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 |
王學泰 |
★★★ |
閱讀此書 |
廖仲安在序言中寫到:學泰把自己專業到文研所以來十多年中所讀古典詩歌要籍的筆記,仿清代紀昀等人所作的《四庫總目提要》的體例,整理成這部《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錄書千余種,成文百萬言,可謂巨著了。
本書凡例指出,全書分為歷代詩歌總集,歷代詩歌別集,詞曲總集別集,詩詞曲論,共四大部分。 |
|
《中國文學史》 |
袁行霈 等 |
★★★ |
閱讀此書 |
由北京大學袁行霈教授任總主編的《中國文學史》(4卷本)是"九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九五"規劃國家級重點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教材編寫采取強強聯合的方式,在全國20所高等院校中遴選了30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專家,并由其中10位專家組成了編寫委員會,編寫委員會中有9位專家出任4卷的分卷主編。
本書以實事求是,守正出新為編寫原則,既努力吸收目前古代文學教學和科學研究的成果,又力求創新:將中國文學史置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廣闊背景之下,注重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與哲學、宗教和藝術的關系;在文學史的分期、文體演變對文學發展的影響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學術見解。另外,在教材編寫體例上,也有所創新,正文之外附有注釋、年表和研修參考書目。
該套教材1999年出版后,先后獲得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教育部優秀教材評審一等獎。 |
|
|
|
《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史研究史》 |
趙敏俐 |
★★★ |
閱讀此書 |
|
|
《論語別裁》 |
南懷瑾 |
★★★ |
閱讀此書 |
南懷謹先生言:至于孔子學說與《論語》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后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于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本書定名為“別裁”,也正為這次的所有講解,都自別裁于正宗儒者經學之外,只是個人一得所見,不入學術預流,未足以論下學上達之事也。
|
|
|
|
《北京法源寺》 |
李敖 |
★★★ |
閱讀此書 |
《北京法源寺》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廟為縱線,以抽象的、煙消云散的歷朝各代的
史事人物為橫剖,舉凡重要的主題: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隱、朝野、家國、君臣、忠好、夷夏、中外、強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變、去留、因果、經濟(經世濟民)等等,都在論述之列。這種強烈表達思想的小說,內容豐富自是罕見的。
|
|
|
|
《明清小說外圍論》 |
于平 |
★★★ |
閱讀此書 |
客體論的研究是很有意義的。文學創造和文學消費是一個組織起來的社會文化過程。這個過程浸潤著社會思潮,反映著社會面貌,直接或間接地回答社會問題。其間有社會學的視角、文化學的視角、價值學的視角。它還與文學心理學、文學符號學、文學信息學有著不解之緣。 |
|
|
|
《傳統的批判》 |
吳相洲 |
★★★ |
閱讀此書 |
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是我黨的既定方針。中央已經制定了《有關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現在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貫徹這一決議,使精神文明建設落到實處。筆者認為,精神文明建設離不開對人類落后傳統批判和優秀傳統的繼承,如何理清當前精神文明建設與傳統的關系,指出精神文明建設的某些具體實現途徑,是一個大的也是重要的課題。 |
|
|
|
《秦漢法律與社會》 |
于振波 |
★★★ |
閱讀此書 |
|
|
|
《宋代宰輔制度研究》 |
諸葛憶兵 |
★★★ |
閱讀此書 |
本書詳盡地研究了宋代宰輔制度的演變、發展過程及其歷史意義,闡述了相權的演化軌跡,以及宰輔內部權力之流動、宰輔與三司之關系、宰輔與臺諫之關系等多方面內容,從而得出以下結論:宋代宰輔制度正處在從三省制向一省制轉化的衰變階段,其間經過恢復三省制的嘗試,最終完成了從三省制到一省制的轉變;在宋代宰輔集體領導制中宰相個人權力在不斷膨脹,這是由宋代帝王“與士大夫治天下”的決策所決定了的,到了南宋大致進入權相時期;宋代參知政事是宰相的行政助手,偶爾發揮牽制宰相的作用,然多數時間受控于宰相;宋代二府關系中宰相處主導地位,且逐漸吞并樞密院權職,最終兩套班子合并為一;宋代三司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始終隸屬于宰輔領導,元豐改制后就融入尚書省,完全成為宰輔的下屬機構;宋代臺諫最初尚能發揮對宰輔的監察作用,神宗以后逐步為宰輔所用,徽宗以來最終為宰輔所控制;宋代宰輔的職權完全是在宰輔們之間流動,即在宰相、參知政事、樞密院正副長官之間流動,此長彼消,這與三省制建立過程中,宰輔職權外流到當時仍非宰相機構的尚書臺、中書省不一樣。 |
|
|
《<昭明文選>研究》 |
傅剛 |
★★★ |
閱讀此書 |
《昭明文選研究》以文選學中一系列最基本的也是爭論較大的問題,如《文選》的編者、選錄標準、成書年代、編輯宗旨及蕭統的文學思想為核心內容,通過考證《文選》編輯的背景,對當時文體辨析的思想和齊梁文壇的創作、批評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論述。 |
|
|
《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 |
吳承學 |
★★★ |
閱讀此書 |
全書十七章,第一章至十二章分別選擇了先秦盟誓、謠讖與詩讖、策問與對策、詩題與詩序、題壁詩、留別與贈別(詩)、唐代判文、集句、宋代隱括詞、明代八股文、晚明小品、晚明清言等文體進行個案式的清理與研討,第十三至十六章則對文體學理論作歷史性和邏輯性的梳理,最后一章則以獨特的視角對中國古代以評點形式所顯示的文化傳播與文化普及行為作出頗有當代意識的評議。 |
|
|
《學術的年輪》 |
蔣寅 |
★★★ |
閱讀此書 |
作者以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審慎的求實之風展現了這四代學者的學術道路、學術方式和學術成果的各自風貌,從中作者貫穿全書的主旨昭然若揭:雖然四代學者的學術背景不一,置身的學術環境也各不相同,但他們卻同樣受制于身不由己的命運。政治運動、不公正的社會分配制度和幼稚的學術體制,影響著學者的身心和學術的生命。這就是歷史給予我們的沉重結論,作者意欲通過對學者命運的反思喚起當今學者對群體及自身命運的思索,對學術環境的警惕,從而保持清醒的學術理念,審慎地選擇學術道路,不要迷失自己。
|
|
|
|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 |
范子燁 |
★★★ |
閱讀此書 |
本書上篇試圖展示人物品藻的各個方面,重點澄清與此有關的一些基本問題。
本書下篇包括四篇專論。在這四篇專論里,我分別探討了與中古文人生活有關的若干重要問題。我的著眼點在于中古文人生活的“原生態”以及在種種“原生態”中所浸透的文化觀念。
|
|
|
|
《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 |
左東嶺 |
★★★ |
閱讀此書 |
本書采取文、史、哲打通的研究方式,具體考察陽明心學在歷史的實際運行過程中對士人心態的影響方式與影響結果。其主要研究途徑為,探討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前提與發生契機,指出陽明心學的實質特征與對陽明本人人生存在的意義,梳理出陽明心學在中晚明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對士人精神生態所造成的實際影響。其主旨在于,揭示陽明心學為了解決明代士人的生存困境,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學主張,它由內在超越的個體自適與萬物一體的社會關懷兩方面的內涵構成,目的是要解決自我生命的安頓與挽救時代的危機,而在歷史的實際運行中,它卻逐漸地向著個體的自適而傾斜,從而變成一種士人自我解脫的學說。 |
|
|
|
《柳如是別傳》 |
陳寅恪 |
★★★ |
閱讀此書 |
《柳如是別傳》是一部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傳統學術問題與學術方法啟示意義的現代中國學術名著,這本書中所涉及的范圍與領域,值得多學科、長時期的探索。這本書所昭示的方法與學術境界,某種意義上是中國學術在二十世紀的一個高峰,而對于下一個世紀的學術應有相當的啟示意義。而現在的研究與其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仍然是十分不相稱的。鑒于這兩個理由,研究這本書的學術工作,其價值是不待言的。 |
|
|
|
|
《中國古典詩詞名篇百首》 |
張炳星 |
★★★ |
閱讀此書 |
|
|
|
《徽宗詞壇研究》 |
諸葛憶兵 |
★★★ |
閱讀此書 |
《徽宗詞壇研究》,對徽宗年間詞壇做了深入的分析與動態的描述,勾勒出全景式的、生氣勃勃的詞壇風貌,填補了詞史研究中的一段空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這部書對儒家的音樂思想和大晟府的作用、歐陽修俗詞的創作、俗詞藝術表達成就、蘇學的被禁絕及其傳播與影響,徽宗詞壇抒情模式的改變、賀鑄在詞的詩化上所作貢獻等問題的論述,或具有較強的理論思辨色彩,或以生命體驗與感悟見長,有的則是二者的結合。
|
|
|
《詩詞津梁》 |
王佐邦 |
★★★★ |
閱讀此書 |
我的這本冊子就是根據一些同志成功及走彎路兩方面的經驗,以毛澤東詩論--"詩要用形象思維","律詩要講平仄"--為綱,參照當代方家學者--錢鐘書、王力、張中行等有關著作,以及歐陽中石主編的《古文體知識及詩詞創作》有關章節,撰寫而成的。 |
|
|
《中國地名學史考論》 |
華林甫 |
★★★ |
閱讀此書 |
本書可以說是目前國內研究地名學史較有深度的一部專著。一是資料齊備。本書對唐朝以前的地名學資料可謂基本齊全,對宋朝以后資料也做到主要著作一無遺漏。二是論述清晰。本書對先秦以來各個時期地名學著作做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對地名學發展的脈絡作了十分詳盡的論述,使我們對中國古代地名學發展的各個階段、各個時期的特點、成就、貢獻、不足,有一個十分清楚的概念。三是考論翔實。本書是對以往的一些地名學代表性著作,都作了一翻梳理,對《水經注》、《括地志》、《通鑒》胡注、《郡縣釋名》、《今縣釋名》等等地名學的代表著作的貢獻和不足作了精辟的考述,而其考證資料充實,立論允當,令人信服。四是文字流暢。本書的考訂和論述文字還比較平直、雅馴,可讀性尚強。
|
|
|
《北宋詞史》
|
諸葛憶兵 陶爾夫 |
★★★ |
閱讀此書 |
北宋詞處于歌詞的興起、發展、逐漸走向全盛的時代,在歌詞之題材、體式、風格等多重角度做了諸多的嘗試與開拓,為后代歌詞之創作開啟了無數法門。后起作者,可以根據各自喜好,沿著北宋詞開拓的某一途徑,繼續深入下去,如辛棄疾之于蘇軾、姜夔之于周邦彥等等。南宋詞則承繼其后,最終將歌詞引導向全面鼎盛的階段。 |
|
|
《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 |
黑石 評析 |
★★★ |
閱讀此書 |
讀此書的最好方法,是先默讀每篇的提要、原文和譯文,然后心中總結一下每篇的出色之處,再看一下點評,細細琢磨每篇在口才和謀略上對自己的啟示。最關鍵的是,在看完想完之后,要假設自己身處當時的情境,模仿篇中的說客大聲地演說一遍書中說辭,邊說邊反思自己的游說到底有沒有說服力。如此琢磨演練,你的演講游說能力、謀略智慧將會與日俱增,你的人生成功之日就可指日可待了。
|
|
|
《中國政治思想的起源》 |
范森林 |
★★★ |
閱讀此書 |
《中國政治思想的起源》是《中國政治思想概論》的第一卷,寫于2001年11月至2003年5月,是作者繼《中國社會主義產生與變革》后的另一部專著。
一種新的思考總是艱難的,志在拋磚引玉,望專家、學人指正。
|
|
|
《河洛悲歌》 |
王曾瑜 |
★★★★ |
閱讀此書 |
此書繼《靖康奇恥》之后,敘述自宋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到二年末的歷史故事。書中描寫自宋高宗登基以后,重用黃潛善、汪伯彥與一群宦官,在國難當頭、國恥深重的情況下,依然醉生夢死,荒淫無恥,厲行專制腐敗政治。另一方面,李綱、宗澤、張所等愛國志士卻毅然承擔救國重任,精誠奮斗,然而在專制政治體制下,備受各種形式的迫害,一個個落得悲劇性的下場。名士陳東與歐陽澈敢于上書直言,而慘遭屠戮,成為宋朝開國一百七十年后,史無前例的政治冤案。 |
|
|
《兩周土地制度新論》 |
袁林 |
★★★ |
閱讀此書 |
書中對兩周的土地制度,比較全面、系統地作了剖析,力圖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為指導,同時吸取近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并參照了我國少數民族的調查研究資料,對兩周的土地所有制問題,諸如社會形態、前資本主義公社問題、對金文中出現的“田”、“貯田”的理解、對孟子“井田論”的源流、“使黔首自實田”等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都作出了新的、獨到的分析和研究。
|
|
|
《轉來轉去》 |
云陽 |
★★★ |
閱讀此書 |
|
《荒唐歲月》
|
董新芳 |
★★★ |
閱讀此書 |
這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發生在河南豫西一個偏僻小山村里的故事。
大躍進,大煉鋼鐵,人類對大自然的無情破壞;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人胡弄大自然,大自然對人類進行了無情的報復,人胡弄人,導致了一幕幕悲劇的發生。
|
|
|
許樹錚詩文集 |
許樹錚 |
★★★★ |
閱讀此書 |
泰來兄一再賦詩,奉贈諸同年。其《二贈潘兄》曰“龍井寄深情,砂陶抵萬金。....”五言律句,古樸儁永,
一派初唐遺風,不由弟拍案叫絕。勃勃詩興,雅人深致。余老矣,波瀾不興,惟欣賞而已。
今日景兄來電,慨嘆詩壇寂寞,大有風騷難領之感。君不知,秦潘柏公,均一時之才人也,鋪路石少,故香車難來。今不吝淺陋,引玉拋磚,相期以待網上詩壇吹萬不同,吐故納新之鼎盛局面。 |
|
|
《黎昔非與獨立評論》 |
黎虎 |
★★★ |
閱讀此書 |
本書揭示了在中國現代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刊物《獨立評論》后面深藏七十年的歷史內幕,展現了《獨立評論》“忠心的看護婦”——黎昔非先生非同尋常的人生和偉大的人格,撼人心弦。本書以歷史事實說話,這些豐富的歷史資料和照片,大多是首次公諸于世的第一手資料,彌足珍貴。本書體系恢宏,文圖并茂,既有各專業領域的大家、新秀的客觀、公允、深刻的評論,又有親友故舊的回憶,娓娓道來,引人入勝,融學術性與可讀性于一爐,雅俗共賞。本書為研究《獨立評論》及其主編胡適鮮為人知的另一側面提供了新資料,填補了這方面的盲點和學術空白。 |
|
|
《國學講演錄》 |
章太炎 |
★★★ |
閱讀此書 |
|
|
中國文化通志 |
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 |
★★★ |
閱讀此書 |
《中華文化通志》全書共為十典百志。十典分別為:歷代文化沿革典、地域文化典、民族文化典、制度文化典、教化與禮儀典、學術典、科學技術典、藝文典、宗教與民俗典、中外文化交流典。每典十“志”。歷代文化沿革典,十志按時序排列。地域文化典十志,主要敘述漢民族聚居區域的地域文化,按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排列。民族文化典十志基本上按語系分類排列。中外文化交流十志,按照中國與周邊及世界各大區域分區排列。其余各典所屬各志,俱按內容排列。 |
|
|
《綿陽通鑒》 |
鐘利戡 南治平
|
★★★ |
閱讀此書 |
|
|
《中國文學史著版本概覽》 |
吉平平 黃曉靜 |
★★★ |
閱讀此書 |
|
|
《禪宗詩歌境界》 |
吳言生 |
★★★ |
閱讀此書 |
《禪宗詩歌境界》所探討的禪宗詩歌,是指廣義的禪宗詩歌,包括禪僧上堂說法時大量運用的偈語。與純文學性的詩歌不同,禪宗詩歌的著眼點不在于文字的華美、技巧的嫻熟,而在其內蘊的豐厚,因此作者的著眼點也放在這里。作者指出,禪宗的終極關懷是明心見性,徹見心性的本源,也就是說,體會“本來面目”,是禪宗詩歌境界的起點。該書首先探討了“本來面目”的內涵,并分析了青原惟信禪師“見山三階段”的禪語所表達的禪宗審美感悟機制,在此基礎上對五家七宗禪詩進行了具體分析,對禪宗詩歌審美境界進行了總結。書后所附的《近百年禪詩研究論文要目》,反映了近百年來禪詩研究的輪廓,為有興趣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同道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
|
|
《禪宗思想淵源》 |
吳言生 |
★★★ |
閱讀此書 |
《禪宗思想淵源》具體地論析了佛經對禪宗思想的影響。這些經典有《楞伽經》、《起信論》、《心經》、《金剛經》、《楞嚴經》、《維摩經》、《華嚴經》、《法華經》、《圓覺經》、《涅槃經》等。該書指出,強調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如來藏思想、揭示本心迷失緣由的唯識思想、以遣除掃蕩之不二法門為特色的般若思想、強調事事無礙的華嚴圓融思想,對禪宗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
|
|
《禪宗哲學象征》 |
吳言生 |
★★★ |
閱讀此書 |
禪宗哲學,以解構為主,用的是“減法”,通過對思維定勢的消解,對情塵意垢的遣除,徹見真如本心,它無意于用“加法”去建構什么“體系”。然而,當筆者漫步禪林,透越銀山鐵壁般的公案,欣賞新奇瑰美的意象,涵詠睿智靈動的禪詩,卻驚奇地發現,表征禪宗哲學的公案、頌古、禪語,在電光石火中閃爍著理性深沉,在睿智陡峭中流宕著通脫圓潤,體現了哲思與詩情水乳交融的審美最高境界。 |
|
|
|
《小窗幽記》 |
李安綱 |
★★★ |
閱讀此書 |
|
|
|
《小窗自記》 |
李安綱 |
★★★ |
閱讀此書 |
|
|
《圍爐夜話》 |
李安綱 |
★★★ |
閱讀此書 |
|
|
《呻吟語》 |
李安綱 |
★★★ |
閱讀此書 |
|
|
《幽夢影》 |
李安綱 |
★★★ |
閱讀此書 |
|
|
《雪竇大師傳》 |
李安綱 |
★★★ |
閱讀此書 |
|
|
《云門大師傳》 |
李安綱 |
★★★ |
閱讀此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