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添入收藏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文史學家胡小石

風骨凜凜一宗師——胡小石與南京大學

專請胡小石題字 眾名家力保"江蘇省國畫院"題署

且看前人如何教書?
《胡小石書風
 
 

 

 

 

 

 

獨向深山深處行——憶胡小石師
吳翠芬


  

  恩師胡小石先生是學術界的一代宗師,學問淵博,兼為文字學家、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他于古文字、聲韻、訓詁、群經、史籍、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書畫之學,以至辭賦、詩歌、詞曲、小說、戲劇,無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學、書學、楚辭、杜詩、文學史最為精到。面對這片學術海洋,我無法全面記述,只能從親身經歷中擷取幾樁印象最深的,宛如大海中的幾朵浪花,奉獻給大家。

  我是一九五二年全國院系調整后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的。回想起來真夠幸運,當時給我們開蒙授課的,多是全國知名教授,如中文系胡小石、陳中凡、方光燾、羅根澤、陳瘦竹,歷史系王繩祖、蔣孟引,外文系范存忠、商承祖、陳嘉,還有南京師院的唐圭璋、孫望等等。其中,最令我終生難忘的就是小石師,是他,以古典詩歌精深微妙的無比魅力震撼了我,啟迪了我這個懵懵懂懂的學子,對古典詩歌產生了濃厚興趣。一九五六年大學畢業后,我有幸成為老師門下的一名副博士研究生,在他的親切教誨下走上古典詩歌的教學與研究之路。

獨會靈均九死心的“楚辭專論”

  大學三年級時,小石師為我們開設了一門選修課——“楚辭專論”,我任課代表,常有機會與他接觸,向他討教。我當時懷著敬重、好奇、渴求的心情認真聆聽每一堂課。

  為時一年中小石師結合史學、經學、文學三方面講授楚辭,其中對《離騷》講解尤詳,幾乎花去大半時間。他以史學家的卓識、經學家的謹嚴、文學家的別具會心,給我們生動刻劃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心路歷程。聆聽他的點撥,猶如醍醐灌頂,領悟到很多從未知曉的道理與方法。老師講《招魂》,不僅根據《史記》屈原傳贊來糾正王逸以來認為是宋玉所作的錯誤看法,斷定為屈原所作,并從考古學角度列舉楚墓的大墓群新出土的精美絕倫文物加以印證,由此推知詩中所寫楚國貴族生活確有現實依據,并非虛飾夸張,不是過之而是不及。詩中所描繪的魂歸來后在生活上所享受的那種豪華侈靡、鋪張排比程度在人世間最高,只有像大領主身份的楚王才有資格享用,而像屈原這樣身份是擔承不起的。因此老師認為《招魂》主旨是屈原招楚懷王之魂,非楚國之魂,亦非自招。

  老師對“九歌”的研究,自出手眼,獨創新說。他否定胡適、陸侃如等主張“九歌”為屈原以前民間歌曲的說法,也否定“九歌”為楚人祀神之詩的說法。他認為“九歌”中的大部分詩篇是屈原個人的抒情詩,寫的是人神戀愛,寫人追求神或神追求人。如《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東君》、《山鬼》、《河伯》、《大司命》、《少司命》都是寫追求愛情遭致失敗的悲劇,這與《離騷》寫追求神女不成的愛情悲劇是一樣的。其實老師早在一九二一年于北京女子高等師范講楚辭時,即用人神戀愛的新說來解釋楚辭中的愛情描寫,他在七十多年前就把楚辭的研究工作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此功實不可沒。

  小石師對名物訓詁極為重視,他說讀楚辭必須懂得其中香草美人的比興象征含義,所謂“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他運用清代乾嘉學者的研究方法,結合自己早年學習生物學的深博學養,重調查,講實證,對詩中很多名物訓詁作出新的闡釋。為便于我們認知,往往隨手畫在黑板上,準確,形象,使人一目了然。例如講到車制,他便畫了多幅古代車形圖,正面、側面、俯視、局部的都有。講到宮室制度,他便依據《儀禮》推測面出墻院、門、庭、堂室的圖形,并將古代房屋結構一一剖示。明乎此,我們對《國殤》中敵我雙方兵車激戰的場面,《離騷》中駕飛龍遠逝,《東皇太乙》的祭祀,《湘夫人》的“筑室兮水中”都有了形象化的感知與理解。

  為使我們清晰了解屈原的遭際,老師特在黑板上繪出屈原的流放圖。下課后,他把此圖原稿給了我。我一直夾在楚辭書里,保存至今。這是一張練習本大小的白紙,上面用黑鉛筆畫了洞庭湖和周圍的水系,寫上地名,再以紅鉛筆畫出三次流放與東行的路線,最后以藍黑鋼筆標上醒目的“一放”、“再放”、“三放”、“東行”的字樣。如今悠悠歲月已把白紙浸染成黃色,周邊因變脆而破損。但留在紙上的那些暢美線條與遒勁文字,一點一畫都富有生命活力,歷歷照見出小石師對教育事業殫精竭慮、一絲不茍的寶貴精神。

  小石師更以詩人的慧眼會心對楚辭的詩美絕勝之處往復詠嘆,心馳神往。記得他講授《湘夫人》吟誦到“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時,竟忘情地贊嘆:“啊,這兩句太好了,好得無法形容。”從老師的贊嘆聲中,我們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文學最忌抽象的表現,貴乎用一種形象的語言。與其空說春景鮮明,不如說“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與其空說秋容慘澹,不如說“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他激情難抑,一連串背誦了很多由此詩句變化出的名篇佳句,如謝莊《月賦》的“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柳惲《搗衣詩》,以及一些唐詩、宋詞等精采篇章,將我們引入勝境。

  “楚辭專題”課為我們打開了一座由楚辭所營造成的輝煌無比的藝術殿堂,我們這些年輕學子無不為之驚詫,折服,久久留連忘返……小石師在給予我們強烈藝術感染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往我們年輕的心靈中注入一種為堅持理想、獻身祖國“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人格精神力量。這一點,直到我在以后幾十年的人生風雨征途上,才逐漸領悟到老師的苦心孤詣。銘記老師的教誨,我始終對《離騷》情有獨鐘,不僅熟讀,背誦,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一次次費時費力地向大學生講授全篇,要求他們明其幽奧,取其神髓。冥冥之中仿佛是出于一種對老師的緬懷與報答。

  “誰會靈均九死心?”(《十七夜樓對月》)小石師在他的詩中如此感喟、發問。“誰?”首先是他自己。他不僅對“靈均九死心”的內在藝術世界剖析得獨到、透辟,給人以深刻的藝術啟迪,他更以自己剛正不阿、光明磊落的一生,印證了他是一個真正理解屈原,并將其人格精神付諸實踐的人。

最后一次講座——專精獨擅的“杜詩學”

  除屈原以外,小石師最喜愛與崇敬的詩人就是杜甫。試看他在抗戰時期寫的詩歌,那激蕩在其中的哀民生之多艱、感時傷世、憤亂疾邪的思想感情,無不深受屈原與杜甫的影響。

  小石師稱贊杜甫是一位“詩國革命家”,作詩總是以求新為貴,他學習許多的古人,但同時又推翻他們。因為在杜甫看來,從來沒有一家不好,同時又沒有一家盡好。老師概括杜詩特點有三。一是用字上極重鍛煉工夫,特別是注重動詞的創造運用。二是內容上大大開拓了詩歌領域。杜以詩描寫時事,為詩之歷史化;以詩發抒議論,為詩之散文化。杜詩不愧為“詩史”稱號。至于老杜沖決舊藩籬,化賦為詩,文化挹注轉換,局度弘大,在詩史上獨辟一途,是前所沒有的。三是聲調上變化創新,用一調即變一調,力避前人走過的老路。

  早在一九二一年,小石師就給北京女子高等師范的學生講授杜詩。他的當時學生、今上海華東師大教授程俊英回憶說:“胡老師最喜歡杜甫,談起他的經歷及詩作,感情充沛,眉飛色舞。下課后,馮淑蘭(沅君)笑著說:‘胡老師可能受元稹‘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一語的影響吧。'我點點頭。”

  事實的確像程、馮二位教授所說,小石師對杜甫的摯愛是深厚而綿長的。距一九二一年整整四十年之后,在老師離開人世的前一年,也就是一九六一年五月,在南京大學紀念校慶舉辦的講座中,他以七十三歲高齡的抱病之身,走上講臺,滿懷激情地把自己最喜愛的詩人杜甫及其詩作精華《北征》與《羌村三首》介紹給廣大師生。老師一生南北主講席者達到五十三年之久,這次是他生前所作的最后一次講座,是他留給我們的最后一筆精神財富,彌足珍貴。講座的聽眾很多,除中文系師生外,還有外系師生,整個大教室內座無虛席。當時南大校長郭影秋、生物系名教授歐陽翥、南京師院名教授段熙仲等,都專誠來聽課,就坐在我的前一排,我見他們一直興味盎然,專注聆聽。

  小石師首先結合詩作的時代與區域,在黑板上畫出地圖,勾勒出杜甫由長安→奉先→白水→鹿阝州→長安→鳳翔→鹿阝州的行蹤,然后把《北征》與《羌村》作了比較,說:這兩首詩寫作時間緊相連接,《北征》稍后,要互相參看。在杜詩中,《北征》最長,《羌村》較短,從劇本說,《北征》是連臺本戲,《羌村》是折子戲。從演員說,前者是長靠戲,有套數;后者是短打戲,折子。以詩而言,長詩波瀾起伏,有張有弛,結構上未必段段精采,而是有些精采處,也有可以唬得過去的地方。而短詩則是集中、精煉、吸攝人心,精采處可使人易于感到,表現出來。《羌村三首》每首各從不同的角度著筆,每首都很精采。

  小石師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豐富的材料逐字逐句分析了二詩的思想與藝術成就。他講《北征》時,自謙是對這首大詩作一點“小箋”,一是小考證,小的修飾技術,具有特色者;二是杜為什么作此詩,主旨何在,提出已見。他以走路為喻,生動地說明唐代文學的發展趨勢。初唐文學是走在長門閭巷;盛唐文學是乘著高車駟馬在康莊大道上奔行,旁若無人,壯闊無前(如李、杜二公);中唐文學有的是在園亭中休息(大歷十才子),有的是爬山,走險峻羊腸小道(韓、孟、賈),有的是在大平原上兜圈子(元和諸公);晚唐文學是離開陸地走水路,舍車而乘舟了(小令、詞應運而生)。

  《北征》為杜詩中大篇之一,結合時事,加入議論,將詩與散文融合為一;波瀾壯闊,前所未見,且影響深遠,為后來古文運動家以“筆”代“文”者開其先聲。《北征》結構出于賦,既兼有眾長又獨抒已見,可謂古為今用。在風格上不近于國風而近于小雅。含有小雅的怨悱,但表現得隱微,難以看出,因為作者受到“溫柔敦厚”詩教的影響。

  對詩中的警策處,老師一一點評闡發。例如“旌旗晚明滅”不言日,只描寫旌旗,而斜暉與晚風都依稀可見。“我仆猶木末”,人非猿猱,怎能行于樹杪?原來詩人寫景,往往只取片時的感覺印象,不加任何說明,此是一種手法,乍看似無理,而奇句卻由此而生。詩要通,又要不通,要不通之通。詩的好處就在于此,如果全寫道,就索然無味了。“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天吳短褐,正以兩者不倫而相聚為奇。如《水滸傳》:“拳頭腳尖一齊下,打得大王叫救人。”以大王之威而呼救,其妙也在不倫。古人多有這種手法。詩中“瘦妻”,本是前年“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詩中人。今寫其瘦,正見安祿山亂事之慘酷,反映直至婦女顏面上。人生一枝一葉,無不與時代社會息息相關,等等。

  篇末“凄涼大同殿,寂寞白獸闥”二句,自宋以來注家皆未注意,也未得其解。老師據史料進行分析,精辟指出:此為一篇主旨所在。原來杜甫早于靈武擅立、成都內禪之日,已預見玄、肅將來父子關系必至惡化,因此不待南苑草深,秋梧葉落,便開始感嘆上皇暮境有悲涼之感。詩用意深微曲折。

  老師又舉杜甫《奉先詠懷》與《寫懷》二詩作比較,見出中晚歲思想的極大質變。杜歷事既久,閱事轉深,有鑒于玄、肅宮廷骨肉政爭之酷烈,悟出禮為忠信之薄,孝慈生于六親之不和。因此舉出平日所受諸儒家之信條,及認為所以維系封建統治之綱常名教,全部付之粉碎虛空。此對杜甫思想內涵剖析得切中肯綮。

  小石師對《羌村》了作了精采評析。他說《羌村三首》小詩所寫情景,多可初《北征》中所未及道者,篇幅雖小,而天寶末年之大亂,人民所受之痛苦,皆反映于字句中,并非僅為詩人自己的發憤抒懷。

  前輩詩人在技術上有一控制世間萬象的武器,就是動詞。動詞的選擇與烹煉,須求其生動,深刻,新穎而又經濟,可謂煞費苦心。如詩中“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的“怪”用得好,因兵荒馬亂,妻子以為丈夫已死了,疑怪丈夫還活著,故用“怪”字。如用“喜”字反而膚淺了。“定一作“走”,后者不通,因為夫妻之情,不會見丈夫“怪”而“走”開的,必然是用“定”字。

  小石師就詩中“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二句引發開來說,看來這像是大白話,字面上什么也沒有,清湯白水,其實它是極經濟的,煉而又煉的。正如我們搞基建,打地基很花錢,大家看不到,看到的則是地面上的東西。講到“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欠郗”時,他贊嘆說:這二句好得很。一是表明哭聲來得突然,來不及由門而入。二是門久不開,雀兒滿門,不便行走。三是唐代墻頭很短,鄰舍多團集,故言滿。但言“滿墻頭”,不更詳說,以急迫之筆寫出,與當時情景正相應。就在我們看不出有詩的地方,他卻能探其微妙,開掘出深長濃郁的詩味來,這正是小石師詩學的專精獨擅之處。

  結合《羌村》所寫的“酒。小石師從科學史上將我國酒的歷史變化作了生動的考證與論述。原來酒有兩種,一是淡酒,一是燒酒。元代以前,中國只有淡酒,叫做“醴酒”,等于今天的酒釀。它又分清、濁,濾去滓的謂“清”,有滓的謂“濁”。這類酒可以多飲,因此“千盅”、“百觚”、“斗酒”的記載屢見不鮮。燒酒最初發源于阿拉伯,由蒙古人傳入中國內地,從元代開始,中國內地人才飲用燒酒。此酒是“蒸熬取露”,用蒸餾法制成,味甘辣,不能像淡酒那樣多飲。

  小石師說讀詩需要細心觀察、比較,了解作者的習慣、性格,以推知其為人。他舉例說,杜甫對待動物的感情不一樣,厭惡雞、蟲,喜愛鷹、馬。鷹和馬是神駿的動物,由此可知杜甫是“神駿者”而非“酸丁”。他談到唐宋人有一不同處,即宋人喜老,并以此命名,如商老、渭老、鉉翁、了翁之類,其中少時即如此,由此可見宋朝的不振。唐人喜歡年輕,反映出國力的強大。老師說他一向喜歡唐人,不喜歡宋人。

  小石師對杜詩含英咀華,深得其中三味,多發前人所未發。他講起課來,縱橫開闔,觸類旁通,既放得開又收得攏,既有文學家的激情想象,又有科學家的冷靜嚴謹。他不論談什么問題,哪怕是一個看來枯燥的考據,都能引人入勝。那次講座真是滿堂生輝。他自始至終抓住聽眾的心,與之交流,共鳴,與之一道去感受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脈搏跳動。

  那天發生的一樁趣事至今猶在眼前。

  小石師是海內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講究用筆、結體、布白,有血有肉有感情,一點一畫都具有破空殺紙的強勁彈力。大家對他的書法非常珍愛,一邊聽一邊欣賞。當板書需要更換時,有位同學上前幫忙去擦黑板——突然,聽眾中響起一片“不”的反對聲,一時間那位同學手持板擦不知所措,后來還是忍痛擦去了一小片。小石師見此情景,不禁啞然失笑。

  小石師講畢,領受這次難得的高層次藝術洗禮的聽眾,仍然端坐未動,一個個沉浸在詩美的回味之中。這時,郭校長走到臺前,作了簡短發言。他說胡老的詩學造詣如此精深,就在于他書讀得多,學問做得好,知識淵博,生活體驗豐富深刻。他要求在座師生都要向胡老學習,努力攀登科學知識的高峰。

  講座結束之后,我特地寫了一篇專題報道,題為《胡小石談欣賞古詩》,刊載在《光明日報》上。

學子的好導師藝人的好知音

  小石師是一位傳道、授業、解惑的好導師。他為我們研究生親自講授多門課程,都是他多年研究的心血成果。其中有《說文部首》,他不同于一般學者簡單地將《說文》看成是一部字書,而是強調文字、聲音的統一。他強調《說文》是一部聲書,講課時始終貫穿“以聲求義”這一原則。講《甲骨文例》課,他以客觀的態度,從許多例句的分析排比和詞匯在句中的地位,來說明詞匯的性質,對甲骨文字的詮釋多所發現。《甲骨文例》早于一九二四年寫成,在甲骨文語法的研究上,有先導之功。這一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力地糾正了當時一些人以武斷想像來解釋甲骨文的錯誤。此外還給我們講過《考工記》中的專題以及“楚辭”等課。記得有次在講《湘君》、《湘夫人》時,老師順帶說了這么一句:從二詩內容的分析比較看來,也不排除有可能是寫同性戀的。當時,我聽了這話,大為震驚不安。小石師雖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但思想活躍,性格開朗,接受新事物快,各種各樣的新書都讀得很多。他這一看法顯然是受到西方文化人類學著作的啟發。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他的這種說法是極其大膽又冒風險的,若張揚出去,弄不好就會被扣上“資產階級腐朽觀點”大帽子的。

  小石師從沒有門戶之見,總是鼓勵我們“轉益多師”。他特地請來南京圖書館研究員陳方恪(系陳三立先生第七子)為我們講《目錄學》課,陳先生是近代有名的詩人、才子、學識淵博,對晚清文壇的掌故軼事了如指掌。他的課堂上,我們獲得很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活的文史知識。為了給我們打好扎實的史學基礎,老師專程派我們去上海華東師大歷史系跟束世教授進修古代史,為時一個學期。

  老師一貫誨人不倦,平時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熱情關懷。學生遇有問題向他討教時,他總是非常高興,喜歡用明快、生動的語言來撥開迷障,讓你豁然開朗,每次都會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記得有一次,我問他有關古詩的格律問題,他解答完后,又補充告訴我“格”與“律”的不同。他幽默地說:“格可變,律不可動。就好比每人驗上都有兩眼一鼻一口,這是不變的律。但每人的眼口鼻都有長短、高低、大小之分,這是可變的格。”聽了這一妙喻,我頓時感到昭昭然,至今仍牢記不忘。還有一次,我問他關于漢賦的問題,其中我談到漢賦字匯難認,有點可怕。他聽后笑著說:“別怕,別怕。漢賦字匯像惡花臉一樣,看起來可怕,其實是紙老虎,你可以用同聲來推求,這樣就能解釋開了。”聽他說這話,我想起老師在教我們楚辭及其他課時,常常運用清代樸學家“聲有不通以義求之,義有不通以聲求之”的方法來解決書中的疑難問題,便照搬這個方法去試讀漢賦,果然字匯就不那么可怕了。

  我們做他的研究生特別值得慶幸的是,小石師給我們傳授知識是沒有“課堂”界限的。一遇有機會,他就興致勃勃地帶我們去接觸外面的精彩世界。方式多樣,不拘一格,或是看戲曲演出,或是去踏訪古跡(秦淮河一帶歷史蹤跡、六朝石刻等,或是邀我們去城南城北一些老字號的菜館,一邊品嘗傳統佳肴,一邊談今論古……就這樣,使我們在賞玩活動中得到點撥,不斷地開拓了知識領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藝術素養。小石師對我們的這種親切關懷與培養,當時曾引起我們專業以外的研究生們羨慕不已。

  小石師一生酷愛昆曲。當時中央正積極貫徹民族戲曲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一九五六年在北京滿城爭說昆曲《十五貫》,因為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記得老師對此非常興奮,特地帶我們去看昆曲《游園驚夢》,對省蘇昆劇團新秀張繼青的技藝、唱腔極為贊賞,并為我們細加評說。他曾多次向我們述說昆曲界的悲慘往事:抗戰前蘇昆劇班來寧演出,賣座有時不到一成。他每場必往,并與黃侃先生合買數十張戲票,邀學生一道去看。然杯水車薪,無濟無事,劇班演畢,幾乎無錢買車票回蘇州。抗戰期間,劇班更加潦倒,傅字輩藝人有的甚至因凍餓而死于街頭。……老師說到當前,臉上煥發出光采;如今南昆北昆都重新獲得生命。南昆傅字輩藝人都歸回本行,登場演出,并培育后進,世字輩與繼字輩的優秀者接踵而起。老師為此特別欣喜,逢人便稱道。南昆藝人很敬愛小石師,稱他是昆劇的“保護人”。

  在老師的薰陶下,我對昆曲也產生了興趣,當文史館鄔鎧老曲師來校開設昆曲課時,我每課必到,學會了一些昆劇名著的唱段,懂得了一些昆曲的音律與劇種特點,欣賞水平也得以提高。

  除昆曲外,小石師對其他劇種與演員,也積極扶植,熱情關懷,常常帶我們去觀摩。他曾帶我們聽蘇州評彈,對當時的評彈新秀楊乃珍贊不絕口,提攜有加。漢劇名角陳伯華來寧演出《宇宙鋒》,他邀我們前去觀看,使我們大開眼界。觀后,老師寫詩贊之:“宛轉歌喉一串新,漢濱如見弄珠人。乍逢趙女來秦殿,何減梅家有洛神。嫠面凄涼傳古恨,批鱗慷慨奮微身。繁燈急管移情地,莫向遺編問假真。”將“趙女”(陳伯華)、“梅家”(梅蘭芳)相提并論,足見他對陳伯華才藝的傾倒之情。京劇著名武生張桂軒,年八十六猶登臺飾演趙云斬五將。張老尤擅演“翠屏山”中之拼命三郎石秀,持重數十斤的真鋼刀登臺,運轉如飛,令人驚嘆。老師對其甚為欽佩,我們也隨之欣賞了這位老前輩的精彩表演。老師寫兩首《贈張桂軒》詩,其中一首曰:

薄海同歡春色回,孤花憔悴也重開。
翠屏千尺松林路,燈影刀光見汝來。

  四十年后的今天,展讀此詩,張老飾演石秀的英武雄姿猶宛然在目,小石師詩筆點睛的超軼才情,更令人拍案叫絕。

  這里,我特別要提一下小石師與藝人董娘之間的珍貴友誼。據老師的高足、原南京博物院院長曾昭憶述,董娘(蓮枝)抗戰前在南京唱梨花大鼓,聲音高絕,尤善“聞鈴”、“悲秋”諸曲,師篤好之,每登場必往。曾賦絕句曰:

四座無聲弦語微,酒痕護夢駐春衣;
年年花落聽歌夜,雨歇燈殘不肯歸。

  抗日戰爭爆發,董流徙于政治、重慶,仍以演藝為生,師于顛沛流離之中,亦時往聽之,曾賦五絕曰:

聽汝秦淮碧,聽汝漢水秋,
聽汝巴山雨,四座盡白頭。

  又曾與友朋在重慶同聽董歌,賦三絕句曰:

巴蜀誰言是比鄰,江樓邂逅乍眉伸;
君看急鼓凄弦里,盡是亡家破國人。

木閣秦淮燈萬里,董娘秋老唱聞玲;
郎當此日同為客,夜雨千山忍淚聽。

望江峽里思江令,念孔橋西遇柳生;
桑海微歌莫辭遠,曲中猶有太平聲。

  師于藝人,愛之重之,視若門生、友朋,與當時之徵歌品色者截然不同,故董亦視師如前輩。一九三九年,師居重慶,慈母去世,師扶櫬葬于重慶南岸。董所居距葬地不遠,時盛暑,知師將過,與其夫陳君于路旁張蓋設茶水以待。師甚感之,云:飲此一杯水,勝于富家珍饈百味萬倍也。

  我從小石師現存的詩作中檢尋,他為董娘所賦之詩有八首之多,首首精彩動人,皆是由肺腑中流瀉出的真情心語,飽含著對董娘才藝的愛重、對祖國民族興亡命運的深深憂慮。除上述五首外,現將另三首也一并抄錄如下:

解唱《霖鈴》是董娘,流人一聽鬢如霜。
無端今夕沙頭月,又逐歌聲入夜郎。

《聞董蓮枝赴金城江》

弦急燈殘夢影微,《淋鈴》聽罷淚沾衣。
天涯猶是秦淮月,留照歌人緩緩歸。

《四月十六夜,昆明遇董娘,為吾唱〈聞鈴〉也》

  直到小石師晚年,一次偶過秦淮舊樓,觸景傷懷,又寫下最后一首憶董詩:

小鼓雙鏵夙定場,烽煙飄泊向蠻荒。
淋鈴一曲腸堪斷,何處天涯問董娘?

  “何處天涯問董娘?”這一絕唱永遠給后人留下了不盡的懷想與惆悵。董娘不過是舊社會一名地位低賤的藝人,而身為名教授名學者的小石師對其藝技、人品如此珍愛、尊重,與她結為莫逆之交,幾十年來不斷為她賦詩,僅此一端,已足可揭示小石師人格的高尚,感情的率真。

吾生譬行文安問淡與絢

  小石師曾在《即事次韻》一詩中寫道:“吾生譬行文,安問淡與絢。”言為心聲,詩如其人。他一生澹泊名利,為人正直峻潔。在解放前目睹外患日深,生民涂炭,對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深為痛恨,曾公開拒任中央大學校長,并與學生一道游行請愿,險遭不測。解放后日月重光,老師備受黨和政府的敬重,在政治、文教各領域都擔當重任。他老而彌堅,志在千里,誓以其畢生貢獻給祖國人民。綜觀老師的一生,不正像是一篇寫得既平淡又絢爛、自然而瑰偉的好文章嗎。

  小石師一生在學術上有自己的執著追求,用他的話說是“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來,而能發展古人;后不同于來者,向來者去,而能啟迪來者。”這話可以概括他一生治學作文的宗旨。作為一代宗師的小石師,其畢生治學的最大特點即在于獨出手眼,有自己的真知灼見,決不俯仰隨人,亦步亦趨。正像他在《中國文學史講稿》中所說:“凡是真正特立杰出之人物,決不屑走人家已走過之舊路。”也正像他在一首題為《兵麓山中》詩中所寫:

獨向深山深處行,道人擁帚笑相迎。
清絲流管渾拋卻,來聽山中掃葉聲。

  我很喜愛這一首詩。乍看上去,它是寫詩人獨行深山深處即興而生的一種感受體驗,細細品味,此詩是老師對人生,對治學作文的獨特感悟與追求。他不屑去蹈襲人們走過的平坦舊路,偏向人跡罕至的深山深處去獨辟蹊徑,去尋求新的發現。在他看來,深山深處擁帚道人的“掃葉聲”竟比塵世間的“清絲流管”音樂更加美妙動聽。這是一種何等特立杰出的新境界,小石師畢其一生執意追求的正是這種新境界。

  小石師曾說:學有造詣的人應兼具“儒林”、“文苑”之所長,既能搞研究,也要懂創作,在知識領域內,要達到既深且廣。他自己正是如此。對于古典詩詞,他不但致力研究,而且付之實踐,成為一位著名詩人。他一生所寫詩詞甚多,惜在十年浩劫中毀沒殆半,后經吳白匋教授多方搜輯,始匯集為《愿夏廬詩詞鈔》計有詩二百五十一首,詞十九闋,約存全貌之半,令人痛惜至極。小石師早年拜陳三立先生受詩學,由專習唐人七絕入手,而后兼習各體。因此老師生平講詩學,最長于剖析唐人七絕,曾著有《唐人七絕詩論》。他所作絕句,指趣神妙,風調雋美,直追中晚唐。陳三立先生贊其詩:“仰追劉賓客(禹錫),為七百年來罕見。”今人錢仲聯教授主編的《近代詩鈔》錄入小石師詩作達八十多首,稱其風格獨特,“玄思想,百鍛千煉”,足見老師詩作在近代詩壇上的地位。

  值此小石師冥誕一百一十周年之際,讓我借用曾昭先生所寫小石師墓志銘的兩句結語,來表達我這個晚期弟子對先師的誠摯悼念之情:

千秋萬歲,發潛德之幽光;
秋菊春蘭,寄哀思于泉糧。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日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洪县| 吕梁市| 林周县| 荥经县| 教育| 盐城市| 伊宁县| 宁河县| 安塞县| 循化| 莱州市| 灌云县| 哈密市| 绥化市| 黄陵县| 斗六市| 恩平市| 田东县| 乌拉特前旗| 江门市| 屏山县| 新乡市| 井冈山市| 华蓥市| 昌黎县| 嘉祥县| 农安县| 略阳县| 如东县| 工布江达县| 徐水县| 建水县| 莆田市| 澄城县| 静安区| 土默特左旗| 页游| 松江区| 宁夏| 镇江市|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