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荀子》是戰國后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后期趙國人,時人尊稱為荀卿,漢時稱為孫卿。年五十,始游學于齊國,曾在齊國首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的稷下學宮任祭酒。因遭讒而適楚國,任蘭陵(今山東蒼山縣)令。以后失官家居,著書立說,死后葬于蘭陵。著名學者韓非、李斯均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一位儒學大師,在吸收法家學說的同時發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稱霸力;崇禮義,又講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時,又主張“法后王”。孟子創“性善”論,強調養性;荀子主“性惡”論,強調后天的學習。這些都說明他與嫡傳的儒學有所不同。他還提出了人定勝天,反對宿命論,萬物都循著自然規律運行變化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荀子》一書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的注本除唐楊倞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謙的《荀子集解》,匯集清代學者的訓詁考訂成就,內容翔實;梁啟雄的《荀子簡釋》綜合諸家校釋成果,尤重“簡易、簡明、簡要”;另有章詩同的《荀子簡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釋》等。
本書目錄
勸學第一
修身第二
不茍第三
榮辱第四
非相第五
非十二子第六
仲尼第七
儒效第八
王制第九
富國第十
王霸第十一
君道第十二
臣道第十三
致士第十四
議兵第十五
強國第十六
天論第十七
正論第十八
禮論第十九
樂論第二十
解蔽第二十一
正名第二十二
性惡第二十三
君子第二十四
成相第二十五
賦第二十六
大略第二十七
宥坐第二十八
子道第二十九
法行第三十
哀公第三十一
堯問第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