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漢魏南北朝樂府清賞之二十六

北朝樂府·梁鼓角橫吹曲

 

折楊柳歌辭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之一)

                       遙看孟津河,楊柳郁婆娑。
                       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之四)

  郭茂倩《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折楊柳歌辭》共五首,內容相貫,主要表現北方征人臨行之際與其情人相互贈答之詞,反映其惜別、鄉愁和異地感受。折楊柳是古代送別的習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為留念。

  北朝時代,中原地區持續兩個多世紀的混戰和由此帶來的社會動亂,不但使漢族人民背鄉離井、流離失所,同時也使少數民族遭到同樣的苦難。如果說漢樂府中的《飲馬長城窟》是表現漢族士兵遠離故土、苦戍邊塞由此產生的不可遏止的思鄉之情的話,那么這兩首《折楊柳歌辭》則是反映了少數民族士兵離別故鄉,遠征中原的感受。

  第一首是寫這位征人離別家鄉時的愁緒。這位行人離家上馬時不拿馬鞭,反折下楊柳枝。馬鞭是用來策馬前行的,“不著鞭”,當然是表現主人翁對家鄉依依不舍的留戀,不忍離去,。因為楊柳枝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一直是別離的象征。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所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劉禹錫《楊柳枝》)。透過行人離家折柳這一典型動作,暗寫他對故鄉的眷戀、不忍離去。

  下面兩句“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則是公開挑明這種思鄉之情。其手法是通過周圍人群來渲染離別氣氛。這些送別的鄉親們有個典型的動作:“蹀座吹長笛”。“蹀”是行走之狀。“蹀座”就是送行的鄉親有的坐著、有的在走動。有人將此解釋為復意偏指,“蹀座”偏指“坐”,不確。但無論是坐著的還是站著的,都有一個共同的動作:“吹長笛”。這就蘊含著很濃的別離意味了。因為長笛又叫“羌笛”,這是北方少數民族很喜愛的一種吹奏樂器。如前所述,北朝樂府中絕大部分都是“鼓角橫吹曲”。“鼓角”是指羯鼓和號角,“橫吹”就是指“長笛”。因此,“蹀座吹長笛”很能反映出北方民族的地域特征和送別習俗。另外,作為長笛經常吹奏的《楊柳枝》又是非常哀怨的,它常伴隨著邊塞戍卒度過凄清的長夜,也往往喚起遠方游子那無盡的鄉愁,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著名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另一位著名詩人李頎的《從軍行》:“笛里誰知壯士心,沙場空照征人骨”更是把笛聲與殘酷的征戰生活連在一起。因此,這位行人離開家鄉時,行者、坐者一起吹起幽怨的長笛,唱起傷感的《折楊柳》。那哀怨、凄厲的笛聲,那傷感的“折楊柳”歌辭,定然會更加激起這位“行客兒”的無限鄉愁,讓他“愁殺”。

  在表達方式上,詩前三句純用敘事代抒情,不明言離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長笛”象征離情的事物意象作墊襯,最后一句直白道破,逼出“愁殺”兩字。而“愁殺”的原因又因為是“行客兒”—一位即將離家的青年。

  第四首“遙看孟津河”則是緊連第一首“上馬不捉鞭”。第一首是這位“行客兒”離家時的情景,這首則是到了中原的黃河邊。雖也是表現離別,但與第一首選取的角度正好相反:第一首是離鄉之時,這一首是離鄉之后;第一首是個特寫鏡頭,通過“反折楊柳枝”和“蹀座吹長笛”這兩個特寫鏡頭來表達離鄉的愁緒,這一首卻是個遠景,通過遙看異鄉景色來勾起鄉思;第一首通過最后一句將自己離家的“愁殺”直白道破,這首則通過郁郁的楊柳和自己聽不懂的“漢家歌”來暗抒思鄉之情。
  
  孟津河,在河南省孟津縣南,向南注入黃河。其河口叫河陽渡,是黃河北重要的軍事關隘。杜甫的名篇《新婚別》中的“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這位新婚的丈夫就是開赴河陽,阻擊準備渡河的安祿山叛軍。這位征人隨著南侵的部隊離開故鄉的大漠、草原,經過長足的跋涉來到黃河北岸的孟津渡,并無絲毫征戰勝利的喜悅和滿懷的豪氣,相反倒是滿腹“愁殺”。但詩人沒有直接抒發這種因思念故鄉而產生的“愁煞”,而是寫他“遙看”之所見。所見之中仍然有他離鄉時曾攀折的楊柳,但此柳已非彼柳了。詩人特意渲染孟津河之柳的郁郁蔥蔥、輕盈款擺:“郁婆娑”,以此來暗示這位征人的形容憔悴、愁腸百結。這也是中國古代詩人的傳統手法,如“無情最是章臺柳,長絳折盡還依舊。哪管人離愁,碧葉伴歸舟”;“ 無情最是章臺柳,依然煙籠十里堤”(韋莊《金陵圖》)。這首北朝民歌也是如此,用埋怨責怪異鄉之柳的郁郁蔥蔥、輕盈款擺,來暗襯自己因鄉愁的憔悴、孤獨。可見,中華各民族文化是互相借鑒、血緣共通的。

  上面兩句“遙看孟津河,楊柳郁婆娑”是寫這位少數民族征人在異鄉所見之景,下面“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這兩句則是抒聞異鄉之音所生之情。中原地區是漢民族聚居的地方,所唱之歌自然也是漢音。但對一個遠離故鄉又不懂漢語的少數民族征人來說,自然會產生一種異常的心理感受。詩人描繪這種心理感受是“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虜”,是漢人對少數民族的蔑稱;“漢家兒”則是當時北方少數民族對漢人的蔑稱,如《北史·祖珽傳》,記載穆提婆輕視漢族將領孝征時說:“孝征漢兒,兩眼又不見物,豈合作領軍也”。宋代大學者陸游在解釋“漢子”這個詞時,認為是蔑稱,而且是始于北朝:“今人謂賤丈夫曰‘漢子’,蓋始于五胡亂華時”(《老學庵筆記》)卷三)。至于這位少數族的征人為何也自稱“虜家兒”,有人認為“北方民族斷不會用此貶詞自稱”。只是因為“鼓角橫吹曲”經過南方梁代文人的加工,帶上漢民族的語言習慣,同時也為了語言句式的整齊、對仗和節奏音律上的協調。這與《木蘭辭》中突然出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六句整齊、對仗的五言句式一樣。“詩中透露出其時南北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的信息,值得重視”。但我也以為,這位征人是被迫出征的少數民族下層民眾,他并沒有上層統治者那種自覺的民族敵視,他只是沿用當時流行的稱呼罷了。主人公通過這種不加修飾的獨白,把他身處異鄉的孤獨感和對遙遠故鄉的思念,質樸而強烈地表現了出來,

  這兩首北朝樂府無論在選材上或是結構上都很有特色。詩人善于選取典型的動作和場景,而且善于把近景和遠景、家鄉之景和異鄉之景,眼前之景和暗中之情絕佳地加以組合和搭配,時而直接、時而含蓄地抒發出征人那深長的鄉思。我們可以從《詩經·東山》、漢樂府《悲歌》等表現離愁和鄉思的詩篇中,把握住它們共同跳動的脈搏。我以為,像《折楊柳歌》這類離別、鄉愁詩篇的出現,既是對我國民歌傳統表現手法的發揚光大,也是我國各民族文化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結果。因為它一方面以獨特的異域情調,為我們展示出北朝時代少數民族士兵在離鄉時的習俗和心態,豐富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內容和表現技巧;另一方面,它在押韻、對偶、結構等方面,又經過南朝梁代樂府機構的整理加工,與南朝樂府一道成為后來五言近體詩的前驅。在手法和格調上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又反過來影響和發展了漢文化。因此,南北朝時代,一方面是民族間的殺伐攻奪,社會的動亂和百姓的流離失所;另一方面,各族民眾在戰爭交攻和動亂流離中,又逐漸擺脫原來的習俗和生活方式,民族之間開始互相接近、了解、靠攏、滲透和重新組合,由此出現了北方各族人民在經濟生活、文化語言和風俗習慣上的大交流、大融合。造成從外表上已看不出他們原來的族屬,后來的民族學家們只能從他們后裔的姓氏上,如匈奴的呼延氏,羌族的夫蒙氏、鮮卑的元氏、長孫氏獨孤氏等來考察他們的族屬。兩百多年的陣痛誕生了民族大融合的寧馨兒,這恐拍是當時那些一心通過戰刀搞征服的漢族或少數民族統治者所始料未及的吧!

20150704_030

遙看孟津河,楊柳郁婆娑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州市| 贵溪市| 酒泉市| 宜川县| 巨野县| 本溪| 普定县| 府谷县| 盘锦市| 徐汇区| 淮安市| 太原市| 康保县| 普兰县| 岳西县| 佛坪县| 双鸭山市| 天津市| 疏附县| 湖州市| 绵阳市| 衡水市| 亳州市| 新安县| 克拉玛依市| 德令哈市| 亳州市| 临安市| 桦甸市| 新乐市| 吉隆县| 章丘市| 朝阳县| 抚松县| 洛南县| 黑龙江省| 汝南县| 清镇市| 乌兰浩特市| 报价| 大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