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南北朝樂府清賞之十六
子夜歌(之三十五)
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
霧露隱芙蓉,見憐不分明。
國學少男少女在戀愛過程中,由互相欣悅到海誓山盟,這中間往往要經過一個情探。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由于封建禮教的約束,男子的矜持和少女的羞澀,往往使這個階段變得異常紛紜復雜。反復的試探,多次的阻拒和試探,有意設置的云山霧障,常常使陷入其中的情侶感到異常的困惑和痛苦,成為整個戀愛階段最磨人的一環。古代小說《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夜探瀟湘館,《西廂記》中張生的待月西廂下和盈盈的突然毀約,對此都有出色的描繪。但在民歌中,尤其是在只有五言四句形式短小的南朝樂府中,也表現同樣的過程,而且把此中的人物心理處理的如此細膩逼真,就更顯得難能可貴。這首《子夜歌》(三十五)在這方面堪稱杰作!
國學這是一位女性在猜測和思索男方對愛情的態度。她本人是主動的、堅決的,情感上也是充滿了欣喜。“歡”在此指男方,把男方稱作“歡”,自己的態度和情感自明;“的的”即“昀昀”,清楚明白之意。“我念歡的的”,是她對愛情的表白。她不畏人言,也不囿于傳統的封建禮教。作為一位女性,作出如此大膽主動的表白是異常潑辣又勇敢的。這種女性性格的塑造,對后來的民歌影響很大,如明代馮夢龍收集的民歌《山歌·劈破玉》中有這么兩首:
國學結識私情弗要慌,捉著子奸情奴自去當。
國學拚得到官雙膝饅頭跪,咬釘嚼鐵我偷郎!——山歌·偷
國學乞娘打子好心焦,寫封情書寄在我郎標。
國學有舍徒流,遷配、碎剮、凌遲,
國學天大罪名阿奴自去認,叫郎千萬再來遭!——吳歌·甘認
國學這些山歌中女性的潑辣、主動和敢于擔當,為了與情郎結合,甚至不怕官府酷刑,從中我們都能看到《子夜歌》中這位女性的影子!
國學雖然女方對愛情如此積極主動、大膽明朗,但男方卻在猶豫、延宕,含糊不清——“子行由豫情”。“子”指男方,“行”即行將、仍在。有的選本將“行”解釋為“行為”,不確。“由豫”即“猶豫”這并非女方的多疑或誤解,而是男方的行為讓她得出這個客觀印象。至于男方什么樣的行為使女方得出如此印象,產生這種行為的動機和背景又是什么?詩中沒有說,也無須說——這畢竟是首只有二十個字的小詩啊!清代學者施補華在談到絕句這種藝術形式時,曾深感它天地的狹小:“離首即尾,離尾即首”(《峴傭說詩》)。要想在這個狹小的天地里表現出深廣的社會內容,就必須含蓄凝練,“必語短意長,而聲不促,方為佳唱”(《峴傭說詩》)。在這首五言詩中,詩人在前兩句運用對比的手法,表明男女雙方在愛情態度上的差異,暗暗交代了使女方產生困惑和疑慮的原因,顯得很含蓄;又讓女方通過直接表白來突顯這種差異,這樣就省去了大量筆墨,又顯得很凝練。不僅如此,這種“語短意長,而聲不促“的絕句藝術,還表現在下面女主人困惑心理的處理方式上:
國學南朝樂府之前,要表現情人間的困惑或猜疑,往往是透過人物的行為和內心的表白來完成的。如《詩經·靜女》中的“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薆而不見,搔首踟躕”,就是通過約會時女方的躲躲藏藏,男方的撓頭來有意表達他的困惑和茫然;漢樂府《有所思》則通過女方時而撕毀信物,時而緬懷往事,來表現女主人公情感上的把握不定。南朝樂府中的這首《子夜歌》則不同于上述的表達方式,它是通過比喻和雙關這個渠道,讓自己的疑慮暗暗地潛流出來。女主人公說自己此時心中的疑慮和把握不定,就像是霧中看芙蓉花,隱隱約約,模糊不清。這是個很精巧的比喻。之所以說它精巧,因為它符合受理生活實際:霧中看花,自然模糊不清。水邊的霧氣更濃,見蓮自然更加朦朦朧朧。之所以說它精巧,更在于它準確地模擬出女主人公此時的心境:如上所述,女主人公對這場戀愛的態度是主動的,情感是熱烈的,這表明她深深地愛著對方。現在她覺察到對方還在猶豫,由此而生困惑和猜疑,這只能說明她對男方滿懷感情,對兩人的結合也還沒有失望,更談不上絕望。因此,她既不像《詩經·氓》中女主人公那樣決絕,也不像漢樂府《上山采蘼蕪》中棄婦那樣哀怨。她此時的心情就像是霧里看花,模模糊糊,似幻似真:要說毫無希望,她眼前畢竟有個可觸可摸的實體;要說充滿希望,它又忽隱忽現,模糊不清。所以說這個比喻是相當精當的。同時,這兩句也是個巧妙地諧音雙關:“芙蓉”諧“夫容”;“蓮”諧“憐”。這種雙關使女主人公上述心理在情感上更更豐滿,因為“隱芙蓉”不僅是指情人的面容不清,也兼指他的內心難以捉摸,不知他作何打算,是否還真心愛著自己?“見憐”也不僅暗示對方的憐愛,還兼表達自己內心的悲苦。因為蓮心是苦的,女主人公正是借蓮子的生物特征來作情感上的自喻。明代伊世貞的《瑯嬛記》曾引述過一個漢代故事:“漢有女子舒襟,為人聰慧,事事有意。與元群通,嘗寄群以蓮子,曰:‘吾憐子也’。群曰:‘何以不去心?’使婢答曰:‘正欲汝知心內苦’”。因此,通過上述的雙關暗示,我們可以發現這位女性在愛情上不但大膽、主動,而且多愁善感,聰慧含蓄。這種深長的意味,也許就是施補華說追求的那種“語短意長,而聲不促”的絕句意境吧!
霧露隱芙蓉,見憐不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