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熊十力

熊十力

姓名:原名繼智、升恒、定中,號子真、逸翁,漆園老人
生卒:1885年2月18日—1968年5月23日
時代:民國
籍貫:湖北省黃岡(今團風)縣上巴河張家灣人
簡評:著名哲學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學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原名繼智、升恒、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漢族。清光緒十一年農歷正月初四日(1885年2月18日)出生,湖北省黃岡(今團風)縣上巴河張家灣人。

生平簡介    

  熊十力自幼即與眾不同,獨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令其父兄詫異不已。十六七歲時,他即四處游學,當他最先讀到陳白沙的“禽獸說”時,忽起神解,“頓悟血氣之軀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并從中領悟到人生之意義與價值。絕非是趨利避害、去苦就樂等外在滿足,而在領悟人生之意義與價值,體識至大至剛之“真我”,以合于天地萬物之理。這一覺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學方向。

  熊十力14歲從軍,辛亥革命時期,熊十力痛感清王朝政治腐朽,民族危機深重,常以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一語置諸座右而自警。在博覽群書的過程中,他深迷于“格致啟蒙”之類著作,而視六經諸子為圭臬。且深受明清之際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大哲之著作以及清末嚴幾道、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志士之論著的影響,而“慨然有革命之志”,決心為反清而奔走呼號。

  1902年,熊氏為策動軍隊而投湖北新軍第三十一標當兵,白天操練,夜間讀書,并向報館投稿,倡導革新現實,救亡圖存。此間,他逐漸認識了宋教仁、呂大森、劉靜庵、張難先等革命志士,并在1904年共同創建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秘密宣講革命思想,倡導反帝反清,救國救民。1906年,熊十力加入日知會,并組織黃岡軍學界講習社,聯絡各方志士,為發動起義作準備,后因事泄而遭清廷通緝,他只好潛歸鄉里教書。1911年,他參加了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并任湖北督軍府參謀。辛亥革命失敗后,他又追隨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但由于軍閥政客的排擠,孫中山后來被迫離開軍政府,護法運動亦宣告失敗,這給熊十力以很大打擊。他目睹“黨人竟權爭利,革命終無善果”,內心非常痛苦,常常“獨自登高,蒼茫望天,淚盈盈雨下”。他根據自己的所歷所見,總結出:禍亂之起因皆在于軍閥官僚之貪淫侈糜。卑屈茍且,以及國民之昏然無知。于是,他下決心走出政治,“專力于學術,導人群之正見”。他認為救國之根本似乎并不在于革命,而在于學術興盛,“于是始悟我生來一大事,實有政治革命之外者,痛悔以往隨俗浮沉無真志,誓絕世緣,而為求己之學”(《十力語要》)。從此以后,熊十力遂決然脫離政界,專心于“求己之學”,以增進國民的道德為己任。這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其后,熊十力先后在武昌文華大學、天津南開中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任教。從1918年到1932年,熊十力的思想經歷兩個關鍵的轉變:一是完成了其學術修養上的提高和哲學思維上的訓練。在這一階段,熊十力不僅閱讀了佛家的諸多理論著作,對佛教理論有了系統的了解,而且在邏輯思維語言表達治學理念等方面逐步得到完善;二是完成了由對法相唯識學的服膺到宗于儒學傳統的轉變。此一轉變是熊十力內心的自覺,是熊十力生命性格的必然。

  熊十力是個性情中人,喜歡結交學術界的朋友,并善于從周圍人的思想中汲取營養。在早期,他幾乎與國內所有的哲學大師都有交往,對其影響較深的有梁漱溟、馬一浮、林宰平等。梁漱溟不僅為熊十力開啟了學術研究的客觀條件,也對其思想有很重要的影響。他早期對熊十力觀點的批評,以及熊十力思想成熟后與其的學術切磋,都對完善熊十力的思想有莫大的幫助。對熊十力影響較大的另一位思想家當屬馬一浮。熊十力于1927年到杭州養病,將新唯識論講義寄給馬一浮。不久,生性孤傲不輕易見客的馬一浮主動來拜訪熊十力,并為新唯識論題簽并作序。爾后的二十年中,熊十力、梁漱溟和馬一浮三人的交往成為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三人的學術風格各有特點而又各放異彩。徐復觀先生曾評價說: “熊先生規模宏大,馬先生義理精純,梁先生踐履篤實。”

  另外,林宰平、錢穆、湯用彤、蒙文通與熊十力交往也頗多。熊十力曾說:“余與宰平及梁漱溟同寓舊京,無有睽三日不相晤者。每晤,宰平輒詰難橫生,余亦縱橫酬對,時或嘯聲出戶外。……余與宰平交最篤。知宰平者,宜無過于余;知余者,宜無過于宰平。”錢穆在回憶當年與熊十力交往時講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和南京,錢穆、湯用彤、蒙文通、熊十力等人經常相聚。蒙文通與熊十力經常打嘴巴官司,駁難《新唯識論》,從佛學到宋明理學,兩人爭得不可開交。湯用彤總在一旁觀戰,錢穆則從中緩沖。不難看出,一個哲學家思想家總逃不出他所處的時代,而熊十力充分利用了各種條件,將自己的原始氣、野人氣充實成一個光輝的生命,成為一代大家。

  抗日戰爭爆發后,熊十力并沒有隨北大南遷昆明,而是先回原籍黃岡,繼則避難四川,任教于馬一浮主持的樂山復性書院,講授宋明理學。此時的熊十力,雖身處后方,卻痛感外侮日迫,族類益危,常因想起淪陷區同胞之苦辱而禁不住失聲痛哭。為此,他撰寫了《中國歷史講話》一書,大講漢、滿、蒙、回、藏五族同源,意在為各民族團結一心、共同抗日提供理論與歷史依據。

  1943年,他接到北大校長蔣夢麟聘他為文學院教授的聘書,并被特準可暫時不到校上課。此間,因與馬一浮先生學術見解不合而移居梁漱溟在重慶北碚的勉仁書院。值此民族危亡之秋,熊十力將其滿腔真情都傾注在中華文化的存亡絕續之上。

  1948年,國共戰事日激,國民黨節節敗退。是年秋天,熊十力移住廣州郊外化龍鄉黃民庸家。全國解放前夕,熊氏曾彷徨不安,他本意很想回北大或老家湖北的武漢大學,專心治學,但又心存疑慮,曾動念去印度或港臺。但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共產黨并沒有忘記他這位時賢大哲。

  1949年10月在廣州解放之后第十天,他的老朋友董必武、郭沫若即聯名電邀熊先生北上,共商國事,并同時關照沿途各級政府,熱情接待,妥善安排。次年3月,熊十力抵京,政務院秘書長齊燕銘到車站迎接。追往思昔,想起1937年“七·七”事變后扒煤車逃離北平而路遇暴雨,渾身濕透的凄景,熊十力真是百感交集,思緒翻滾。他由此確信: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祖國任人宰割的歷史從此將一去不復返!全國解放后,熊十力以“特別邀請人士”身份參加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后被選為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委員。

  然而,在狂飚數起的中國當代社會中,和絕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一樣,熊十力亦不可能完全置身世外,埋頭書齋。文革中他的著作被當作“反動復古主義”而遭到批評,先前的老友和學生也多數被打倒、批判,其余的也岌岌自危。在左傾之風愈刮愈烈的日子里,熊十力愈來愈感到孤獨和迷茫。他明顯地衰老了,目光不再如以前那般炯炯有神,談吐不再像以前那般瀟灑自如,情緒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熱烈激昂了,他常獨自一人端坐桌邊,面前放上一疊白紙,手中握枝禿筆,神情專注,似有萬千心事訴諸筆端,卻又無從下筆,只是呆坐良久。唯與古圣先賢如孔子、王陽明、王船山等心會神交,稍可慰藉。他對“左”的一套極為反感,卻又無可奈何。在萬般悲苦中,他曾作一聯寄友人:“衰年心事如雪窖,姜齋千載是同參。”足可表達其晚年心境之凄涼!

  左傾之風愈演愈烈,批斗運動亦步步升級,隨之而來的就是那場文化浩劫。1966年夏,當熊十力在《人民日報》上看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一文時,傷感至極,他痛徹地感到:不但他的書無法再寫下去,更悲慘的是,連同他所承繼的國學亦將瀕于絕滅,國家民族將陷入苦難的深淵。家被抄了,人被批斗,人妖顛倒,是非不分,天昏地暗,萬物蕭殺。處此艱厄之境,他的精神再也無法承受而漸至錯亂。他不斷地給中央領導人寫信,硬讓家人寄出去,還經常寫很多小紙條,甚至在褲子上,襪子上都寫著對“文革”的抗議。他常常穿著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長衫,扣子全無,腰間胡亂地扎一根麻繩,獨自一人到街上或公園去,跌跌撞撞,雙淚長流,口中念念有詞“中國文化亡了!”“中國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皆自危,沒有人來理會他,也許人們根本沒有聽見。于是,這位曠世奇哲和千千萬萬的文化人一樣,被淹沒在一個踐踏文化的所謂“文化大革命”的濁流之中。1968年5月23日,熊十力因患肺炎而心力衰竭,在上海虹口醫院病逝,享年84歲。

  熊十力先生一生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其學說影響深遠,在哲學界自成一體,“熊學”研究者也遍及全國和海外,《大英百科全書》稱“熊十力與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杰出人物”。熊十力面對西學的沖擊,在儒學價值系統崩壞的時代,重建儒學,是新儒家的實際開山人物。熊十力的三大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在20世紀后半葉香港、臺灣、東南亞地區的新儒家風潮中起到領導作用。熊十力及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和張君勱、梁漱溟、馮友蘭、方東美被稱為當代“新儒學八大家”。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松溪县| 方正县| 桐庐县| 瑞昌市| 台湾省| 环江| 福泉市| 竹北市| 安阳县| 浏阳市| 镇江市| 阿拉善盟| 延川县| 那坡县| 历史| 马公市| 涞水县| 崇明县| 德阳市| 井陉县| 长岭县| 文水县| 曲周县| 平陆县| 澄城县| 聂拉木县| 外汇| 洪雅县| 东平县| 元氏县| 冕宁县| 鄂尔多斯市| 敦化市| 金沙县| 唐山市| 建水县| 辽阳市| 象州县| 丹东市| 乾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