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十八)
11、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8期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出版單位: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區域文學與臺灣文學史】
建構與新變/敞開與遮蔽——臺灣區域文學史的意義與省思(許俊雅)
理想化的完美山水——臺灣古典詩中的基隆八景(1895-1945)(李嘉瑜)
地景、歷史與敘事:竹塹文學的地方詮釋及其文化情境(陳惠齡)
花蓮文學的邊界——論花蓮文學的定義與花蓮文學史撰述的困境(黃憲作)
【一般論文】
故國之內·國境之外——日治前期《臺灣日日新報》上傳統文人的西渡經驗初探(曾巧云)
冷戰時期臺港文藝思潮的形構與傳播——以郭松棻〈談談臺灣的文學〉為線索(簡義明)
位移的南方、想象的鄉愁——張系國七○年代小說中的故土想象(劉秀美)
統治者那無中生有的鄉愁——現代性、文化霸權與臺灣文學中的中國民族主義(林運鴻)
政府公部門的翻譯贊助與臺灣文學的外譯——以《臺灣文學外譯書目提要(1990-2011)》為例(廖詩文)
12、民族學界第33期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內容簡介:
壯文新詞術語問題芻議(李錦芳、李旭練)
廣西「小區大眾性醫療實踐」以及其承傳模式探微(杜立平)
漢語古無舌上音規律在壯語中的表現(蒙元耀)
過海:中國廣西靖西壯族末婆(mehmoed)的儀式吟唱與宇宙觀(高雅寧)
可視化のためのツール、ユニット、エージェント——戦前の原住民社會に対する統治とその影響について(松岡格)
面具文化圈的特色與研究論述:以云南及其鄰近地區為例(張雅粱)
臺灣喪禮告別式的研究史(黃芝勤)
1914年「南蕃事件」的研究回顧:環繞在殖民政府與排灣族沖突事件相關論述之評析(葉神保)
13、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8期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爾雅·釋親》與甲金文所見殷商親屬稱謂制之比較研究(趙林)
讀《儀禮》二則(陳緒波)
汲古閣本陸游《南唐書》訛誤舉隅(簡彥姈)
《樂緯》音樂氣論思想初探(楊婉羚)
陳淳《北溪字義》的理氣論(陳正宜)
魏晉南北朝「壺中人」故事演化情況之探究(曾敬宗)
鐵漢柔情淚——孫悟空淚滴《西游記》研究(楊玉如)
陰陽同體與窺淫癖——成英姝《男妲》之研究(林慧羚)
洪頤煊及其《讀書叢錄》探析(陳惠美)
14、嘉義研究第9期
出版時間:2014年3月
出版單位: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二十年來云嘉區域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李明仁、李孟勛、蔡長廷)
從本土小說到豫劇——論豫劇〈美人尖〉的突破與局限(汪天成)
《燕子》的現代性超越與病征:群中獨舞(蔡秀枝)
頂港仔墘的聚落變遷與風水傳說(黃健庭)
從旌義亭到義民廟——清代笨港「義民崇祀」與地方社會(鄭螢憶)
日治時期嘉義機場的建設與運作(謝濟全)
嘉義縣樸子市區域型文化資產保存計劃推動的理想與現實(蘇明修)
15、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1期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柯靈烏與存有學論證(史偉民)
從西田哲學來看前期海德格「實存論的獨我論」(黃文宏)
《莊子》的人性論:批判、分析與解釋(蕭振聲)
起源與重復:德勒茲哲學的差異問題性(楊凱麟)
「淡」與審美轉化:由現象學看山水畫(宋灝)
16、萬里江山頻入夢——兩岸張大千辭世三十周年紀念展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作 者:周妙齡、高以璇 執編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吉林省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是兩岸收藏中國近現代藝壇大師張大千先生藝術作品的重鎮,藏品豐富且各具特色。吉林省博物院所藏多為張大千于1949年以前之作,反映出其畫學經歷和文人畫風嬗變過程。四川博物院所藏,除了其早期作品外,更有百余件張大千于敦煌臨摹石窟壁畫之作,這些作品提供了追索其精麗巨構與重彩畫風轉變的重要軌跡。位于臺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則與晚年的張大千互動良好,不僅于海內外為其舉辦多次相關展覽,也收藏了張大千作品百余件,其中多為旅歐時期所作,展現了其由成熟的寫意風格演變至潑墨潑彩的歷程。2013年適逢張大千辭世三十周年,兩岸合作策辦「萬里江山頻入夢—兩岸張大千辭世三十周年紀念展」,匯集了此三館所藏的張大千繪畫精品105組件,不僅為兩岸觀眾呈現了張大千早中晚期不同階段的繪畫風貌,也藉此凸顯了兩岸博物館張大千藝術收藏的各異特色。
17、明清小說敘事研究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作 者:徐志平 著
出版單位: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本書一方面以傳統的文獻考證、文本解讀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嘗試運用文學理論——主要是敘事理論,針對明清話本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等長篇名著,分就「敘事者研究」、「敘事模式分析」、「敘事理論及互文性研究」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內容包括:對于故事內外敘事效果的探討、對于敘事者干預的深掘、對于不同時期敘事模式的分析、對于敘事理論運用的示范,以及對于互文性敘事的探究等。敘事包含了人類思考、感覺以及想象事物的方式,敘事分析的目的,在于從一篇篇的作品分析中,考察其敘事效果,發現其共同的敘事模式,從而得以認識人們在某一時期的生活樣態和思想觀念。
18、從利瑪竇到海德格: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作 者:沈清松 著
出版單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內容簡介:
第一講 引言
一 從比較哲學轉向跨文化哲學
二 「中」與「西」
三 「西」概念的歷史形成與前現代的中、西互動
四 西方近代性的興起及其定性
五 利瑪竇來華開啟西學東漸的背景與厘清
六 從文化殖民到平等交流
第二講 中西互譯運動的開端:亞里士多德著作的譯介與改寫
一 亞里士多德:首位系統引進中國的西方大哲
二 耶穌會士選擇亞里士多德的原因
三 明末中譯的亞里士多德作品
四 近代中國哲學史不容忽視的大事
五 利瑪竇等人引進西學的貢獻與檢討
第三講 西學中譯選樣解析:從耶穌會士譯述亞里士多德《靈魂論》到中國士人夏大常的《性說》
一 艾儒略的《性學觕述》
二 畢方濟的《靈言蠡勺》
三 中國士人夏大常的《性說》
第四講 中國經典西譯與西方近代哲學家的回應:理性主義者與啟蒙運動的初興
一 初期在華耶穌會士譯述中國典籍入歐
二 西方近代哲學對中國訊息的響應
三 理性主義者笛卡兒:入境隨俗與慷慨待人
四 馬勒布朗雪:孔子也在神內看見
五 基督徒哲學家和中國哲學家的對話
六 對于中國哲學的六點評述及其與朱熹哲學的比較和檢討
七 關于《和中國哲學家的對話》的小結
八 德國理性主義者萊布尼茲對中國的了解與向往
九 吳爾夫與西歐啟蒙運動的初興
第五講 清初中國士人的響應與初融中西的嘗試
一 清代漢、滿皆有融接中西的學者
二 形而上學的視野
三 人性論
四 實踐論
五 夏大常的中國宗教詮釋
六 靈肉二元與顏元、戴震的身體哲學之修正
第六講 批判中國哲學:黑格爾與馬克思
一 從贊頌到批判
二 近代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眼中的中國哲學
三 馬克思:堅持道德原則的半野蠻人將興起中華共和國
四 結語
第七講 欲近還遠:馬丁· 布柏與馬丁·海德格
一 馬丁· 布伯:莊子故事與道之教
二 海德格與老子
三 濁與清
四 光與暗
五 本真與他異(外地風光)
六 有與無
七 科技與藝術的斗爭
八 道與路
第八講 結語
19、中國文學的真實觀念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作 者:姜威 著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人倫之真與經驗之真的最初表述——先秦誠論
第一節 先秦儒家誠論
第二節 先秦道家誠論
第三節 誠論之在墨韓詩騷
第二章 經驗之真與儒家之道(一)——兩漢誠論
第一節 西漢前期誠論
第二節 西漢后期誠論
第三節 東漢誠論
第三章 經驗之真(一)——魏晉南北朝誠論
第一節 魏晉誠論
第二節 南北朝誠論
第四章 經驗之真與儒家之道(二)——隋唐宋金元誠論
第一節 隋唐誠論
第二節 宋金元誠論
第五章 經驗之真(二)——明清誠論
第一節 明代前期誠論
第二節 明代后期誠論:心學
第三節 明代后期誠論:情真
第四節 從明末清初到康熙年間的誠論
第五節 從干嘉到同光年間的誠論
第六章 多歧互滲時代的「真」——清末民初的文學真實論
第一節 梁啟超:從工具與真理之真到審美與經驗之真
第二節 王國維:非工具化的經驗之真
第三節 中國固有的小說真實觀念及其在清民之際的嬗變
第七章 漢語、真理與經驗的轉折——文學革命期間的文學真實論
第一節 白話文學觀念背后的文學真實考慮
第二節 新文化運動中的真理之真與經驗之真
第八章 「政治之真-經驗之真」——革命與救亡背景下的文學真實論
第一節 革命文學論爭時期的「政治之真-經驗之真」
第二節 三十年代左翼與自由主義者的文學真實觀念
第三節 四十年代的文學真實觀念
結語及其它
20、學科互渉與文學研究方法論革命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作 者:馮黎明 著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公司
內容簡介:
導 言 人文科學方法論與知識的學科化問題
一、本體論時代的方法論
二、認識論時代的方法論
三、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方法論之爭
四、語言論轉向與方法論
五、二十世紀其它方法論思潮
六、知識學科化時代的文學研究方法論
第一章 文學研究的知識學屬性
一、作為反思性知識的文學研究
二、作為地方性知識的文學研究
三、作為前學科性知識的文學研究
第二章 文學研究的學科知識體制化進程
一、「英語」的體制化
二、癸卯學制:開啟中國的知識現代性工程
三、從中央大學到院系調整
四、文學主體性與審美解放
第三章 文學研究的知識學依據
一、文學研究的學科化:一項未完成的工程
二、美學與文學研究
三、語言學與文學研究
四、社會學與文學研究
五、心理學與文學研究
六、人類學與文學研究
七、文化研究:后學科時代的知識生產
八、文學研究:一場知識學的戰爭
第四章 文學研究中的學科知識互涉
一、學科自律與學科互涉
二、文學研究─現代知識戰爭
三、從前學科性到學科間性
第五章 現代性與文學研究的方法論困境
一、批判理論與實證理論
二、形式定義與語境定義
三、學科自主與學科互涉
第六章 本質主義與歷史主義的對立
一、文學研究的兩種理論路徑
二、先驗理性與經驗實證
三、知識的學科化與跨學科
四、理論范式的建構與轉型
第七章 文學史論:總體歷史與學科歷史
一、文學研究的史學化
二、文學研究與歷史理性
三、走出方法論困境
第八章 意義論:闡釋的學科化與學科間性
一、知識學科化與文學意義論
二、語言論轉向與文學意義論
三、意義闡釋與方法論
第九章 作者論:詩學天才與意義主體
一、傳記研究之「傳記」
二、傳記研究在中國
三、傳記研究的知識學合法性
第十章 形式論:能指主義與形式化方法
一、形式化:知識學的現代性工程
二、形式化思維與文學形式
三、形式研究的方法論困境
四、形式的擴張與形式化的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