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青州佛教造像考察記

  內容提要:本文回顧了近年來青州佛像的研究狀況,著重研究了青州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的寧福寺、七級寺、廣固南寺、興國寺、白茍寺、張河間寺、成買寺、孫泰寺、大業寺;實地考察了龍興寺造像、云門山石窟、駝山石窟、稷山造像、堯王山造像、廣福寺地宮造像及膠南市大珠山三處小石窟,從而擴大了青州佛像研究的視野,并究其底蘊。

一、考察之緣起

  20世紀80年代以前,青州乃至整個山東省的佛教造像,學術界關注者較少。除王昶《金石萃編》、陸增祥《八瓊石金石補正》以及山東省地方志中收錄了部分造像銘文外,在佛教的形象研究方面,則首推北京大學閻文儒教授(公元1912——1994年)在專著《中國石窟藝術總論》中〔1〕,對山東省幾處石窟所作的研究、論述。50年代中,鄭州大學荊三林教授(公元1916—1991年)對濟南附近幾處北魏、隋唐窟龕(黃石崖、玉函山、千佛山、東佛峪、佛慧山)也作了調查研究。

  80年代以來,山東省各地陸續報告發現的佛教造像約30起,尤其是青州附近四批窖藏佛教石造像約1000件的出土,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它們是:

  1.據傳1979年冬在青州市東南12.5公里遲家莊以北興國寺遺址出土的一批石刻佛教造像,總數不詳,大多流散到大陸以外的地區〔2〕。

  2.1984年臨朐縣出土150多件石刻佛教造像〔3〕。

  3.1988年春,諸城市體育中心工地出土的一批佛教造像;1990年又續有發現,共有造像殘體300多件〔4〕。

  4.1996年10月,在青州市龍興寺遺址出土的佛頭像即達250件以上;加上殘軀體,總數達400多件〔5〕。

  此外,在北魏青州所轄的今博興縣〔6〕、高青縣〔7〕、廣饒縣〔8〕等地,也出土了一批北朝石佛像。

  因此,90年代以來,發表了一批關于青州佛教造像的論文。其中較重要的有劉鳳君的《山東地區北朝佛教造像藝術》〔9〕、杜在忠及韓崗的《山東諸城佛教石造像》〔10〕、陳慧霞的《山東北朝佛教造像初探》〔11〕、張總的《盧舍那法界人中像》、《菩薩造像》、《羅漢·天王·力士·飛天·龍造像》〔12〕。尤其是宿白先生的《青州龍興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幾個問題》〔13〕、《5-6世紀中國北部人物造形變化及諸問題》等論文〔14〕,
頗有指導意義。

  綜觀上述所論,學者們提出了下述主要學術觀點:

  1.公元469年青齊入魏之前,其地造像同于江表,僅聞銅木,不見石雕。入魏以后,青齊石刻造像則晚于青齊以西的北魏地區石刻造像,約八九十年之久〔15〕。

  2.自青齊入魏至北魏末年的65年間,青齊間造像,基本上是沿襲中原北方的形制。但其裝飾圖案,則較簡潔樸素。

  3.東魏以降,漸有“山東樣式”之成立。在人物造形上,粗頸高挺,身軀雄渾;在裝飾紋樣上,則在主尊足部兩側刻出“倒懸的龍”,或稱之為“盤龍”。概作俯首銜蓮,四爪(每爪三趾),身尾向上作S形彎轉之狀〔16〕。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
很少有二弟子出現。

  4.北齊時代,“山東樣式”有了多樣性的變化。突出表現是薄衣透體及衣紋簡練,佛著U形領袈裟,菩薩則有布滿周身的網狀瓔珞。此等變化的原因,一則是南朝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在位)奉請天竺佛像的影響;二則是蔥嶺東西諸胡和天竺僧眾的影響;三則是高齊反對北魏“漢化政策”的影響。

  需要補充的是,東魏、北齊時代廣造石佛像,應與當時流行的“末法”思想大有關系。所以人心慌慌,準備來世。諸城出土一件東魏至北齊三尊式立像(SZF:112)的《造像記》很典型地表達了這種愿望:“……故須發愿:愿我未來值佛聞法。……愿我未來乃至菩提……常值遇親聞……獲大利益。愿我未來……正信不改……。愿我未來……常在人天,大富長者……。既出家,以堅持菩薩禁戒,依儀無缺,親聞佛(法)……。(愿我)未來乃至菩提,常受男軀……不生外道,不生邪□,不生下姓,不受惡身,不生畜生,不生惡鬼,不生修羅中。愿我未來乃至菩提……是行者受道之器……。愿我舍此現在……愿引我精神宜得汪(往)生兜率陀天彌勒(菩薩所)……親侍彌勒,如影隨形,訖至下生……彌勒下生成佛,我即識知,生大信心,最初供養……聽受大乘十二部經……愿我始從今生……愿我未來乃至菩提……功成本愿。”〔17〕(附見拓本一)

  總觀上述各家之言,皆就出土的佛像、菩薩像的形象加以論述,而涉及青州佛教史、青州石窟及寺院現存文物者不多。為擴大視野,究其底蘊,筆者乃于2000年12月對青州佛教遺跡作了一次實地考察,“等閑摘個趙州梨,放手原是青州棗”,今報告如下。

二、青州兩晉南北朝佛教狀況初探

  據傳,青齊之地在阿育王時代(公元前2世紀)就有佛寺。 雖然難以征信,但《高僧傳·佛圖澄傳》卻有此說詞:“石虎于臨漳修治舊塔,少承露盤。澄曰:‘臨淄城內有古阿育王塔,地中有承露盤及佛像,其上林木茂盛,可掘取之。’即圖畫予使,依言掘取,果得盤、像”。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也有類似的記述。值得重視的是,在魯南的滕州、膠南、鄒城等地出土的東漢晚期至三國時代的畫像磚或石刻中,都有佛教圖像。

  青州自西晉懷帝時王彌擾青徐二州,至東晉南北朝時代的273年間(公元307——580年),先后歸屬于西晉、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及北周,計12個政權。其中較太平的時期是東晉、劉宋時期(公元410——466年)及北魏至北齊時期(公元469—577年)。

  北魏時代的青州,乃海東重鎮,其轄區包括今高青、廣饒、壽光、臨朐、安丘、昌邑、博興、高密、諸城、膠縣、膠南各縣市。兩漢青州治所在“廣縣”。西晉末曹嶷(?——323年)在廣縣城西北四里筑“廣固城”。廣固城北依堯山,東有廣淵,形勢險要。南燕主慕容德于公元399年占領廣固城,次年遂建都于此(公元400——410年)。東晉義熙六年二月(公元410年),大將劉裕攻陷廣固后,毀城池,另筑東陽城(今青州市區北部),派羊穆之為青州刺史。

  今據北魏酈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水經注》卷26《淄水條》所記青州城及附近山川,特復原一幅《北朝青州佛寺分布示意圖》(附圖一),以資參考。自北魏以來,青州水系變化較大。發源于媯山的“濁水”,水量變小,原流經堯山與廣固城西之間的一段,早已干涸;廣淵的殘跡,即今之“琵琶水庫”。濁水北流的一段,今稱北陽河。著名的“五龍口”,應在今五里鎮張家莊附近。

  北魏的“石井水”,即是今“七一水庫”上游的小溪。水量大時,它的源頭應在五里鎮石皋至劉井之間。

  陽水(長沙水)的原來流向,應大體上沿著今“黑虎山水庫干渠”,流經樓樓山東北,與石井水交匯。著名的“石井”,應在今首鋼青州園藝場北阜。二水合流后,東流,今稱南陽河,再東北流,與濁水合流北上,入巨淀(今已干涸)。

  北魏的“劈頭山”,即今日之“劈山”, 海拔546公尺。北魏的“堯山”,即今之“堯王山”,海拔334公尺。而今之“云門山”(海拔421公尺)、駝山(海拔408公尺)、“玲瓏山” (海拔576公尺)、“仰天山”(海拔834公尺)等,《水經注》皆無載。

  青州的第一座寺院,據清代人考證,是今青州市東南鄭母鎮平安寨與倪家莊之間的“寧福寺”,今已蕩然無存。由益都知縣張承燮、李祖年先后主纂、由法小山校補的《益都縣圖志》(光緒17年始纂,光緒33年成書)卷13營建志上云:

  “寧福寺,在城東南四十二里鄭墓店。明洪武間建,弘治十八年重修。”又考證云:“有碑,見《金石碑略》云,鄭母店有寧福寺,舊矣。考諸府乘,實造于晉太安元年。舊址在店東,地名塔兒坡者。與狀元王公曾之墓相邇,恐亦當時孝先子孫假之以奉香火也。……”學者們依此推斷寧福寺創立于西晉太安元年(公元302年)〔18〕。文中所說的王曾,字孝先(公元978——1038年),見《宋史》卷310,死后宋仁宗曾為之撰寫碑文。西晉武帝時(公元265——290年在位),雖寺廟圖像多出現在京城洛陽〔19〕,或云晉朝洛陽有佛寺32座,保存至北朝的只有“寶光寺”(石塔寺)(《洛陽伽蘭記》卷4)。但寧福寺之設,尚需進一步研究證明之。

  南燕主慕容德(公元336——405年),聽信了尚書潘聰及泰山高僧僧朗的建議,定都于廣固城〔20〕。大約就在這一年(公元400年),慕容氏“欽朗名行,假號齊東王,給以二縣租稅。朗讓王而取租稅,為興福業”〔21〕。

  這就是說,在南燕國時代(公元400——410年),僧朗曾以二縣租稅之財,廣興佛事。但是,迄今為止,尚未找到相關的史料。眾所周知,僧朗是迦濕彌羅國高僧佛圖澄(公元231—348年)的弟子。在后趙的短短34年間(公元329——352年),佛圖澄及弟子們共建寺院達893所。僧朗與僧諶、僧意于苻健皇始元年(公元351年)移居泰山金輿谷后,聞風而造者百余人。前秦主苻堅、后秦主姚興、后燕主慕容垂、南燕主慕容德、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北魏主拓跋珪等人,皆欽重僧朗,送書致物,不一而足。據《續高僧傳》卷25《僧意傳》可知,在朗公住過的精舍中,有七國贈送的金銅佛像,即高麗像、相國像、胡國像、女國像、吳國像、昆侖像、岱京像〔22〕。魏隋間高僧靈裕(公元518—605年),還為之寫過《像讚》。唐代道宣說,這批造像,至唐初猶存。靈裕主要生活在東魏、北齊時代,可知在東魏、北齊時代,“七國佛像”仍廣受重視。七國中的“崑侖國”,在今緬甸克倫邦一帶,其佛像之制,似屬印度秣菟羅系統。則青州工匠欲取秣菟羅式風格,可就近參考之。另外,往西天求法的高僧法顯(約公元333—418年),于公元412年( 一說414年)泛海回歸至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長廣郡(今青島市以北)“太守李嶷,敬信佛法……迎接經像,歸至郡治”〔23〕,亦證明五世紀初,青州信仰佛教之廣泛。

  山東佛像在北魏 全國產生影響的故事,見《魏書·釋老志》。文云:孝文帝延興二年(公元472年) “詔曰:濟州東平郡(在今山東省湮城東北)靈像發輝,變成金銅之色。殊常之事,絕于往古。熙隆妙法,理在當今。有司與沙門統曇曜,令州送像達都(山西省大同市),使道俗咸覩實像之容,普告天下,咸使聞知”。這件“東平造像”,或許原是鐵鑄,“靈像發輝,變成金銅之色”,孝文帝以為祥瑞,所以“普告天下,咸使聞知”。此時應是云岡“曇曜五窟”部分完工之際,故“東平造像”對云岡二期造像可能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1.關于青州“七級寺 ”

  《水經注》卷26淄水條,記載了北魏時青州的水系、漢廣縣城、曹嶷筑廣固城及東晉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東陽城。文云:“陽水東,逕故七級寺禪房南。水北則長廡遍駕,逈閣承阿林之際,則繩坐疏班,錫缽閒設。所謂修修釋子、眇眇禪棲者也。陽水又東,逕東陽城東南。義熙中,晉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此,以在陽水之陽,即謂城之東陽城。”

  又據《魏書》卷67《崔光傳》可知,崔光的父親崔靈運,曾任劉宋青州長廣郡太守,率軍抵抗過北魏慕容白曜,失敗后率子徙代京,時崔光才17歲(即公元467年)。崔光(公元451——523年)曾在公元519 年諫阻靈太后胡充華登洛陽永寧寺九級浮圖,追憶青州七級寺遭遇火災一事云:“去皇興中(公元467——471年),青州七級,亦號崇壯,夜為上火所焚……變起倉卒,預備不虞。”

  由上述兩項史料可知,七級寺包括七級大塔及禪房等建筑。七級大塔在皇興年間被天火所焚,而禪房等建筑仍存。那么,七級寺創建于何時呢?我們知道,在東晉十六國時代,五胡中信佛的國王往往在京城筑七級大塔,以示崇佛。例如,后秦主姚興(公元394——416年在位)都長安,“起浮圖于永貴里,立波若臺于中宮,沙門坐禪者恒有千數”〔24〕。而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七月遷都平城,拓跋珪下詔崇佛,“起永寧寺,構七級浮圖,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為天下第一。”又別構講堂、禪堂〔25〕。

  因此,我們推測青州“七級寺”規制宏偉,應是南燕主慕容德所造,時間在公元400—409年之際。七級寺的遺址,據稱在青州酒廠一帶。1994年12月,在青州酒廠工地出土北魏彩繪佛三尊石造像一件,其地“原似為一建筑規模較大的寺院遺址”〔26〕。從而可知,七級寺位于廣固城內東部,在東陽城西側。

  2.碑刻資料中所見的青州南陽寺 (龍興寺)、廣固南寺、張河間尼寺、成買寺。

  關于南陽寺(龍興寺)之沿革,主要是元代益都人于欽《齊乘》卷 4古跡條依據《宋碑》碑陰金代人銘刻:“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但呼‘佛堂’。北齊武平四年(公元573年)賜額‘南陽寺’。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為‘長樂’,又曰‘道藏’。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名‘大云’。玄宗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始號‘龍興’”。“龍興寺,府城西北隅修身坊”,“寺東淘米澗”。元末,毀于兵。明初,拓地建齊藩,而寺址遂堙。各家論述,大體詳備〔27〕。今存于青州市偶園的《司空公、青州刺史、臨淮王像碑》(武平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婁定遠)亦證實了佛堂改名為南陽寺的歷史(插圖一)。

  可資補充者是“南陽寺”改稱“道藏寺”在隋仁壽四年(公元604年)之前。《續高僧傳》卷26《僧世傳》云:僧世,“青州人,負帙問道,無擇險夷。觀其游旅,略周方岳……時《地論》是長,偏愛喉舌,豐詞疊難,名聞齊魯。開皇入京,住興善寺。長游講會,必存論決。仁壽下敕,召送舍利于萊州之弘藏寺。四年,又敕送密州茂勝寺。行達青州,停道藏寺。夜放赤光,從房而出,直指東南……既至治所,兩夜放光……因具圖表,帝大悅也。后還京不久,尋卒”。

  北齊時,青州有“廣固南寺”,見于《宋敬業等造塔頌》。文云:“是乃佛弟子宋敬業、崔海寶、郭小德、張燕子等,洞識苦空……因茲勝地,建無上之功。大齊天保九年歲次戊寅三月甲午朔六日癸亥,仰為廣固南寺大眾等,敬造寶塔一軀。萬仞名山峭崿歭其北,清冽綠池遄流逗其前。神仙之宮,詎得方其麗;涌出鉆天,可以比其暉。乘斯福□,仰資七世,擬入閑門,龍登初會。祓潤現存,超□□位。帝祚長延,法界蒙澤……”〔28〕。

  依此文所述,推測廣固南寺應在廣固城內南廂。“萬仞名山峭崿歭其北”,即指固廣城北之堯山;“清冽綠池遄流逗其前”,指廣固城東南面之廣淵。“南寺”者,恐系俗稱而非正名。惜此“寶塔”,已不知其存毀矣。

  張河間寺,見青州龍興寺出土東魏天平三年佛三尊石造像銘。文云:“大魏天平三年六月三日,張河間寺尼智明為亡父母、亡兄弟、亡姊敬造尊像一軀。愿令亡者托生凈土,見在蒙福,又為一切咸同斯慶”。此張河間寺,顯然為一尼僧,亦不詳其所在。青州高陽郡有張白奴尼寺〔29〕,廣饒出土造像記稱有“青州永寧寺”、“皆公寺”,亦不詳其所在〔30〕。

  青州高陽郡新城縣有“成買寺”,見《新城成買寺造像記》,文云:“大魏正光五年歲次甲晨八月己卯朔十一日己丑,青州高陽郡新城縣成買寺主道充,率化剎邑道侶、法義兄弟姊妹一百人,敬造彌勒尊像一軀。一切群人,咸同福慶”〔31〕。“寺主”是彼時寺院“三綱”(寺主、首座、維那)之一。該造像記下題名之首,是“□福寺比丘慧興”。此或即“勝福寺”,今稱廣福寺,在青州市南劈頭山東麓。

  又據諸城出土的大齊天保三年四月八日(公元552年)造像記稱,有僧官濟本,系“青膠二州沙門都”,即“沙門都維那”的省稱。他曾“倀德二京,光蒞兩蕃”,應是一代高僧,惜僧史失載。北齊的“二京”指國都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鄴鎮)及下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而濟本曾傳法的“兩蕃”,則不詳其所指。似是周邊的兩個小國,其游方年代應在東魏時代〔32〕。

  3.僧傳中所見的青州孫泰寺、白茍寺、大業寺

  《高僧傳》卷 4所記的竺潛、道寶,雖稱其為“瑯琊人”,然此二僧皆祖籍瑯琊而生于洛陽者也。據《晉書》卷98《王敦傳》及卷65《王導傳》可知其世系如下:

                 丞相王敦(公元266——324年)

         治書侍御史王基{

                 僧竺潛 (公元268——347年)

光祿大夫王覽{          丞相王導(公元267——330年)

         鎮軍司馬王裁? {

                 僧道寶(生卒不祥)

  《高僧傳》卷12所記的僧人普明,“姓張,臨淄人。少出家,稟性清純……以懺誦為業,誦《法華》、《維摩》二經……又善神咒……以宋孝建中卒,春秋八十有五”。則其生卒至晚是公元372——456年之間。

  《 高僧傳》卷8所記僧人寶亮,“本姓徐氏,其先東莞胄族,晉敗,避地于東萊玄縣。亮年十二出家 (公元455年),師青州道明法師。明亦義學之僧,名高當世。亮就業專精,一聞無失。及具戒之后,便欲觀方弘化……年二十一(464年)至京師,居中興寺。袁粲一見而異之……以天監八年十月四日卒于靈味寺,春秋六十有六,葬鐘山之南”(公元444——509年)。

  《高僧傳》卷6記僧遠(公元414年——484年)云:僧遠“姓皇,勃海重合人。其先北地皇甫氏,避難海隅……遠幼而樂道……年十八,方獲入道。時有沙門道憑,高才秀德,聲蓋海岱。遠從受學,通明數論,貫大小乘。宋大明中,渡江住彭城寺,升明中,于小丹陽牛落山立精舍,名曰‘龍淵’。
遠年三十一(公元444年),始于青州孫泰寺南面講說,言論清暢,風容秀整。坐者四百余人,莫不悅服。瑯琊王僧達,才貴當世,籍遠風素,延止眾造寺……以齊永明二年正月,卒于定林上寺,春秋七十有一”。據此可知,青州城有“孫泰寺”,而瑯琊郡(今山東臨沂西)有“眾造寺”。

  劉宋時,青州有白茍寺。事見齊人陸杲編輯之《系觀世音靈驗記》中。文云:“宋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青州白茍寺道人釋惠緣,忽病聾盲……誓心歸觀世音,誦此(經)一千遍。誦數載滿,耳目不覺豁然自差”。

  東魏至隋代,青州名僧有真玉、道猷等人。《續高僧傳》卷6《真玉傳》云:

  真玉,“姓董氏,青州益都人。生而無目,其母哀之。及年至七歲,教彈琵琶,以為窮乏之計……后鄉邑大集,盛行齋講。母攜玉赴會,一聞欣領曰:‘若恒予聽,終作法師,不憂匱餒矣!’母聞之,欲成斯大業也,乃棄其家務,專將赴講,無問風雨艱關,必期相續。玉包略詞旨,氣攝當鋒。年將壯室,振名海岱……其天保年中(公元550——559年),文宣皇帝盛弘講席,海內髦彥,咸聚天平。于時,義學星羅,跨轢相架。玉獨標稱首,登座談敘,罔不歸宗。盡諦窮神,煥然開發。耆年前達,稽首崇仰。遂使道俗奔隨,酌衢尊而不竭矣。一曾往復者,別經十年……當徒學士,幾百千人。……常令侍者讀經,玉必跪坐合掌而聽。忽聞東方有蓮花佛國,莊嚴世界,與彼不殊。乃深惟曰:‘諸佛凈土,豈限方隅。人并西奔,一無東慕。用此執心,難成回向’。便愿生蓮花佛國……臥疾于鄴城北王家……少時而終”。這篇傳記反映了東魏時佛教在青州民間普及的情形,“鄉邑大集,盛行齋講”。而此種“齋講”通俗易懂,又伴以樂器演奏,很受民眾歡迎。“齋講”是連續舉行的,常以一部經典為中心而舉行。齋講的舉辦者,當是邑社頭面人物,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北齊文宣帝的提倡,更將此種齋講推向高潮。民眾佛教文化水平的提高,正是青州佛教造像水平提高的基礎。

  北齊時,青州有“大業寺”。事見《續高僧傳》卷12《慧海傳》。文云:慧海,“姓張氏,清河武城人。少年入道,師事鄴都廣國寺冏法師,聽《涅槃》、《楞伽》,始通再遍,便能復述,上首加賞。又經五稔,學徒推服。更從青州大業寺道猷法師,受《摩訶衍》、《毗曇》等。然猷慧解無礙,開智難思。海以脫穎之才,當斯榮寄。以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來儀濤浦,創居安樂(江都安樂寺),修葺伽蘭,莊嚴佛事,建造重閣……常以凈土為期,專精致感。忽有齊州僧道銓,賫畫無量壽像來云:‘是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往彼安樂世界,圖寫尊儀。’既冥會素情,深懷禮懺。乃睹神光炤爍,慶所希幸。于是模寫懇苦,愿生彼土,沒齒為念。以大業五年五月五日……至五日夜,歘然而起,依常面西,禮竟跏坐,至曉方逝,春秋六十有九”(公元541——609年)。依此傳可知,無量壽佛并五十菩薩像,似亦首先興起于青齊之地,而傳于南方者也。又據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云:“隋文開教,有沙門明憲,從高齊道長法師所得此一本(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說其本起,與傳符焉”。兩說相同之處,無量壽佛并五十菩薩像皆興起于北齊也。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银川市| 吕梁市| 馆陶县| 红原县| 普兰县| 年辖:市辖区| 高清| 英吉沙县| 灵宝市| 中方县| 修武县| 亳州市| 开江县| 东乌| 云南省| 仁化县| 石景山区| 新邵县| 江都市| 莱州市| 湖口县| 揭西县| 庐江县| 鄂托克旗| 曲水县| 乌海市| 冕宁县| 三江| 洮南市| 山东| 岳西县| 周宁县| 普定县| 石台县| 佛冈县| 叙永县| 阿克苏市| 吉林市| 文登市| 屏南县| 宜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