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名稱 |
書籍作者 |
書籍評價 |
|
|
史記 130卷 |
漢·司馬遷 |
★★★★ |
閱讀此書 |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于漢武帝征和三年
。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
|
|
|
漢書 100卷 |
漢·班固 |
★★★★ |
閱讀此書 |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父親班彪是一個史學家,曾作《后傳》六十五篇來續補《史記》。《漢書》就是在《后傳》的基礎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隨從車騎將軍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后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那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的女作者。
《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于漢高帝劉邦元年,終于王莽地皇四年。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后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
|
|
后漢書 120卷 |
南朝宋·范曄 |
★★★★ |
閱讀此書 |
范曄(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人。
《后漢書》井井有條地敘述了東漢一代的歷史興亡大勢,錯落有致地描畫出東漢一代的社會、民情與人物百態。劉知幾稱贊《后漢書》“簡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補注》),王應麟則說:“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幾人?”(王先謙《后漢書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這方面的成就。 |
|
|
|
三國志 65卷 |
|
★★★★ |
閱讀此書 |
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生于漢后主劉禪建興十一年,死于晉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漢做過官,三十歲時,蜀漢政權滅亡,入晉后做過晉平令、著作郎。陳壽寫《三國志》以前,已出現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換)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三國志》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于這些史書。蜀政權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采集和編次的。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我們閱讀《三國志》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內容顯得不夠充實。陳壽沒有編寫志。我們要了解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晉書》。
《三國志》,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
《三國志》善于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中,獨有陳書可以同《史記》、《漢書》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一直流傳到現在。
|
|
|
|
晉書 130卷 |
唐·房玄齡 |
★★★★ |
閱讀此書 |
貞觀二十年(646年),李世民決定重修晉史。于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修成了130卷的《晉書》。唐太宗親自為書中的《宣帝紀》、《武帝紀》和《陸機陸云傳》、《王羲之傳》寫了論贊,所以《晉書》舊題“唐太宗文皇帝御撰”。
《晉書》有帝紀10卷、志20卷、列傳70卷、載記30卷,記述西晉武帝太始元年(265年)到東晉恭帝元熙九年(420年)兩朝共156年的歷史。書中還追述晉的先世司馬懿等自漢末以來的事跡,旁及十六國的君主和名臣,包羅的范圍是很廣泛的。
|
|
|
|
宋書 100卷 |
南朝梁·沈約 |
★★★★ |
閱讀此書 |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德清)人。
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年)春,沈約奉命修撰《宋節》,次年二月完成紀、傳部分,梁初寫成30卷的志,全書告成。全書共百卷,包括本紀10卷,列傳60卷,志30卷。記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迄于宋順帝升明三年(479年),記載了南朝劉宋政權60年的史事。
《宋書》到北宋時已有很多缺失。后人雜取《高氏小史》、《南史》等書作了增補。現在的《宋書》雖仍為百卷,但有些篇章已非原帙。
|
|
|
|
南齊書 59卷 |
南朝梁·蕭子顯 |
★★★★ |
閱讀此書 |
蕭子顯,字景陽,南朝歷史學家、文學家。出身皇族,蕭子顯博學多識,長于寫作,又是自齊入梁的貴族人物,對南齊許多史事、王室情況是熟悉的或是親自經歷過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齊,未經重大戰亂,許多圖書文籍得以保存,都為蕭子顯撰著史書提供了有利條件。
《南齊書》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于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原名《齊書》,至宋代為區別于李百藥所著《北齊書》,改稱為《南齊書》,撰著者為蕭子顯。
《南齊書》現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
所缺一卷為《自序》。
《南齊書》文字比較簡潔,文筆流暢,敘事完備。列傳的撰寫,繼承了班固《漢書》的類敘法,又借鑒沈約《宋書》的代敘法,能于一傳中列述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傳不勝其煩的弊病。又書中各志及類傳,除少數外,大都寫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內容,提示寫作主旨。
|
|
|
|
梁書 56卷 |
唐·姚察 姚思廉 |
★★★★ |
閱讀此書 |
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南朝歷史學家。歷經梁、陳、隋三朝,于陳朝任秘書監、領大著作、吏部尚書等職,于隋朝任秘書丞。入隋后于文帝開皇九年又受命編撰梁、陳兩代歷史,未竟而卒。臨終時遺命,囑其子姚思廉繼續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簡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
《梁書》有本紀6卷,列傳50卷,合56卷。記事起于公元502年梁武帝蕭衍稱帝,止于557年陳霸先滅梁。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
|
|
陳書 36卷 |
唐·姚察 姚思廉 |
★★★★ |
閱讀此書 |
《陳書》36卷,有本紀6卷,列傳30卷。記事起于557年陳霸先稱帝,終于589年隋
滅陳,包括陳朝一代33年的歷史。
《陳書》的史料來源除陳朝的國史和姚氏父子所編舊稿外,還有陳《永定起居注》
8卷,《天嘉起居注》23卷,《天康光大起居注》10卷,《太建起居注》56卷,《至德
起居注》4卷等歷史材料和他人撰寫的史書,如顧野王的《陳書》3卷,傅縡的《陳書》
3卷,陸瓊的《陳書》42卷等。 |
|
|
魏書 114卷 |
北齊·魏收 |
★★★★ |
閱讀此書 |
魏收字伯起,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人。生于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507年);卒于北齊后主武平三年(572年)。
《魏書》是北齊政權設立史館修撰的一部史書。它的撰寫工作開始于北齊天保二學(551年),完成于天保五年(554年)。
《魏書》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全書共130卷,80余萬字,有十二本紀14卷,列傳96卷,
十志20卷。《魏書》主要記述自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公元386年)到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北魏和東魏兩個政權共160余年的歷史。 |
|
|
北齊書 50卷 |
唐·李百藥 |
★★★★ |
閱讀此書 |
李百藥(公元565--648年),字重規,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藥從小好學,博覽經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襲父爵為安平公。貞觀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歲。
《北齊書》,五十卷,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
北魏末年,北方六鎮發生聲勢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懷朔鎮低級武官的高歡獲得了對二十余萬鮮卑人的領導權,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歡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長安,高歡于是另立孝靜帝元善見,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公元
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孝靜帝自立,建立北齊。東魏、北齊統治區域南至長江,與梁、陳兩朝先后對峙,西邊在今山西、河南、湖北,與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齊被北周吞并。
《北齊書》本名《齊書》,宋時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后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北齊書》在流傳過程中殘缺嚴重,現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補,這使《北齊書》的價值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它還是為我們了解東魏、北齊歷史提供了一部斷代史著作。
|
|
|
|
周書 |
唐·令狐德棻等 |
★★★ |
閱讀此書 |
令狐德棻,宜州華原(今陜西耀縣)人。于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出生于名
聲顯赫的士族之家。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逝世,年84歲。
貞觀三年(629年)周史的修撰由令狐德棻和岑文本負責,貞觀十年(637年),《周書》全部完成。
《周書》有帝紀8卷,列傳42卷,共50卷。記載北周(包括西魏)的歷史,時間溯
自534年東西魏分裂,止于581年隋文帝滅周立隋。 |
|
|
|
隋書 85卷 |
唐·魏徵等 |
★★★★ |
閱讀此書 |
《隋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本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后,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總知其務”,并主編《隋書》。
《隋書》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較高的史籍之一。
首先,它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親歷了滅隋的戰爭,在執政之后,他經常談論隋朝滅亡的教訓,明確提出“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的看法。汲取歷史教訓,以史為鑒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導思想。其次,《隋書》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主編魏征剛正不阿,他主持編寫的紀傳,較少曲筆,不為尊者諱。如隋文帝之“刻薄”專斷,“不悅詩書”,“暗于大道
”,隋煬帝矯情飾貌,殺父淫母,“鋤誅骨肉,屠剿忠良”等情況,都照實寫來,了無隱諱。
再次,《隋書》保存了大量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其中十志記載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漢魏。
|
|
|
|
南史 80卷 |
唐·李大師 李延壽 |
★★★ |
閱讀此書 |
李大師(公元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歷史學家。隋末,李大師曾參加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建立的夏政權,任尚書禮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會州(今甘肅境內),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與《北史》未能成書。此后,由李延壽繼續撰成,合稱為《南北史》。
李延壽,字遐齡,生卒年代已不可確知,大約卒于唐高宗儀鳳年間(公元676--679年),唐初歷史學家,曾任崇賢館學士,官至符璽郎。唐太宗時,李延壽曾參加《隋書》紀、傳、志和《晉書》的編寫,又參預唐朝國史的編纂工作。但他主要成就在于承接其父未竟的事業,完成《南史》與《北史》的寫作。
《南史》是合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歷史為一編的紀傳體史著,記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歷史。
《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本,刪繁就簡,重新編纂,成書于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紀和列傳,無表、志。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編撰方法按朝代順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諸王、大臣等紀傳。
|
|
|
|
|
北史 100卷 |
唐·李大師 李延壽 |
★★★★ |
閱讀此書 |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齊(包括東魏)、周(包括西魏)、隋四個封建政權共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作者李延壽,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陽)人,曾任史官,參與修撰《隋書》、《晉書》,并另外著有《南史》。
《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但也參考了當時所見各種雜史,增補了不少材料。
總的來看,《北史》雖有內容偶呈蕪雜之弊,但畢竟體例完整、材料充實、文字簡煉,在后代頗受重視,以致魏、齊、周三書唐以后皆殘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補足。作為研究北朝歷史的資料,《北史》與魏、齊、周、隋四書有互相補充的作用,不可偏廢。
|
|
|
|
舊唐書 200卷 |
后晉·劉昫等 |
★★★★ |
閱讀此書 |
早在后梁、后唐兩代,就已經開始了搜集資料、編撰唐史的準備工作。《舊唐書》的正式編撰始于后晉高祖天福六年(941年),完成于出帝開運二年(945年),歷時4年多。最初由宰相趙瑩監修,做主持工作,他在組織人員、收集史料和確定體例上,做了大量工作。以后擔任宰相的桑維翰、劉昫也相繼擔任監修。參加具體編寫的是張昭遠、賈緯、趙熙等9人。在全書最后完成時,正好是劉昫任監修,由他領銜奏上,所以《舊唐書》題為劉昫等撰。
《舊唐書》由紀、傳、志三部分組成,共有200卷。
《新唐書》修成后,《舊唐書》就不再傳世。直到明朝嘉靖年間,聞人詮多方搜求,重新刊刻,才又流行于世。到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才正式把新舊唐書并列于正史。
|
|
|
新唐書 225卷 |
宋·歐陽修、宋祁 |
★★★★ |
閱讀此書 |
《新唐書》是由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人編撰的。
慶歷五年(1045年),宋仁宗下詔開局修《唐書》,至嘉祐五年(1060年)最后完成。
全書由紀、志、表、傳四部分組成,共225卷。
《新唐書》比起《舊唐書》來,確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和優點。首先,《新唐書》的作者對志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沒有的《儀衛志》、《兵志》。其他幾個志也各增補了新資料,質量多在《舊唐書》之上。
|
|
|
舊五代史 150卷 |
宋·薛居正等 |
★★★★ |
閱讀此書 |
《舊五代史》原來稱為《五代史》,或《梁唐晉漢周書》,共150卷。完成于宋太
祖開寶六年(973年)四月至第二年閏十月,由薛居正監修,盧多遜、張澹、李昉等人
同修。后來歐陽修《五代史記》問世后,稱為《新五代史》,薛居正等所修的史書就被
稱為《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由《梁書》、《唐書》、《晉書》、《漢書》、《周書》、《雜傳》、
《志》7個部分組成。各代的《書》是斷代史,《志》則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雜
傳》則記述包括十國在內的各割據政權的情況。這種編寫體例使全書以中原王朝的興亡
為主線,以十國的興亡和周邊民族的起伏為副線,敘述條理清晰,較好地展現了這段歷
史的面貌。 |
|
|
新五代史 74卷 |
宋·歐陽修 |
★★★★ |
閱讀此書 |
《新五代史》是歐陽修私修的史書。中國古代本來有私家修史的傳統,但隋文帝時下詔禁止私人修史,正史都由官修,歐陽修的《新五代史》是唐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
在景祐三年(1036年)之前,已著手編寫,到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八月,在歐陽修去世一個月后,下詔命他的家人奏上。
《新五代史》由本紀、列傳、考、世家、年譜、四夷附錄六部分組成,共74卷。在編撰體例上,歐陽修不按朝代界限,打破了《舊五代史》一朝一史的體系,把五代的本紀、列傳綜合在一起,依時間的先后進行編排。歐陽修還分類編排列傳,分列了《家人傳》、《死節傳》、《雜臣傳》等等。
|
|
|
宋史 496卷 |
元·脫脫等 |
★★★★ |
閱讀此書 |
《宋史》,元脫脫(托克托)等主持修撰。
四百九十六卷。包括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字數多達500多萬。
元至正三年,設局重修《宋》、《遼》、《金》三史,以丞相脫脫為都總裁,五年四月《宋史》告成。于北宋及南宋高孝光寧四朝,據宋王朝國史舊本,比較詳贍;于理宗、度宗兩朝,缺了漏很多。成書時間不及三年,紀志表傳間時有矛盾;至有一人兩傳、一事數見等毛病。全書篇幅浩大,所收列傳人物多至二千人,諸志保存了不少原始資料。
|
|
|
遼史 116卷 |
元·脫脫等 |
★★★★ |
閱讀此書 |
與《宋史》一樣,《遼史》也是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纂修的,在至正四年三月(1344年)便完成了。
全書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紀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傳四十五卷,國語解一卷。記事起于唐咸通十三年(872)耶律阿保機出生,迄于遼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遼亡,共253年史事。本書較系統地記載了我國古代契丹族建立的遼朝二百多年的歷史,并兼載遼立國以前契丹的狀況,以及遼滅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概況,是研究遼和契丹、西遼的重要史籍。
|
|
|
金史 135卷 |
元·脫脫等 |
★★★★ |
閱讀此書 |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于元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義例難定未付諸實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修三史的都總裁官是右丞相脫脫,參加修《金史》的有鐵木爾塔識、張起巖、歐陽玄、王沂、楊宗瑞等,其中歐陽玄的貢獻最為突出,他制訂《金史》撰修的發凡舉例,書中的論、贊、表、奏皆他屬筆。
|
|
|
元史 210卷 |
明·宋濂等 |
★★★★ |
閱讀此書 |
洪武元年十二月(1368年),朱元璋下詔編修《元史》,命中書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祎為總裁官,并組成了16人的編修班子。第二年二月正式開局修史,至八月就完成了元順帝元統元年以前的部分。接著又派人到各地征集史料。
洪武三年二月(1370年)再次開局,繼續修史,這次除仍用宋、王2人為總裁官外,只有1人參與了前一次的編修,其余人員都是新人。至七月,全書修成。《元史》編修前后總共用了331天,參加修史的人員前后共31人。
《元史》是記載自元太祖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國至元朝滅亡160余年歷史的史書。《元史》全書210卷,其中本紀47卷、志58卷、表8卷、列傳97卷。
明朝修《元史》時,元朝的各位皇帝的《實錄》、《后妃功臣列傳》是《元史》本紀和列傳的重要資料來源。《元史》的《志》和《表》則主要取材于元朝所修《經世大典》。
|
|
|
明史 332卷 |
清·張廷玉等 |
★★★★ |
閱讀此書 |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國明朝(1368—1644年)歷史情況的紀傳體通史。全書336卷,其中目錄4卷、本紀24卷、志75卷、表13卷、列傳220卷,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
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經過近50年的努力(1678—1723年),《明史》纂修的主要工作可以說已經基本完成了,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重開史局,以隆科多、王頊齡為監修,張廷玉為總裁,在王氏《明史稿》(310卷本)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增損、考訂、修改,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由大學士張廷玉進呈,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明史》終
于完成了。如果從順治二年(1645年)始修算起,直至乾隆四年正式刊行,《明史》的纂修至刊行經歷了近一個世紀。
|
|
|
清史稿 529卷 |
近人·趙爾巽 |
★★★★ |
閱讀此書(上) |
閱讀此書(下) |
自1914年設立清史館起,歷時十四年修成。先后參加縮寫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本書體例一如歷代的正史,分為本紀、志、表、列傳四個部分,共五百二十九卷。
本書記事上起努爾哈赤稱帝,下至宣統三年清朝滅亡時為止。其中一些列傳還涉及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張勛復辟、溥儀離宮后出走天津、王國維投北京昆明湖自殺等事件。本書大部分依據《清實錄》、《宣統政紀》、《清會典》、《國史列傳》和一些檔案資料寫成,編者對這些史料匯集起來,初步作了整理,使讀者能夠得到比較詳細系統的有關清代歷史的素材。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傳,并非取材于常見的史料,當另有所本。因此,本書仍有它的參考價值。
|
|
|
資治通鑒 294卷 |
宋·司馬光等 |
★★★★ |
閱讀此書 |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宋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神宗用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因政見不同,受到排斥,居閑職15年,專事《通鑒》的寫作。哲宗繼位,政局發生變化,司馬光當了6個月宰相后辭世。
司馬光初成戰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呈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設書局繼續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完成,歷時十九年。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取材除正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二十二種。幫助編撰者有劉恕、范祖禹等,各展所長,由光總其成。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經濟、文化所占篇幅較少。書名「資治」,目的在于幫助統治者從歷代治亂興衰之中汲取鑒戒。全書貫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異」以說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供查閱之用,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而完備的資料。
|
|
|
續資治通鑒 220卷 |
清·畢沅 |
★★★★ |
閱讀此書 |
畢沅(1730—1797年),字湘衡,號秋帆,因從沈德替學于靈巖山,自號靈巖山人。清經史學家,文學家。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廷試第一,狀元及第,援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撫,第二年擢湖廣總督。嘉慶元年(1796年)賞輕車都尉世襲。病逝后,贈太子太保,賜祭葬。其墓在吳縣木瀆。
《續資治通鑒》上承《資治通鑒》,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于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以編年體形式記載宋、遼、金、元的歷史,前后四百零九年。
續資治通鑒》取材宏博,考證謹嚴,編排合理,總引資料達三百余種,糾正了以往宋史專著詳北宋略南宋的偏頗,還增加了少數民族的資料。梁啟超對該書評價極高,以為有畢《鑒》則各家續《鑒》皆可廢也。
|
|
|
唐才子傳 10卷 |
元·辛文房 |
★★★★ |
閱讀此書 |
辛文房,西域人,能詩,泰定元年(1324)官居省郎之職。此書成于元成宗大德甲辰(1304),共收唐五代詩人傳記278篇,傳中附及120,合計398人。
唐代許多詩人在舊史中無傳可稽,辛氏廣采資料,"游目簡編,宅以史集,或求詳累帙,因備先傳,撰以成篇,斑斑有據,以悉全時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傳·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記載詩人登進士第年等,十分可貴;"傳后附以論,多掎摭詩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藝林"(《四庫全書總目》)。辛氏雖為眾多的唐代詩人立傳,而其主旨卻似乎在因人而品詩,重點在標其詩格,而不在考敘行跡,所以其中敘述詩人生平部分,雜采文集、筆記、小說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鑒辨,史實的疏誤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詩文,或采擇前人舊評,或在前人舊評基礎上有所增飾,或自出新意,品評詩歌,則頗具啟發性。所以,"此書的主要價值與其說在提供詩人傳記史料方面,倒不如說是在唐詩的品評方面。"(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但它畢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詩人傳記,故歷來為研究者所重視。
|
|
|
大唐新語 13卷 |
唐·劉肅 |
★★★★ |
閱讀此書 |
《大唐新語》,又名《唐新語》、《大唐世說新語》、《唐世說新語》、《世說》、《大唐新話》等。
劉肅,憲宗元和時人。書成于元和二年(807),系仿照劉宋臨川王義慶《世說新語》體例而作。 此書以記言為主,但皆因事而記,即言行兼載,可由此窺知高祖至代宗朝政治事件和社會風尚,其中有些記載較兩《唐書》為勝,還有一些地方可補兩《唐書》的缺漏:(1)有一些為兩《唐書》未載的重要人物事跡,如李淵起兵太原后,李靖在長安捕殺李淵親族,李淵克長安后欲殺之,臨刑赦免,后李靖任岐州刺史時,被誣告謀反,賴某御史解救,而兩《唐書》李靖傳皆失載。(2)有不少兩《唐書》無傳的官吏的事跡,賴此書得以流傳。(3)有些不見于兩《唐書》的疏奏、彈文、手詔、榜文的片段,賴此書保存下來。(4)"著述"篇列述唐代撰著,亦有參考價值,如記《唐六典》時則云"迄今行之",和韋述所稱"亦不行"正相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