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樾
字號:字蔭甫,號曲園
生卒: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
時代:晚清
籍貫:浙江德清
簡評:經學家、教育家
一、生平及著述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少年致力科舉,30歲始中舉人。入仕后居館職,中年罷官,此后一意講學、專心研經,留下大量著述文章,成清朝一代樸學大師。
清道光元年十二月初二日(1821年12月25日),俞樾生于浙江德清東門外烏牛山之陽,地名南埭(今德清縣城關鄉金星村)。他“幼具慧根,九歲戲為書,即自注其下”。道光甲辰(1844年)中舉人。道光庚戌(1850年)成進士,保和殿復試時,他以一句“花落春仍在”深受曾國藩的賞識,“必欲置第一”,旋授翰林院庶吉士。咸豐壬子(1852年)授編修,舉家遷北京南柳巷。咸豐乙卯(1855年)充國史館協修,八月出任河南學政,次年(1856年)二月主考。咸豐丁巳(1857年)七月,因御史曹登庸彈劾他所出試題割裂經文,遭革職,遂無意仕途,乃一心一意治經。咸豐戊午(1858年)春南歸,居蘇州飲馬橋,時與陳奐、宋翔鳳相交,切磋經學,對經今文學有所認識。咸豐庚申(1860年)返德清,后輾轉紹興、上虞、寧波、上海等地。同治元年(1862年)春抵天津。同治乙丑(1865年)秋,經兩江總督李鴻章推薦,任蘇州紫陽書院主講。同治丁卯(1867年)冬,任杭州詁經精舍主講。其間,先后至菱湖龍湖書院、上海詁經精舍、德清清溪書院、長興箬溪書院講學。同治甲戌(1874年),在蘇州馬醫科巷購得己故大學士潘世恩故宅,遂建庭院住宅,疊石鑿池,栽種花木,屋旁余地成曲尺形,與篆書“曲”字相似,又念起《老子》書中有“曲則全”的句子,于是便給自己的宅子題名曲園。此后,往返于蘇杭之間。光緒戊戌(1898年),因年老辭去詁經精舍講席。光緒癸卯(1903年),鄉舉重逢(中舉人滿60周年),復任翰林院編修。光緒丙午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907年2月5日)卒,壽八十有六,葬西湖三臺山東麓。臨終前作留別詩10首,代訃辭行。繆荃孫在《俞先生行狀》中稱贊道:“曲園之學,以高郵王氏為宗,發明故訓,是正文字,而務為廣博,旁及百家,著述閎富,同光之間蔚然為東南大師。”
俞氏一族自元末希賢公起,已居此四百余年,世以務農為生,至俞樾祖父始耕讀傳家。
祖父:俞廷鑣(1725-1797),字昌時,號南莊。自奉儉素,而性好施與。篤志于學,著有《四書評本》,后由俞樾集資刊刻。
父親:俞鴻漸(1781-1846),字儀伯,號澗花,又號三硬蘆圩耕叟。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赴會試十一次而不售。通經史、善詩文,著有《印雪軒文鈔》三卷、《印雪軒詩鈔》十六卷、《印雪軒隨筆》四卷、《讀三國志隨筆》一卷。
夫人:姚文玉(1820-1879),為俞樾表姐。姚氏熟讀詩書,著有詩集《含章集》,后自焚毀。
俞樾一生兢兢業業,教書授學。據說,當時海內外慕名負笈來學者接踵而至,號稱“門秀三千”,投其門下者有戴望、朱一新、黃以周、章太炎、吳昌碩、施新華等人,對后世特別是對江浙地區之學術影響頗大。在學術上他勤奮治學,對先秦經學和諸子百家學說,做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在史學、音韻、訓詁等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時曾國藩戲稱曰“李少荃(李鴻章)拼命做官,俞蔭甫拼命著書”。
俞樾著述極豐,達五百余卷,堪稱一代儒學宗師,有《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曲園雜纂》、《俞樓雜纂》、《茶香室叢鈔》、《曲園自述詩》及《右臺仙館筆記》、《老圓》、《驪山傳》、《梓童傳》、《七俠五義》(改編本)等等。他的全部著作匯集為《春在堂全書》,凡500卷。
(參見王有紅《俞樾傳統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