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十八)

2014·3——2014·9

1、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輯刊:第一輯

20150307_029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公司

內容簡介:

中國經學詮釋學研究
中國「經學詮釋學」:「怪獸」抑或「事實」?——中西方詮釋學的匯通性研究/姜哲
時間張力結構與《春秋》經史二重性——以西漢時期之《春秋》詮釋為例/郭西安
經學玄學化與魏晉儒士對經學本體的構建——以哲學詮釋學的視野/李麗琴
以「理」求義:北宋經學變古時期的詮釋學思想論析/梁丹丹
《論語義疏》中「援道入儒」的顛覆性解讀與其「經世致用」的生存論向度/周海天

后殖民批評研究
人權話語政治中的主體性建構——論斯皮瓦克的人權思考/陳慶
帝國主義的懷舊與中美跨國書寫/朱驊
文學改寫歷史:早期美華文學研究的跨國議程/蓋建平

形象學研究
《西洋雜志》的編撰學:晚清士大夫首次走向西洋的集體敘述/蕭國敏
在意識形態與烏托邦的兩極之間——高羅佩《大唐狄公案》的形象學解讀/王文娟

文學與藝術的跨學科研究
重讀《拉奧孔》:兼論中西比較語境中的「詩畫合一」/施锜
從小說到電影——《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遭遇》里的中國形象變遷研究/陸辰葉

世界文學研究
《尋找丟失的時間》中的敘事形式與存在形式/郭曉蕾
「干草之味」與「芳草之香」:朱天文、村上春樹小說的嗅覺書寫與迷宮敘事/史言

2、《人社東華》電子季刊第3期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出版單位: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連結網址 http://journal.ndhu.edu.tw

內容簡介:

《人社東華》電子季刊由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所創辦,一年共出刊四期。本刊為提供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對話的平臺與交流園地,希望以人文學者的視野和社會科學的訓練,關注時代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脈絡,舉凡文學、藝術、政治、社會和經濟等議題,均是本刊關懷的焦點。歡迎海內外讀者,針對以上主題投稿,文長以三千字至六千字為宜,如無版權問題,歡迎提供圖片,惟不接受紙本投稿。來稿請寄本刊編輯委員會電子信箱,電郵:journal@mail.ndhu.edu.tw

【人物訪談/側寫】
藍調的史家:向霍布斯邦致敬(周梁楷)

【藝文空間】
重讀波赫士〈歧路花園〉的跨文化書寫:追索一名華裔知識分子涉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諜影(曾珍珍)
《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第一屆楊牧文學獎文學創作組得獎作品精選(黃岡)

【文化沙龍】
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1958年錄音重現(黃宣衛)
非物質文化遺產縱橫談(葉濤)
臺灣的漢學軟實力(廖箴)
尋找飲食記憶中的辦桌文化(張景煜)

【全球視野】
一次大戰百年祭——兼談西線戰場的華工(吳翎君)
草原邊境的國度——現代烏克蘭的國家建構及其憲政困局(石忠山)
臺港共同引領現代主義文學的1950-1960年代(須文蔚)
觀塘市中心的生與死:一個香港老舊工業衛星鎮的社會記憶衰亡與地產利益再生(藍逸之)

【在地實踐】
花蓮羅山有機稻米—田野調查·記事(王鴻浚)
秀姑巒溪玉里稻作田野紀實(蘇羿如)

【關鍵詞】
以修復式正義觀點談正義(謝若蘭)

【書評書介】
「不要帶我走」:讀《魔神仔的人類學想象》(林潤華)
讀《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香港重慶大廈》思考香港的「重慶」脈絡(羅永清)

【東華風景】
故我在(黎紫書)

3、漢學研究通訊第33卷第3期

20150307_030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出版單位: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研究綜述】
回旋東亞的政體、問學、「華夷」觀新思:17世紀以來的舜水學(呂玉新)
湖南方志研究回顧與展望(劉猛)
20世紀上半葉的日本中國俗文學研究譯介考察(張真)

【漢學人物】
俄羅斯漢學家瓦西里耶夫院士的生涯及其著作(葉可佳)

【新書評介】
Isaac Yue and Siufu Tang, eds., Scribes of Gastronomy: Representations of Food and Drink in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Irina Popova, ed., Тангуты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 в честь 80-летия проф. Е.И.Кычанова
岡本隆司、吉澤誠一郎編,近代中國研究入門

【會議報導】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消息
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15年訪問學人獲選名單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消息
臺灣漢學學位論文匯目——102學年度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4、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9期

20150307_031

出版時間:2014年7月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儀禮·士冠禮》冠者取脯適東壁見母解(許子濱)
「邦風」問題再探:從上博簡《孔子詩論》看〈風〉詩的早期形態(王剛)
郭店竹簡〈六德〉、〈五行〉關于仁義之際的一組詞匯(黃冠云)
西漢河西田官的組織與行政:以居延、肩水地區的田官為中心(唐俊峰)
On Shiji 22, Table Ten: A Year-by-Year Table of Generals, Chancellors, and Prominent Official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Han Dynasty (Shu-hui Wu)
「韓門弟子」考論(錢得運)
清初宜興派的八股文批評:以豐義儲氏為討論中心(陳水云)
1814年「阿耀事件」:近代中英交往中的通事(王宏志)

【戰國簡帛書評專輯】
The Embodied Text: Establishing Textual Identity in Early Chinese Manuscripts. By Matthias L. Richter (Edward L. Shaughnessy)
Philosophy on Bamboo: Text and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in Early China. By Dirk Meyer (Shirley Chan)
The Bamboo Texts of Guodian: A Study & Complete Translation. By Scott Cook (Marco Caboara)

【書評】
The Qing Opening to the Ocean: Chinese Maritime Policies, 1684–1757. By Gang Zhao (Donatella Guida)
Mapping Modernity in Shanghai: Space, Gender, and Visual Culture in the Sojourners’ City, 1853–98. By Samuel Y. Liang (Barbara Mittler)
On the School of Names in Ancient China. By Bernard S. Solomon (Yiu-ming Fung)
Ascendant Peace in the Four Seas: Drama and the Qing Imperial Court. By Ye Xiaoqing (Andrea S. Goldman)
Home and the World: Editing the “Glorious Ming” in Woodblock-Printed Books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By Yuming He (Martin Heijdra)
Exemplary Figures / Fayan. By Yang Xiong.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by Michael Nylan (Rudolf G. Wagner)
Screen of Kings: Royal Art and Power in Ming China. By Craig Clunas (Kathleen M. Ryor)
The Everlasting Empire: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and Its Imperial Legacy. By Yuri Pines (Michael Loewe)
A Continuous Revolution: Making Sens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Culture. By Barbara Mittler (Paul Clark)
何成邦:《陸機詩歌的語言風格研究》(吳愫珍)

5、臺大中文學報第45期

出版時間:2014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從商周人牲人殉論「始作俑者」的義涵(李宗焜)
六朝形神生滅論爭中的玄思綜論(紀志昌)
從「自足于內」到「氣通內外」:阮德如與嵇康〈宅無吉兇攝生論〉等四篇試解(吳孟謙)
方以智與龍眠詩派的形成(謝明陽)
《天津圖書館藏紀曉嵐刪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的編纂時間與文獻價值(夏長樸)

6、臺灣人類學刊第12卷第1期

出版時間:2014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文】
戰國時期楚國的鹽業貿易離散(陳伯楨)
宗教經驗的形塑及其意識型態:以臺灣五旬節/靈恩運動為例(陳胤安)
「正義」美學:以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民族志為例(郭佩宜)

【書評】
林勛男編:自然災害と復興支持(滿田彌生)

7、成大中文學報第45期

出版時間:2014年6月
出版單位: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春秋》曲筆書滅與《左傳》屬辭比事——以史傳經與《春秋》書法(張高評)
司馬遷修史志業中潛存的緊張性——正統與異端的兩面性及其消融(林聰舜)
從鶴的物性看白居易詩中的鶴(陳家煌)
邊緣到中心的流動——論朱敦儒詞中「身分認同」的自傳書寫(畬筠珺)
心學經世陸象山(劉芝慶)
依違于二元之間的中道和諧——張潮《幽夢影》創作模式下的精神內涵(黃雅莉)
《唐宋詩醇》與《唐詩別裁集》之「李杜并稱」比較(陳美朱)
論《紅樓夢》中人格形塑之后天成因觀——以「情癡情種」為中心(歐麗娟)
「歌仔」的飲食主題與修辭(楊玉君)
在路上:趙滋蕃《半下流社會》與電影改編的取徑之道(蘇偉貞)

8、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1卷第1期

出版時間:2014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
東アジアの近代的知形における東西融合の類型再考(李光來)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新文化の形成と傳統(錢國紅)
アジア想象の思想史(緒形康)
儒家倫理哲學的新舊基礎:伊藤仁齋、戴震、丁若鏞(艾文賀)

【研究論著】
十二至十三世紀東亞禪宗與儒教:試論道元關于三教一致說 批判的對象及其背景(何燕生)
自我實現的兩條路徑:「超人」與「真人」說(James D. Sellmann)
臺灣的色彩大師(Shelley Drake Hawks)

【書評】
評《近代中日詞匯交流研究:漢字新詞的創制、容受與共享》(金中燮)
評《政治化社會:臺灣一黨獨大遺緒之陰影》(Murray A. Rubinstein)

9、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0卷第2期

20150307_032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內容簡介:

專題引言:悼念林端教授(Jack Barbalet)

【專題論文】
儒學研究在韋伯作品中之地位(Wolfgang SCHLUCHTER)
韋伯論傳統中國法律之再探:法律社會學中的多元脈絡性(林端、蔡博方)
帝制中國之商業制度與實踐:韋伯觀點和近期研究(David FAURE)

【研究論著】
朝鮮朝前期性理學者對王陽明思想的批判(林月惠)
中日傳統儒佛書交涉史概論(林鳴宇)
黎貴惇的朱子學及其仙佛思想(林惟杰)
從「聲訓」到「字義」:東亞儒學發展中的「仁說」典范(伍振勛)
儒家婚禮之重構與現今中國青年文化:援引經典以響應棘手問題的案例(田浩、田梅)
「兒童讀經」能成為二十一世紀可行之道德教育嗎?:一哲學視角之探究(王清思)

【研究討論】
文化之間:認同·別異·交流(伍曉明)
粟特人與晉唐時期陸上絲綢之路香藥貿易(畢波)
東亞研究方法論的再思考(山室信一等)

【書評】
丁為祥:《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朱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歷史影響的發生學考察》(劉盈成)

10、華人宗教研究第3期

20150307_033

出版時間:2014年5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宋代考召法的基本構成(松元浩一)
地方的雷法與《道法會元》:以《洞玄玉樞雷霆大法》為中心(酒井規史)
溫瓊神話與道教道統——從劉玉到黃公瑾的「地祇法」(高振宏)
道藏本《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的成書過程(王皓月)
淡水的法教、道法關系及年例祭天儀式——以忠義宮、保安廟及福德廟府為核心的探討(蕭進銘)
國內一貫道學位論文的綜合回顧(劉怡君)
《釋氏修煉正經》校注(并校讀札記)(曹凌)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州县| 巴中市| 广汉市| 龙井市| 灵璧县| 台前县| 杨浦区| 桐柏县| 乐清市| 大同市| 尼玛县| 革吉县| 和林格尔县| 简阳市| 大安市| 庆元县| 忻州市| 荣昌县| 云南省| 东海县| 明溪县| 高安市| 九寨沟县| 绥德县| 长治市| 习水县| 常熟市| 怀集县| 克山县| 巢湖市| 东海县| 射洪县| 如东县| 隆回县| 改则县| 洱源县| 白水县| 上思县| 江门市| 获嘉县| 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