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青州佛教造像考察記

三、青州現(xiàn)存佛教遺跡考察

  青州現(xiàn)存的佛教遺跡及遺物,除稷山三龕造像外,沒有早于北魏占領(lǐng)時(shí)期的。顯然,北魏占領(lǐng)青州,是青州佛教史上一個(gè)重要轉(zhuǎn)折點(diǎn),參閱《青州佛教文物分布示意圖》(附圖二)。

  我們可以從北魏克青州東陽城的俘獲物中,看到青州的實(shí)力。據(jù)《魏書》卷50《慕容白曜傳》稱:皇興三年春(公元469年) “剋東陽,擒沈文秀。凡獲倉粟八十五萬斛,米三千斛,弓九千張,箭十八萬八千,刀二萬二千四百,甲冑各三千二百,銅五千斤,錢十五萬。城內(nèi)戶八千六百,口四萬一千,吳蠻戶三百余。始末三年,筑圍攻擊,日日交兵……”。其中的“吳蠻戶”,應(yīng)是劉宋官吏、家屬及吳地的工匠。

  北魏克青州后,曾于皇興三年五月“徙青州民于京師(平城)”(《魏書·顯祖記》);而在公元528——529年間,邢杲起事失敗,又有十余萬戶河北流民散潰于青齊地區(qū)。

  北魏歷來派重臣為青州刺史,如陽平王之裔元天琚、廣陵王元羽、江陽王元繼、元羅、元世雋等等。元羅為青州刺史時(shí),兄元叉專政(公元520——525年),時(shí)元羅“望傾四海,于時(shí)才名之士王元景、邢子才、李獎等咸為賓客,從游青土”〔33〕。可知青州亦人文薈萃之地。北齊將亡時(shí),“太上皇帝”高延宗奔青州(公元577年正月),亦非偶然之事。

  1.云門山石窟

  云門山在青州市南約2公里, 海拔421公尺.在山腰南側(cè),今存五窟,計(jì)造像272尊。自西向東編為1——5號窟。

  1號窟方形,寬3.4公尺,深2.6公尺。 布局為一坐佛、二侍立菩薩、二力士。一佛二菩薩之面部已毀,左力士頭部毀去,右力士胸部以上毀去。佛像頸部刻二條橫旋紋,著U字領(lǐng)袈裟,左肩下垂一吊紐。二菩薩戴冠,冠中有立佛或?qū)毱?,有寶繒,頸系項(xiàng)鏈,自左右肩頭各斜掛一串纓絡(luò)。披帛于身前作二次環(huán)繞式。二力士在窟門兩側(cè),比二菩薩低一個(gè)臺階,亦披帛繞身前二次。

  上述佛及菩薩的衣飾,明顯晚于青州龍興寺出土之北齊造像。佛左肩垂下吊紐的作法類似于山東省東平縣白佛山第一窟阿彌陀佛造像(完工于開皇七至十年間)〔34〕。

  1號窟內(nèi),現(xiàn)存小龕23個(gè),有造像題記12品:

 ?。?)“大隋開皇十年歲次庚戌三月八日,像主□楞□位(為)亡夫李三造無量壽一區(qū)供養(yǎng)”。

 ?。?)“開皇十年九月二十二日,朱洞妃妻孫造□圣□,為亡父及法界眾,咸同斯□”

  (3)“大隋開皇十八季三月八日,像主比丘尼情□共位(為)身造無量壽像一區(qū)供養(yǎng)”。

 ?。?)“……十八年歲次戊午十月……子李仁、女官光□為亡……造無量壽像一軀……法界眾生咸……”。

 ?。?)“開皇十九年五月一日……”。

  (6)“開皇十九年五月十二日,像主宋乾駝妻王憐妃侍佛時(shí)”。

 ?。?)“大隋仁壽二年四月十五日陳汝珍□□□敬造無量壽像一軀,奉為帝圣增□,臣僚□□,師僧父母□及法界眾生……”。

 ?。?)“鹿潘妃為亡女王端歐造無量壽,愿法界俱同此?!?。

  (9)“像主元?!酢跬龈浮踉鞜o量壽……”。

 ?。?0)“像□義姊敬造無量壽佛,法界同登……”。

 ?。?1)“像主、清信女□為仙(先)亡七世,敬造無量壽佛一區(qū)供養(yǎng)”。

 ?。?2)“像主陶□供養(yǎng)佛時(shí)……七世父母造□□壽像□□二菩薩,以此功德上資亡……七世存亡,俱蒙斯福,法界有生,同沾大□……”〔35〕。

  綜上所述,可推斷1號窟開鑿于隋開皇元年至十年間(公元581——590年)。主尊應(yīng)是無量壽佛。

  2號窟作方形,寬3.3公尺,深約1公尺,布局為一立佛、二侍立菩薩。立佛全毀,二菩薩猶存。菩薩圓面高頸,猶存齊風(fēng),然衣飾大別,類同1號窟,亦應(yīng)是開皇初年所作。2號窟中,有小龕24個(gè),均無題記。

  3—5號窟,均為長方形中等洞窟,內(nèi)造倚坐彌勒佛、二菩薩、二天王及賢劫千佛。

  3號窟主尊彌勒造形,似龍門石窟雙窯南洞,應(yīng)造于唐高宗前期,天王手中持戟。

  4號窟,似造于武則天時(shí)代,其形像類似于山東省東平縣理明窩石窟西大龕5號像,該像造于唐長安三年〔36〕。

  5號窟造于開元十九年,有造像記云:

  “青州云門山功德銘并序。丞議郎行益都縣令唐□□□。夫代上□□,人間□□,茫是非之環(huán),溺生死之海者久矣。六代祖、后魏使持節(jié)、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諱輪,作牧茲□,道被東夏。逮從祖諱季卿,部符□□大庇□人,暨紉□□貞休,□□是邦,纂□丕烈……以冥應(yīng)……嗟嗟……凈業(yè)……途……群生……萬……大千之化鐲……初翹勤最尊……嵯峨□業(yè)……浦沉瀁……罔測惟像……開元十九年歲次辛未□□□丑朔十五日辛卯畢功。京兆唐子……”。

  這里的益都縣令即唐道周。又據(jù)《萊州刺史唐貞休德政碑》〔37〕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可知唐道周以上六代為:輪——永——陵——防——(從祖貞休、季卿)——□。

  ???? 5號窟的彌勒佛,頭部及右手已毀去,內(nèi)著偏衫,胸下束帶。外披雙領(lǐng)下垂式袈裟,倚坐于長方形臺座上。雙足各踏一只蓮花。其形像類似于理明窩石窟西大龕4號像(開元八年)。5號窟在主尊足下左右,刻供養(yǎng)人夫婦,皆跪拜狀。二菩薩及二天王面部殘。左菩薩有項(xiàng)圈,纓絡(luò)、帔帛,豐胸細(xì)腰,亭亭玉立。右手舉蓮蕾于胸前,左手下垂,持帔帛,立于圓臺座上。左天王上體裸,下著裙,足踏夜叉。

  2. 駝山石窟

  駝山海拔408公尺,在青州市南偏西3公里。 今存編號窟龕共5個(gè),另有摩崖造像一處,計(jì)有造像638尊。自北向南,編為1——5號。

  1號窟,近方形,寬、深皆約2.4公尺,高2公尺。 造像布局為一菩薩裝坐佛、二弟子、四菩薩、二力士。坐佛螺髻,飾發(fā)如冠狀。面相豐滿,頸系七葉項(xiàng)圈,右臂佩寶釧,著袒右肩袈裟,禪定印,結(jié)跏趺坐。衣紋貼體,簡練。侍立的二弟子,亦面相豐滿,著袒右肩袈裟。迦葉居左,阿難居右。四菩薩高發(fā)髻,體形有曲線美,后左側(cè)者上裸,斜披絡(luò)腋;后右側(cè)者上裸,披X形纓絡(luò)。

  1號窟有紀(jì)年小龕3個(gè),造像銘是:

 ?。?)“長安二年三月二十日戊辰,二十六日癸巳,前羽林郎任玄覽奉敕于紫蒙(象?)軍御,敬造觀世音菩薩一軀,及亡過父母,亡男□尗及亡女玉羅,見存眷屬及法界蒼生,咸同私(斯)?!?。

 ?。?)“長安二年歲□七月庚辰朔二十五日甲子,青州益(都)縣佛弟子尹思真為亡過妻張氏及女侍□,見施凈財(cái),于駝山寺敬造石□像一鋪。上為金輪皇帝,下及師僧父母。振眾子炎埃,挽群人于耜□,忘者生凈土,□樂無窮。法界蒼生,咸同斯?!薄?/p>

 ?。?)“長安三(年)十月十九日,李懷鷹為亡過母任及妹九娘,見存父僅施凈財(cái),敬造彌陀像一鋪。普愿見在眷屬,咸同斯福。高文紀(jì)書”。由造像形制及后期小龕題記推測,該窟造于武則天前期,即公元690——700年間。該窟主尊,應(yīng)是依密教經(jīng)典所造的毗盧佛。類似的毗盧佛在全國并不多見。在四川省廣元市千佛崖蓮花洞右壁的一尊,早于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也是武則天前期所作〔38〕。在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東山劉天洞的一尊,則早于天授三年(公元692年)〔39〕。應(yīng)是唐高宗末年至武則天初年所作。駝山1號窟保存較好,是密教東傳山東的一個(gè)物證,彌足珍貴。造像記也表明,至遲在長安二年,這里已有“駝山寺”。至遲在元代,駝山寺已改為道教的“昊天宮”。

  2號窟,近方形,平頂。寬2.8公尺,深3.3公尺,高3.28公尺。造像布局為正壁一跏趺坐佛,坐于圓形臺座上。兩側(cè)壁各有一侍立菩薩??唛T有高浮雕持劍二力士。四壁遍刻小坐佛及立佛??唛T處有立式胡服供養(yǎng)人。

  坐佛有低平之肉髻,螺發(fā)。面相方圓,頸部略粗,施二道橫旋紋。胸平,內(nèi)著偏衫,外披雙領(lǐng)下垂式袈裟。左肩下垂一吊紐。右手施無畏印,左手在膝頭,掌心向上。

  侍立的菩薩頭戴桶狀蓮花寶冠,寶冠中有立佛(左)或?qū)毱浚ㄓ遥i系項(xiàng)圈,斜披纓絡(luò),帔帛繞身前二次。

  力士衣紋風(fēng)化嚴(yán)重,但雙手高舉,橫握寶劍之雄姿,頗為生動。

  主尊佛座上的題記有:“像主張小叉敬造”,“像主叉妻呂敬造”,“比丘尼光供養(yǎng)”等等。

  上述2號窟從布局到造像服飾、、造像風(fēng)格均與其南鄰的3號窟相似。故知此窟是在隋開皇初年所造的無量壽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

  3號窟,亦近方形,立面呈尖拱形式??邔?.4公尺,深6.5公尺,高7.5公尺。造像布局、造像服飾、風(fēng)格略同于2號窟。稍有不同者是:主佛左肩下無“吊紐”;而右菩薩冠中有花蔓寶珠。

  3號窟內(nèi)有造像題記近百品。重要的有:

  (1)“大像主、青州總管、柱國、平桑公”。

 ?。?)“像主、安樂郡沙門都僧蓋”(上述兩品在佛座上)。

  (3)“儀同三司、青州總管府長史趙良供養(yǎng)”。

  (4)“儀同妻、郡君張供養(yǎng)佛”(上述兩品在主佛身軀左側(cè))。

 ?。?)“益都縣令唐照明一心供養(yǎng)時(shí)”。此外的“像主”還有各姓俗人及比丘、比丘尼等近百人〔40〕。

  閻文儒先生己考證此“平桑公”就是韋操,《隋書》卷47《韋世康傳》附見之。操,字元節(jié),仕周,致位上開府、光州刺史。隋高祖為丞相時(shí),以討平尉遲迥之功(公元580年),進(jìn)位柱國封平桑郡公,歷青、荊二州總管,卒于官。則窟開鑿于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以前〔41〕。李裕群則進(jìn)一步考證此窟在開皇元年至三年之間〔42〕。

  很顯然,該窟是以平桑公韋操、安樂郡沙門都僧蓋為主的佛教邑社造像?!按笙裰鳌保ㄒ环稹⒍兴_、二力士)即五大像的功德主是韋操及妻張氏;其他壁面的造像,亦各有像主。例如龍門石窟賓陽南洞,大像主是唐魏王李泰,但窟門力士的像主卻是“汝州刺史、駙馬都尉、渝國公劉玄意敬造金剛力士”。魏王李泰造阿彌陀像等在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而劉玄意造二力士像卻在永徽元年(公元650年)〔43〕。由此可知,該3號窟定為隋開皇初年所造并無不妥。

  2、3號窟佛有螺髻,菩薩雙肩垂下長長的飾帶等作法,則是受到了南方的影響(插圖二)。

  4號窟,亦近方形,寬2公尺,深2.3公尺,高2.2公尺。造像布局為一倚坐彌勒佛、二弟子、二菩薩侍立,窟門為二力士。青州的倚坐佛像,一件見于大齊武平四年(公元573年)的“司空公青州刺史臨淄王像碑”之碑額雕刻;另一件見于龍興寺出土的無首佛像〔44〕,亦造于北齊。此無首佛像,披U字領(lǐng)袈裟,腰間不束帶,衣紋用雙陰線刻表現(xiàn)。下垂之雙腿,膝蓋分開距離較大而腳部距離較小。4號窟的倚坐佛像,頭殘,著雙領(lǐng)下垂式袈裟,胸間束帶。袈裟的一角,自右肩垂下,繞過腹際,搭于左腕下垂。袈裟底部覆蓋雙足部分腳面。其形象類似于龍門石窟賓陽南洞內(nèi)“洛州河南縣思順坊老幼等造彌勒像”大龕,時(shí)間是貞觀二十二年四月八日(公元648年)〔45〕。由此推斷,4號窟造于初唐貞觀年間。

  順便指出,在東魏、北齊時(shí)代,山東省沒有交腳彌勒石造像。河南省安陽市寶山靈泉寺“大留圣窟”,由著名高僧道憑造于東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其所造的彌勒佛已是結(jié)跏趺坐式〔46〕。河北省正定出土有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的永固寺尼造漢白玉半跏趺坐的彌勒像〔47〕、北齊河清元年(公元562年)的建忠寺比丘尼造漢白玉雙彌勒半跏趺坐像(背面是雙思惟像)〔48〕。而在西魏、北周地區(qū),則仍保留有北魏以來的交腳彌勒像。例如山西省垣曲縣宋村重興寺遺址發(fā)現(xiàn)的西魏大統(tǒng)十四年(公元548年)造像座右側(cè)面上就雕有交腳彌勒菩薩像〔49〕,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出土的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王令猥造像碑”正面一龕造倚坐之彌勒佛,而右側(cè)面上仍雕有樹下說法的交腳彌勒菩薩像〔50〕。

  窟門右力士,粗眉大目,大口大耳,作警衛(wèi)狀,甚為生動。但身體刻畫較呆滯,腰部雖系繩索,但未顯示出腰胯間的曲線變化。5號窟系一大龕,寬1.53公尺,深1.5公尺,高1.25公尺。造像布局為一坐佛、二侍立菩薩。但三像風(fēng)化嚴(yán)重,依風(fēng)格,似可定為隋代后期之作。

  我國信徒傾心“西方凈土”,歷史悠久。著名者有廬山慧遠(yuǎn)(公元334——416年)之結(jié)蓮社。北齊時(shí)“使持節(jié)、都督青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青州刺史、司空公、寧都縣開國公、高城縣開國公、昌國侯、臨淮王”婁定遠(yuǎn),于公元573年在青州南陽寺敬造“無量壽像一區(qū),高三丈九尺,并造觀世音、勢至二大士而夾侍焉”〔51〕。此舉在青齊地區(qū)必有重大影響。云門山、駝山的三窟隋代無量壽佛,在全國大型石窟中也是較早之作,從而成為唐初大造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的原型。而南朝流行的立式無量壽佛(如成都市西安路出土的梁天監(jiān)三年無量壽佛立像等),在唐初則衰微不彰。這與齊州僧道銓聲稱獲得了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圖寫的尊儀不無關(guān)系。

  3.廣福寺(勝福寺)及東3號塔地宮

  廣福寺遺址在青州市南10公里之劈頭山東麓,今屬云峽河鄉(xiāng)后寺村西阜。

  遺址為山坡臺地,東西寬約1公里,南北深為500——600公尺。今遺址中心部位仍矗立圓首石碑一通,即明代成化十二年四月所立的《重修廣福寺記》碑(高220厘米,寬110厘米)。該石碑面向南方,則正南北為寺院之主軸線。在主軸線周圍,瓦礫成堆,墻基斷垣猶存。青州市博物館研究人員前往調(diào)查時(shí),曾發(fā)現(xiàn)初唐石造彌勒倚坐像(插圖三)、宋代石刻金翅鳥像、墓塔殘塔銘、明代金銅毗盧佛像等珍貴文物,今存青州市博物館。

  遺址之東、西,各有一處塔林。東塔林今存石塔6座,塔基4處。西塔林今存石塔4座。

  唐代道宣(公元596——667年)《續(xù)高僧傳》卷26《智能傳》記此寺云:

  智能,姓李氏,河內(nèi)人。素懷律教。開皇之始,觀道渭陰,住轉(zhuǎn)輪寺?!叭蕢壑盟铍氛偎陀谇嘀輨俑K轮小L幖s懸峰,山參天際,風(fēng)樹交結(jié),迥瞰千里,古名巖勢之道場也。元魏末時(shí),創(chuàng)開此額。初置基日,疏山鑿地,入土三尺,獲古石函。長可八尺,深六尺許,表里平滑,殆非人運(yùn)。所謂至感冥通,有祈斯應(yīng)矣。乃下舍利,大放光明,挺溢山宇,道俗俱見。乃至出沒流轉(zhuǎn),變狀匹論。能晚還寺,更崇定業(yè)。林泉棲托,不予僧倫,逃名永逝,莫測其終”。

  由這一項(xiàng)最早的史料可知:此寺創(chuàng)于北魏末年,名為“巖勢道場”,后改名為“勝福寺”。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僧智能奉敕于此寺下舍利并建寶塔。這寶塔的位置,依地勢而論,應(yīng)在西塔林一帶。此塔在明成化前已毀,所以《重修廣福寺記》云:“寺始建無考。惟舊石志,有大魏武定二年蒙詔板補(bǔ)齊郡太守劉世明敬造佛像,為國王帝主祈福之說。又有石刻記大隋仁壽元年,于青州逢山縣勝福寺奉安舍利,敬造靈塔,亦微寓祈祝之意。二刻見存于寺。意者寺之所建,或肇于魏隋之朝歟!”所幸此石刻《舍利塔下銘》幾經(jīng)展轉(zhuǎn),完好保存至今,仍存于青州市博物館。(附見拓本二《舍利塔下銘拓本》)〔52〕。

  《重修廣福寺記》所提及的劉世明造像,清代猶存。段松齡《益都金石記》收有錄文:“大魏武定二年歲次甲子十二月辛亥十四日甲子,前蒙詔板補(bǔ)齊郡太守劉世明敬造石像,為國王帝主、師僧父母、居家眷屬、咸同斯?!薄M瑫€載有東魏勝福寺造像題名者崔氏十余人。劉世明,附見于《魏書》卷55《劉芳傳》。劉芳族兄劉僧利有二子,長子劉世雄,官至太山太守;次子劉世明,“字伯楚,頗涉書傳,自奉朝請,稍遷蘭陵太守,彭城內(nèi)史……肅宗時(shí),征歸?!笆烂骷冗€,奉送所持節(jié),身歸鄉(xiāng)里,自是不復(fù)入朝,常以射獵為適。興和三年卒于家為諫議大夫。孝莊末,除征虜將軍、南兗州刺史”。后被逼劫至肖梁,不愿受官,固請北。贈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徐州刺史。子愇,字彥英,武定末冠軍將軍、中散大夫”。

  劉世明于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還在造像,則傳記云卒于興和三年(公元541年)者大誤。又劉世明晚年“蒙詔板補(bǔ)齊郡太守”,傳記亦失載。

  勝福寺自唐以后,更名廣福寺。宋時(shí)興盛,金皇統(tǒng)八年(公元1148年)重修。明永樂以后,迭加修葺。清康熙間頹圯.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益都縣知縣張承燮又略葺之。直至文革前(公元1966年),猶存僧塔60多座,而今可見者僅10座矣。

  東、西二塔林中,曾有“龍興寺百法院老院主清梵灰匣記”(無年月)、“皇化寺大悲院潤大師灰靈記”并“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圣宋嘉佑四年十一月十日(公元1059年)等,今已無存。

  在西塔林中,皆為瓶式石塔,有塔銘者僅一座,銘云:“大明國山東青州府僧、示寂本師、副都綱聞絕學(xué)和尚,時(shí)正統(tǒng)九年五月日”(公元1444年)。依明代僧官之制,各府設(shè)“都綱司”,置僧官“都綱”一人,從九品?!案倍季V”一人,無品。此僧系青州府“副都綱”,法名某聞,法號絕學(xué),故合稱“聞絕學(xué)和尚”。

  東塔林中,亦皆造瓶式石塔。其中有塔銘者二座。東1號塔有銘云:“示寂本師、果香林和尚,時(shí)嘉靖三年三月”(公元1524年)。東2號塔銘云:“青州僧綱司廣福寺徒弟文湖、文果、文原、文成、文經(jīng)、文明、文仰。圓寂本師、興古峰和尚塔。時(shí)正德九年三月吉日。法孫恩堂、恩榮、恩春……”(公元1514年)。由此可推知,1號塔示寂者法名“文果”,法號“香林”,是2號塔“興古峰和尚”的弟子。2號塔銘中的“僧綱司”是各州所設(shè)的僧官機(jī)構(gòu),又稱“僧正司”。

  明代以來,廣福寺僧人可查出輩份者有“覺”字輩,如覺瑛翠庵、覺禎等。他們的弟子是“道”字輩,如道穩(wěn)、道儀等?!拔摹弊州叺牡茏邮恰岸鳌弊州叀5怂旅鞔鷮俸巫谂?,尚不能明。

  東 3號塔下面的地宮,已遭盜掘。筆者親下地宮內(nèi)作了考察。地宮用青石砌筑,分前后室及甬道。前室在南方,后室在北方。前室及左右耳室平面呈橫長方形,后室平面呈正方形,有四面起坡式穹窿頂。今地宮中己無遺物殘留,可珍貴者尚保存有二幅石刻畫像。一幅在甬道通往前室的門楣上,刻的是金翅鳥,鳥首,展開雙翼,尾羽向上。其形象類似于云南大理千尋塔震落之金翅鳥(屬大理國時(shí)代,即公元937——1253年)〔53〕。
另一幅在前室通往后室的門楣上,刻的是三種普賢菩薩。三普賢作“品”字形布列,中間是一朵方形大蓮花圖案。上部的普賢乘大象,象頭在右側(cè),左右各有一朵蓮花。大象下有“象奴”牽象。下部的二普賢形體較小,也乘大象,在大蓮花左右。各踏云朵,相向而立,但無“象奴”。二普賢的外側(cè),各有蓮葉紋裝飾。從金翅鳥及三普賢的形象觀察,應(yīng)是宋代后期作品。三種普賢即“實(shí)相普賢”、“究竟普賢”、“賢現(xiàn)普賢”,出自《法華經(jīng)》。三種普賢的題材在全國也非常少見,彌足珍貴。

  據(jù)《益都縣圖志》的記述,宋代皇化寺大悲院(在青州城內(nèi)北部)潤大師稱為“宗首”,又常誦《法華經(jīng)》,死后歸葬于勝福寺。據(jù)此推測宋代的勝福寺可能傳天臺宗。地宮中的三普賢造像,也旁證了這一點(diǎn)。自唐玄宗謚河南汝州風(fēng)穴寺可貞禪師(公元642——725年)為天臺宗“七祖”〔54〕,我國北方的天臺宗獲較大發(fā)展。晚唐至宋初,作為“禪宗祖庭”的嵩山少林寺也傳天臺宗〔55〕。

  值得重視的是,在東塔林之北的山崖下有二間開鑿的石室。其中,北石室面向南方,寬約4公尺,深約4公尺,高約2尺。平面方形,貼近北墻留有禪床,高約40厘米。而西石室面向東方,寬深亦4公尺多,高2公尺,平面方形,貼西墻也留有禪床,高約30厘米。二石室皆敞口,室內(nèi)壁面平整,無雕飾。在二石室外立面上,有密布成列的小方龕,亦無雕飾。推測二石室是北朝遺留的禪堂,崖面上的小方龕,則可能是古代存放僧人骨灰之所。宋代僧人的“灰靈匣”,或即存放于其中。中國許多石窟中有“瘞窟”、“塔龕”,皆此類也。

  另外,據(jù)青州市博物館調(diào)查,在廣福寺南邊的山崖上,有一處小石窟,但造像殘毀嚴(yán)重,面目全非。在該石窟的左側(cè),還有一個(gè)天然山洞,洞內(nèi)曾藏有一尊明代金銅毗盧佛像。

  4. 仰天山文殊禪寺

  仰天山主峰位于青州市西南的王墳鎮(zhèn)文里村西,距青州市約50公里,海拔834公尺。這里地處青州與淄博、臨朐交界的深山區(qū),舊屬臨朐縣,今為一處森林公園。

  據(jù)稱,仰天山是抗金的紅襖軍領(lǐng)袖、益都人楊安兒的根據(jù)地。楊安兒、李全自從金代泰和元年(1201年)起事,至元代中統(tǒng)三年(1262年)李全之子李璮被俘殺,先后占據(jù)山東省東部達(dá)60多年〔56〕。

  文殊禪寺依山而建,大約始于北宋,盛于金元,至清而廢。

  今存佛教遺跡,重要者有三處:

  第一處為千佛洞。這是一個(gè)天然大溶洞,洞內(nèi)殘存小型石刻佛像若干。據(jù)洞口外的游人題記可知,千佛洞造像早于金代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

  第二處是巨幅摩崖陰線刻觀音、龍女、善財(cái)童子三尊像。觀音像坐高(含臺座)約7公尺。頭上有圓形頭光,周身有火焰紋身光。觀音頭戴寶冠,面相方圓,眉目鼻耳仍清晰可見。頸上刻橫旋紋,身披纓絡(luò),帔帛,腰間束帶,倚坐。但腿部風(fēng)化嚴(yán)重,線條不清。在左肩外側(cè)刻一寶瓶。左側(cè)侍立的龍女,低丫髻,面相豐滿,眉目清秀,雙目有神,直鼻小口,唇上紅色猶存,雙手伸向觀音,作供養(yǎng)狀,持物不詳。下著長裙,足部殘去。觀音右側(cè)的善財(cái)童子像,則己風(fēng)化不清矣。“善財(cái)童子”見于《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參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識,終成正果?!褒埮眲t見于《法華經(jīng)·提婆達(dá)多品》,是娑竭羅龍王之女,修得神通,頓悟得道。宋代以來,民間造像把善財(cái)童子及龍女作為觀世音菩薩的二夾侍。筆者于1995年11月考察四川省合川縣淶灘二佛寺時(shí),也見到浮雕的觀音三尊像,今僅存右側(cè)的善財(cái)童子、左側(cè)的龍女二像,造于南宋至元之際。由此推測此大龕造于金元時(shí)代。像這樣巨幅觀音三尊像,在中國北方僅此一見,十分珍貴。值得注意的是,觀音三尊像所在的壁面,鑿成圓拱長方形,高達(dá)100多公尺,寬約30多公尺,凹入一個(gè)平面,似乎原來有一個(gè)更宏偉的計(jì)劃。

  第三處是塔林,今存宋元僧人石塔14座。石塔多與經(jīng)幢結(jié)合,下有八棱石柱或方形石柱,上有寶珠及屋檐式頂蓋。也有八棱式塔座,上有卵形塔身,最上加屋檐式塔蓋。

  依塔銘可知,宋元時(shí)代本寺傳禪宗臨濟(jì)宗禪法。

  5.堯王山與稷山造像

  堯王山,古稱堯山,在青州市西北郊,海拔334公尺.?!端?jīng)注·淄水》引《從征記》云:“廣固城北三里,有堯山祠,堯因巡狩登此山,后人遂以名山。廟在山之左麓,廟像東面。華宇修整,帝圖嚴(yán)飾,軒冕之容穆然。山之上頂,舊有上祠,今也毀廢,無復(fù)遺式……”。唐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四月,日本國求法僧圓仁(公元794——864年)離青州時(shí),堯王廟猶存。

  今從堯王山向東南眺望,即是南燕國都“廣固城”故址,今己夷為農(nóng)田矣。

  堯王山東山頭下,有摩崖造像5龕,自東向西排列,命為1——5號龕。1號龕,作橫長方形。中心是結(jié)跏趺坐佛,坐于圓形蓮座上。佛像面部殘,有桃形頭光,手作降魔印。左右二菩薩侍立,雙手合十,也有頭光。在三像左右,分上下兩排,各有三身侍立者,皆雙手合十立于圓蓮座上,共計(jì)12身。觀其形象,粗陋簡單,似是民間工匠所作。該龕似造于明代。2號龕,一坐佛二侍立菩薩,風(fēng)化嚴(yán)重,猶有初唐風(fēng)格。3號龕,分上下兩排,各八身羅漢坐像,似元明之作。4號龕,僅存方形小龕,造像無存。5號龕,是一較大的橫長方形龕,內(nèi)造華嚴(yán)三圣,并二菩薩。但殘壞嚴(yán)重,猶存獅、象形態(tài),當(dāng)亦是元明之作。

  稷山在青州市西北約15公里,海拔260公尺。今屬邵莊鄉(xiāng)與臨淄區(qū)(辛店)交界處。《齊記補(bǔ)》云,山上舊有稷祠,齊宣王(公元前320——302年)又曾立孔子廟,故又名孔父山。《益都縣圖志》云,今山上有石室并畫像。

  1983年9月,臨淄區(qū)梁家終村村民在稷山采石爆破時(shí),發(fā)現(xiàn)漢代洞穴石墓一座。此后又發(fā)現(xiàn)洞穴石墓二座。三墓沿東、中、西分布。

  中間的一座墓較大,今己暴露于外。在井狀豎穴中,積水甚深。井口方形,寬廣各約5公尺。在井內(nèi)立壁上,鑿有三個(gè)小龕,即西壁上一龕,北壁上二龕,東西并列。顯然,三龕與墓無關(guān),是后代利用壁面所作。

  1號龕,在西壁上。線刻二人輪廓,皆平頂圓面,穿交領(lǐng)衫,未刻面目。一坐者,一侍立,在其左側(cè)。依大的形體觀察,猶存漢風(fēng)。另在坐者輪廓內(nèi),有一浮雕坐像,打破了線刻形象。但浮雕像也己模糊。

  2號龕,為一圓拱方形龕,在北壁西側(cè)。龕外左右,各有一長方形龕。圓拱龕內(nèi),浮雕一坐像,頭部毀去,身穿交領(lǐng)衫,袖手坐于低方座上。兩側(cè)龕內(nèi),各有一人,持笏躬身而侍立,作供養(yǎng)狀。二人采用減地平刻技法,與漢畫像石技法相似。

  3號龕,為一尖拱方形龕,大小略同于2號龕。龕內(nèi)浮雕三人。中間坐者頭梳高發(fā)髻,面部已毀,頸部有橫旋紋,雙手合抱于胸前,穿交領(lǐng)短袖衫,似結(jié)跏趺坐。其左側(cè),立一侍者,右手執(zhí)一圓扇,在坐者頭上。坐者右側(cè),有一較小的侍立者,站于蓮花座上。

  上述三龕,因造像風(fēng)化不清,加之內(nèi)容見所未見,故時(shí)代及題材,一時(shí)難以論斷。而三龕雕刻于漢代洞穴墓口,更是聞所未聞也。但2、3兩龕大小相似,東西并列,應(yīng)有內(nèi)在聯(lián)系?;蛟S這與早期佛、道并祀有關(guān)。

  6.膠南市大珠山三處小石窟

  膠南市在北魏時(shí)屬青州高密郡。膠南海濱的“瑯琊臺”,是秦始皇三次巡視之地,早已聞名海內(nèi)外。膠南市南的大珠山,不但有石門古寺,而且有三處鮮為人知的小石窟。

  第一處,石屋子溝石窟,在大珠山鎮(zhèn)石門寺東南山溝呈里。是利用一滾落的巨石,狀似草廬,鑿出方丈大小的石窟。據(jù)說窟內(nèi)有造像,但筆者考察時(shí)已淹在水中,未能入內(nèi)。

  第二處,峽谷南山石窟,在大珠山鎮(zhèn)西北約1公里山腰間。它是利用山腰間一突出之巨石鑿成,圓拱方形門,窟內(nèi)平面呈橫長方形,寬約2·5公尺,深約1·5公尺。窟頂正中有人字坡。三壁造像均毀于文化大革命中,殘痕中唯存桃形頭光。在窟門外上邊,有一橫向方形溝槽,應(yīng)是木構(gòu)建筑之遺跡。

  第三處,峽谷西山石窟,在峽谷南山石窟之西約1公里。這是在山頂一巨石之上部鑿成的小石窟。洞口方形,其右側(cè)崖面上浮雕一臥虎,虎頭向著洞口。

  窟內(nèi)平面呈方形,寬約1·7公尺,深約1·5公尺,窟頂中部有人字坡。正壁中心造一坐佛二侍立菩薩。其左側(cè)上排雕二小坐佛。下排一小坐佛。右側(cè)上排,二小坐佛,下排無雕刻。洞內(nèi)左壁,在人字坡三角處刻一坐佛。其下有二排坐佛,上排6身,下排5身。作禪定印佛與作無畏印佛間隔布列。題記有:“比丘門師法奉”,“息舍利”等字。右壁在人字坡三角處造一坐佛。起下為二排坐佛,上排6身,下排3身。題記有“息芬常”、“息惡佛”等等。兩壁文字楷書,但仍有隸意。

  此窟造像雖風(fēng)化不辨衣紋,但佛有低肉髻,方面型,寬肩;小坐佛亦放方面型粗頸等等,雖系民間工匠所造,但仍可看出屬于北齊時(shí)代所作。從題記分析,應(yīng)是一個(gè)家族的造像,而聘請的“門師”,則是比丘法奉。窟門外刻一臥虎守護(hù),恐亦民間作法,不見于其他石窟中。又據(jù)膠南市博物館紀(jì)中良館長介紹,1號石窟造像風(fēng)格與3號石窟類似,則推測石屋子溝石窟亦應(yīng)造于北齊時(shí)代。

  膠南的三處小石窟,或在山上,或在水邊,且小僅方丈,似是由早期禪窟改造而成。窟頂作人字坡狀,則不見于今青州地區(qū)其它石窟。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青州地區(qū)自西晉設(shè)立寧福寺,南燕國設(shè)立七級寺,乃有佛教之傳布。

  至北魏以來,青州佛教大有發(fā)展。有據(jù)可考者已有廣固南寺、勝福寺(后改稱廣福寺)、白茍寺、張河間尼寺、張白奴尼寺、成買寺、永寧寺、皆公寺、南陽寺(后改稱龍興寺)、孫泰寺、大業(yè)寺等等。魏齊間,青州高僧輩出,如僧世、普明、寶亮、道明、僧遠(yuǎn)、惠緣、真玉、道猷、慧海、濟(jì)本、道詮等人。民間邑社,廣泛建立。州縣官吏,大多崇佛。,另據(jù)道宣《廣宏明集》所收北齊文宣帝高洋詔書指出:“乃有緇衣之眾,參半于平俗;黃服之徒,數(shù)過于正戶。所以國給為此不充,王用因茲取乏”。

  這些情況證明,青州出土大批精美的佛教造像絕非偶然,青州佛教藝術(shù)流派在東魏時(shí)形成,也在情理之中。這一流派,從信仰上看,在在表現(xiàn)了民間佛教的崇信;從藝術(shù)上看,兼收南北風(fēng)格,更加貼近現(xiàn)實(shí)生活,表達(dá)了民眾的審美情趣。這就構(gòu)成了有別于其它地區(qū)的藝術(shù)特質(zhì),法相莊嚴(yán),凈化圓融,展現(xiàn)了它的歷史風(fēng)采。

  入隋,以云門山,駝山二石窟隋代無量壽佛三尊像為代表的青州造像,影響全國,意義重大。唐代的毗盧佛、宋代的三普賢、金元的觀世音三尊像,在全國也不多見。惜明代以降,青州佛教造像則少特色矣。

  宋金時(shí)代禪宗之曹洞宗北系的創(chuàng)始人、青州希弁大師(公元1082——1150年)〔57〕,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卻未找到他在青州的遺跡,令人遺憾。

  稷山三龕造像之謎,至今尚無可解釋。這正反映出中國早期佛教造像研究之薄弱及艱難。〔58〕。同樣的,“中國禪窟階段”的存在與研究,也剛剛開始〔59〕。故廣福寺二石室的性質(zhì)及年代,有待進(jìn)一步研究。

  總之,本次考察表明,青州的佛教文化淵遠(yuǎn)流長。近年來對青州的佛教造像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并對全國及周邊國家佛教造像的研究將起到促進(jìn)作用。

  我衷心感謝香港藝術(shù)館及志蓮凈苑給我提供的展示機(jī)會,也非常感謝青州市博物館、膠南市博物館對我的考察給予的大力支持。特別是青州博物館提供了部分照片,夏名采教授對本文提出了修改意見。本文所附參考圖版由臺灣震旦集團(tuán)提供。在此一并謹(jǐn)致謝忱。

  拙文匆匆草成。筆者雖蹭蹬華發(fā),然猶坐井觀天。不當(dāng)之處,企望指正。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庆县| 大邑县| 石台县| 油尖旺区| 安国市| 莱西市| 六盘水市| 临朐县| 红桥区| 任丘市| 辽阳市| 吉林市| 响水县| 冕宁县| 徐州市| 云梦县| 襄汾县| 巢湖市| 三台县| 威远县| 揭阳市| 永仁县| 上高县| 上饶县| 东乡| 千阳县| 繁昌县| 游戏| 东兰县| 金门县| 万州区| 东海县| 白城市| 始兴县| 日土县| 武陟县| 盱眙县| 耒阳市| 武夷山市| 合江县| 桑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