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錐編增訂·175頁》(中華版第五冊第19頁)
27頁2行 關盼盼《燕子樓詩》,"關盼盼"當作"張仲素"。《白氏長慶集》卷一五《燕子樓三首》序:"司勛員外郎張仲素繢之訪予,因吟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詞甚婉麗。詰其由,為盼盼作也!钀劾D之新詠,感彭城舊游,因同其題,作三絕句。"
【錢批】遵改。本據《全唐詩》婦女門錄出,未究其本也。
《管錐編增訂·269頁》(中華版第五冊第24~25頁)
36頁2行、4行 萐脯,《藝文類聚》1693頁作"萐蒲"。萐甫,《白虎通》作"萐莆",又"其葉大於門扇",作"葉"不作"扇"。按《西征賦》:"野蒲變而成脯,苑鹿化以為馬。"注:《風俗通》曰:"秦相趙高指鹿為馬,束蒲為脯。"那末還是蒲和鹿,沒有脯和馬。《類聚》作"蒲",《白虎通》作"莆",都是一致的。《說文》作"萐莆,瑞草也",同。只有《論衡·是應》作"萐脯","言廚中自生肉脯,薄如萐形"。不知最早是如《論衡》作"脯"、《白虎通》等作"莆"、作"蒲"為後人所改,還是本來有作"脯"、作"莆"的兩說,不清楚。作"蒲"以代冰箱,也是瑞應。
【錢批】已將尊旨補入,請正之。
《管錐編增訂·281頁》(中華版第五冊第25~26頁)
39頁8行 此不當醫治,按《史記》作"此不當醫索隱……治法曰:後三日而當狂妄起行欲走……",不知"治"字當屬下抑屬上?
【錢批】瀧川《資言會注》謂"治"字當屬上,其言甚是。因下文并無"治法",僅言其必究耳。
《管錐編增訂·1002-3頁》(中華版第五冊第78頁)
104頁末行 皆與宋迪夢中神遇者,此句當有上文被涂抹,意似未完。又"夢中神遇"與宋迪關系,正文內未見。
【錢批】此條已全改,似有勝義,請正之。
《管錐編增訂·1036頁》(中華版第五冊第82頁)
108頁倒5行 歐陽修被讒,出知滁州,作《醉翁亭記》,自稱"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間",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似當加引號,"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間","不知……"去"人"字。
【錢批】此乃剪裁省文,與上文引柳文元詩同,故一氣引來,不別加引號,"人"字似不可去。
《管錐編增訂·1309頁》(中華版第五冊第100頁)
130頁倒4行 《堅觚五集》卷四《詩句短長》引《桐下閑談》記唐寅謂祝允明,詩有二言至十一言,各舉例句;祝曰:"四十九言始自何人?"唐問:"詩有四十九言耶?"祝答:"有!《新燕篇》末句云……""四十九言",點字數只有四十八字。
【錢批】是也。蓋原書有脫文,已補注明?煞裾垷R蓉同志查較好版本之《堅觚集》(不要《筆記小說大觀本》)是否也缺一字。如可補漏字,將弟增語刪卻,費神至感!
《管錐編增訂·1353頁》(中華版第五冊第103頁)
134頁倒4行 "氣"而曰"寫",即"氣韻"之省文。按《物色》:"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灼灼、依依似"圖貌",杲杲、瀌瀌似"寫氣"(氣候),喈喈、喓喓似"附聲",寫氣、圖貌、附聲,又是屬采,既隨物,又與心,情景交融而氣韻生動。故圖貌、附聲之為屬采,也是有氣韻的,不限于寫氣之為氣韻。此解不知符合原文否?
【錢批】"氣"字似不指氣候,"心"、"物"兩字似亦不能看作如此含理深微。然此處與拙文無關弘恉,即將"氣而曰寫,即氣韻之省文"兩句刪去,以省葛藤何如?
同上(中華版第五冊第104頁)
136頁5行 全祖望釋"繪事後素"為"繪事後於素",先有"素地"而後"加諸采"。按朱注:"繪事,繪畫之事也。後素,後於素也!犊脊び洝吩'繪畫之事後素功',謂先以粉地為質,而後施五采。"其說先于祖望。近人據古畫考辨,以為朱注非是。《正義》:"鄭曰:'繪,畫文也。凡繪畫,先布眾色,然後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錢批】此說似不合理,然鄙意初不在此,特借全語發策耳,非訂《論語》各注之是非也。)惠氏士奇《禮說》:'畫繪之事,代有師傳,秦廢之而漢明復古,所謂班間賦白,疏密有章,康成蓋目睹之。'必非臆說。按《考工記》言'畫繢雜五色',五色者五采,即青赤黃白黑,此注所云'眾采'也。《考工》云:'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是言布眾色之次。又云:'凡畫繢之事後素功。'鄭注:'素,白采也,後布之,為其易漬汙也。'惟不為眾采漬汙,乃可成文。禮、注與此注,義相足矣。素加而眾采以明。"
【錢批】全乃申宋絀漢,申朱(實為楊龜山說)絀鄭,原兩處言之甚明,故弟不復贅說。
《管錐編增訂·1465頁》(中華版第五冊第114頁)
151頁6行 "書有三體:……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1465頁作"行押書",是非以"押"為是?
【錢批】"狎"字似不誤,謂親狎而不端肅之書。
周振甫先生為《管錐編》(第一至四冊)陸續撰寫的審讀意見,共108條,約三萬言。另外在中華書局原古典文學編輯室1981年書稿檔案中,還保存有周先生為《管錐編增訂》撰寫的22條審讀意見。這里選擇其中的9條,置於全篇之末。
2000年11月整理畢,徐俊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