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時評:"泡沫學術"和民俗學泰斗3篇論文
陳家興
有一篇報道說有個學者曾經發表過100多篇論文,你猜猜我國民俗學泰斗、99歲高齡的鐘敬文老人看了這篇報道是什么反應?在一次講座上,鐘老說:哎呀天吶!我從十一二歲起就亂寫文章,到現在,你問我有幾篇文章可以算作論文,我算不到5篇,可能就3篇吧。話音未落,全場聽眾報以會心的大笑。
相比較于現在的一些中青年學者教授動輒出了數十種書、發了數百篇學術論文而言,鐘敬文老人的"家底"實在太"薄"。但毫無疑問,這3篇論文的含金量要遠勝過那100多篇論文的含金量。
實際上,類似這種"著作等?quot;、論文數百的學術其實只是一種"泡沫學術",內容或東拼西湊或自我重復,在學術上無甚建樹,已談不上什么學術價值,指為"學術垃圾"也不為過。
然而,在如今的學術界,學風日下的又何止"泡沫學術"現象這一種?一位被稱為學術界"反腐斗士"的青年學者把那些不守學術規范與德操的現象統歸于"學術腐敗",并歸納了幾個方面。除了上述的"泡沫學術"現象外,其一是以某些高校教材、教參為代表的低水平重復;其二是以像編辭書一樣將現成資料顛來倒去拼湊起來的粗制濫造;其三是為了評職稱而托人情、拉關系,花錢雇人寫文章、買論文的假冒偽劣;其四是對他人學術成果的公然抄襲剽竊,這已成學術界的最大公害,有人稱之為"學術蝗禍";其五是以拉攏評委和評委互投關系票等為主要特征的評獎立項上的腐敗。還有一類則是少數在國外的學人,打著報效祖國的旗號回國行騙,吹噓自己的學術成果、名譽、地位,以蒙騙時人,獲取名利。
上述種種,媒體已多有披露。從幾年前影響甚大的某大學教授博士論文嚴重抄襲事件,到某著名大學原法學院院長近10部法學著作主要靠剽竊和利用職務巧取豪奪,再到如今一些學校研究生論文答辯走過場、學位論文水份的越來越大,日漸暴露的問題已表明學術界也并非是塊"凈土"。
學術殿堂的被玷污,歸根到底,離不開對名利的無秩序追逐。一些人為此不惜丟棄自己的道德良心,置科學的道德規范與學風于不顧,實在令人扼腕。學術腐敗現象盡管不是學術界的主流,卻影響惡劣,如不及早引起重視并及時予以糾正,毒害的不僅是健康的學術氛圍與學術創新環境,甚至影響到一代或幾代人學術人格的構建,乃至于國家科教興國戰略能否保質保量的順利實現。
要遏制并消除學術腐敗,不少人包括一些正直有為的學者提出了許多建議并對此進行了思考,其關鍵的一點即在于重建學術規范。這里,有必要歸納并廓清一些觀點。其一,學術事業應是對真理的追求,但與學術事業作為謀生的手段并不矛盾,二者不應排斥而應是統一的。黨和政府為學術界提供的各種鼓勵政策、優厚條件亦可謂用心良苦,沒有人懷疑這些政策條件是推動學術的繁榮昌盛的巨大力量。其二,始終把鼓勵學術創新和促使學術新人的成長看作是學術規范所要確保的最根本的東西,離開這兩點,學術就要大打折扣。其三,道德是學術規范的底線,亦是學人做學問的底線。守不住這條底線,就失去做學問的資格,由此而引發的諸如抄襲剽竊等問題,不僅應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并予以堅決的排斥,更應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或制度的嚴厲懲罰。
在那次講座上,鐘敬文老人還有一段話,他說我們老一輩的人對學術規范看得比較重,聽到哪一位教授抄襲了別人的東西,我們的心里很不好受。老一輩學人如此,新一代學者當以此為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