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樾
字號:字蔭甫,號曲園
生卒: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
時代:晚清
籍貫:浙江德清
簡評:經學家、教育家
三、人物年表
1821年(清道光元年)1歲
十二月初二日(1821年12月25日)生于浙江省德清縣東門外烏巾山之陽的南埭村之鵲喜樓。
1824年(清道光四年)4歲
因鄉居不能讀書,隨母親移居到仁和縣臨平鎮史家埭,依外家生活,賃屋而居。
1826年(清道光六年)6歲
母親姚太夫人口授《論語》、《孟子》、《大學》、《中庸》,9歲時學完“四書”。
1827年(清道光七年)7歲
與舅舅姚平泉的女兒姚文玉訂婚。
1830年(清道光十年)10歲
開始在孫文靖公近族之硯貽樓跟隨戴貽仲先生(祖母戴太夫人的侄孫)讀書,前后共5年。
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5歲
春天,父親在常州汪君樵家任私塾老師,俞樾隨父讀書,始粗通經文大義。在此時作第一首正式詩歌《蘭陵菊花歌》。
冬天隨父還臨平鎮,由史家埭遷于馬家弄,賃孫氏屋而居。端木國瑚為此屋題名為“印雪軒”,其父的文集即以此為名。
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16歲
童子試及第,入縣學讀書。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17歲
赴杭州應鄉試,中副榜第十二名。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19歲
至湖州應恩科鄉試未中。
十月初八日與舅氏之女表姐姚文玉結婚。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20歲
這年鄉試因病未去,病中讀《日知錄》自遣,作《日知錄小箋》一卷,后來收錄到《曲園雜纂》中。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21歲
臨平鎮人沈蘭舫兄弟從其讀書,先生初為人師。
秋天聽說海上有警,舉家遷至德清故居避難。有《聞戒篇》四章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22歲
春天到武林蔡氏家館任教,年入四萬錢;
九月長子紹萊出生。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23歲
八月兄長俞林中舉,十月先生到玉山縣(今屬江西省)汪春生知縣署中代兄授館。
十二月營葬祖父南莊公丁德清縣東門外的烏巾山之陽。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24歲
八月赴杭州參加甲辰恩科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
同年往返途中尋幽訪勝,賦詩頗多。在這里與孫蓮叔和孫蓮府兄弟二人情誼甚篤。孫蓮叔曾為先生刊刻授館文鈔兩卷、詩鈔四卷,后收入《俞樓雜纂》,輯為佚文佚詩各一卷。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 25歲
正月與兄長俞林一起到京城應禮部會試,不中。南歸途中暢游沿途名勝古跡,如明孝宗皇帝張皇后崇真宮、柳下惠墓等。秋天又回到新安縣汪村設館教書。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 26歲
正月,父親病逝,秋天守制未能赴試。
三月十四日次男祖仁出生。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 27歲
依舊在新安汪村授館,家事由姚夫人操持,母親由兄長侍養。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 28歲
依舊在新安授館,兄長游廣西鄭祖琛巡撫幕。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 29歲
仍館于新安汪村。次女繡孫出生。
夏天江浙兩省大水災,物價騰貴,人民流離失所。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 30歲
春天與兄長一起到京城赴試,途中有覆舟之險。榜發成新科進士。保和殿復試詩題是“淡煙疏雨落花天”,試詩中有“花落春仍在”之語,被閱卷官曾國藩所賞,于是置于第一,是受知于曾公之始。五月初三日覲見文宗皇帝,欽定為翰林院庶吉士。
1851年(清咸豐元年)? 31歲
春夏間依舊在新安汪村任教館,七月辭歸臨平,臨行前曾游新安附近的名勝古跡。
1852年(清咸豐二年)? 32歲
春天入京城,門下士汪儀卿、李簡庭隨行。
四月,散館授翰林編修,和兄長俞林移居棉花胡同。俞林任實錄館謄錄。
八月,姚太夫人率家眷抵京團聚,又移居南柳巷。文宗臨御門辦事,奉派侍班。
1853年(清咸豐三年)? 33歲
正月奉派拜謁慕陵。二月,文宗臨雍,奉派聽講《尚書》和《中庸》篇章。
四月,請假送太夫人南還,仍居住在印雪軒中。
本年兄長完成《宣宗實錄》的繕寫工作,以知縣分發福建,于是攜眷赴閩。
1854年(清咸豐四年)? 34歲
清明回德清掃墓,游覽北門外慈相寺。浙江巡撫黃壽臣推薦他任嵊縣縣學主講,推辭未就。
十一月入都銷假。
1855年(清咸豐五年)? 35歲
春天,奉派充任國史館協修。姚太夫人已經赴閩,姚夫人攜兒女輩到京城團聚。
四月十三日參加了差放考試。八月初二日簡放河南學政,九月下旬攜眷出都到開封上任。
1856年(清咸豐六年)? 36歲
二月到懷慶府及洛中各地出棚試士。
十一月疏請以鄭公孫僑(子產)從祀文廟,以圣兄孟皮配享崇圣祠,詔下部議從之。
十一月結識河南知府樊玉農,樊氏把次女許配給長子紹萊。
1857年(清咸豐七年)? 37歲
秋天,鄉試過后,御史曹澤參劾先生命題割裂經義,于是罷歸。
十一月移居開封挑經教胡同度歲。
1858年(清咸豐八年)? 38歲
春天,攜眷南歸,避戰亂而繞行山東,后來定居在蘇州,在飲馬橋賃石琢堂的獨學廬而居。這是先生僑寓蘇州之始。
夏天始讀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之書《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經義述聞》等,遂有治經之意。此時開始學習篆隸書法。
秋天,在江蘇巡撫趙德轍的推薦之下主講蘇州云間書院。十二月移居經史巷五柳園。
1859年(清咸豐九年)? 39歲
三月,同年好友瑞安孫衣言出守安慶路過蘇州,請先生為所著《遜學齋詩鈔》十卷校勘寫序。
授課之余,重讀經書,每有心得或訂正前人詁釋謬誤的輒記錄下來,積有千條后匯編成卷,在治經之余旁及諸子。《群經平議》和《諸子平議》的著述實始于此。冬天,刊行《日損益齋詩》十卷。謁宋于庭得聞武進(今屬江蘇常州市)莊氏之學。
1860年(清咸豐十年)? 40歲
四月太平軍攻打蘇州城,先生攜眷屬出城,輾轉于新市、紹興和上虞等地避亂。
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 41歲
春天暫居于上虞,從上虞縣令處借得半部《學海堂經解》研讀。后來又到上虞鄉間槎浦避亂,后又輾轉到寧波、定海一帶,歲末到上海,賃一小舟在黃浦江度過春節。
1862年(清同治元年)? 42歲
二月,攜眷屬經海路到達天津。
1863年(清同治二年)? 43歲
旅居天津,潛心著述,生計窘迫,時時告貸于人。
1864年(清同治三年)? 44歲
春天,攜次女繡孫入京師,遣嫁于杭州武林望族許子原。秋天,長子紹萊娶樊氏。冬天次子祖仁就婚于姚氏。
《群經平議》三十五卷成書。包括《周易》二卷、《尚書》四卷、《周書》一卷、《毛詩》四卷、《周禮》二卷、《考工記世室重屋明堂考》一卷、《儀禮》二卷、《大戴禮記》二卷、《小戴禮記》四卷、《春秋公羊傳》一卷、《榖梁傳》一卷、《左氏傳》三卷、《國語》二卷,《論語》二卷、《孟子》二卷、《爾雅》二卷。另一部著作《諸子平議》也成書大半。
崇厚侍郎以通商大臣駐津,與先生舊識,推薦先生修《天津府志》。
1865年(清同治四年)? 45歲
春天,天津張汝霖刊刻《群經平議》中的《考工記世室重屋明堂考》一卷行世。
春天,次子祖仁在蘇州大病,于是秋天舉家南遷,返回蘇州。途中在南京拜會李鴻章,二人訂交,李鴻章推薦俞樾主講蘇州紫陽書院。冬遣嫁長女。
1866年(清同治五年)? 46歲
二月,開始在蘇州紫陽書院上課。應同年蘇松太道應寶時的邀請主修《上海縣志》。
1867年(清同治六年)? 47歲
春天,《群經平議》在浙江巡撫蔣益澧的資助之下刊刻成書。正月至上海修志,修志之余完成了《諸子平議》中的《列子平議》兩卷。
五月到南京拜會曾國藩,曾國藩禮重先生,同游金陵諸名勝,還到玄武湖賞荷花。冬天偕夫人一起到德清金鵝山安葬了父親。辭去蘇州紫陽書院的教席,接受了浙江巡撫馬新貽的邀請出長杭州詁經精舍。
1868年(清同治七年)? 48歲
正月出長杭州詁經精舍,并兼管浙江書局。三月,長孫陛云出生,小名阿龍。四月陪同曾國藩游天平山。九月與姚夫人同至詁經精舍第一樓居住。
十月,《春在堂詩編》六編八卷刊刻發行,浙江布政使楊昌浚作序推介,曲園詩名譽滿江南。《古書疑義舉例》七卷成書。建議江浙揚鄂四書局總刻二十四史,又在浙局主持精刻了子書22種,海內稱為善本。
1869年(清同治八年)? 49歲
兵部侍郎彭玉麟借住在詁經精舍第一樓,兩人初識訂交。
撰成《湖樓筆談》七卷。四月移居蘇州馬醫科巷潘文恭舊宅。
1870年(清同治九年)? 50歲
正月到福建省母姚太夫人,兄長當時任福防同知駐福州南臺。
秋天,浙江省鄉試中詁經精舍學生中舉者l9人,優貢3人,近年罕見,文名噪起。
潘偉如等人資助刊刻《諸子平議》成書。有《管子》六卷、《晏子春秋》一卷,《老子》一卷、《墨子》三卷、《荀子》四卷、《列子》一卷、《諸子》三卷、《商子》一卷、《韓非子》一卷、《呂氏春秋》三卷、《董子春秋繁露》二卷、《賈子》二卷、《淮南內經》四卷、《揚子太玄經》一卷、《揚子法言》二卷,共計三十五卷。
十二月長子紹萊為山東大名府同知。
1871年(清同治十年)? 51歲
刊刻《第一樓叢書》三十卷行世。刊刻《春在堂雜文》兩卷行世。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 52歲
正月,再次赴閩省親,往返有詩五十余首,收入《春在堂詩編》中,《閩行日記》一卷,收入《曲園雜纂》中。刊刻祖父南莊公的《四書評本》。《太上感應篇纘義》二卷成書。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 53歲
三月,與浙江巡撫楊昌浚、彭玉麟暢游杭州風景名勝。
四月,兄長俞林在福寧知府任上去世,赴閩安葬兄長并迎88歲的老母親回到蘇州。冬天護送兄嫂靈柩到德清原籍安葬。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 54歲
春天,好友福建巡撫王凱泰入京述職,道經蘇州時兩人清談競日。秋天,買蘇州馬醫科巷的潘文恭舊宅棄地,興建春在堂,計劃筑屋三十余間,又于新屋的西北角廢地疊石鑿池,建立曲園。
冬天,四川學使張之洞請先生至蜀主講尊經書院,先生以母親年事已高為由謝絕。為盛旭人撰《留園記》。
1875年(清光緒元年)? 55歲
四月十九日遷至“春在堂”新居。秋天,同年好友兼親家王凱泰病逝于節署,先生寫詩哀悼,并為其撰寫神道碑。
1876年(清光緒二年)? 56歲
夏天兼講于上海求志書院,任經學和辭章學教授。秋天長子紹萊提補北運河同知,兄子祖綏中舉。
《曲園雜纂》五十卷成書并刊行于世。
1877年(清光緒三年)? 57歲
好友蘇州太守恩錫去世。
1878年(清光緒四年)? 58歲
春天,母親姚太夫人去世。四月,門下士徐琪等為先生謀建俞樓于孤山之麓。
刻《詁經精舍文集》四集。
1879年(清光緒五年)? 59歲
三月,與夫人姚氏同至俞樓小住。聘彭玉麟長孫女彭見貞為孫婦。四月,夫人姚氏病逝于曲園。秋天,遵夫人遺囑葬于西湖邊的右臺山麓。有紀念夫人的七言絕句一百首,名《百哀篇》,收入《俞樓雜纂》。
《俞樓雜纂》五十卷刊行于世。《鎮海縣志》成,先生為作《序錄》一卷。
1880年(清光緒六年)? 68歲
在春在堂西南隅添小竹里館。又在右臺山買地建右臺仙館。夏天《右臺仙館筆記》十六卷成書。在山館旁建書冢一座。冬天,孫兒陛云娶婦彭見貞。十月朔日居右臺仙館著述,《茶香室叢鈔》、《續鈔》、《三鈔》共八十卷次第成書。《茶香室經說》十六卷也基本厘定。
1881年(清光緒七年)? 61歲
八月,長子紹萊卒于天津。九月下旬與女兒繡孫、女婿許子原同游九溪十八澗。
1882年(清光緒八年)? 62歲
日本人岸田國華搜集日本170人的漢詩,寄請先生選定,第二年成書四十四卷,補遺四卷。秋天編刻《詁經精舍文集》第五集完成。
十二月,二女兒繡孫逝于杭州。
1883年(清光緒九年)? 63歲
五月《茶香室叢鈔》二十三卷付刻。曾孫女琎寶出生。
1884年(清光緒十年)? 64歲
春天送長孫陛云至德清應童子試,縣考第一,府考第二成秀才。
夏天,日本大藏省官學生井上陳政從先生學于俞樓。《茶香室續鈔》刊行。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 65歲
九月陛云中式第二名舉人。十二月次曾孫女珉寶出生。
編刻《詁經精舍文集》第六集成。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 66歲
送陛云至京城參加禮部會試,不中而歸。路過天津時與李鴻章相聚。
十月初六日,詁經精舍第一樓大火。選刻的《詁經精舍文集》四、五、六集書版均被焚毀。
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 67歲
三月與家人同游越中。日人井上陳政學成歸國。
夏秋之時撰成《茶香室經說》十六卷。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 68歲
《茶香室三鈔》二十九卷刻成。長孫女慶曾許嫁宗子戴。售書為河南直隸賑災。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 69歲
春天,陛云參加會試不中。五月《曲園自述詩》一百九十首刊行。售書賑湖州水災。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 70歲
章炳麟入詁經精舍學習。二月,彭玉麟尚書去世,以長詩哭之。冬天,長女婿王康侯病逝。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 71歲
十月刊《東海投桃集》,日本門人陳子德征集日本文士詩文賀先生七十壽辰。
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 72歲
二月,刊刻彭玉麟奏稿八卷成。夏天《九九銷夏錄》十四卷成。秋天,刊行消閑之作《曲園四要》:《八卦葉子格》、《三才中和牌譜》、《勝游圖》、《西湖勝游圖》。
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 73歲
春天,撰述《茶香室四鈔》。夏天,朝鮮文士池文光自平壤至杭州訪先生。
《詁經精舍文集》第七集刊刻。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 74歲
夏天,孫婦彭見貞病逝,年29歲。門下士曹小槎以西洋石印法印刷《春在堂全書》行世。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 75歲
十一月為陛云聘許氏第二外孫女為繼室。《馬關條約》簽訂。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 76歲
感念時局,西學日盛,經學式微,有《告西士》、《詠古》、《三嘆息》數首長詩。章炳麟離開精舍到上海任職于《時務報》。
《詁經精舍文集》第八集刊刻。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 77歲
精舍主講已滿30年。孫女慶曾暴卒于溫州。同年徐樹銘典試浙江,相見敘舊。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 78歲
春天,長孫陛云以第三名探花及第。冬天,先生辭去詁經精舍講席之位。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 79歲
初夏,著《驪山傳》、《梓潼傳》各一部。
冬天,孫婦許氏外孫女生一子,取名僧寶,始有曾孫。十月詁經精舍設先生長生牌位,力辭。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 80歲
春天,作《述祖德》長詩一首。夏天,得徐樹銘侍郎訃訊。八月,作《八十自悼》詩十八首,感慨平生。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 81歲
春天,章炳麟拜訪先生,先生督敕甚厲。仲秋,長女錦孫來,父女二人在春在堂前賞桂閑談。秋末,上海有廢經之論,先生聞之悲憂不已。《辛丑條約》簽訂。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 82歲
春天辭去歸安龍湖書院和上海求志書院的講席。五月,陛云簡放四川副主考。六月,詔請先生于明年重赴鹿嗚宴并官復翰林編修原職。七月,長女錦孫病逝。冬天,攜孫陛云重游杭州,撤去詁經精舍長生牌位。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 83歲
蒙古喀喇沁王貢桑諾樂布求書“夔庵”二字。陛云獲經濟特科考試一等第八名。編定《春在堂雜文》六編三十七卷。不赴鹿鳴宴。《續曲園自述詩》止于今年。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 84歲
春天腰病大發,臥床不起。夏天研讀元人雜劇以排遣病中時光。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 85歲
秋天,印《春在堂全書》五百余卷。日本駐蘇領事白須溫卿購兩部回日本。朝廷詔令廢除科舉。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 86歲
日本人櫻井兒山將《春在堂全書》分類編目在日本印行。日本人小柳司氣太編輯先生生平事跡,稱許先生為中國經學殿后的巨鎮。九月,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原碑已殘破,請先生重寫。秋末,售書賑湖州水災。
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907年2月5日)卒于蘇州寓廬。
(參考馬曉坤《清季淳儒:俞樾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