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佛教造像考察記
注釋:
〔1〕閻文儒:《中國石窟藝術總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刊。該書是閻先生60年代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講授《中國石窟寺藝術》講義的基礎上,補充整理而成。書中對山東省濟南市千佛山、龍洞,益都云門山、駝山,曲阜九龍山等處石窟造像作了研究。
〔2〕此次大批佛教造像出土情況未見報道。1981年底,又發現40件。興國寺,文獻記載不詳,從銘刻資料可知,該寺建于北魏正始五年以前,歷經東魏、北齊、隋、唐,唐末廢棄。見夏名采、莊明軍:《山東青州興國寺故址出土石造像》,載北京《文物》月刊,1996年5期。
〔3〕《山東臨朐發掘出土北朝時代石佛像》,見《人民日報》,1984年11月30日。又見《臨朐縣出土一批北魏石佛造像》,載《文物摘報》1986年16期。
〔4〕諸城市博物館:《山東諸城發現北朝造像》,北京《考古》月刊,1990年8期。。又據《八瓊室金石補正》卷22,收錄有諸城佛教造像題記18段,可見該地早有佛教石造像的出土。
〔5〕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簡報》,《文物》,1998年2期。
〔6〕常敘政、李少南:《山東省博興縣出土一批北朝造像》,《文物》,1983年7期。其中有一件菩薩頭戴“蟬冠”,這是南北朝貴族婦女所戴的一種冠飾。而青州出土的一件菩薩頭戴“蜜蜂冠”,更是比較少見。
〔7〕常敘政、于豐華:《山東省高青縣出土佛教造像》,《文物》,1987年4期。
〔8〕王思禮:《山東廣饒、博興二縣的北朝石造像》,北京《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4期。
〔9〕劉鳳君:《山東地區北朝佛教造像藝術》,《考古學報》,1993年3期。據介紹,僅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就出土了百余件北魏至隋代的鎏金銅造像。其中,有紀年者39件。最早的為太和年間者5件。
〔10〕杜在忠、韓崗:《山東諸城佛教石造像》,北京《考古學報》,1994年2期。
〔11〕陳慧霞:《山東北朝佛教造像初探》,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刊?。骸兜袼軇e藏》,民國86年(1997年)刊。
〔12〕載青州市博物館編:《青州龍興寺造像藝術》,張總的三篇論文皆刊于此書中。山東美術出版社,1999年11月刊。
〔13〕宿白:《青州龍興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幾個問題》,《文物》,1999年10期。
〔14〕宿白:《5——6世紀中國北部人物造形變化及諸問題》,載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編:《中國國寶展》,朝日新聞社出版,平成12年10月24日刊。
〔15〕現知北魏最早的佛教石造像,是泰常五年(公元420年)的王同信造像碑,現藏美國芝加哥自然博物館,應出土于渭北地區。山東省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是皇興三年(公元469年)黃縣出土的趙琚造彌勒菩薩像,現藏山東省博物館,二者相差僅49年。
〔16〕在窟室門檻部位刻二龍,首先見于龍門石窟賓陽北洞,綴工于公元523年。但此后的龍門窟龕,皆采用矯首連體二龍,作為龕楣裝飾,未見置于主尊下方兩側者。而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的三尊像中,也在主尊足部兩側出現“倒懸的龍”,據傳出自陜西華陰縣。但陜西省尚無其他例證,故學者們懷疑它出自山東。參見李靜杰《石佛選粹》圖版75解說,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版。
〔17 〕見注〔10〕。
〔18〕夏名采、王華慶、莊明軍:《青州發現大型佛教造像窖藏》,載《中國文物報》,1996年11月17日一版。
〔19〕《出三藏記集》卷13,《竺法護傳》云:“是時,晉武帝之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等深經,蘊在西域”。
〔20〕《晉書》卷127,《慕容德載記》云:“沙門朗公,素知占候,德因訪其所適。朗曰:‘敬覽三策,潘尚書可謂興邦之術矣。今歲初,長星起于奎婁,遂掃虛危。而虛危,齊之分野,除舊布新之象。宜先定舊魯,巡撫瑯琊,待秋風戒節,然后北轉臨齊,天之道也’。德大悅……遂入廣固。四年,潛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為建平,設行廟于宮南,遣使奉冊告成焉”。
〔21〕《高僧傳》卷5,《竺僧朗傳》。
〔22〕上述七國中,高麗即高句麗,吳國即東晉,岱京即北魏,應無疑義?!跋鄧眲t在今遼寧省桓仁縣,見《水經注》卷14,小遼水條云:“縣即高句麗相之國也”。
〔23〕章巽校注:《法顯傳校注》五,《浮海東還》頁17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刊。
〔24〕《晉書·姚興載記》。
〔25〕《魏書·釋老志》。
〔26〕青州市博物館:《山東青州發現北魏彩繪造像》,《文物》,1996年5期。
〔27〕王華慶、莊明軍:《青州龍興寺考略》,《中國文物報》,1998年10月14日、10月28日、11月4日。又見宿白:《龍興寺沿革》,《文物》,1999年9期。
〔28〕《八瓊室金石補正》卷21。
〔29〕日本藤井有憐館所藏石造像,見松原三郎:《中國佛教雕刻史論》232,東京吉川弘文館,1996年刊。
〔 30〕趙正強:《山東廣饒佛教石造像》,《文物》1996年12期。北魏時該地有“皆公寺”、“永寧寺”。
〔31〕《八瓊室金石補正》卷16。
〔32 〕見注〔4〕。
〔33〕《魏書》卷16,《元羅傳》。
〔34〕吳緒剛:《魯西白佛山石窟造像》,《中國文物報》,1998年1月28日。
〔35〕《八瓊室金石補正》卷24。
〔36〕張總、鄭巖:《山東東平理明窩摩崖造像》,《文物》,1998年8期。
〔37〕《八瓊室金石補正》卷51。
〔38〕國家文物局教育處編:《佛教石窟考古概要》,頁152,文物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39〕溫玉成:《新中國發現的密教遺存及其所反映的密教史問題》,載北京《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4期。
〔40〕《八瓊室金石補正》卷29。
〔41〕同注〔1〕。
〔42〕李裕群:《駝山石窟開鑿年代與造像題材考》,《文物》,1998年6期。李氏考證出安樂郡廢于開皇三年十一月。
〔43〕溫玉成:《龍門所見兩唐書中人物造像概說》,鄭州《中原文物》,1993年4期。
〔44〕青州市博物館編:《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圖97,山東美術出版社,1999年11月刊。
〔45〕溫玉成:《中國石窟與文化藝術》頁296,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8月刊。
〔 46〕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寶山靈泉寺》頁153,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刊。
〔47〕王巧蓮、 劉友恒:《正定收藏的部分北朝石造像》,《文物》,1998年5期。
〔48〕張秀生、 劉友恒等:《中國河北正定文物精華》頁42-43,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3月刊。
〔49〕王睿、呂輯書:《山西垣曲縣宋村發現西魏造像基座》,《文物》,1994年7期。
〔50〕吳怡如:《北周王令猥造像碑》,《文物》1988年2期。
〔51〕《金石萃編》卷35。
〔52〕全文見《金石萃編》卷40。銘文云:“舍利塔下銘。維大隋仁壽元年,歲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為一切法界幽顯生靈,謹于青州逢山縣勝福寺奉安舍利、敬造靈塔,愿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諸王子孫等并內外群官,爰及民庶、六道三涂、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聞法,永離苦空,同升妙果。孟弼書”尾部用小字刻出:“敕使大德僧智能、長史邢祖俊、侍者曇辯、司馬李信則、侍者善才、錄事參軍邱文安、敕使羽騎尉李德諶、司功參軍李佶”。
〔53〕李昆聲:《云南藝術史》頁219,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刊。杭州慈云嶺資賢寺第3龕的金翅鳥作人首鳥身(屬吳越國942年左右),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淅江工作隊:《杭州慈云嶺資賢寺摩崖龕像》,《文物》,1995年10月。河北省正定隆興寺大悲閣石須彌座上所雕刻的金翅鳥也作人首鳥身(約作于宋初971——975年間或稍早),參見注〔48〕,頁25。而“鳥首”之金翅鳥大約出現于11世紀傾。但在藏傳佛教系統中,金翅鳥之“人首”往往頭戴冠,西夏3號王陵發現的“嬪迦”即是如此。
〔54〕溫玉成:《中國佛教史上十二問題補正》,載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主編《佛學研究》1997年年刊。
〔55〕溫玉成:《少林訪古》頁143——147,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11月刊。
〔56〕《金史》卷102《仆散安貞傳》等。
〔57〕希弁是少林寺蒙元時代開山祖師雪庭福裕禪師的五代祖師,其傳承是:青州希弁——大明法寶(公元1114—1173年)——王山覺體(生卒不詳)——雪巖慧滿(1136—1206年)——萬松行秀(公元1166—1246年)——雪庭福裕(公元1203—1275年)。見注〔55〕,頁205-206。
〔58〕參閱溫玉成:《公元1—3世紀中國的仙佛模式》,載《敦煌研究》1999年1期。筆者首次“揭示了東漢人以神仙為原型,結合對佛教的理解,創作了仙佛模式”,“大約在3世紀末葉,犍陀羅模式為主的佛教圖像才最終取代了仙佛模式”。筆者還就三項文物指出了老子與浮圖并祀之例:一是洛陽市孟津縣出土東漢永元五年(公元93年)的“老子·浮圖鏡”。二是山東省沂南畫像石墓中室八角擎天石柱南面的“老子入夷狄為浮圖像”(東漢末至曹魏初)。三是江蘇省連云港孔望山的摩崖老子與浮圖像(約曹魏前期)。
〔59〕溫玉成:《中國早期石窟寺研究的幾點思考》,《敦煌研究》,2000年2期。2000年5月,筆者考察了河北省元氏縣封龍山二禪窟,考證其是道安(公元312—385年)等人坐禪之地,時在公元351年以前。比較敦煌始造禪窟的公元366年還早15年以上。該論文《元氏縣封龍山禪窟考察》將在鄭州《尋根》雜志2001年1期刊布。近年關于敦煌禪窟的研究,經多年考古發掘,大有進展。參閱彭金章、王建軍:《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文物出版社,2000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