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868-1940)號孑民,紹興人,清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1917年起,任北大校長十年有半。于楹聯一道,有精辟見解
當時教學設對課。蔡元培說:“對課與現在的造句法相近……先生出上聯,學生想出下聯來。不但名詞要對名詞,靜詞要對靜詞,動詞要對動詞;而且,每一種詞里面,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這一種功課,不但是作文的開始,也是作詩的基礎。”蔡氏嘗有贈劉復教授詩,其中一聯云:“賞音莫泥(去聲)驪黃馬;佐斗寧參內外蛇。”上比用的是九方皋相馬的故事,相馬只看看長像,聽聽聲音,不必拘泥它的毛色是黃是黑(驪———純黑色)。下比用《左傳》“內蛇與外蛇斗于鄭南門”的典故,并化用了“佐斗者傷”的成語(佐———幫助)。典雅工切,不落俗套。當年蔡氏辦學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則,為近代新思想啟蒙先驅,“五四”后,蒿目時艱,卻又遁身出國,此聯可為生平寫照。
蔡氏一生所作聯語甚多,大多平易渾成,不用僻典,切人貼事。楊昌濟先生生前在北大教倫理學,與蔡氏私交甚篤,1920年楊逝世,蔡挽以聯云:“言有物,行有倫,論人格可稱君子;學不厭,誨不倦,惜本校失此良師。”知人論世,言簡意賅,無一浮詞。大處著墨,雅俗共賞。蔡氏于辛亥革命后,曾一度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與湖南湘陰范源濂(1876—1927)共事,范任教育部次長,后接任總長。范逝世,蔡氏挽以聯云:“教育專家,猶憶十六年前推誠共事;科學先進,豈惟數百社友痛惜斯人。”按:范氏曾任1915年成立于美國的中國科學社董事,做了大量普及科學的工作。該社所辦《科學》、《科學畫報》、《科學季刊》,在學界影響甚大,故下聯及之。
蔡氏挽魯迅聯云:“著述最謹嚴,非徒中國小說史;遺言太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蔡掌北大時,曾聘魯迅講中國小說史與文藝理論。又魯迅曾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全聯寥寥數語,從學術著眼,提綱挈領,以簡馭繁,針對性極強,可見作者膽識。又挽新詩人徐志摩云:“談論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坐臥也可死,死于飛機偶然耳,不必視為畏途。”蔡氏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提出以美學代替宗教,第一個倡導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他用自己的創作實踐,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聯語亦直白可愛。又挽孫中山先生聯云:“是中國自由神,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愿吾儕后死者,齊心協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蔡氏為同盟會員,追隨孫中山革命,孫逝世,有多少話要講,上聯用:“自由神”三字謚先生,下聯以一二件未竟功勖來者,樸實無華,通俗流暢,少許勝多許。顏之推曾引沈約的話說:“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蔡氏聯作,庶乎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