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七):林則徐家書
訓次兒聰彝
【原文】
字諭聰彝兒:
爾兄在京供職[1],余又遠戍塞外[2]。唯爾奉母與弟妹居家,責任甚重,所當謹守者五:一須勤讀敬師,二須孝順奉母,三須友予愛弟,四須和睦親戚,五須愛惜光陰。爾今年已十九矣,余年十三補弟子員[3],二十舉于鄉[4];爾兄十六歲入冸[5],二十二歲登賢書[6]。爾今猶是青衿一領[7]。本則三子中惟爾資質最鈍,余固不望爾成名,但望爾成一拘謹篤實子弟[8]。爾若堪棄文學稼[9],是余所最欣喜者。
蓋農居四民之首,為世間第一等高貴之人。所以余在江蘇時,即囑爾母購置北郭隙地[10],建筑別墅[11],并收買四圍糧田四十畝,自行雇工耕種,即為爾與拱兒預為學稼之謀。爾今已為秀才,就此拋棄詩文,常居別墅,隨工人以學習耕作,黎明即起,終日勤動而不知倦,便是田園之好弟子。
至于拱兒年僅十三,猶是白丁[12],尚非學稼之年,宜督其勤懇用功。姚師乃侯官[13]名師,及門弟子領鄉薦、捷禮闈者,不勝縷指計[14]。其所改拱兒之窗課,能將不通語句改易數字,便成警句。如此圣手,莫說侯官士林中都推重為名師,只恐遍中國亦罕有第二人也。拱兒既得此名師,若不發奮攻苦,太不長進也。前日寄來窗課[15]五篇,文理尚通,唯筆下太嫌枯澀[16],此乃欠缺看書功夫之故。爾宜督其愛惜光陰,除誦讀作文外[17],余暇須披閱史籍[18]。唯每看一種,須自首至末詳細閱完,然后再易他種。最忌東拉西扯,閱過即忘,無補實用。并需預備看書日記冊。遇有心得,隨手摘錄。茍有費解或疑問,亦須摘出,請姚師講解,則獲益多矣。
【注釋】
[1]爾兄:林則徐長子林汝舟,中舉后在北京供職。
[2]遠戍塞外:充軍新疆伊犁效力。
[3] 補弟子員:舉薦為學生員。弟子員為明、清對縣學生員的稱謂。每月都給廩膳,補助生活,所以又稱廩生。廩生名額有定數,明初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廩米六斗。清沿其制,但須經歲、科兩試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廩供。
[4]舉于鄉:在鄉試中考中,俗稱舉人。鄉試:明、清時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舉行的科舉考試。照例每三年舉行一次,凡獲秀才身份的府、州、縣學生員、監生、貢生均可參加。考試通常安排在八月舉行,因此叫“秋試”或“秋闈”。鄉試第一名稱解元,讀書人成了舉人才有資格進入更高層次的“會試”。
[5]入冸(pàn):即成為學生員。明、清時代州、縣考試新進生員須入學宮拜謁孔子,因稱入學為“入泮”或“游泮”。周朝諸侯各國的學校前有半圓形的池,名泮水,學校即稱泮宮。
[6]登賢書:明清時代鄉試中舉稱“登賢書”。 明·袁宏道 《壽李母曹太夫人八十序》:“獻夫高才,早有文譽,而其登賢書也”。
[7]青衿一領:“青衿”明清時“秀才”的別稱。“青衿”是周代學子的服裝,“衿( jin)”,是衣領。語出《詩經·鹿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8]拘謹篤實子弟:本分厚重的后生。拘謹,本指拘束謹慎,言行過于謹慎、拘束。這里指恪守本分。
[9]堪棄文學稼:放棄文藝從事農耕。堪:能夠。
[10]北郭隙地:蘇州城外的空地。林則徐曾任江蘇按察使,衙門在蘇州。
[11]別墅:正居之外的另一處住宅。
[12]白丁:原指平民百姓或沒學問的人。這里指拱樞還沒有取得弟子員以上的讀書功名。
[13]侯官:縣名,今福建省福州市區和閩侯縣的一部分。
[14]“領鄉薦”句:捷禮闈者,不勝縷指計:“領鄉薦”為鄉試中考中,成為舉人。科舉考試中凡參加會試(在北京舉行的中央考試)者,必須由州縣推薦,稱為“鄉薦”。 禮闈:在京城舉行的中央考試稱為“會試”, 在鄉試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舉行,由禮部主持,所以又叫“春闈”或“禮闈”。考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舉人取得“貢士”資格后,方可參加名義上由皇帝主持的考試,稱為“殿試”。“殿試”考中者稱“進士”,進士又分為三個等級稱為“三甲”: 一甲前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為“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捷禮闈者”:即通過了禮部會試,成為“貢士”。“ 不勝縷指計”:不可勝數。
[15]窗課:舊稱私塾中學生習作的詩文。
[16]枯澀:此處指習作的詩文缺少文采。
[17]誦讀作文外:朗讀背誦儒家經典和學習寫詩文。
[18]史籍:這里指儒家經典之外的歷史典籍。
【翻譯】
這封信是教育曉喻聰彝兒:
你的哥哥在北京衙門做事,我又遠遠地謫戍在邊疆伊犁,只有你在家侍奉母親和照應弟妹,責任很重大,所以要恪守以下五條:一是要勤奮讀書,尊敬老師;而是對母親要孝順,小心侍奉;三是要關心愛護弟妹;四是要與親戚和睦相處;五是要珍惜時光。你今年已經十九歲了。我當年十三歲就成為學生員,由州縣給廩膳;二十歲就成為舉人。你的哥哥汝舟也是十六歲成為學生員,二十二歲中舉,但是你至今還是個秀才。本來我的三個孩子中你比較魯鈍一些,所以我一直不指望你讀書成名,只是希望你成為一個忠厚至誠的好后生。你若能放棄舉子業而專心務農,那時我最高興的事!
農民在“士農工商”中居于首位,是人世間第一等高貴之人。所以我當年在江蘇任按察使時,就囑咐你的母親在蘇州北郊空地上建一處房舍,并收購四周四十畝農田,雇人去耕種,即是為你和你的弟弟拱樞務農預先準備下的。你今日已是秀才。若能就此拋棄詩文,住到蘇州北郊的房舍中,跟隨我家雇傭的農工學習耕作。清晨就起床,勞作終日而不知疲倦,這就是農家好弟子。
至于拱樞今年才十三歲,還是個沒有任何功名的讀書人。這樣的年紀自然不好學農應該督促其勤懇用功讀書。他的姚老師是侯官縣一帶著名的老師。他的學生當中后來成為舉人和參加會試成為貢士的不計其數。他批改的拱樞習作的詩文,,能將不通之處稍微改幾個字就成為警局,像這樣的高手,不要說在侯官縣是知識界人人推重的名師,就是在全中國也找不到第二個人。拱樞兒能得到這樣的名師指點,若不再發奮讀書,真是太不長進了。前些日子寄給我的幾篇習作,文理尚通順,只是下筆缺少文采,這是由于看書太少的緣故。你要督促他愛惜時光,除了朗讀背誦儒家經典和學習寫詩文外,剩下的時間還要讀一些歷史典籍。只是每讀一部史書,必須從頭到尾仔細認真閱讀完,然后在看別的史書。最忌諱這本看看又那本看看,走馬觀花,看過就忘記了,對實際運用毫無幫助。閱讀時還需要準備讀書筆記,一旦有學習心得,隨手記下來。假如遇到不懂的地方或疑難之處,也記下來,向姚老師請教,這樣就能獲得很多好處。
【簡評】
這封信是寫給他的第二個兒子林聰彝的。此時林則徐已因鴉片戰爭戰敗,代人受過,被充軍到邊疆伊犁。但在這封家信中,不見片言只語訴說謫戍邊塞之苦和牢騷不平。反而是心平氣和語重心長的教育兩個兒子如何發揮自身價值,如何尊師和努力學習。其中價值至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一反讀書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歷史,重視農業,尊重農民,將農民尊為“四民之首,為世間第一等高貴之人”。從家信中看,似乎是因為次子資質魯鈍,不得已才去務農,實際情形并非如此。林則徐說聰彝魯鈍,是同自己和聰彝的長兄汝舟相對而言,實際上,十九歲這個年齡還是秀才沒有中舉,這在封建社會應當是絕大多數。前面《鄭板橋家書》中的鄭板橋,康熙年間舉秀才,雍正十年(1732)才中舉,時年已三十九歲。鄭板橋為一代才子,詩書畫三絕,總不能說資質魯鈍吧。一代名臣史可法二十歲時也才考中秀才。況且,在科舉制度下,五、六十歲的老秀才去參加鄉試,不但不是恥辱,反而會受到鼓勵,中舉后也會成為佳話:廣東番禺人梁自適50歲時才中秀,乾隆四年(1739),去參加鄉試年已百歲。 乾隆皇帝聞報后,下旨要地方官對這位全國最老的科舉考生“格外加恩”,后來又頒旨稱贊其“耄年好學”,特賜“舉人”以示褒獎,賞銀30兩。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一廣東人謝啟祚百歲時參加會試。此人此時有三妻二妾,子23人,女12人,孫29人,曾孫38人,玄孫2人。照例,這等年齡參加鄉試,應由該省巡撫呈報禮部請皇帝恩賜“舉人”,但謝啟祚堅決推拒,他說:“科名有定數,我老手尚健,豈知我不能為老儒生們揚眉吐氣?”結果果然中舉,謝啟祚作《老女出嫁》一詩以明心志:“行年九十八,出嫁弗勝羞。照鏡花生面,光生血白頭。自知真處子,人號老風流。寄語青春女,休夸早好逑”。況且,即使是秀才也可以為官作宦,而且還可以是高官。曾國藩湘軍水軍統領彭玉麟,就只是個縣試中的三等生員,科舉功名的最末層,但后來他被授一品頂戴,官兵部尚書。所以林則徐信中說聰彝若能“棄文學稼,是余所最欣喜者”,若能“就此拋棄詩文,常居別墅,隨工人以學習耕作,黎明即起,終日勤動而不知倦,便是田園之好子弟”。作為由科舉出身一直做到官居一品的封疆大吏,能如此尊重農民,而且能讓自己孩子去務農而不去追求科舉考試,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有人說,這是林則徐在被貶伊犁看透官場的激憤之詞。可能也未必如此。因為就在此信中亦談到:他曾經在蘇州購置“北郭隙地,,建筑別墅并收買四圍糧田四十畝,自行雇工耕種”不但為次子聰彝,也為幼子拱樞“預為學稼之謀”。此時身為江蘇按察使,道光皇帝“圣眷甚濃”,總不能說是灰心激憤之言。
二是尊師和教育孩子如何習作,如何讀書。拱樞是林則徐幼子,信中再三要求聰彝督促其功課,嚴格要求之中更見舔犢深情。從林則徐家信《訓三兒拱樞》來看,拱樞喜歡繪畫,對儒家經典經史子集并不感興趣。林則徐在那封信中教訓說:‘若成畫師,須將腹笥儲滿,詩詞兼擅,薄有微名,畫筆自必超脫“。這與這封信中要拱樞勤奮朗讀背誦儒家經典、學習寫詩文外,讀一些歷史典籍并認真做筆記的訓導是完全一致的。可見林則徐非常尊重孩子的志向和愛好,既鼓勵愛好農業的聰彝務農,又教育愛好繪畫的拱樞如何才能當一個有成就的畫師。而不是一味醉心于讀書做官。這對今日的父母,也是一個極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