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一):總論
三、中國歷代家教的內容
國學中國歷代家教無論是家國家法、家訓家教、家書家儀,其確立標準和依據皆是以儒家道德標準為準繩,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追求目標。正如前面提到過的,它有精華也有糟粕。其中的精華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今日鑄造發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必須繼承和發揚的。尤其是在今天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古代家教中的德育觀念,如對此加以適當的改造,則可成為我們有益的思想資源。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ia國學網drtj8eub國學網h
國學第一,發揚民族精神,繼承愛國主義傳統v$!wjj8_ALs!@e_國學網a5j%
國學中國歷代家教文化是以民族精神為道德理想和價值目標的,而愛國主義則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民族精神的精髓和核心所在。54((^C國學網rsrtk國學網ean
國學中國歷代家教文化都非常注意愛國主義教育,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精忠報國”,“大丈夫當拼死疆場,馬革裹尸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丈夫無國更何家”等鼓勵子弟殺敵疆場、衛國保家的名言、訓誡,幾乎每一種家訓、家規、家教讀本中都會充斥其間。許多名人名將,慷慨赴敵乃至為國捐軀,都與從小就受這種愛國主義熏陶不無關系。宋代愛國主義大詩人陸游從小生于戰亂之中,“兒時萬死避胡兵”。他的父親陸宰,老師曾幾都是具有強烈愛國心又有擔當的正直士大夫,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兒時陸游的愛國情操培養關系極大。陸游在后來曾回憶說:“一時賢公卿與先君游者,每言及高廟盜環之寇,韓陵斧柏之憂,未嘗不相與流涕哀慟。雖設食,率不下咽引去。先君歸,亦不復食也”(《跋周侍郎奏稿》);“紹興初,某甫成童,親見當時士大夫相與言段國事,或裂眥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雖丑裔方長,視之蔑如也”。(《跋傅給事帖》)正是這種父輩和老師的愛國思想教育和感染,培養了少年陸游的愛國愛民思想,立下“掃胡塵”、“靖中原”的壯志,并一生為之奮斗不已。直至臨終,還寫下那首著名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讓愛國精神代代相傳。3Ggh國學網e_G*(#@!$rbt12jm
國學呂本中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曾祖呂夷簡與伯父呂蒙正,三子呂公著三代為相,次子呂公弼也官至軍事最高長官樞密使。《宋史》本傳稱:“宋興以來,宰相以三公平章事者四人,而公著與其父居其二,士艷其榮”。呂本中著有《呂氏童蒙訓》目的是讓自己的后人了解祖宗的德業,使之流芳千古,并以此激勵后人。該書以其曾祖父呂公著、祖父呂希哲、父親呂好問為主線,凡涉及能其祖輩長處的有關人物、點滴事件和言論都加以匯集。但訓誡例舉之中也以儒家經典為據,告訴后人許多做人、處事、為學的道理,也不乏閃光的真理成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說:“所記多正論格言,大抵皆根本經訓,務切實用。於立身從政之道,深有所裨。”欽宗建炎元年(1127)二月,呂本中之父呂好問受命于危難之際,任兵部尚書抵御圍首都開封城之金兵,本中亦隨父留在圍城中,并“夜間雪中布衣芒鞋傳達意旨”(《三朝北盟匯編》卷一百二引秦湛《回天錄》),參與策劃布置,親歷了京城被圍及陷落的整個過程。這一特殊經歷所激發的重大社會責任感,使得詩人慷慨悲歌,“以韻語記時事”,留下了一組組驚心動魄的鏡頭,史詩一般的展開天崩地解之際的歷史畫卷,其中有汴都軍民高漲的抗敵熱情:“賊馬侵城急,官軍報捷頻。民心皆欲斗,天意已如春”(《京城圍閉之初天氣晴和軍士乘城不以為難也因成四韻》);有對宋廷上層的腐敗怯懦的指斥:“國論多遺策,人情罷請纓。有誰似南八,血指眾心驚”,“萬事多反復,蕭蘭不辨真。汝為賣國賊,我作破家人”(《兵亂后自嬉雜詩》其三、其九);更有城破之日金兵的殘暴肆虐的真實記錄:“城北殺人聲徹天,城南放火夜燒船”(《兵亂寓小巷中作》)。使這位講究“事理通達、心氣和平”的著名理學家表現出一種極為慷慨激昂的愛國主義情感!
國學受家教熏陶,培育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自然不止陸游和呂本中,而是代有其人,累若貫珠。眾所周知的岳母刺字,讓岳飛成為人人皆知的民族英雄;民間故事中的楊家將,從楊老令公楊業、佘太君,到楊業的七個兒子,到孫子楊宗保、孫媳穆桂英,為反抗外族入侵,或死或傷,可謂一門忠義。北宋有名的文學家歐陽修教育赴敵疆場的子侄云:“如有差使,盡心向前,不得避事”。楚漢相爭時,項羽扣押漢大將王陵之母,欲迫使王陵降楚。王陵之母卻伏劍自殺,以堅其子滅楚之志;東漢遼西太守趙苞之母為入侵的鮮卑人掠為人質,危難之中,趙母卻教兒以民族大義而慷慨就義。這些都是以實際行動踐行愛國之志,給子女極為直接也最為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6國學網knabfrtw4國學網yspansp
國學第二,倡導“孝悌”,修身齊家o_y國學網,mFGY:{國學網”d_2345nm
國學在中國歷代家教文化中,“家”和“國”是連在一起的,要想“保家”必須“衛國”,“衛國”也就是“保家”。至于如何“齊家”,如何興業,首先的前提就是“和諧”。班固在一位漢家宗室的傳記中感慨說:“福善之門,莫美于和諧;患咎之首,莫大于內離”(《漢書·東平思王宇傳》)。著名的家教教本《增廣賢文》中也指出:“父子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不分,夫婦和而家道興”。中國傳統天道觀主張“和合”,由此而衍生出“以和為貴”的人際價值觀,以及“至中和”“求太和”的哲學思辨。這種天道觀表現在家庭觀念上則是傳統家教文化認為“兄弟怡怡,宗族欣欣”,“家和福自生”,“家和萬事興”。
國學要想“家”齊、“家”和,叔伯兄弟、婆媳妯娌、男女老少,濟濟一堂,和諧共處,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倡導“孝悌”。所謂“孝”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強調“父慈子孝”;“悌”是指兄弟之間的關系,所謂“兄友弟恭“。當然前者也包括婆媳之間關系,后者也包括妯娌之間關系。儒家倫理非常重視家庭中的“孝悌”。眾所周知,儒學的核心的“仁”,而“孝悌”則是“仁”之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而且也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和前提:“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南宋著名理學家陸九韶則指出“孝悌”是家教的核心:“愚謂人之愛子,但當教以孝悌忠信,所讀須六經孔孟,明父子、君臣、夫婦、昆弟、朋友之節,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居家正本制用》);明儒姚舜牧在其家訓中則將孝悌教育作為成人的基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字是八個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藥言》)hVB 國學網!@國學網#¥¥=kj7J
國學由于家庭特殊的親子關系,在家庭和睦諸種關系中,“孝”被認為是子女最應具備的根本性的德性,也是做人的前提,因而孝成為家教的首選品德,所以蒙學讀物《三字經》說:“首孝悌,次見聞。”家教中的基本內容之一就是宣揚孝,而且必須從孩提時代就必須灌輸和培養:清初朱柏廬,在其著名的《朱子治家格言》中就這樣論定:“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可知孝親悌長,是天性中事,不是有知有不知、有能有不能者也。”他認為孝是人人可為的德行,“只如晨省昏定、推梨讓棗有何難事?”而如果人做不到孝,也就談不上有任何德性,“孝弟為仁之本。烏有孝子悌弟,而不修德行善者!”而有德性、特別是有孝心的人,是定有好的回報的。“烏有孝子悌弟,而不為鄉黨所稱,皇天新佑者?”
國學古代家訓中對孝的解讀,雖然每個論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共同的主旨是尊敬與愛戴父母。如司馬光對子女就有這樣的具體而明確的訓示:“父母之命,記而佩之,時省而速行之。”父母所囑之事辦完了,應即時告知;做不到的,也應“和色柔聲,具是非利害而白之”。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則應“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諫。”子女外出,也應對父母說一聲,回來后,則要對父母報聲平安。司馬光尤其強調:“凡人事父母,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司馬文正公集·訓子孫文》)。顯然,司馬光這里所著意強調的是在態度上禮敬父母,在生活上關心父母,敬畏之中,又包含了一種深情、體貼和關懷。這種意義上的“孝”在現代社會,仍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尤其是我國已步入了老年社會,而家庭養老又是現階段的主要方式,因此,傳統孝道中的合理內核,是大有其借鑒價值的。IQQ國學網Far54e國學網kl9
國學第三,敦睦四鄰,扶弱助貧j4國學網56reioR國學網T7th%q
國學中國一些著名家教都很注重敦睦四鄰,扶弱助貧:明代龐尚鵬在《龐氏家訓》中告誡家人:“處家族、鄉黨、親友,須言順而氣和”,“如弟子童仆與人相仵,皆當反躬自責,寧人負我,無我負人”。鄭太和等在《鄭氏規范》中用大量篇幅告誡家人要“和待鄉曲”,“以仁義二字銘心鏤骨”,要求家人體恤窮人疾苦,積極扶貧濟困》。宋代袁采的《袁氏世范》也告誡家人,鄰里之間應和諧相處、互相照應,即使對幫工傭人也要“衣須令其溫,食須令其飽”。著名的《曾國藩家書》中,這位“中興名臣”也經常教育子弟泛愛眾而親仁,要求家人“見貧困者,須加溫恤”;對待鄰里“飯酒宜松,禮貌宜恭”。明儒高攀龍于此更有通俗而具體的表達,他說:“古語云: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憐貧。人若不遭天禍,舍施能費幾文,故濟人不在大費己財,但以方便存心。殘羹剩飯,亦可救人之饑,敝衣敗絮,亦可救人之寒。酒筵省得一二品,饋贈省得一二器,少置衣服一二套,省去長物一二件,切切為貧人算計,存贏余以濟人急難。去用可成大用,積小惠可成大德,以為善中一大功課也。”(《高忠憲公家訓》)
國學這種敦睦四鄰,扶弱助貧觀念,實際上是處理家庭關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外延,也是中國傳統天道觀“和合”首先在人際關系上的再現。對街坊、鄉鄰乃至路人強調扶弱助貧、尊老愛幼、寬懷為善,反對恃強凌弱、以大欺小、以眾暴寡,強調“德莫大于和”;主張寬容、仁愛、和平,這實際上也是中華民族忠厚善良、追求和諧、熱愛和平等民族精神在人際關系上的體現。
國學從思想體系上,這種敦睦四鄰,扶弱助貧觀念更是一種平等意識的體現,體現的是一種人道主義關懷。明儒許相卿則教育家人:愛無貴賤,對“臧獲”即奴婢與賤民,也要將他們看成是有血有肉的人,應經常考慮到他們的饑寒,不要將他們視作牛馬,讓他們過于勞苦,他們有疾病,也應適時予以治療;他們長大成人,也應幫助他們成家立業。(《許云村貽謀》)。宋儒袁采在家訓中也同樣要求家人關心婢仆的冷暖,并特別提出,在冬天天冷時要安排好他們的住處,使其免于風寒之苦。這種叮囑也同樣體現了富有人道精神的關懷(《袁氏家訓》)。我們知道,古代中國社會是個等級制度十分嚴格的社會,所謂“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強調“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歷代家教中提倡“愛無貴賤”,體恤下情,體現人道主義關懷,就更加顯得珍貴!
國學歷代家教中這種人道精神以及與社會風俗的對抗,還表現在對生命的關懷上。人為天地之靈杰,人的價值是至上的,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所傳下的古訓,但古代社會由于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現實生活中常有溺殺女嬰的不幸事件。戰國時期的韓非,早就對此有過猛烈的批判,歷代家訓中也一再告誡,生女不能不舉,否則有違仁道。如顏之推就有過這樣的議論:前人說過,盜不過五女之門,女孩帶給家庭的拖累確實也是很大的。但天生萬民,人類生生不息,生男生女都是必須的。而世人生女卻遺棄之、溺死之,這有違人的天性。這種生命關懷尤其是對女嬰的生命關懷,在一定程度上匡扶和更正的男尊女卑宗法社會的偏差,對社會意識有一定的矯正作用,積極意義不可低估!%%!@r國學網etgm[eUYJ$%(_@#
國學歷代家教中這種對生命的關愛,還從人類進一步推廣到整個動植物界,形成一種護生意識。這種意識的形成,雖然與佛教信仰“不殺生”有很大關系,但也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和諧”“愛護萬物”不無關系,先人把這種對生命的關愛,視為“天地間之大愛”,“善中一大功課也”。明儒高攀龍就曾開宗明義地告誡家人:“少殺生命,最可養心,最可惜福。”高氏以為,動物和人一樣,也是血肉之軀,也一樣有痛苦,只不過“不能言耳”。動物在屠刀之下,不知會有多少痛楚,而人類為滿足口腹之欲,為了人事應酬,根本無視它們的苦難,這真是太沒有仁心了。所以高氏要求家人“切切為生命計”,家里的葷菜能省就省。少殺一條生命,他得心里面有無限的安慰,而且“積此仁心慈念,自有無限妙處,此又為善中一大功課也。”(《高忠憲公家訓》)袁采的看法也類似。他在家訓中指出:飛禽走獸與人的形體稟性雖然不同,但“喜聚惡散,貪生畏死”卻是與人一樣的。所以動物離群落單則會悲鳴,被宰殺則會哀號。面對如此慘狀,有的人不僅熟視無睹,反而痛恨牲禽的哀鳴,人為什么就不反思一下:“物之有望于人,猶人之有望于天也。物之鳴號有訴于人,而人之不恤,則人之處患難困苦之際,乃欲仰首叫號求天之恤耶。”(《袁氏家訓》)宋代大詩人陸游也一再提醒家人不要為口欲而大開殺戒,尤其是夏天,“未及下箸,多已腐臭,盞甚傷之。”故而陸氏為求安心,要求家人不吃羊、彘、雞、鵝之肉。(《放翁家訓》)。明儒袁黃在其家訓中則以求仁、積德來教育家人少殺生。他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他還引證先賢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的“四不食戒律”,鼓勵家人多行仁愛之心,多有放生之舉,即“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了凡四訓》)。這雖有偏激之嫌,但與今日動物保護者理論是有共同之處的。$國學網$^)_)#@#!國學網@!#%%^+*$@
國學第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Wae4國學網QF*O{@!J國學網*$#
國學歷代家教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進行勵志教育。志氣是中華民族的人格精神,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易經》中就強調:“天行健,君子自強而不息”。立志和理想教育是歷代家教的重要內容。荀子在著名的《勸學篇》中首先就談立志:“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宋代謝良佐教育自己的兒子:“人需先立志,立志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先有個根本,然后培養,能成合抱之木“(《謝氏家訓》)明代著名理學家王守仁也指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者,其本也”;“立志而圣,則圣也;立志而賢,則賢也”(《教條示龍場諸生·立志》)。在傳統家教讀本中,都會有很很多勵志故事,如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匡衡鑿壁、車胤囊螢、范仲淹分粥,歐陽修母劃荻等。456%QER國學網5Nwer國學網ak
國學目標遠大,立志高遠,做一個為國為民有用之才,這是歷代家教的目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則是苦學苦讀。民間非常普及的家教讀本《弟子規》將立志和為學的關系說的很清楚:“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傳統家教經典中幾乎無一例外教導家族子弟勤奮學習、自強不息,如廣大百姓耳熟能詳的《三字經》就開列許多勤奮學習的榜樣來激勵后生小兒:“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顏氏家訓》中有“勉學”專論,指出“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唯一的途徑就是“勤學”。即使年老體衰,也應學而不倦:“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國學特別值得肯定的是,在著名的家教讀本中讀書苦學的目的首先不是為官作宦,甚至不是耀宗光宗,首先是為了“明理”——“明圣賢之理”,成為“國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這是家教讀本最閃光之處,也是過去常常被誤讀之處。北齊時,一些人教孩子學鮮卑語、彈琵琶,希冀通過服侍鮮卑公卿來獲取富貴。顏之推對此非常不屑,認為這樣會迷失人生方向,即使能到卿相之位,亦不可為之。他要求子女“慕賢”,將大賢大德之人作為自己的人生偶像,并且“心醉魂迷”地向慕與仿效他們,在他們的影響下成長。顏之推把圣賢之書的主旨歸納為“誠孝、慎言、檢跡”六字;認為讀書問學的目的,是為了“開心明目,利于行耳”,“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清代陸隴其在給兒子的家書中教導說:“我雖在家,深以汝讀書為念。非欲汝讀書取富貴,實欲汝讀書明圣賢道理.免為流俗之人。讀書做人,不是兩件事。將所讀之書,句句體貼到自己身上來,便是做人的法。”張之洞教育兒子認真讀書用功上進,“為日后國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明代龐尚鵬教導子孫“學貴變化氣質,豈為獵章句,干利祿哉?”傳統家教立志勤學自強不息的教育,弘揚了中華民族立志為先,理想遠大,勤于學習,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培養塑造識體務實,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自強自立的理想道德人格和民族棟梁之材方面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國學第五,勤儉持家,艱苦奮斗rtkwy國學網w38fng41國學網8
國學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一貫的生活態度和思想作風.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這不僅是由于中國古代社會是小農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源緊缺,節儉既是生存的必須,更重要的它是人類社會應該傳承的公認的美德。孔子早就表明了他對節儉的推崇,所謂“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寧固”勤儉持家,艱苦奮斗也是傳統家教文化的必修之課。按顏之推《顏氏家訓》的解釋,所謂儉即“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傳統家教文化十分重視儉德教育,這方面的記載在各類家教典籍中俯拾皆是。宋代朱熹的《朱子家訓》中,“勤儉”是其核心內容;《龐氏家訓》中把“勤儉”與“孝友”四字奉為“立身之第一要義”,在關于勤儉持家的家訓中,訓導者把節儉不是僅僅看成是豐衣足食的手段,財富積累的技巧,而是將它視為君子應該恪守的節操,造就高深道德修養的必要途徑。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就明確提出“儉”是培養君子操守的關鍵要素,他要子女們明白惟儉可以養德:“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宋代著名學者司馬光在家訓中同感并進一步解釋:“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奢.惡之大也”(《訓子孫文·居家雜議》)教導子孫,儉可以直道而行,豐家謹身;奢則枉道速禍,敗家喪身:“奢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則家敗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奢.惡之大也。”稍后的南宋大臣趙鼎,就要求家中子弟將司馬光的這番話抄下來,人手一冊,“古今遺法,子弟固有成書……唯是節儉一事,最為美行。司馬溫公訓儉文,人寫一本,以為永遠之法。”(《家訓筆錄》)0國學網wn9m4國學網國學網v
國學不僅如此,古代家教中對“儉”的重視,甚至認為“儉”與“奢”是善與惡的根源,是人的品行涵養以及家國興衰成敗的關鍵,如《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儉,德之共也;奢,惡之大也”);《墨子·辭也》“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從而把崇儉黜奢提到更高的道德維度,賦予了更深刻的道德內涵。曾國藩也認為:“身勤則強,佚則病。家勤則興,懶則衰。國勤則治,怠則亂。軍勤則勝,惰則敗。”明確指出,勤勞不僅是創造財富的手段,而且是身強、家興、國治、軍勝的根本.是一種關系到家國事業興衰成敗的重要道德品質。唐朝李世民所撰的《帝范》中,就以《崇儉》專列為一章,文中強調儉對于人君修德有著重要的意義:“夫君者,儉以養性,靜以修身”;而且儉也有著平治天下的政治價值:因為人君不尚儉德,必好奇技淫聲,鷙鳥猛獸,且游幸無度、田獵不時“如此則徭役煩,徭役煩則人力結果必是民怨沸騰,政乖治亂,而人君儉則無所欲,則不會擾勞百姓,必然是國治民安。唐王朝之所以會出現“貞觀”之治,與統治者注意節儉、注重與民生息是密切相關的。
國學不少家訓還對節儉提出具體要求或實施辦法,如明儒周怡在家訓中就寫道:由儉入奢是非常容易的,而由奢返儉則很困難。對于飲食衣服,要想到置辦起來不容易,就不會隨便浪費了;要想到酒肉一餐,可辦好幾頓粗飯,紗絹一匹,可抵粗布衣服好幾件;“不饑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話間崇儉意向甚為鮮明。明儒龐尚鵬的家教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艱難”;并具體要求子孫要穿布衣吃蔬食,親戚間的禮尚往來,每年多不過二次,每次用銀,多不過一錢,待客也以儉樸為尚,一魚一菜就可留飯了,器具只要整潔,瓦器也可以(《龐氏家訓》)。這類敘說雖然有些瑣碎,但其間的物力維艱,愛惜天物的意思,卻是很寶貴的。曾國藩雖權傾四省,位居三公,但在給子侄們的家書中對節儉也是條分縷析,詳盡而具體。他多次寫信告誡子侄:錢不可多.衣不可多,不可貴愛奢華,不可慣及懶惰。家中男丁,要閹雞起舞。操習技術,家中婦人,要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紡織烹飪。曾國藩特別強調培養子弟的自強自立精神,他認為“銀錢田產最易長嬌氣”,極力主張“不蓄積銀錢”,而要督促子弟“謀所以自立”。“未雨綢繆,積谷防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常將有日思無日,奠待無時思有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許多家書或家訓中還提到,在勤儉持家上,家長要成為子女的楷模:“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要在踐行“箕帚匕箸,咳唾唯諾,執燭沃盥”等細小的生活禮儀中樹立“士大夫風操”。持家要“去奢”“行儉”“不吝”。在婚姻問題上,做到“勿貪勢家”,反對“貪榮求利”。務實求真,不求虛名,摒棄“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的行為,“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這些對倡導家庭節儉之風且代代相傳,都起著很大的作用。4NH-12/7國學網_r-0erb-國學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