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南北朝樂府清賞之十六
子夜歌(之三十三)
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
國學懸想和虛擬,這是中國古典民歌的傳統手法?!对娊洝ぞ矶肪褪峭高^一位挖野菜婦女的懸想,來表現她對遠方從軍丈夫的思念:她想象自己的愛人一會兒行進在大道上,一會兒又在翻越上崗;想象他的馬疲乏了,人也病了,不停地在長吁短嘆。以至懸想得入了神,把挖野菜這事都忘了。這首《子夜歌》也是通過一位女子的懸想,來表現她對情人的思念:在皎潔的月夜,她因思念情人而輾轉難眠。就在這時,她仿佛聽到情人在呼喊自己,于是情不自禁地答應了一聲。思念情人到了這種忘情失態的地步,當然反映了她對愛情的執著,也反映了她此時的寂寞。詩人為了表現女主人公這種執著的情感和寂寞的愁緒,采用了實中有虛、虛實并用的表現手法。
國學“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是實寫她的愁緒。這位女子在床上翻來覆去、輾轉難眠。為何難眠?據女主人自己說,有兩個原因:一是夜太長——“夜長不得眠”,二是月亮太亮——“明月何灼灼”。從表面三個看,這也不失為理由:夜長當然容易醒,月亮光太強往往難以入眠,周邦彥詞中說:“月皎驚烏棲不定”。鳥且如此,何況人呢!所以這位女主人埋怨夜長、埋怨月亮,使她無法入睡,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太亮。但實際上,使她難以入眠的真正原因既不是夜長,也不是月明,而是那難以忍耐的寂寞和那牽腸掛肚的相思。因為“歡愉嫌時短,寂寞恨夜長”,正因為孤獨寂寞才會覺得長夜漫漫,沒有盡頭。吳歌《讀曲歌》中有這么一首詩:“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暝不復曙,一年都一曉”歡愉情濃之際居然希望黑夜連著黑夜,天永遠不會亮。可見夜的長與短是隨著人的情緒不同而不同的。至于恨月亮太明也是如此。蘇軾的《水調歌頭》曾道破其中的奧秘:“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怨月亮太圓,恨月光太亮,歸根到底都還是在于人的別離和相思。蘇軾的傷別是出于兄弟間的情誼,這首《子夜歌》的傷別是由于是出于男女間的相思。事不同而理同。透過她的怨夜長、恨月明,把她由于孤清獨處所產生的幽怨和企盼情人不至的焦灼,含蓄而生動地表現了出來,這可稱為實中有虛。
國學大概由于思戀太深的緣故吧!女主人公在久久的企盼和懸想中產生了幻覺:突然聽到情人呼喚自己的聲音。于是,周圍的一切頓時明亮起來,寂寞和幽怨頃刻消失,懷著驚喜也懷著感動,情不自禁地答應了一聲……..這真是傳神之筆!它的高妙就在于并不重墨濃彩去刻畫女主人公肝腸寸斷的相思之苦,卻調轉筆鋒去寫她此間出現的幻覺,幻覺中與情人的虛空問答,此間還帶著驚喜和歡悅。這種避實而就虛的寫法,更能襯托出女方的癡情和愁苦。因為如不是企盼得花了眼,懸想得出了神,思念到了極點,是不會出現這種幻聽的。更何況,隨著她的一聲回應,聽到的只是空漠的反響。她會猛然醒悟,這只是自己的“虛應”,這只是自己的“想聞”。于是,一切又回到冰冷的現實中去。于是,夜會顯得更加漫長,月亮會覺得更加刺眼,時辰也會變得更加難捱。這不由得是我們想起丹麥作家安徒生筆下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一個劃著的火柴,使她看到了短暫的光明,出現了她久久企盼的幻象:背上插著刀叉的烤鵝,香噴噴的奶酪,慈祥的老祖母……..但短暫的光明之后,她又陷入更加冷酷的黑暗之中,這使她更加難以忍耐,于是,她一根接一根劃著火柴,直至握著滿把劃過的火柴凍死在圣誕之夜。這種懸想虛擬產生的巨大反差和對比,產生了巨大撼人心魄的藝術力量。我想,在這點上,中外藝術家是共通的!
國學最后,還想提一下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那也是表現對情人執著思念的千古名篇。其中有兩句:“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也是運用了懸想虛擬之法。詩人懸想自己的情人因為相思離別,一夜之間滿頭白發;情人也會惦念自己徹夜難眠,立在窗前細聲吟哦。這可以和這首《子夜歌》對舉:《子夜歌》是懸想虛擬男方對己的呼喊;《無題》則是男方懸想女方對己的惦念和愁容。從這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代一些杰出的詩人是如何對民歌學習借鑒的,也能感到從《詩經》開始的這種懸想虛擬之法是如何的源遠流長!
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