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雜志近期目錄(十六)
11、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3期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特稿】
A Spring That Brought Eternal Regret: Fei Mu, Mei Lanfang, and the Poetics of Screening China(王德威)
【論文】
越南莫朝詩人阮秉謙《白云庵詩集》現地研究(簡錦松)
道家的器具存有論—— 與海德格器具理論之跨文化對話(鍾振宇)
穆斯林學者王岱輿著作引述及應用經書探論(楊晉龍)
錢大昕陳鳣詩稿二種辨偽(陳鴻森)
12、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論
出版時間:2014年7月
作 者:計璧瑞 著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殖民地處境與臺灣新文學
第一節 殖民地臺灣的特殊境遇
第二節 歷史文獻中的社會發展脈絡和民族意識
第三節 個人化文本中的國族認同
第四節 沖突下的民族意識形態——再析個人化文本
第五節 殖民時期臺灣文學和作家身分確認的復雜和困惑
第二章 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的文化想象
第一節 文化想象的發生——在中文寫作中
第二節 文化想象的變異——在日文寫作中
第三節 遵從殖民者邏輯的想象——「皇民文學」
第三章 文學書寫與殖民現代性
第一節 文學書寫中的殖民現代性表征及其文化政治寓意
第二節 左翼書寫與馬克思主義現代性論述
第三節 殖民現代性認知中的情感經驗和「超越」思維
第四章 殖民時期文學的語言問題
第一節 語言文字的殖民
第二節 語言運動與殖民時期語言困境
第三節 臺灣話文論爭與大陸國語運動
第四節 作為媒介和工具的語言以及日文寫作中的民族文化形態
第五節 語言創傷的繼續:第二次語言轉換
第五章 從殖民記憶到戰后論述
第一節 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局部論述的改寫
第二節 當代臺灣文學論述演變的個例分析
第三節 兩岸臺灣文學史寫作中的想象構成
結語
13、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
出版時間:2014年7月
作 者:汪宏倫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導 論 把戰爭帶回來!——重省戰爭、政治與現代社會的關聯(汪宏倫)
第一章 戰爭與社會理論:一種現代性的視角(鄭祖邦)
一、前言
二、戰爭與現代性的思想入口:從馬基維利到克勞塞維茲
三、戰爭與民族國家:韋伯的理論創始
四、戰爭與社會治理:傅柯的理論翻轉
五、結語:邁向一種戰爭的社會理論
第二章 百年來戰爭與革命組態的改變(朱元鴻)
一、百年和平
二、歐洲公法的挽歌
三、兩種革命/戰爭的場景
四、共產主義世界革命
五、世界的內戰,冷戰
六、阿拉伯之春,公民抵抗的淵源與前景
七、世紀展望:相互依存的復雜性
八、結語
第三章 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問題:對日本、中國、臺灣的考察(汪宏倫)
一、導言:東亞的國族問題與戰爭遺緒
二、理論與概念:戰爭、「戰爭之框」與國族建構
三、東亞的「戰爭之框」:日本、中國、臺灣
四、結語:重審現代性——戰爭、國家與「合法暴力」
第四章 以戰為治的藝術:抗美援朝(黃金麟)
一、戰場與戰略
二、歷史的意義
三、競賽與公約
四、另類的交戰
五、戰爭與治理的辯證
六、結論
第五章 社會是戰爭的延續:日治時期以來臺灣「國家的敵人」之歷史考察(姚人多)
一、傅柯的問題
二、敵人與戲碼
三、什么東西沒變?
四、土匪與治安戲碼間的認知落差
五、土匪與良民
六、什么東西變了
七、結論
第六章 正義與寬恕之外:戰爭、內戰與國家暴行之后的倫理(朱元鴻)
一、戰后正義(Jus Post-Bellum)
二、戰犯審判:歷史的判讀
三、戰犯審判:確立真相的檔案或是歷史否認的包裹?
四、寬恕:另一個全球化的劇場?
五、記憶與遺忘的政治?
六、遺忘:與時俱逝的腐朽或是迎展生命的能力?
七、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寬恕?還是遺忘?
第七章 可悲傷性,「戰爭之框」,與臺籍戰犯(藍適齊)
一、前言
二、民間活動
三、中華民國政府的參與和立場
四、民間 VS. 國家
五、結論:戰爭記憶與臺灣的身分認同
第八章 過不去的過去:慰安婦的戰爭創傷(彭仁郁)
一、研究背景及問題意識
二、創傷研究的倫理質疑:方法論問題
三、戰爭與性/別
四、戰爭創傷的臨床論述
五、創傷主體真實的可共享性
六、說不可說、傾聽瘖啞
七、歷史銘印、共享記憶:真相版本之戰
八、結語:戰爭創傷敘事的歷史銘印
第九章 親密關系倫理實作:以戰爭遺緒的男性流亡主體為研究案例(趙彥寧)
一、導論
二、重建美好烏托邦的未來:照顧蔣公與懷念母親
三、國家給予的私下授受:延續生命的倫理實作
四、永續創傷化的流亡主體?:瀕死倫理實作的意義
第十章 浪漫的虛擬史詩:2008年后臺灣電影中的戰爭記憶(莊佳穎)
一、前言:電影作為戰爭記憶書寫的所在
二、臺灣,戰爭記憶小故事的漂浮之島
三、來自戰地的明信片
四、帶著戰爭傷痕的臺日情意結
五、結論:在開放的歷史書寫空間里自由飛舞
14、閱讀陶淵明
出版時間:2014年7月
作 者:田菱 著,張月 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隱逸
早期史傳中的陶淵明隱士形象
唐代對陶淵明隱逸的暗喻及其矛盾
宋代對陶淵明隱逸哲思及動機的探索
第三章 人格
早期詮釋學理論中的人格解讀
道德高尚還是超凡脫俗的隱士
從超脫的隱士到道德的楷模
陶淵明的自傳項目
第四章 文學接受 第一部分:從六朝到宋代
六朝時期對陶淵明的幾種早期觀點
唐代詩歌對陶淵明的運用
宋代對陶淵明的重新定義和經典化
第五章 文學接受 第二部分:明清時期
文學史中(外)的陶淵明
進一步細讀陶淵明
陶淵明研究中的考證研究
結 論
※本書英文書名為”Reading Tao Yuanming: Shifting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 (427-1900)”
15、莊子新讀法:內篇
出版時間:2014年7月
作 者:李元璋 著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序 萬世之后的庖丁先生們
逍遙游第一
推開莊子花園的柴扉
一、小大之辯
二、至人、神人、圣人
三、結論:惠莊辯論:無用無己,逍遙無待
齊物論第二
諦聽天地真實的聲音
一、南郭子綦論三籟
二、人籟言辯:以知殺生
三、天籟:天籟以明大道通和,因是寓庸謂之兩行
四、大道一體
五、圣人葆光
六、結論:物化無待,齊物大夢
養生主第三
融入大化流行的紋理
一、養生主旨
二、養生三例
三、結論:養生在神
人間世第四
靜觀人間戲劇的變化
一、君臣之理三問(國與身)
二、不材無用以保命
三、結論:無用之用,是謂大用
德充符第五
追尋流落塵世的真我
一、德性不與物遷、安于天命
二、德以修和忘形
三、結論:惠莊論無情
大宗師第六
師法天人合一的大道
一、真人:生知天人
二、圣人體道
三、真人:生知大化
四、結論:坐忘知命
應帝王第七
體悟內圣外王的逍遙
一、圣人無名:明王之治天下
二、神人無功:帝王之德,因應無心
三、結論:至人無己
16、鑄以代刻——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出版時間:2014年7月
作 者:蘇精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從木刻到活字——馬禮遜的轉變
緒 言
第一節 馬禮遜與木刻印刷
第二節 從木刻到西式活字
第三節 逆境中的新嘗試
結 語
第二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澳門印刷所
緒 言
第一節 設立與沿革
第二節 管理與經費
第三節 技術與工匠
第四節 產品與作者
第五節 傳播與重要性
結 語
第三章 麥都思及其巴達維亞印刷所
緒 言
第一節 麥都思東來背景與初期工作
第二節 在巴達維亞的處境
第三節 印刷技術與產品
第四節 分發流通與反應
結 語
第四章 中文圣經第一次修訂與爭議
緒 言
第一節 修訂緣起與開始
第二節 麥都思:馬禮遜挑選的繼承人?
第三節 聚會廣州澳門進行修訂
第四節 修訂后的爭議
第五節 余波蕩漾
結 語
第五章 初期的墨海書館 1843-1847
緒 言
第一節 從巴達維亞到上海
第二節 建立上海布道站
第三節 初創墨海書館
第四節 管理與經費
第五節 工匠與技術
第六節 產品與作者
第七節 流通與影響
結 語
第六章 偉烈亞力與墨海書館
緒 言
第一節 偉烈亞力來華背景與經過
第二節 偉烈亞力在墨海的地位與角色
第三節 偉烈亞力離開墨海的經過
第四節 墨海書館的結束
結 語
第七章 香港英華書院 1843-1873
緒 言
第一節 建立經過
第二節 管理與經費
第三節 工匠與技術
第四節 產品與傳播
第五節 出售的原因與經過
結 語
第八章 美國長老會中文印刷出版的開端
緒 言
第一節 關鍵性的人物
第二節 中文活字的問題
第三節 印工人選的難題
第四節 想象與實際的落差
結 語
第九章 澳門華英校書房 1844-1845
緒 言
第一節 印刷所的建立
第二節 管理與經費
第三節 工匠與技術
第四節 產品與產量
第五節 成果與反應
結 語
第十章 寧波華花圣經書房 1845-1860
緒 言
第一節 遷移寧波與沿革
第二節 管理與經費
第三節 工匠與技術
第四節 產品與傳播
結 語
第十一章 華花圣經書房遷移上海的經過
緒 言
第一節 初期的遷移討論
第二節 再度討論與決定遷移
第三節 決定遷移后的爭議
第四節 準備遷移
結 語
第十二章 姜別利與上海美華書館
緒 言
第一節 館址與館舍
第二節 管理與經費
第三節 工匠與技術
第四節 產品與傳播
結 語
17、中國社會:變革、沖突與抗爭
出版時間:2014年7月
作 者: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塞爾登 編,夏璐、周凱、閻小駿 譯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當今中國建立在經濟迅猛增長之上的政權合法性已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急劇擴大的區域及階層分化、嚴重的環境破壞、數量龐大的弱勢群體、愈演愈烈的民族紛爭……頻繁的社會沖突廣泛地以對抗、甚或暴力的形式在中國社會全面上演。
本書從沖突與抗爭的角度探索當代中國社會經濟轉型三十多年來所發生的深刻嬗變及其復雜根源,集合十多位不同學術與文化背景的學者,從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以及歷史研究等多個角度條分縷析,系統地解讀沖突與抗爭的紛繁形式、龐雜根源、廣泛影響,以及國家應對策略的利弊得失。
與自然科學比,社會科學有兩大弱點:一是沒有堪比牛頓力學的基本理論,二是罕見公認的研究前沿。中國社會與政治的研究尤其如此。本書理論范式清晰,前沿問題明確,是學術著作中極為可貴的例外。中文讀者讀這本書,固然可以獲悉事實,更值得期待的是就三個問題得到出乎意料而言之成理的答案。第一,中國社會是不是健康正常﹖第二,如果不是或不完全是,那么它發生了哪些病變﹖第三,發生病變的原因是什么﹖書中對這三個問題的深入理解、提出問題的恰當方式、探索答案的可靠路徑,是本書英文版多次重印的原因,也是中文版面世的價值。——李連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
此書第一版問世之初至今一直是我首選的教學必讀書目,書中匯集多個領域的一流學者,對于中國社會的研究切中時弊要害又極具學理深度。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文集在理論深度上毫不遜色于學術專著,卻更加明暢簡潔,平易好讀。——白瑞琪教授,美國歐柏林大學政治系
中國社會經濟轉型伴隨著激烈的社會沖突,如何認識和剖析這些沖突是學界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本書以改革以來中國的國家、社會和市場互動為基本框架,囊括了一批優秀學者對不同社會領域的沖突與抗爭的精彩分析。我愿意用一句話向中文讀者強力推薦此書:要想了解中國社會的變遷、沖突和抗爭,就從閱讀本書開始!——陳峰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系學系
作者及編者簡介:
裴宜理 (Elizabeth J. Perry),現為哈佛大學政府系亨利.羅索夫斯基政治學講席教授及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近期主要著作包括Challenging the Mandate of Heaven: Social Protest and State Power in China (2002), Grassroots Political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07) (與Merle Goldman合編), Patrolling the Revolution: Worker Militias, Citizenship, and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2007) 以及最新出版的《安源:發掘中國革命之傳統》(2012)。
塞爾登 (Mark Selden),康奈爾大學東亞研究項目高級研究員和《亞太學刊》(The Asia-Pacific Journal) 主編。現為康奈爾大學高級研究員、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歷史與社會學教授以及《亞太學報.日本聚焦》協調人。其有關中國的主要學術著作包括《革命中的中國:重訪延安道路》(2002)、Revolution, Resistance, and Reform in Village China ( 與Friedman 及Paul G. Pickowicz 合著) (2005)、《東亞的復興——以500 年、150年和50年為視角》(2006)(與喬萬尼.阿里吉、濱下武志合編)等。
夏璐,中國人民大學講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學士、碩士,香港大學博士。
周凱,上海交通大學講師。湖北大學歷史學學士,多倫多大學政治學碩士,香港大學博士。
閻小駿,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學法學學士、碩士,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
18、香江舊聞:十九世紀香港人的生活點滴
出版時間:2014年7月
作 者:楊文信、黃毓棟 合編
出版單位:香港:中華書局
內容簡介:
社會體制和文化風俗的緣起與傳承肇始、醞釀、形成于上一代人的生活體驗和創新,泛黃的記憶,滿載悲喜憂戚,散佚甚至無存的香港早期報章新聞,是歷史的存留、是時代的觀察,是勾勒十九世紀中后期香港歷史發展輪廓的印記。本書的編者花了大量時間,從傳世的原報和當時內地報紙的轉錄,選輯香港早期中文報章新聞過百則,再輔以珍貴老照片,藉以勾勒出香港開埠早期的社會民生風俗史。回味這些歷史的存留,能讓讀者彷佛回到十九世紀的香港,重溫香港早期禁賭番攤、白鴿票等往事;了解街坊更練、夜行管制等備受社會關注的生活點滴。
目錄:
第一篇 社會民生與名人訪港
1.賭禁爭議
2.民生日用
3.信仰民俗
4.名人訪港
第二篇 法律制度與警政治安
1.早期法律
2.警隊警察
3.陸上盜賊
4.海上賊匪
5.夜行管制
6.街坊更練
7.刑責機制
第三篇 教育醫療與公共建設
1.教育
2.醫療
3.建筑
第四篇 自然現象與災害防治
1.自然現象
2.災害防治
編者簡介:
楊文信,京都大學文學博士,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名譽助理教授。曾任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研究員及亞洲部訪問學人、京都大學外國人招聘研究員、嶺南大學兼任講師。著作發表于中、港、臺、日本及美國等地。
黃毓棟,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曾在臺灣中央研究院、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等研究以及教育機構工作。著作主要見于《漢學研究》、《九州島學林》、《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等期刊。
19、馬華文學類型研究
出版時間:2014年6月
作 者:許文榮 著
出版單位:臺北:里仁書局
作者介紹:
許文榮,馬來亞大學中文系榮譽文學士與文學碩士,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曾任馬來西亞南方學院與拉曼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已出版三部學術專著,發表了超過一百篇學術論文。曾受聘為復旦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成功大學人社中心訪問研究員。現任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副教授,大陸核心期刊《華文文學》學術編委等。
內容簡介:
本書比較詳細的考察馬華文學文本的內部特征,并歸納出馬華文學在創作與批評上的六種值得關注的文學類型,即文學混血、少數族裔書寫、靈性寫作、離散文學、新文體/形式及文化研究。在論述這些類型的建構歷程與內部特質的同時,也探入其在建構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外部世界的微妙聯系,包括所折射的文化、政治、信仰及身份認同等立場與理念。
20、延續與變革:香港小區建醮傳統的民族志
出版時間:2014年6月
作 者:蔡志祥、韋錦新 編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以1980年代以來香港的建醮活動為平臺,借著口述歷史、民間文獻和民族志紀錄,從比較的角度探討鄉村小區內在結構和外緣關系的變遷。全書按照舉辦建醮活動的不同主體,劃分為單姓宗族聚落、復姓村落、單姓主導的復姓聚落、墟市、客家等章節。讀者可以透過不同時空的民族志,理解地方社會組織、小區歷史沿革、群體意識、文化價值認同和特定時空的世界觀、傳統權益與政府干預之間的張力,以及鄉村社會與都市之間的隔閡與界限。
編者簡介:
蔡志祥,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中國節日與民間宗教、家庭與宗族,以及商業歷史。著作包括《打醮:香港的節日與地域社會》(2000)等。
韋錦新,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探習興趣為華南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民間宗教及小區日常生活的民族志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