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五):曾國藩家訓
七、自強自立
【原文】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圣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曾國藩家書》)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曾國藩全集》)
困心橫慮[1],正是磨練英雄,玉汝于成[2]。李申夫[3]嘗謂余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訣。(《曾國藩心述手記》)
諺云吃一暫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明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餒也(《曾國藩家書》)
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觀密微,二者闕一不可。
以耕讀二字為本,乃是長久之計。(《曾國藩全集》)
且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曾國藩家書》)
自古圣賢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世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詩言之,必先有豁達光明之識,而后有恬淡沖融之趣。(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致沅弟》)
【注釋】
[1]困心橫慮:心意困苦,憂慮滿胸,表示費盡心力。語出《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2]玉汝于成:幫助你成就事業。語出北宋哲學家張載《西銘》:“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
[3]李申夫(1819—1889)名榕,號六容。四川劍州(今四川省劍閣縣下寺鄉河馬溝)人。咸豐壬子(1852)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轉禮部主事。咸豐己未(1859),曾國藩奏調其襄贊湘軍營務。因軍功授浙江鹽運使、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同治己巳(1869),坐事罷歸,主劍州兼山書院和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市)登龍書院、匡山書院講席以終。有《十三峰書屋全集》留傳于世,《清史館稿》有列傳。
【簡評】
曾國藩認為自強自立十分重要:“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圣賢者”。但各人“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曾國藩的自立自強之道主要有兩條:一是“一味忍耐,徐圖自強”。他引用兩條民間諺語“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和“吃一暫長一智”。并強調“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事實也是如此:曾國藩組織湘軍團練與太平軍作戰,開始是屢戰屢。九江大戰時幾乎全軍覆沒,連帥船都被石達開燒毀。但他“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和“吃一暫長一智”,最后終于形成圍剿太平軍的江南,江北大營,取得最后勝利。自己也成為“中興名臣”。第二條是“規模遠大與綜觀密微”。他認為古之成大事者,二者闕一不可。前者是宏觀,要胸懷遠大,后者是微觀,要踏實細密。
八、養生
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懲忿(即少惱怒為本);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后各行三千步。
吾見家中后輩體皆虛弱,讀書不甚長進,曾以養生六事勖[1]兒輩:一曰飯后千步;一曰將睡洗腳;一曰胸無惱怒;一曰靜坐有常時;一曰習射有常時(射足以習威儀,強筋力,子弟宜多習);一曰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點菜。
吾于凡事皆守“盡其在我,聽其在天”[2]二語,即養生之道亦然。體強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體弱者,如貧人因節吝而自全。節吝非獨食色之性也,即讀書用心,亦宜檢約,不使太過。
既戒惱怒,又知節吝,養生之道,已盡其在我者矣。此外,壽之長短,病之有無,一概聽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計較他。
【注釋】
[1]勖(xù):勉勵。
[2]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自己盡到努力,至于能不能成功,還在于天意。即“盡人事,聽天命”。
【簡評】
曾國藩的養生原則是“盡人事,聽天命”,所謂“盡其在我,聽其在天”。既不聽之任之,也不怨天尤人。他說的“養生六法”,今天看來也是有科學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