對手將他的事跡譜入樂章,家戶弦唱謳歌,就更為難能可貴。當然,劉曜此舉也帶有安撫人心之意,但也據此可看出陳安在當時西北地區(qū)人民心中的地位,和他的被害所引起的震動。此歌原為前趙樂府的“雜曲歌詞”,宋代郭茂倩收入《樂府詩集》是改屬“雜歌謠辭”。
北朝樂府,除《木蘭辭》等少數篇章外,絕大部分都是抒情短章。其手法往往是通過一件事物的比附或一個情景的觸發(fā),如“孟津河”、“隴頭流泉”等,來直率地抒發(fā)豪邁或憂傷的情懷,表現北方民族那種粗獷爽朗的性格特征。因此,像《隴上歌》這樣以敘事為主,并通過具體的場面描繪和生動情節(jié)的敘述,來表達人民對一位反抗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的頌歌,做到敘事、描景、抒情和諧地交融,是不多見的。而且,《隴上歌》與《木蘭辭》、《李波小妹歌》等敘事作品還有所不同,后者是虛構的或者是帶有夸張想象成分,而《隴上歌》基本上是紀實。歌中的愛護將士:“愛養(yǎng)將士同心肝”;武藝高強:“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犧牲經過:“戰(zhàn)始三交失蛇矛”,“棄我(馬聶)驄竄巖幽”等皆與正史《晉書·劉曜載記》完全吻合,這在北朝樂府中又是獨具一格。
這首歌在結構上也很特別:它不像其它北朝樂府那樣采取對偶的句式,而是有的兩句,有的三句,還有的四句,比較雜亂。估計民間流傳的版本不一,被收入前趙樂府時可能又加以刪改。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宋代《太平御覽》、清人沈德潛的《古詩源》和近人丁福保的《全晉詩》所收的《隴上歌》中,在 “十蕩十決無當前”后多出“百騎俱出如云浮,追者千萬騎悠悠”兩句;“戰(zhàn)始三交失蛇矛”后多出“十騎俱蕩九騎留”一句;“棄我(馬聶)驄竄巖幽”后多出“天降大雨迨者休”,可能都是為了句式結構的整飭對仗。下面按《樂府詩集》輯錄的詩句加以簡要分析:
起首三句:“隴上壯士有陳安,軀干雖小腹中寬,愛養(yǎng)將士同心肝”。主要是介紹陳安的形貌品格,其中突出他關心將士,能與之同甘共苦。它與“壯士”二字一起,為此各定下一個詠歌贊美的基調。隴上即隴山之上。隴山在今陜西省隴縣的西北,為六盤山的南段,南北走向約一百公里,綿延至甘肅境內清水、靜寧等縣。是渭河平原與隴西高原的分水嶺。這里是陳安建功立業(yè)之處,也是陳安為了抗擊匈奴入侵的獻身之所。在開頭這三句中,歌者還有意把陳安的形貌特征和品格作了個有趣的對比:此人貌不驚人,體型短小,但胸懷寬廣,品格高尚。為了證實陳安的寬廣胸懷,歌者舉了一例:“愛養(yǎng)將士同心肝”。這是包括歌者在內的共同感受,也是“及其死,隴上為之歌”的原因所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說漢代名將李廣帶兵是:“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近食。寬緩不苛,士卒以此愛樂為用”。從前面引用的《晉書·劉曜載記》等有關史料來看,陳安也有相類的品格。李廣是歷史上抗擊匈奴的名將,歌者突出陳安這一品格,意圖是不難猜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