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牟宗三關于“生命問題”的思想淺探

  【內容摘要】牟宗三一生發憤從事文化生命之疏通,以開民族生命之途徑,促民族生命與文化生命的合一。其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學問,生命主要是由道德理性的邏輯構成。中國哲學首要關注的是對生命的安頓,而西方則是自然,主張繼承中國文化生命的傳統的同時,吸收西方的文化生命中的有益元素,特別是科學與民主。同時,牟宗三把個人生命的感受緊扣民族國家的生命,通過梳通文化生命,來應對當時的國運,強調了儒家文化在中國文化生命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生命;中國哲學;西方哲學;文化生命;國家

一、論“生命”

  (一)關注生命的緣由

  牟宗三自敘道“我之正視生命是由一種‘悲情’而引起。”[1]其認為國家、時代精神、學術風氣都是生命的表現,“生命本身有其自身的一套,好像一套機器,不由自主地要滾到底。它有它的限度,也有它的無可奈何處,這是可悲的。民族生命如此,個人生命亦如此。”[2]因此,“不能只看生命本身,這須透到那潤澤生命的德性,那表現德性或不表現德性的心靈,這里便有學問可講。”[3]

  牟宗三思想的出發點是當時的時代,想從 “完全是想從崩解墮落的時代,涌現出足以安定人生建立制度的思想系統上的根據。”[4]進而“提高人的歷史文化意識,點醒人的真實生命,開啟人的真實理想。”[5]同時,牟宗三求生命抽象之域,也是為了能夠“指出時代癥結之所在,凸出一思想系統以再造。甘愿受此痛苦而不辭,則亦安之若命也。我們這一代在觀念中受痛苦,讓他們下一代再具體中生活。”[6]進而貫通民族生命及文化生命。

  因此,牟宗三認為生命的學問,“由真實生命之覺醒,向外開出建立事業與追求的知識之理想,向內滲透此等理想之真實本源,以使理想真成其為理想,此是生命的學問之全體大用。”[7]

  (二)生命的內涵

  生命思想是牟宗三整個哲學思想體系的一種重要部份,“他總是從不尋常的角度給生命以關注與理解”。[8]牟宗三認為“生命原是混沌的。只是每一個人沖破其混沌,透露其靈光,表露其性情,各有其特殊的途徑與形態。這在當時是不自覺的。惟不自覺,乃見真情,事后反省,有足述焉。生命之秘,于此可窺。”[9]

  “人類有了生命,生了根,不掛空,然后才有日常的人生生活。”[10]程志華認為牟宗三的“生命”一詞有特定的指向,它不是指“生命的外部”(即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而是指“生命的內部”(道德政治層面即精神領域的生命)。同時,也認為牟宗三的精神領域的“生命”也是分層次的:較低一個層次的生命,眼前的個體生命(即就如其為生命而觀之僅為生命的生命),生命會有許多麻煩;較高層次的生命(指諸如佛教所說阿賴耶識、涅盤法身等層次的生命)生命的麻煩都已經解決了。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可以安頓好,但“生命的內部”的麻煩卻很難安排妥當。[11]

  (三)生命與德性

  牟宗三的認為生命是與德性相聯系的。“何為仁?就此簡單言之,即是生命之不滯。”[12]鄭志明認為牟宗三是“從康德的《純理批判》中體會到中國學問不是以理智來把握自然,而是以德性來潤澤生命。”[13]黃冠閔也認為牟宗三“在堅持儒家學術的價值安立、生命安頓作用時,卻同時也著眼于道德實踐與生命的內在關系,不僅僅個人有生命,文化與歷史也有生命,個人生命需要潤澤,文化生命也需要潤澤。”[14]

  因此,牟宗三主張通過道德理性來潤澤、調護生命。“理學家就是看到自然生命的缺點而往上翻,念茲在在茲以理性來調護也即潤澤我們的生命,生命是需要理性來調節潤澤的,否則一旦生命干枯就一無所有,就會爆炸,而理性就能潤澤我們的生命,這樣生命就可以綿延不斷地連續下去,這一代不行可以由下一代再來。”[15]

二、論哲學的“文化生命”

  (一)中國的文化生命

  “文化生命的疏隔與暢通。現在大家的生命都隔了,不能與民族生命、文化生命相通。……文化生命上下不通氣,怎能吸收西洋文化,又怎能現代化?……所以,了解了中華民族過去的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了解了古人,也就了解了康德。先讓自己的文化生命通氣,才能了解西方的文化生命。”[16]牟宗三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生命的學問”,“故我們疏通中國的哲學傳統,結果其重點就落在生命,其代代傳下來的為性理、玄理、空理,也即儒釋道三教。”[17]為什么這么說呢?牟宗三進一步論說道 “性理、玄理、空理這一方面的學問,是屬于道德宗教方面的,是屬于生命的學問,故中國文化一開始就重視生命。”[18]

  牟宗三認為,中國哲學在源頭方面就開始關注“生命”問題,“中國文化生命,則自始即首先把握‘生命’,以生命為對象而期有以潤澤調獲安頓之。”認為中華民族首先是向生命處用心,對自己正德。“《尚書·大禹謨》說:‘正德利用厚生。’這當是中國文化生命里最根源的一個觀念形態。這一個觀念形態即表示中華民族首先是向生命處用心。因為向生命處用心,所以對自己就要正德,對人民就要利用厚生。正德、利用、厚生這三事實在就是修己以安百姓兩事。”[19]

  “‘征服世界易,征服自己難。’征服自己就是對付自己的生命。這個最深刻最根源的智慧動處,實是首先表現在中國的文化生命里。……中國文化里之主義生命、把握生命不是生物學的把握或了解,乃是一個道德政治的把握。……在如何調護安頓我們的生命這一點上,中國的文化生命里遂開辟出精神領域:心靈世界,或價值世界。道德政治就是屬于心靈世界或價值世界的事。”[20]

  面對中國傳統的文化,牟宗三認為傳統的文化生命核心是“德性”,“這里所謂理性當該就是人格中的德性,而其運用表現就是此德性之感召,或德性之智慧妙用。說感召或智慧妙用就表示一種作用,必然牽連著事,所以是運用表現。”[21]對此,程志華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即人格方面、政治方面、知識方面。[22]牟宗三所說的“圣賢人格之感召是理性之運用表現”,[23]也就是人格方面;“理性之運用表現便是儒家德化的治道”[24]是政治方面;“理性之作用表現便要道德心靈之‘智’一方面收攝于仁而成為道心之觀照或寂照”。[25]是知識方面。

  因此,牟宗三認為 “人類內心深處的那種超越的親和力(亦就是正面的積極精神),最易于從歷史貫通的發展之體貼中蕩漾出來。民族生命,文化生命,統在這種貫通發展之體點中復活。”[26]而對于中國來說,“如不能本儒家的智慧以暢通中國文化生命之道路,則其民族生命是無法健康地站立起來的。”[27]

  (二)中西方哲學比較

  牟宗三認為,中國哲學發展處出來的主要課題是生命的學問,是以生命為它的對象的,“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來調節我們的生命,來運轉我們的生命、安頓我們的生命。這就不同于希臘那些自然哲學家,他們的對象時自然,是以自然界作為主要課題。”[28]“中國文化之開端,哲學觀念之呈現,著眼點在于生命,故中國文化所關心的是“生命”,而西方文化的重點,其所關心的是“自然”或“外在的對象”(nature or external object),這是領導線索。”[29]“中國的文化生命在以前其理性的表現是‘運用的表現’(functional presentation)。西方文化的精神,其理性的表現則是‘架構的表現’(constructive presentation)。”[30]

  牟宗三認為,“讀西方哲學而接近生命的,不外兩條路:一是文學的,一是生物學的。然這都不是正宗的。文學的進路是感性的、浪漫的,生物學的進路是科學的、自然主義的,都不能進入生命學問之堂奧。”[31]同時認為西方人雖然有宗教信仰,但也不能就其宗教的信仰開出生命的學問,由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和《新約》、《舊約》的宗教意識所凝結成的宗教神話所構成的神學,“此可說是盡了生命學問的外在面與形式面,與真正的生命學問尚有間。”[32]

  什么是生命的學問呢?牟宗三認為“‘明明德’的學問,才是真正“生命”的學問。”[33]生命的學問,主要包括主觀方面(個人修養之事)和客觀的集團方面(一切人文世界的事)。而這兩個方面照儒家“明明德”的學問講,是溝通而為一的,“個人的盡性,民族的盡性,與參天地贊化育,是連屬在一起的。這是儒圣的仁教所必然涵到的。”[34]并且認為“有這樣的生命學問,始能立起并貞定吾人之生命,而且真能開出生命的途徑,個人的與民族的,甚至全人類的。”[35]

  因此,牟宗三認為生命的學問就是落在存在的領域,從外在化提升起來而向內轉以正視生命。并且認為存在的領域包括個人的和民族的,都是生命的事。 “西方的學問以‘自然’為首出,以‘理智’把握自然;中國的學問以‘生命’為首出,以‘德性’潤澤生命,從自然到生命,既須內轉,又須向上。因為這樣才能由‘存在的’現實而契悟關于生命的學問。”[36]對于中西哲學的差異,牟宗三采取包容態度,“在我們文化傳統中,儒家學術里里,沒有科學,也沒有西方那種表現“智“的思考路數。因此盡量學習這一套,并不算錯。”[37]同時,牟宗三也強調除學習西方那一套外,始終不能忘記中國這一面,繼承中國文化生命所結晶成的那套實踐的學問。

三、論文化生命的生命力問題

  牟宗三關于“生命”的思想,“就時代問題來看,牟宗三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儒家哲學能否容受民主與科學思潮?換言之,儒家哲學能否開出中國的現代化?從現實的層面來看,這個問題的實質可歸結為儒學在現代是否還具有生命力的問題。”[38]

  牟宗三說道“中國哲學,古人重視生命問題,現在沒有人重視這個生命問題。現在人把生命首先變成心理學,然后由心理學變成生理學,由生理學再變成物理學,在轉成人類學及其它種種的科學。”[39]于此同時,牟宗三認為“凡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民族生命與文化生命不能得到諧和的統一,這時代一定是惡劣的時代、悲劇的時代。”[40]因此,牟宗三對現實的中國進行了分析,認為“目前的中國人意識上的觀念橫撐豎架,而把生命撕成四分五裂。”[41]主要是因為西方人學術上的主張,或是政治上的個人見解的許多觀念,許多主義,在西方社會是司空見慣的不會引起什么騷動。然而,到中國時這些觀念與主義“每一個主義就成了一個宗教,都想以之治國平天下。就這樣地生命固結在某些觀念上,而排斥其它的觀念,終于對我們的生命造成騷亂。”[42]于此同時,“中國有五千年的長久歷史,一個人若有存在的呼應,即在現在就與歷史生命不隔。而現在的中國人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中國的歷史傳統無存在的呼應。故與歷史生命相隔,不能存在地呼應。”[43]

  “中國人以前幾千年學問的精華就集中在性理、玄理、空理,加上事理與情理。”[44]牟宗三中肯地說道,“當然一個文化只有性理、玄理、空理是不夠的,可是只有邏輯、數學與科學也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檢討中國的文化,沒有的如何使它開出來。”[45]需要傳承文化精華的同時“自發地發出這些學問須自覺地自我調整”。[46]

四、結論

  牟宗三對生命問題的關注,落腳點在于文化的生命,通過對于中國哲學的歷史梳理,以及對西方哲學的學習消化。牟宗三認為中國的哲學核心是生命哲學,這是中國的根,發憤從事文化生命之疏通,以開民族生命之途徑。牟宗三把個人生命的感受緊扣民族國家的生命,“我的生命的途徑必須暢達,民族生命的途徑必須暢達。”[47]

  面對當時的時代,牟宗三判斷道“整個時代在破裂,吾之個體生命亦在破裂。此時時代之悲劇,亦是吾之悲劇。”[48]“則國運之有今日,亦并非偶然。此種悲慘命運的總原因,是在“生命學問”的喪失。”[49]因此,牟宗三認為要重視生命的學問,個人的盡性與民族的盡性。“個人的盡性與民族的盡性,皆是‘生命’上的事。如果‘生命’胡涂了,‘生命’的途徑迷失了,則未有不陷于顛倒錯亂者。生命途徑的豁朗是在生命的清醒中。這需要我們隨時注意于警覺來重視生命的學問。如果我們的意識不向這里貫注,則生命領域便愈荒涼闇淡。久之,便成漆黑一團了。”[50]

注釋:

[1]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109頁。

[2]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109—110頁。

[3]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110頁。

[4]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4頁。

[5]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自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1頁。

[6]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6頁。

[7]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自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1頁。

[8] 陶悅.《道德形而上學—牟宗三與康德之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17頁。

[9]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五十自述》(32)分冊,[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民92)初版,第1頁。

[10]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5頁。

[11] 參見程志華.《牟宗三哲學研究—道德的形而上學之可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04-405頁。

[12] 牟宗三.《道德理想主義》,[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7月第1版,第11頁。

[13] 鄭志明.《牟宗三<圓善論>的生命關懷》,[J].《揭諦》(臺灣)2006年6月,第十一期,第323-348頁。

[14] 黃冠閔.《感通與感觸—牟宗三與昂希的生命論》,[J]. “中研院文哲所”“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第二次小型研討會──跨文化哲學中的工夫論與內在超越性,“中研院文哲所”(臺灣),2010年9月30日。

[15]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12月第1版,第19頁。

[16]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時代與感受續集》(24)分冊,[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民92)初版,第403—404頁。

[17]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12月第1版,第24頁。

[18]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12月第1版,第23頁。

[19]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148頁。

[20]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148-149頁。

[21]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40頁。

[22] 程志華.《牟宗三哲學研究—道德的形而上學之可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70頁。

[23]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41頁。

[24]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41頁。

[25]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43頁。

[26]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161頁。

[27]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82頁。

[28]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4月第1版,2006年12月第3次印刷,第12頁。

[29]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12月第1版,第11頁。

[30] 牟宗三主講 蔡仁厚輯錄.《人文講習錄》,[M].臺灣學生書局,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二月初版,第124—125頁。

[31]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31頁。

[32]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32頁。

[33]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33頁。

[34]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34頁。

[35]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34頁。

[36]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109頁。

[37]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19頁。

[38] 程志華.《牟宗三哲學研究—道德的形而上學之可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66頁。

[39]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4月第1版,2006年12月第3次印刷,第12頁。

[40]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0頁。

[41]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1頁。

[42]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1頁。

[43]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1頁。

[44]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3頁。

[45]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3頁。

[46]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3頁。

[47]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116頁。

[48]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118頁。

[49]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30頁。

[50]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第30頁。

參考文獻:

[1]牟宗三.《生命的學問》,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8月第2次印刷。

[2]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五十自述》(32)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民92)初版。

[3]牟宗三.《道德理想主義》,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7月第1版。

[4]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版。

[5]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時代與感受續集》(24)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民92)初版。

[6]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7]牟宗三.《政道與治道》,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8]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4月第1版,2006年12月第3次印刷。

[9]牟宗三主講 蔡仁厚輯錄.《人文講習錄》,臺灣學生書局,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二月初版。

[10]程志華.《牟宗三哲學研究—道德的形而上學之可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04-405頁。

[11]陶悅.《道德形而上學—牟宗三與康德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达县| 新丰县| 绥棱县| 乌拉特中旗| 正宁县| 辽阳县| 子长县| 固原市| 元江| 丹棱县| 台中市| 浙江省| 福州市| 河北区| 兴国县| 隆子县| 宁国市| 漯河市| 姚安县| 互助| 宣汉县| 临汾市| 宜章县| 什邡市| 宝丰县| 林甸县| 比如县| 兴海县| 类乌齐县| 新疆| 湖北省| 颍上县| 大丰市| 出国| 章丘市| 漳州市| 信丰县| 临安市| 泰兴市| 汽车| 天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