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向深山深處行——憶胡小石師
風骨凜凜一宗師——胡小石與南京大學
專請胡小石題字 眾名家力保"江蘇省國畫院"題署
胡小石書法
胡小石(1888一1962),名光煒,號情尹、夏廬,晚號沙公、子夏等。原籍浙江嘉興,生長在南京。畢業(yè)于兩江師范學堂。近代頗有影響的學者、詩人。屬于學院派的書法家,因為他差不多一生都在高等學府做教授,知識淵博,手眼俱高。1949年后任南京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南京博物院顧問、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主席。胡早年師碑學大師李瑞清、沈曾植,澀筆頓挫,古拙瘦勁。其書成熟時期主要特征:用筆以碑體的方筆為主,然能摒棄其師(李)筆筆顫抖之習氣,沉著、厚實、老硬,又加進了米芾的“刷字”法,故沉雄之中,又有豪邁之氣。結體布局,不拘一格。字的中宮緊收,但主筆畫能放則放,神縱、蕩漾,頗得小王、黃山谷與倪元璐書的神趣。書法初學顏真卿,寫得板滯。經(jīng)老師李瑞清指點,很快改學北碑,從《鄭文公碑》及《張黑女墓志》臨習最久。又寫《流沙墜簡》墨跡影印本,得漢代八分、章草及行草書真相,品格高古,不同時俗。此后廣收博取,歷代大家都有涉獵,尤其對米南宮“刷字”的痛快十分神往。但胡小石不習唐人書,以為其時大家結體雖佳,也只是齊整而已,不若前代書法之大氣并富有天趣。這或者與康有為的某些說法相似,但胡小石不是卑唐論者。 總起來說,胡小石成熟期書法的最大特點是,用筆以碑體的方筆為主,沉著、厚實、老硬,但又加進了米南宮的“刷字”法,故沉雄之中,又有豪邁之氣。結體布局,不拘一格。字的中宮緊收,但主筆畫能放則放,神縱、蕩漾,頗得小王與黃山谷書的神趣。這實際又是吸取了帖的優(yōu)勢,使他的碑體書法沒有死板呆滯之嫌。 胡小石對書史書論也頗有研究。
行書扇面·胡小石 書寫時間未詳.紙本.行書,凡14行,計51字.55×18.5厘米.高可可藏.
行書詩軸·胡小石 書寫時間未詳.紙本.行書,凡3行,計32字.142×40厘米.王一羽藏.
國學網(wǎng)站,版權專有;引用轉(zhuǎn)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