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子 |
春秋·孫武 撰 |
★★★★★ |
閱讀此書 |
《孫子兵法》成書于春秋戰國時代,為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兵書。
《孫子兵法》歷代都有著錄。1972年4月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書《孫子兵法》為迄今最早的傳世本,可惜為殘簡,不能窺其全貌。現存重要的版本為南宋寧宗時所刻《十一家注孫子》,宋刻與宋抄《武經七書》本,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孫子》經清代孫星衍校定考辯后,成了近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最敷實用的讀本。
至今雖已歷經兩千余年,但因其內容博大精深,理論高度概括,實踐層出不窮,在現今社會中的每一各層次,從人際關系到國際戰略,它仍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其“無為而戰、不戰而勝”的中心思想,仍不失為一值得借鑒的指導原則。 |
|
|
|
吳子 |
戰國·吳起 著 |
★★★★ |
閱讀此書 |
一種觀點認為,《吳子》是戰國初名將吳起所著。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指出,西漢前期,吳起所作兵法所在多有,頗為流行。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吳起》兵書48篇,其中多為后人附益之作。其本人所撰即《隋書·經籍志》所著錄的《吳起兵法》一卷,也就是今天傳世的《吳子》。
吳起(?~公元前381),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縣西)人。戰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改革家。
《吳子》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宋代的《武經七書》本。后世版本,如明吳勉學刊《二十子》本、明翁氏刊《武學經傳三種》本、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本、清《四庫全書》本等,均源于宋本《武經七書》。
|
|
|
司馬法 |
(舊題)司馬穰苴 |
★★★★ |
閱讀此書 |
司馬穰苴,即田穰苴,是春秋后期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齊景公時,晉、燕聯軍伐齊,大敗齊軍。穰苴臨危受命,出任齊國的將軍。他斬景公寵臣監軍莊賈,嚴肅軍紀;又平分口糧、親問士兵疾苦,使全軍上下士氣高昂,爭相赴戰。消息傳開,晉、燕聯軍聞風而退。穰析乘勢率軍追擊,盡復失地。因功封大司馬,故稱司馬穰苴。
穰苴對春秋以前的古兵法有很深刻的研究,尤以能申明古司馬法而著稱。戰國中期,齊威王令大夫追論古《司馬兵法》,并將司馬穰苴的闡發之辭附于其中,便形成了后來的《司馬法》。
《司馬法》現存的最早版本是宋《武經七書》本。此外,還有《武學經傳三種》本、《平津館叢書》本、《四庫全書》本、《述記》本、《四部備要》本等叢刊本。今本各書多據《武經七書》本校勘而成。 |
|
|
|
黃石公三略 |
(舊題)黃石公 |
★★★★ |
閱讀此書 |
《三略》,又稱《黃石公三略》,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列《武經七書》之一。舊題黃石公撰,傳與漢初張良得以問世(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黃石公傳與張良的書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據當今學者考證,《三略》成書于西漢末年,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
《三略》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兵書,以論述政治戰略為主,兼及軍事戰略。該書問世以來,受到歷代政治家、兵家和學者的重視。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該書還先后傳入日本和朝鮮,并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余字。現存之最早的刊本為南宋孝宗、光宗年間所刻《武經七書》本,本電子版以《續古逸叢書》影宋《五經七書》為底本,對底本上明顯的錯、衍、脫、誤之處,則參照《五經七書講義》、《五經七書匯解》、《五經七書直解》等進行校改。文中假借字和古體字一般隨文用現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注釋中注明。 |
|
|
|
素書 |
(舊題)黃石公 撰 |
★★★★ |
閱讀此書 |
舊本題黃石公撰,宋.張商英注。分為六篇:一曰原始,二曰正道,三曰求人之志,
四曰本德宗道,五曰遵義,六曰安禮。黃震《日鈔》,謂其說以道、德、仁、義、禮五者 為一體。雖于指要無取,而多主于卑謙損節,背理者寡。張商英妄為訓釋,取老子先道而
后德,先德而后仁,先仁而后義,先義而后禮之說以言之,遂與本書說正相反。其意蓋以 商英之注為非,而不甚斥本書之偽。然觀其后序,所稱:「圯上老人以授張子房,晉亂,有盜發子房冢,于玉枕中得之,始傳人間」。又稱「上有秘戒,不許傳于不道、不仁、不圣、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尤為道家鄙誕之談。故晁
公武謂:「商英之言,世未有信之者!怪撩鞫寄隆堵犛昙o談》,以為自晉迄宋,學者未嘗一言及之,不應獨出于商英,而斷其有三偽。胡應麟《筆叢》亦謂:「其書中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無常,皆仙經、佛典之絕淺近者!股w商英嘗學浮屠法于從悅,喜講禪理。此數語皆近其所為,前后注文與本文亦多如出一手。以是核之,其即為商英所偽撰,明
矣。以其言頗切理,又宋以來相傳舊本,姑錄存之,備參考焉。 |
|
|
|
將苑 |
(舊題) 漢·諸葛亮 |
★★★★ |
閱讀此書 |
舊本題漢·諸葛亮撰,前有明僉都御史寧仲升序,謂出于士人周源所藏?即藭T家
不著錄,至尤袤遂《初堂書目》,乃載其名,亦稱亮撰。蓋偽書之晚出者。又明.焦竑《 經籍志》更有亮《心書》、《六軍鏡》、《心訣》、《兵機法》諸書,益為依托。蓋宋以來,兵家之書多托于亮;明以來,術數之書多托于劉基。委巷之談,均無足與深辨者耳。
|
|
|
三十六計 |
|
★★★ |
閱讀此書 |
《三十六計》原書,至今無準確年代和作者可考。書中全計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敗戰計。每套計又各分列為六計,總共三十六計。每計基本上都是用眾所周知的成語定名,易懂易記,便于在群眾中流傳。各計所含內容,多屬古代兵家詭譎之謀,可以說它是采集兵家之“詭道”,專講軍事謀略的一本兵書。
“三十六計”最早見于《南齊書·王敬則傳》,真正積累成冊,大概已在明、清之際了。從歷史的角度看,古人講“三十六計”,只是借助陰陽演說中太陰六六之數,來比喻陰謀詭計多端而已,并非說軍事計謀只有三十六個。 |
|
|
六韜 |
(舊本題)周·呂望 撰 |
★★★ |
閱讀此書 |
舊本題周.呂望撰?肌辞f子·徐無鬼篇〉,稱〈金版六弢〉!督浀溽屛摹吩唬骸八抉R彪、崔譔云:《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本又作《六韜》,謂太公六韜:文、武、虎、豹、龍、犬也!眲t戰國之初,原有是名。然即以為《太公六韜》,未知所據!稘h書·藝文志》兵家不著錄,惟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閑,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眲t《六弢》別為一書。顏師古注,以今之《六韜》當之,毋亦因陸德明之說,而牽合附會歟?《三國志·先主傳》注,始稱“閑暇歷觀諸子及
《六韜》、《商君書》,益人志意!薄端逯尽肥驾d《太公六韜》五卷,注曰:“梁六卷,周文王師姜望撰!碧扑沃T《志》皆因之。今考其文,大抵詞意淺近,不類古書,中閑如避正殿,乃戰國以后之事。將軍二字,始見《左傳》,周初亦無此名。其依托之跡,灼然可驗。又《龍韜》中有《陰符》篇云:“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之符長九寸
,至失利之符長三寸而止!鄙w偽撰者不知陰符之義,誤以為符節之符,遂粉飾以為此言 ,尤為鄙陋,殊未必漢時舊本。故周氏《涉筆》謂:“其書并緣吳起,漁獵其詞,而綴輯以近代軍政之浮談,淺駁無可施用!焙鷳搿豆P叢》亦謂:“其《文伐》、《陰書》等篇為孫、吳、尉繚所不屑道!比魂斯洹蹲x書志》稱:“元豐中,以《六韜》、《孫子》、
《吳子》、《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頒武學,號曰『七書』。”則其來已久,談兵之家,恒相稱述。今故仍錄存之,而備論其踳駁如右。 |
|
|
|
尉繚子 |
周·尉繚 撰 |
★★★ |
閱讀此書 |
周.尉繚撰。其人當六國時,不知其本末;蛟晃喝,以《天官》篇有“梁惠王問”知之。或又曰齊人,鬼谷子之弟子。劉向《別錄》又云:“繚為商君學”。未詳孰是也。《漢志》雜家有《尉繚》二十九篇,《隋志》作五卷,《唐志》作六卷,亦并入于雜家。鄭樵譏其見名而不見書,馬端臨亦以為然。然《漢志》兵形勢家內,實別有《尉繚》三十一篇。故胡應麟謂:“兵家之《尉繚》即今所傳,而雜家之《尉繚》并非此書。”今雜家亡而兵家獨傳,鄭以為孟堅之誤者,非也。特今書止二十四篇,與所謂三十一篇者數不相合。則后來已有所亡佚,非完本矣。其書大指主于分本末、別賓主、明賞罰,所言往往合于正。如云:“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庇衷疲骸氨,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兵之所加者,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親。”皆戰國談兵者所不道。晁公武《讀書志》有張載注《尉繚子》一卷,則講學家亦取其說。然書中《兵令》一篇,于誅逃之法,言之極詳。可以想見其節制,則亦非漫無經略,高談仁義者矣。其書坊本無卷數。今酌其篇頁,仍依《隋志》之目分為五卷。 |
|
|
|
八陣總述 |
晉·馬隆 撰 |
★★★ |
閱讀此書 |
|
|
|
百戰奇略 |
明·劉基 撰 |
★★★ |
閱讀此書 |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而問世,這無論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并一再刊行,廣為流傳。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陜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李贊,稱該書是“極用兵之妙,在兵家視之,若無余策”;他認為:只要“握兵者平時能熟于心,若將有事而精神籌度之,及夫臨敵,又能相機而應之以變通之術”,那就可以建“成凱奏之功”。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驃騎將軍王鳴鶴認為:該書“殊足以啟發后人,而戰道略備矣”。崇禎間鄒復認為:“以此書教戰于昔人,用兵之妙思過半矣”,倘若“神明而善用之,雖以百戰而百勝可也”。清咸豐間滿人麟桂認為:是書“啟發神智,或不無所補”,等等。從明、清諸多論兵者的這些贊語中,可以明顯看出,該書在我國兵學理論發展史上的重要影響和地位。 |
|
|
|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
(舊題)唐·李靖 |
★★★ |
閱讀此書 |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又稱《李衛公問對》或《唐李問對》,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以唐太宗李世民和衛國公李靖關于軍事問題的問答形式編成,分上、中、下三卷,共98個問答。相傳為唐初軍事家李靖所著,但北宋陳師道等認為是宋人阮逸偽托,元代馬端臨則認為是宋神宗熙寧年間王震等人所校正,當代有的學者又認為是唐末無名氏所作。該書論題廣泛,內容富瞻,見解深刻。南宋戴少望《將鑒論斷》稱其:“興廢得失,事宜情實,兵家術法,燦然畢舉,皆可垂范將來! |
|
|
|
陰符經 |
(舊題)黃帝 撰 |
★★★ |
閱讀此書 |
《黃帝陰符經》,簡稱《陰符經》,關於其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有爭議,今人陳攖寧認為是戰國時代作品,王明認為,作者是北朝一個久經世的隱者。書中繼承發揚老莊哲學思想,闡發了天人相盜的盜機論以及道教神仙長生學說!戈幏沟暮x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書中含有比較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不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一定地位。歷代注本繁多,見解不一。著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張果的《陰符經注》,宋朱熹的《陰符經考異》。後世道教定其為必誦經書,為《玄門功課經》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
|
|
|
歷代兵制 |
宋·陳傅良 |
★★★ |
閱讀此書 |
《歷代兵制》作者,陳傅良,南宋溫州瑞安人,字君舉,號止齋。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傅良當南宋之時,目睹主弱兵驕之害,故著為是書,追言致弊之本,可謂切于時務者矣!
《歷代兵制》內容“上溯成周鄉遂之法及春秋秦漢唐以來歷代兵制之得失,于宋代言之尤詳!保ā端膸烊珪偰刻嵋肪戆硕┕卜职司恚壕硪粸槲髦、春秋戰國和秦代兵制;卷二為西漢、王莽、東漢兵制;卷三為三國、兩晉兵制;卷四為南朝兵制;卷五為北朝及隋朝兵制;卷六為唐代兵制;卷七為五代兵制;卷八為北宋兵制。其中漢唐、北宋最詳。
《歷代兵制》一書到陳傅良死時尚未脫稿,題為《周漢以來兵制》,《歷代兵制》的名字大概是刊刻時改定的!稓v代兵制》現存的刊本有墨海金壺本、靜觀堂刊本、長恩書室叢書本、首山閣刊本等八種。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多是根據墨海金壺本印制的,1985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了《歷代兵制淺說》,是目前簡體中文橫排版最好的一部本子。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