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剎、高僧簡介(六)
82、南岳祝圣寺
位于湖南衡陽市南岳鎮(zhèn)東街中段,為南岳著名古寺,信徒朝禮之地。1983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漢族重點寺院,現(xiàn)為南岳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
據(jù)《南岳總勝集》一書記載:大禹曾在此建清冷宮,祀奉舜帝。今日祝圣寺西邊有一個禹柏庵,即是據(jù)此傳說而建。唐玄宗天寶(742-756)初,凈土宗的第三代祖師承遠在此建寺,名彌陀臺。唐代宗乾元年間(758-760)增建精舍,改稱“般舟臺”;大歷末年(779),代宗賜名“般舟道場”;唐德宗貞元間(785-805)賜名“彌陀寺”;唐武宗會昌五年(845)下詔毀佛寺,祝圣寺寺廢。五代時楚王馬殷(896-929)又在故址重建,易名報國寺。
北宋太平興國間(976-984),太宗賜額“勝業(yè)寺”;神宗熙寧間(1068-1077)增建御書閣;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一度為道觀,名神霄宮;南宋高宗建炎間(1127-1130)復為勝業(yè)寺。明代明崇禎7年(1634)毀于火。后復經(jīng)重修,并增置寺產(chǎn)。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為備康熙南巡,巡撫趙申喬將寺改建為行宮,后圣駕南巡未果,五十三年(1714),巡撫王之樞奏請改行宮為“祝圣寺”獲準;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均有修葺,住持先后有淡遠、前參、佛格,將寺院修繕得更加雄偉壯觀,前來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時人總結(jié)出“祝圣十景”:中亭測日、雙閣凌霄、松濤泛月、翠柏撩云、猿知入定、鵝慣聽經(jīng)、爐靄天香、山鐘自動、岳云光檐、瀑布流廚 ,可見其景色之美。現(xiàn)存建筑為光緒六年(1880)重修,并增建羅漢堂等。
祝圣寺在佛學教育和愛國義舉上有著其他一些寺院所沒有的獨特貢獻:民國11年(1922),祝圣寺僧人佛乘在福嚴寺塔院金雞林開辦僧侶學校,先后由莊嚴、素禪任校長。民國18年(1929)年僧人靈濤將學校遷入祝圣寺,易名“南岳佛學講習所”。證果、離塵、空也、道安前后擔任所長,實際教務由靈濤具體負責。該所自編教材,經(jīng)中國佛教會審定由上海佛學局出版發(fā)行,每屆兩年,平均每屆學僧五十人左右,培養(yǎng)了一批僧伽人才。民國29年(1940),南岳僧人曾開辦“南岳佛學研究社”、空也任社長,由講習所結(jié)業(yè)學僧中選人深造,社址設南臺寺;民國38年(1949)4月停辦。1939年,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深入,南岳成為了中國抗戰(zhàn)的指揮核心。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中國國民黨在此合作辦起了游擊干部訓練班,一時進步人士云集南岳祝圣寺。在周恩來、葉劍英、田漢等人的宣傳發(fā)動下,1937年5月7日,南岳僧侶以巨贊、演文、空也、寶生、暮笳、明真及道士劉光斗等人為核心組織起“南岳佛道教救難協(xié)會”,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協(xié)會推選寶生為會長,空也、明真、有緣及道士劉光斗為副會長。當時任國共“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副教育長葉劍英在會上作了“普度眾生,要向艱難的現(xiàn)實敲門”的講演。該組織不僅選派了在名僧人參加游擊干部訓練班,又組織僧道訓練班,學習軍事常識和搶救護理傷員等技術。后又組織了“佛教青年服務團”和“佛教流動工作團”兩個宣傳隊性質(zhì)的組織,奔赴長沙、湘潭等地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喚起民眾反對侵略,保衛(wèi)祖國。郭沫若、鄒韜奮、田漢等對南岳佛道教界人士的愛國行動給予了熱情的支持。鄒韜奮把南岳佛道教救難協(xié)會志立宣言和組織大綱,發(fā)表在他主編的《全民抗戰(zhàn)》雜志上。田漢同志在詩中贊道:“錦衣不著著緇衣,敢向人間惹是非。獨惜瀟湘眷又暮,花前趺坐竟忘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南岳淪陷,祝圣寺方丈空也稱病不起,拒絕與日軍特務野田順興見面合作。抗戰(zhàn)勝利后,南岳民眾在此修建“勝利坊”。這為祝圣寺所獨有。
祝圣寺內(nèi)“勝利坊”,建于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
解放后土地改革中,該寺田產(chǎn)被政府沒收分配給農(nóng)民,大部分僧人還俗回鄉(xiāng),房舍被醫(yī)院占用。農(nóng)業(yè)合作化時,又組織南岳余剩寺僧成立佛道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1957年,寺僧數(shù)人因生活不便移居祝圣寺,寺舍轉(zhuǎn)為公房;人民公社化后改稱佛道直屬隊,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文化大革命”中,該所寺有佛像、經(jīng)卷、法器、碑刻、匾額,被毀壞殆盡,寺院全部被占為公房。1979年,衡山縣人民政府以人民幣17萬元轉(zhuǎn)售給當?shù)伛v軍作營房。1984年,駐軍無償退出,交南岳區(qū)人民政府接管。成為南岳區(qū)文體宗教局和南岳圖書館的所在地;1986年,重新成立的南岳佛教協(xié)會設立于此。1991年,重建祝圣寺山門,宗教活動開始恢復。1994年,該寺僧人主持了南岳主持了南岳廟舉行的“吉祥香火”法會。是年該寺常住僧人54人。
祝圣寺占地逾3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14000余平方米,有大小殿堂房舍200余間,規(guī)模居南岳佛教五大叢林之首。寺院座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單檐硬山頂。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樓上為藏經(jīng)閣)、方丈室。
山門是祝圣寺最獨特的建筑。為樓閣牌坊式三座拱門,象徵佛教的“三解脫門”。拱門上黃色琉璃瓦蓋頂,彩色泥塑飾面,正門豎額書“祝圣寺”;山門前有月臺,壁外有花崗石平臺,石壁正面刻“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背面刻五龍戲珠。四周圍以石欄,內(nèi)嵌漢白玉雙面花卉動物浮雕。此壁是現(xiàn)時南岳佛教寺廟較好的石刻。
祝圣寺山門:樓閣牌坊式三座拱門
祝圣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羅漢堂。該堂東西兩側(cè)的墻壁上原鑲嵌有一套可謂鎮(zhèn)寺之寶的佛教造像類藝術品——清代石刻五百羅漢像碑。該套造像碑共計應有259方,其中含制作這批造像碑盛舉的跋、贊、記事碑9方。碑約為長36cm×寬31cm×厚5cm的規(guī)格,每一方碑刻兩個羅漢像,每位上方為橫式隸書陰刻次第羅漢名號,左下為豎式小楷,鐫有供養(yǎng)或捐助者的地名姓名,青石石質(zhì)。這是清朝光緒年間,祝圣寺僧人心月和尚以常州天寧寺的五百羅漢拓本為基礎,經(jīng)過三年艱苦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在青石上雕刻而成。所刻羅漢形象生動傳神,造型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精致細膩。可惜十年動亂中遭到重毀損,不幸中萬幸的是,當時縣文物管理所的有識之士,冒著巨大風險將幸存的87方偷偷搶救下來,使得這批珍貴的佛教造像藝術品才免遭全軍覆沒的厄運。五百羅漢十去其八,剩下一百多尊。現(xiàn)存的87塊羅漢造像碑,其中有清嘉慶星沙劉權之《五百羅漢像贊》碑、清嘉慶常州知府胡觀瀾《天寧寺五百羅漢像跋》碑、清光緒平江李元度《祝圣寺石鍥五百阿羅漢像記》碑、清光緒郢西吳錦章《南岳祝圣寺五百羅漢跋》四套9方文字記事碑,皆全部保存下來,雖然有程度不一的人為破損,卻為我們研究清光緒年間南岳祝圣寺建羅漢堂,刻羅漢碑這段盛舉留下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其余4進殿堂,均面闊5間,前后出廊,廊柱有石、木2種,置格扇門;天王殿、說法堂蓋金黃琉璃瓦,大雄寶殿、方丈室蓋小青瓦。中軸線兩側(cè),祖堂、禪堂、藥師殿、羅漢堂、知客廳、香積廚、庫房、齋堂等環(huán)列兩廂,以廊相連;兩廂外側(cè)為二層家房,一列數(shù)十間。1994年,新建照壁干山門前對街石階上,并增建觀音閣于天王殿西側(cè)。1956年7月、1972年9月和1983年10月,祝圣寺均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4月9日,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漢族地區(qū)佛教對外開放場所。
祝圣寺羅漢堂
寺內(nèi)有唐朝法明所植古樟,樹齡已達一千多年;由此樹曾引發(fā)“猿入定”、“鵝叫經(jīng)”等等傳說。宋孝宗時,理學家朱熹和張栻暢游祝融峰,寄住過勝業(yè)寺。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寺院殿宇雄偉,風光佳麗,時人總結(jié)出“祝圣十景”:中亭測日、雙閣凌霄、松濤泛月、翠柏撩云、猿知入定、鵝慣聽經(jīng)、爐靄天香、山鐘自動、岳云光檐、瀑布流廚,可見其景色之美。今寺內(nèi)共有墓塔五座,最重要的是明真塔。
祝圣寺為凈土宗寺廟,其法嗣有十三代,依次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智旭、行策、實賢、際醒和印光。承遠被尊為“凈土宗第三代祖師”。承遠(712—802)四川錦竹人,曾在資州處寂門下學習禪法,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到荊州玉泉寺拜惠真為師,后入南岳衡山從通相受具足戒,研究律宗的基本典籍《四分律》,又到廣州隨慈愍(680-748)學習凈土宗經(jīng)典教義,成為凈土宗慈愍派的主持人。他在衡山創(chuàng)立彌勒臺寺后,教人專念彌陀,被稱為“彌勒和尚”。柳宗元《南岳彌陀和尚碑》稱他“人遺之食則食,不遺則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類是”。他生活檢樸,專修凈土,從者甚眾,其弟子有法照和日晤等。其弟子法照被唐代宗奉為國師,曾向代宗極力稱贊其師承遠有異德,代宗南向而敬禮。考慮到承遠不可能受征召來皇宮,于是將祝圣寺命名為“般舟道場”,以尊其位。承遠的另一位著名弟子日晤,十三歲出家,隨承遠長期侍勤,唐肅宗乾元元年(758),詔天下名山置大德七人,長講戒律,日晤獲選首位。他在南岳登壇傳戒37年,每年度僧千人,稱盛一時。他在舊址上建一精室命名為“般舟臺”,專修念佛三昧,世稱“般舟和尚”。
法照(?-777),被尊為“凈土宗第四代祖師”。初居廬山,結(jié)西方道場。唐代宗大歷二年(767)慕承遠名來南岳,師事承遠十二年。大歷末年(779)奉詔入長安,入皇宮教宮人五會念佛(五百人為一會),唐代宗奉為國師,傳教天下。撰有《凈土五會念佛誦經(jīng)觀行儀》、《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等,以音韻文學弘揚凈土法門。
明真法師(1920-1989)與道階、空也、靈濤齊名,他們被稱為現(xiàn)代湖南四大高僧。俗名赴哲,湖北荊門縣人,23歲出家,1925年到南岳祝圣寺道階法師處受具足戒,在南岳僧侶學校學習佛法。1929年后在祝圣寺靈濤法師開辦的南岳佛學講習所任教,潛心研究唯識宗、禪宗教義。1937年“南岳佛道救難協(xié)會”成立后,明真擔任該會文書股股長,與被稱為“革命和尚”的暮笳法師共同起草組織大綱和宣言,明真提出的“當漢奸的,生受國法,死墮無間”的口號傳誦一時。1949年以前,明真主要在祝圣寺講學,有時也南岳其他寺院講解佛經(jīng),弘揚佛法明真法師圓寂后,祝圣寺興建了明真法師塔以紀念這位愛國高僧。塔高4.8米,占地面積一百三十平方米。中國佛教協(xié)會趙樸初會長撰寫了“弘教弘禪,高標一塔尊南岳;愛民愛國,丹心萬古護中華”的聯(lián)語。
83、南岳福嚴寺
座落于衡山擲缽峰東麓,是佛教十大叢林和南岳四大名寺(南臺、祝圣、上封、福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天臺宗和禪宗兩大宗派的祖庭,被譽為“天下法院”。1983年,該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福嚴寺是高僧慧思和尚創(chuàng)建于南朝陳廢帝光大元年(567)。一千四百多年來,福嚴寺幾經(jīng)興廢。自陳、隋至唐初,這里均由天臺宗第三代弟子僧照、大善,第四代弟子惠稠(智顗弟子),第五代弟子大慧(灌頂?shù)茏樱┫嗬^主持并對原寺進行維修,此時已改稱般若寺,又因慧思三生塔而名三生藏由于慧思擅講《般若經(jīng)》,便取名般若寺。唐太宗曾賜御書梵經(jīng)五十卷給該寺收藏。唐玄宗先天二年(713),禪宗懷讓從麻姑橋下觀音寺移住般若寺,將般若寺辟為禪宗道場,以“磨磚為鏡”點化馬祖道一,成為禪宗千古佳話。馬祖得法以后,傳其法脈148人,遍布天下,故福嚴禪寺有“天下法院”之美譽,五代時改名“報慈之三生藏”,又名“報慈東藏”。
從唐末到五代到宋,它仍為一個十方叢林,著名蘭若。后梁貞明、龍德年間(915-923),詩僧齊己曾來般若寺閉關,當時般若寺尚居當時南岳五大寺(南臺、上封、祝圣、方廣、般若)之首。所以齊己的《題南岳般若寺詩》說:“諸崢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石路險盤嵐靄滑,僧窗高倚泬寥明。凌空殿閣由天設,遍地松杉是自生。更有上方難上處,紫苔紅蘚繞崢嶸。”可見當時般若寺的盛況。
宋太宗天圣到慶歷年間(1023-1048),禪宗青原系下十世僧省賢(又名慧照,人呼福嚴大師)來般若寺住持。當時般若寺圮廢的地方頗多,福嚴為重修寺院多方募化,并環(huán)寺種杉樹十萬株,以作日后寺院修建取材之需。擴建后的般若寺規(guī)模宏大。宋代著名詩人宋祁在荊湖南路為官時,曾到過南岳,曾為福嚴寫了《南岳慧照禪師省賢真贊》、《衡山福嚴寺院二泉記》、《福嚴禪院種杉述》三篇文章。宋祁在《種杉述》里稱贊省賢到寺任住持九年后“營復仁祠,以舍大眾。仍山取勝,披巒發(fā)奇,云征鳥革,幾二千室。”一所寺院居然有了近兩千間房子,可想見寺院規(guī)模之大。為紀念福嚴老和尚的功德,般若寺改名“福嚴寺”,一直沿用至今。宋紹熙三年(1192),潭州(今湖南長沙、衡陽、湘潭、株洲諸市)地方長官趙俊臣聘請名僧嗣清住持福嚴寺。在寺內(nèi)增建云章閣,以貯宋孝宗在臨安送嗣清的詩篇。于莊嚴殿宇之后,又見高閣凌霄,別開生面。當時學者陳博良為作《福嚴云章閣記》,以大量篇幅記述宋孝宗對嗣清的知遇之深與其方外之情。
明初,福嚴寺尚頗壯觀,僧來復當時就有《福嚴二十景詩》,大概到明代中葉,福嚴寺又漸圮廢。福嚴和尚及歷代主持、僧侶們所辛苦經(jīng)營的山林也多敗壞。從此,福嚴寺衰敗冷落百余年。清代學者潘耒康熙年間有《游福嚴記》。該寺此時“田土盡入南臺”。明代中期以后弘治、嘉慶、萬歷間(1488-1620)理學家們?nèi)缯扛嗜⒁_、鄒東廓、王宗沐、曾朝節(jié)等先后聚集南岳講學,文學家譚元春、夏良勝、張龍湖,高官重臣顧璘(巡按使)、趙貞吉(宰相)、劉堯誨(尚書)等均游息南岳,或為時半月,或有六、七天之多。但這些人的蹤跡多半是在南臺、方廣、高臺、上封諸寺而不及福嚴寺,因而也可以使人從一個側(cè)面想到福嚴寺圮頹衰敗之狀。明崇禎十年(1637),福嚴寺主持佛鼎始謀求大力振興殿廟,他從今西嶺到天臺峰一帶開山辟道,以便從方廣寺的群峰深處,砍運巨材,建筑殿宇。當時大旅游家徐霞客曾在他的游記中記述過佛鼎建寺的一鱗半爪。經(jīng)過明末清初的大力修建,福嚴寺貌逐漸恢復了舊觀。
清康熙中(1662-1722),式庵禪師主持福嚴寺,又大力進行恢復修整,并建宿云樓于后進高明臺后石上。清潘耒說他:“道風頗振,規(guī)制一新。”但不久式庵又因政治之禍,遭到清廷通緝。清代湖南巡撫趙申喬因為抓不到式庵,便帶兵上福嚴寺,一把火燒掉了式庵建的宿云樓。從清康熙中期到同治年間(1700-1874)的一百七十年間,福嚴寺經(jīng)過幾次大的修復。乾隆三年(1738)重修,乾隆五年(1740)御賜藏經(jīng)一部。嘉慶初(1796)天山和尚解私囊出資300余兩銀子,對寺宇圍墻、壕崎、山林進行維修、墾復。嘉慶十一年(1806),福嚴寺住持映松和尚對寺宇進行了一次維修。咸豐年間(1851-1861)寺宇又漸圮,部分寺產(chǎn)又被攘奪。同治九年(1870)海岸和尚住持福嚴,勸募四方,奏準清王朝,重建寺宇,其規(guī)模大體與宋代相同。海岸還大力追回寺產(chǎn),廣開田土,寺院復興。
民國二十年(1931),寶生和尚主持福嚴,又進行全面維修,使福嚴規(guī)模,超越了清代。民國三十四年(1945),國民黨將領孫立人在寺后左側(cè)捐建觀音閣(今仍存),作他岳母修持佛法的地方。
建國以后的1966年,福嚴寺毀于“文化大革命”,所有文物,蕩然無存。著名作家康濯有首《登南岳》律詩,其中有兩句是“依然日出迷游客,但只堂空失佛身”,佛堂內(nèi)已是空空如也。1984年5月間胡耀邦總書記游福嚴寺時,曾對隨從陪同人員批評說:“菩薩毀了,經(jīng)書燒了,和尚下放了,開放、旅游,游客看什么?湖南這一點搞得太厲害了”!
1984年后,落實宗教政策,福嚴寺由南岳佛教協(xié)會管理,進行全面維修,重塑佛像。1986年舉行佛像開光盛大法會。福嚴寺才恢復了生氣。又與南臺、祝圣、上封三寺一起,成為南岳四大名寺。
衡山福嚴寺
今日福嚴寺是按歷史原貌修復的。廟宇依山而建,占地約四畝,整個建筑是磚木結(jié)構。主要建筑有山門、知客廳、岳神殿、大雄寶殿、祖堂、另有右禪堂、左齋堂、云水堂、藏經(jīng)閣、居士樓、方丈樓等建筑,雖規(guī)模不大,但布局規(guī)整,形成一個完整的寺廟整體。寺內(nèi)最有特色的佛教建筑是山門和岳神殿。
第一進是山門。紅墻繞寺,山門東北向。門上刻:“天下法院”,兩旁有聯(lián):“六朝古剎”,“七祖道場。”慧思和尚創(chuàng)建般若寺后,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智顗曾師他學禪,慧思因此被尊為天臺宗三祖;唐玄宗先天二年(713)被尊為禪宗七宗的懷讓禪師來到南岳,駐錫于此。自懷讓祖師以“磨磚為鏡”點化馬祖道一,馬祖得法以后,傳其法脈148人,遍布天下。因此福嚴寺兼為中國佛教天臺宗和禪宗兩大宗派的祖庭,故被譽為“天下法院”。
“六朝古剎”即是指慧思和尚在南朝陳廢帝光大元年(567)創(chuàng)建該寺,史學家們把在金陵建都的“吳、東晉、宋、齊、梁、陳”稱之為“六朝”,金陵為“六朝古都”。“七祖道場”中的“七祖”,是指南禪七祖懷讓。懷讓俗姓杜,金州(今陜西安康縣)人,生于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天授三年(692),他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受戒,習比尼藏。后來他因慕禪宗學說,去曹溪(今廣東韶關)謁南禪六祖惠能求法,隨侍十五年。惠能逝世后,玄宗先天二年(713),懷讓來南岳。他初住麻姑橋下觀音寺,后以慧思所創(chuàng)建的般若寺作禪宗道場,開創(chuàng)南禪南岳一系,被尊為南禪七祖。山門外右側(cè)有一棵古銀杏樹,據(jù)《南岳志》載,這棵古樹是慧思手植,有14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在這棵銀杏樹仍枝葉繁茂,樹圍有1.5丈,成為福嚴寺一景。相傳它曾受戒于慧思和尚,皈依了佛門,因為觸犯了佛門清規(guī),被逐出寺外。
福嚴寺山門和古銀杏樹
進入山門往右拐,橫穿過一個小院子,便是福嚴寺的第二進。第二進為知客堂,大門上原有橫匾,上書“敕建福嚴寺”,彭玉麟題款。彭玉麟清代衡陽人,曾為清水軍提督隨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后又帶兵抗擊法軍侵略,取得中法戰(zhàn)爭的勝利,積功官至兵部尚書,賜太子少保,故人們又稱他為彭宮保。彭玉麟詩、書、畫俱佳,尤擅畫梅。今南岳詩書畫社尚藏有他畫的紅梅四幅。但在文革中均被毀,現(xiàn)在代替它的是由許多信徒們共制送的一塊“雨露普施”匾書。知客堂大門兩側(cè)又有一副門聯(lián):“福嚴為南山第一古剎;般若是佛祖不二法門。”
穿過第二進知客堂,就是第三進的岳神殿。南岳神是道教神祗,佛教的山門之后皆是天王殿,供奉佛教四大金剛和護法韋馱,但此廟沒有天王殿,建的卻是岳神殿,此廟供奉道教神祗。此原因來自一段傳說。據(jù)《南岳志》:慧思創(chuàng)建般若寺之前,南岳是道家的天下,山上山下星羅棋布著道教宮觀。掌管南岳的岳神喜歡下棋,賭棋有“贏家所求,輸家必應”的規(guī)矩。慧思為了獲得建寺之地,便和岳神對奕,連勝三局。岳神問他有何所求,慧思說:“求尊神賜一檀越之地,給小僧定禪”。岳神允許了。慧思就以錫杖擇地,杖落之處方圓百丈歸慧思使用。他把錫杖向空中一拋,錫杖就今日的寺址。岳神一怔:“你選的這塊地正是我看中的下榻之所”。慧思說:“尊神賜地,我定在禪場內(nèi)設榻恭候,長年供奉,以謝恩賜”。于是從創(chuàng)建起,就修有岳神殿供岳神下榻,一直沿習至今。岳神殿內(nèi)原有陳后主所鑄岳神銅像和三座立佛,銅像重約八千斤,據(jù)《南岳志》載:“陳后主因崇祀岳神,銅鑄萬三千斤,合立佛三座,共歷千秋。”慧思于陳宣帝太建九年(577)辭世,陳后主置岳神像于福嚴寺,大約是在慧思身后之事。但這些珍貴文物被紅衛(wèi)兵們在文革中作為“四舊”掃掉,殿內(nèi)的岳神像為文革重建后新塑。因該殿地勢狹逼,第二、三進之間,只有三、四米距離,一個小天井中,幾乎重檐相接,使岳神殿采光困難,顯得陰暗。
岳神殿后依次為大雄寶殿(側(cè)為大廳、廚房)、祖堂、方丈室與說法堂。沿大雄寶殿后的兩側(cè)石級而上,便是祖堂、方丈室和說法堂。說法堂上懸掛著一塊金匾,上書“五葉流芳”四字。據(jù)《景德傳燈錄》記述:自禪宗六祖慧能開創(chuàng)了禪宗南派之后,倡導“頓悟法門”,又經(jīng)七祖南岳懷讓和青原行思大力弘揚,南宗風靡一時,從五代至晚唐繁衍特盛。南岳懷讓一系,經(jīng)道一形成溈仰宗和臨濟宗;青原一系自南岳石頭希遷開始,又形成了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這樣南禪兩系共五宗。佛教史上稱為“一花五葉”。而“五葉”都源出于南岳,法徒遍及天下。其中以臨濟、曹洞宗最盛。素有“臨濟臨天下,曹洞曹半天”的美稱。而臨濟、曹洞兩宗。都發(fā)脈于南岳福嚴寺,所以稱為“五葉流芳”。今日說法堂內(nèi)共有懷讓的牌位和塑像。
福嚴寺說法堂
在祖堂左邊,和它排在一條橫向基線而稍稍超前些的則是觀音閣與華嚴閣。這些殿堂依山傍林,建筑在擲缽峰麓山谷的斜坡上,從山門到觀音閣,高差為13米。唐代高僧齊己有詩句云:“凌空殿閣由天設,遍地杉松是自生。”宋代的張茂宗詩也有“擲缽峰高處,鱗排殿數(shù)層”句,正是指這種倚坡而上的形勢。如果從寺后高處往下望,一片紅墻碧瓦,城堡巍峨,順山勢迤邐而落,檐牙高啄,殿角飛翹,掩映古樹高枝間。煙云流過,整個建筑似欲凌空飛動。
福嚴寺除上述著名殿堂外,周圍還有許多古跡遺存,最著名的有“磨鏡臺”“虎跑泉”“極高明”石刻和懷讓大師墓塔。?
磨鏡臺
在祝融峰南的燕子巖下,距南岳十四里,和半山亭隔壑相望。相傳這里是懷讓磨鏡傳法的地方。據(jù)說,道一原來也在擲缽峰下筑茅庵(馬祖庵,又名傳法院,今南岳山莊所在地)修持。道一是按傳統(tǒng)的禪定方法修坐禪。這是佛家求渡彼岸的所謂第五度禪。懷讓到道一坐禪處說:“大師坐禪圖謀什么?”道一說:“圖作佛!”懷讓不再問他,只拿起一塊磚頭放在道一所住庵前石上不停地磨。道一詫異地問:“和尚磨磚作啥?”懷讓答以磨磚作鏡。道一笑道:“磨磚怎能成鏡?”懷讓反問道:“坐禪又怎能成佛?”道一一時答不上話來,停了很久才問:“要怎樣才能成佛?”懷讓用比喻啟發(fā)道一說:“如果有條牛在拉車,車不動,你該打牛還是打車?”道一隱約有所知,但仍答復不了。懷讓繼續(xù)說:“和尚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只為學禪,禪并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和尚坐佛,就是殺佛。”這段隱含著“心即是佛,心外無佛”的南禪哲理,頓時開拓了道一的思想,使他大有所悟,便向懷讓恭敬地執(zhí)弟子禮。道一隨懷讓在南岳修法十年,懷讓法嗣弟子九人、唯道一獨得懷讓“心印”。道一后來辭懷讓前往江西、福建開堂說法,弘傳南宗教義,成為一方宗主。從道一三傳而創(chuàng)溈仰宗,四傳而創(chuàng)臨濟宗,以后再又發(fā)展為黃龍、揚歧兩派,南禪從此發(fā)揚光大。后人把懷讓磨磚的地方,稱為“磨鏡臺”,并刻上“祖源”二字。在馬道一結(jié)庵坐禪的地方,臨濟宗的法徒在故址上修建了一座殿宇,名叫“傳法院”,以紀念當年懷讓磨鏡傳法于馬祖道一。清朝有個名叫正法的和尚據(jù)此寫了一首頗有風趣《磨鏡臺》,詩云:“老不含羞真捏怪,磨磚惑亂馬師機。云堂月上全無影,石屋天高盡不扉。度世千年空白轉(zhuǎn),傳心半偈是還非。從茲踏殺空天下,磨就清光萬古輝。”
從福嚴寺側(cè)公路東去約一里,即是南岳山莊。當年道一在南岳創(chuàng)建的草庵和馬祖庵俱在該賓館內(nèi)。賓館大坪通往五棟、六棟、七棟樓的上山馬路側(cè)有一塊花崗石,矮矮的鐵欄桿圍繞,相傳這里就是當年懷讓磨鏡的地方。“磨鏡臺”之名由此而來。臺上花崗石書有“祖源”兩字,楷書橫刻,字大約80平方厘米,字跡園潤秀麗,無款署。據(jù)說是懷讓的徒孫由江西回來刻寫的。那就屬唐代刻品,但無確切考證,新編的《南岳志·石刻篇》并未歸入唐刻。磨鏡臺后有七祖塔,系懷讓墓。塔后為上山老路,路旁碑題“懷讓路”,有206級石蹬。附近有龍舒橋、觀音橋、麻姑橋、游泳池等遺跡登磨鏡臺遠望,南岳鎮(zhèn)景色盡收眼底,臺旁古松盤桓,臺前壑谷幽深,盛夏在此小憩,暑氣頓消現(xiàn)在,磨鏡臺古跡全在賓館范圍內(nèi)。
磨鏡臺松杉叁天,綠蔭四合,這里的賓館歷來為避暑和會議勝地。傳法院后的一號樓為何健別墅,這里也是蔣介石來南岳時的住宅,蔣在此曾經(jīng)召開多次軍事會議,布置中國抗日正面戰(zhàn)場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中共領導人作為國共合作代表的周恩來,也在這里參加過會。1984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來這里時,住在賓館的七號樓。
磨鏡臺,石頭上鐫“祖源”二字
磨鏡石旁一號樓,蔣介石來南岳時的住宅
虎跑泉
在福嚴寺東邊,有一股清泉從方形石井里涌出,這就是“虎跑泉”。泉旁有塊石碑,記載著這泉的來歷。據(jù)說慧思建般若寺后,見寺周圍沒有水源,就將寺僧領到山下,舉起錫杖用力向沙地刺去。一會兒,一股泉水涌流而出,徒弟們把泉口擴大成井,這就是“卓錫泉”。
但是,這股泉水量小,只能供僧徒們飲用,日常洗濯就遠遠不夠。有天林中竄出一只猛虎,從泉邊銜起慧思的錫杖走到般若寺后的巖石前,大吼三聲,泉水就從巖石里流了出來。慧思在泉邊修一石井,命名為“虎跑泉”。這兩處奇異的泉水至今潺潺不斷。
關于虎跑泉還有另一個傳說,說是杭州西湖的虎跑泉源于福嚴寺的虎跑泉。據(jù)李元度《南岳志》載: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南岳來了個僧人名叫寰中,他俗姓盧,是禪宗南岳系第三代著名大師百丈懷海的弟子。寰中來到南岳后,得到一位姓崔的諫議官的器重,替他建寺山中。但所處因系山頂,嚴重缺水,深為苦惱。一夜,有老虎咆哮屋側(cè),早起一看,老虎咆哮處甘泉四涌,便挖成水井,并命名為“童子泉”。后來,寰中去西湖大慈山任住持僧,又苦于缺水。夜夢神人告訴他,準備把南岳童子泉移來,供他飲用。第二天早晨,寰中忽又見兩只巨虎用爪在寺前刨地,泉水涌出,水味甘美。于是,西湖大慈山又出現(xiàn)了虎跑泉。這是又一個虎跑泉的神話。
虎跑泉就在今福嚴寺華嚴閣后的巖壁下,井口用石欄維護,水清澈見底,一股地下水從井底象一串串珍珠般涌起,頗有些象濟南的趵突泉。不管多少人汲用,它既不見枯竭,也從不溢出,始終保持一個一定的深度。泉旁有衡山人李鳴九隸書刻石,記錄了這回事。宋代大學士宋祁,還特別為福嚴寺寫了篇《衡山福嚴寺卓錫泉、虎跑泉記》。他在記述中說,泉井開辟后,“內(nèi)周外給,禪和便安,道風流行,乃宇為大蘭若。”這就是說,虎跑泉是使慧思得以建成一座大佛寺的關鍵性條件。
福嚴寺虎跑泉
“極高明”石刻
從虎跑泉向上有條仄而規(guī)整的石蹬路,可盤曲而上,到達“高明臺”。高明臺以唐代宰相李泌在石壁上書刻有“極高明”三個大字得名。李泌(公元722-789),字長源,是唐代中葉的大謀略家出身于官司宦之家,書香門第,魏八柱國李弼的后代。七歲能文,被稱為奇童。他生活于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為平定安史之亂、討伐李懷光、李希烈叛亂,以及聯(lián)合回紇、云南、天地竺等國抗擊吐蕃入侵,在軍事、政治、外交諸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在治理國家上也頗多建樹。他看透世情,為避禍害,雖為天子近臣卻時刻以世外神仙自居,甚至不惜以荒誕的形式宣示于眾,《舊唐書》作者劉昫說他:“居相位而從事鬼神,乃見狂妄浮薄之蹤。”他反復強調(diào)自己是“絕粒無家”的世外人他一生四次歸隱,五次離京。安史之亂中與肅宗有約:“俟平京師,則去還山。”收復京師之后,李泌不顧肅宗的真誠挽留,堅決到南岳當?shù)朗俊T谀显郎街兄司邮遥[居十二年,直到唐代宗李豫即位,受到征召,才復出山。他身為宰相時又曾封為鄴侯,世稱他李鄴侯。現(xiàn)在南岳煙霞峰尚有鄴侯書院1939年郭沫若和周恩來一起來廬山參加蔣介石召開的抗日軍事會議時,曾參觀過鄴侯書院,并有詩記其感慨:“中原龍戰(zhàn)血玄黃,必勝必成待自強。暫把豪情寄山水,權將余力寫肝腸。云橫萬里長纓展,日照千峰鐵騎驤。猶有鄴侯遺跡在,寇平重上讀書堂”。
據(jù)清李元度《南岳志》載,他和唐代南岳著名僧人希操,著名道士張?zhí)摱缄P系很深。他在這里寫下了“極高明”三字,表面上是指佛像極高,佛光極明,佛是極高明的。內(nèi)中則暗蘊作者對世事有所感,要學會急流勇退,這需要大智慧。李泌“極高明”三字,筆劃粗獷有力。可惜花崗巖容易分化,許多地方已開始剝落。邊上巖石上還有一石刻,中間是“佛”字,兩側(cè)為“高無見頂相,明不借他光”。這可作為“極高明”三字的注解。
高明臺共分上下兩臺,均約十平米大小,有石凳可歇息,邊緣有石欄,更可憑欄逃眺。
“極高明”石刻
端居室
懷讓大師墓塔
磨鏡臺側(cè)還有懷讓大師墓塔。懷讓在道一離開南岳不久,于唐天寶三年(744)八月十一日圓寂于南岳般若寺(今福嚴寺)。唐敬宗寶歷中賜謚為大慧禪師,塔曰“最勝輪”,相傳慧思祖師三生遺骨都藏在其中。古松掩映下的墓塔分兩層,由下面沿花崗石階梯斜登而上,高約十五米。下層的花崗石碑上,篆刻著“最勝輪塔”四字,碑字為唐朝宰相裴休所書,文革中被搗毀,文革后修復,由南岳書畫社一位老人汪濤補書。墓塔上原來還有唐吏部侍郎歸登書刻的碑記,名儒張正甫為撰觀音大師碑銘,均不存。今日上層的墓塔正中,豎著三塊漢白玉碑。正中那塊碑上刻著:“禪宗七祖唐大慧禪師懷讓墓塔”。兩邊石碑上鐫刻著懷讓當年磨鏡傳法的故事,抄自李元度《南岳志》。
福嚴寺懷讓大師墓塔
作為中國佛教天臺宗和禪宗兩大宗派的祖庭,被譽為“天下法院”的福嚴寺。歷代也是高僧輩出,歷史上福嚴寺著名的高僧有三十八人之多:唐和五代有:慧思、智顗、僧照、大善、玄光、智瓘、惠稠、大慧、懷讓、道一、幼勁、啟柔、楚云、齊己、良雅;宋代:洪諲、審承、省賢、楚圓、慧南、保宗、文演(先后兩人)、嗣清;明代:來復、弘儲、原直、佛鼎、志正;清代:式庵、曉晢、天山、海岸。現(xiàn)摘其介紹:
慧思(518—577)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今河南上蔡縣)人。十五歲信仰佛教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后嚴守戒律,平時不常和人來往,每天讀誦《法華》等經(jīng),數(shù)年之間便滿千遍。又因閱讀《妙勝定經(jīng)》,開始修習禪觀。外出參訪,尋問禪法,常于林野間經(jīng)行修禪。中間曾往投當時著名的慧文禪師,從受禪法,白天隨眾僧事,夜間專心修禪,結(jié)合《法華經(jīng)》意,悟得法華三昧,因而聲譽遠播三十四歲時(548)在兗州講禪法,因徒眾人品復雜,時生是非,遭遇邪師的猜忌謀害,從此中止北游,率眾南行。先到信州,后入郢州,隨地應請講說大乘。梁代承圣二年(553),率眾再向南行,到了光州,次年入住大蘇山,在開岳寺、觀邑寺講《大品般若經(jīng)》,信眾日增,因此發(fā)愿寫造金字《般若經(jīng)》,特撰《立誓愿文》,敘述自己出家學道、習禪以及在各地游化迭遭諸異道擾亂毒害,因而發(fā)心寫造金字經(jīng)本的因緣,立誓修禪解脫法、得神通力、弘揚般若、廣度眾生的大愿。由于這篇《立誓愿文》的流傳,更引起了遠地信眾的歸仰,遠來歸從他的人益多。以后創(chuàng)立天臺宗的智顗,就是在這時不避戰(zhàn)亂,遠來光州師事他的。慧思在光州游化歷時十四年,乃于陳廢帝光大二年(568)帶了徒眾四十余人前往湖南、入住南岳,創(chuàng)建般若寺。在那里繼續(xù)提倡修禪,陳地信眾望風歸附,陳主迎他到陳都建業(yè),住棲玄寺,講《大品般若》。他很感慨當時南地佛學界偏重理論,輕視禪觀,于是雙開定慧兩門,日間談理,夜間修禪,同時講說禪波羅蜜,陳主尊他為大禪師,傾動一時。后又還住南岳,繼續(xù)傳授禪法。他平時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續(xù)高僧傳》特別稱贊他慈行可風。陳太建九年(577),他特從山頂下來,住半山道場,大集徒眾,勸勉勤修法華、般舟三昧,語極苦切,于是年六月卒于南岳。
慧思兼學南北,既對《法華》、《般若》義理有很深造詣,又非常重視禪觀修習,提倡“教禪并重”、“定慧雙開”。他的“由定發(fā)慧”、“定慧并重”的思想,為其弟子智顗所繼承和發(fā)揚,成為天臺宗佛教實踐的主要方法。慧思對于所習諸經(jīng)論,每有他獨自悟入之處,多結(jié)合實踐加以申說,他的著作大都出于口授的記錄,自具體系。見于記載的有《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二卷、《立誓愿文》、《隨自意三昧》、《法華安樂行義》各一卷,《大乘止觀法門》二卷等。《止觀》一書頗受宋、明以來臺宗學者的重視。慧思還有強烈的末法思想,深深憂慮已到末法時代,佛法難弘,傳經(jīng)不傳,于是派遣弟子靜琬,到房山(今北京)鑿刻石經(jīng),把從西方取來的佛經(jīng)一字一句刻在石塊上,埋入山洞中。由靜琬首刻的石經(jīng)事業(yè),歷經(jīng)一千余年,開創(chuàng)了人類宗教史、文化史上空前的奇跡。
慧思的門下頗多,最著名的當推善于發(fā)展師說,在浙江創(chuàng)立了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臺宗智顗,其次有新羅人玄光及大善。其它如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都著名于一時。玄光將南岳思想傳入新羅,為以后臺宗教義流行于朝鮮半島的先驅(qū)。慧思之后,僧照、大善、、玄光、智瓘先后主持般若寺。智瓘后來離開南岳,隱居鐘山(含南京),深得煬帝敬重,禮為國師。般若寺至唐玄宗開元二年懷讓主持時,才又一次大放異彩。
懷讓(677—744)俗姓杜,金州(今陜西安康)人,懷讓是其本名,他是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位以俗姓稱祖的大師。傳說他降生時,杜府院內(nèi)一道白光直沖云霄。當時掌管天文歷法的太史發(fā)現(xiàn)這祥瑞征兆,連忙奏極高宗皇帝,說這是國家的法器,是江山社稷吉祥興旺的象征。高宗大喜,當即下詔,命金州太守親自去杜府探視。杜家有三個兒子,懷讓最小。才三歲,懷讓就表現(xiàn)聰慧異常。由于他秉性慈善謙讓,其父于是為他取名懷讓。到了十余歲,懷讓對佛教經(jīng)書如饑似渴。當時有位有名的三藏法師,名叫玄靜,路過杜府,見到此情,十分驚異,特對懷讓父母說:“這孩子如果出家學佛,必定大弘大乘佛法,廣度眾生,成就非凡,前途不可估量于是,懷讓在玄靜法師的引導之下,于唐武后天授三年(692),在荊州玉泉寺弘景律座下出家。通天二年(697)滿20歲,受具足戒。弘景律師是當時著名律師,他悉心指導懷讓研讀律藏。然而,懷讓卻志氣高邁,他感嘆說:“夫出家者,當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者”。同學坦然法師,深知懷讓志向高遠,于是勸懷讓到嵩山拜謁慧安大師。得到慧安大師的啟迪之后,懷讓直奔曹溪禮拜六祖懷讓在六祖慧能處修學8年,終于開悟,徹底明白了慧能“識性見性”、“頓悟成佛”的南禪思想。懷讓留在六祖身邊侍奉達15年之久,受六祖親傳,直到唐玄宗開元二年,六祖入滅后一年,才離開曹溪懷讓游歷四方之后,來到南岳衡山般若寺。懷讓在般若寺最大的功績之一就是用“磨磚作鏡”感化馬祖道一。
道一在懷讓的指點下,徹底改變了他原來北宗那套“住心觀凈”、“長坐不臥”的“漸悟”修行方法,專修“我心即佛”、“見性成佛”的南宗“頓悟法門”。今留有遺址“磨鏡臺”和“馬祖庵”。懷讓在福嚴寺門徒無數(shù),但真正受到懷讓印可的只有六人:道一、常浩、智達、坦然、神照、嚴峻,其中又以道一最為契合,而且是承懷讓之學成為南禪南岳系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懷讓曾當著六個嗣法弟子說:“你們六人各從我身上證得一物:常浩得我的眉,善威儀;智達得我的眼,善顧盼;坦然得我的耳,善聽理;神照得我的鼻,善知氣;嚴峻得我的舌,善說辯;只有道一得我的心。”并且說:“一切皆由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馬祖道一侍奉懷讓十年,深受教益,而且發(fā)揚光大。后馬祖闡化江西,廣授門徒,得法弟子一百三十九名,將六祖的頓悟法門傳遍天下,傳至海外。其弟子創(chuàng)立了臨濟宗、溈仰宗,臨濟又派生出黃龍、楊歧二派。福嚴寺也被稱為“天下法院”、“五葉流芳”。今福嚴寺內(nèi)有 懷讓大師墓塔。????
惟勁
唐昭宗光化年間(898-913),南禪青原系下六世惟勁和尚住持般若寺(此時亦名報慈東藏)。寺藏華嚴宗三祖賢首所創(chuàng)鏡燈一座,以啟悟?qū)W人“剎海深入”、“如幻如空”之境。惟勁在鏡燈之前徹悟,轉(zhuǎn)而研究華嚴宗初祖杜順的《旋復偈》,遂由禪宗轉(zhuǎn)為華嚴。福嚴寺可以說是南岳華嚴宗肇始之地。當時楚王馬殷對惟勁極為尊崇,特賜紫衣,尊為寶聞大師。
宋代,著名僧人洪諲、審承先后主持般若寺,一時法席興隆。其中洪諲被人們稱為“古趙州”,認為他有趙州從諗?shù)拈T風,后大興神鼎山宋代,般若寺最有名的僧人要算青原下十世省賢,南岳下十一世楚園。省賢(人稱福嚴和尚)的介紹見前。楚園,又名慈明,全州(今廣西全州縣)人。他冒著戰(zhàn)爭的烽火,易裝改服,盡歷艱險,北上至山西汾陽善昭大師處修習臨濟禪風,侍奉7載,因母病方南歸,被時人譽為“西河獅子”。他曾住持瀏陽道吾、石霜、長沙興化等大叢林。省賢圓寂后,潭州守特推薦他主持福嚴寺,從而使由禪宗懷讓所創(chuàng)立的南岳系在北方發(fā)展起來的臨濟宗,回到南方,再向前發(fā)展,形成開放、潑辣的禪風,并新開黃龍、楊歧兩派。他的法嗣弟子46人,祖庭再現(xiàn)當年鼎盛局面。
其后,宋代保寶禪師、文演禪師、嗣清禪師,明代的來復禪師、佛鼎禪師,弘儲禪師、正志禪師、清代的式庵禪師、海岸禪師等,無不續(xù)佛慧命,光耀祖庭,斐聲禪林。
民國時期,靈濤、寶生、巨贊、鎮(zhèn)清等高僧,將出世入世融為一體,將愛國家、愛民族與愛宗教高度統(tǒng)一,在福嚴寺譜寫佛教革新的篇章靈濤是著名的佛教教育家。1924年他于福嚴寺下金雞林創(chuàng)辦南岳僧侶學校。而且頂著佛教內(nèi)部保守派的重重壓力,堅持不懈,辦學達20余年,培養(yǎng)大批僧才。后遷至祝圣寺,改名為佛學講習所。抗日戰(zhàn)爭又遷至福嚴寺。他支持素禪、巨贊法師的佛教改革,積極參加愛國抗日組織“南岳佛道救難協(xié)會”,并擔任書記長。民國20年(1931),寶生和尚住福嚴寺住持。他一生住持數(shù)寺,善于營建,每造一處,各有特色,絕不雷同。他全面修復了福嚴寺,而且其規(guī)模超越了前代。他是一位熱心教育的高僧,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寶生聘請一大批愛國僧人如靈濤、玄宗、深悟、了火召、巨贊、暮笳到他任住持的溈山密印寺佛學社任教。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他將大部分師生接到福嚴寺,在他創(chuàng)辦的華嚴講習所安居與就讀。1939年春,國共兩黨創(chuàng)辦“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葉劍英任副教育長,周恩來數(shù)次到南岳游干班視察和講課。周、葉的宣傳教育,使寶生和廣大僧眾倍受鼓舞,激發(fā)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寶生、巨贊、演文等僧人與田漢、馮乃超等密秘開會,策劃成立抗日組織和武裝,還請?zhí)餄h等到福嚴寺向講習所的學僧演講抗日形勢。在巨贊等人的具體組織下,1939年5月7日,“南岳佛道救難協(xié)會”成立,寶生和尚當選為會長。在他的領導下,救難協(xié)會開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動,在中國佛教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福嚴寺現(xiàn)任方丈為大岳法師,湖南人。1981年出家,師從明真大師,畢業(yè)于中國佛學院。
福嚴寺不僅歷代高僧輩出,人文底蘊也十分豐厚,歷代名流在寺內(nèi)外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和流連光景的詩文和許多逸事。除上述的唐代宰相李泌“極高明”石刻、端居室,宋代大學士宋祁的《南岳慧照禪師省賢真贊》、《衡山福嚴寺院二泉記》、《福嚴禪院種杉述》三篇文章,清代彭玉麟題的“敕建福嚴寺”,抗日戰(zhàn)爭中郭沫若的《鄴侯書院》詩,1984年5月胡耀邦總書記游福嚴寺的批評外,歷代詩文還有:唐人張正甫的《觀音大師碑》,宋代黃庭堅的《禮思大禪師塔題名》,宋代陳傅良《福嚴寺云章閣記 》等。
其中黃庭堅在《禮思大禪師塔題名》中,記載了他在寺中見到的貝葉經(jīng)、蚌中觀音相等佛門珍品:“閱貝多梵字經(jīng),二錫杖象刻、佛供、僧俗書經(jīng)夾,有纖靡如蟻,映光不可讀者,及佛牙、舍利、蚌中觀音相,寶玩流目”。并為藏經(jīng)閣題寫“‘觀寶軒’三大字”。宋祁的《福嚴禪院種杉記》記福嚴在般若院堅持種杉樹十年,既清幽佛門又為整修擴建寺院自備梁棟這一富有遠見之措。記中描繪其經(jīng)營之辛勞和成才之豐盈,寫道:“由是日蒔歲營,數(shù)盈十萬。順期陰陽,時其上中,筑而培,灌而澤之。沿緣阪險,半散巖藪。望之離離,即之牂牂。搖風之所偃拂,膏雨之所沾洳。春致其理,秋勁其膚。童而蓋然,黟而帷然,牙葉奮張,枝干夸肆,于是大者中梁,小者中杙,直者為棁,枝者為枅。若乃胥宇僝功,大匠經(jīng)始,斤斧所度,繩墨所習,從容頤指,萬楹可具。不丐衡林,不諉縣官,茲為長利,其可嘉矣”。在《衡山福嚴寺院二泉記》中具體記述了卓錫泉和虎跑泉當時的地理位置、周圍建筑以及兩泉的情狀:“惟卓錫距堂下深之十扶,其廣八之五,淳而不流。凡龠者、烹者、飪者,茗者取焉,香以甘故也。虎跑直寺西,廣五尺,其深四之三,浚而為沱。刳木函溜,行二千尺。股分脈散,環(huán)象館,歷齋房,經(jīng)廚軒,并中園,繚浴廡,逗廝舍,然后淙而出之,注乎下田。凡湔者、瀨者、浸者取焉,寒以潔故也。若乃溯陽弗泮,值陰弗涸;旱焉益深,潦焉益澄;十缶繘之不加余,千挹罍之不加耗,奫淪澹淡,蓋源而不委者耶”,這些都為“南岳史》乃至中國佛教史留下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與福嚴寺有關的詩篇有唐代溫庭筠《贈楚云上人》,唐代詩僧貫休《贈楚云》詩。楚云為唐代高僧,《南岳志》載他在福嚴寺住持時,“盡日閉關”,刺血寫《妙法蓮花經(jīng)》一部,藏于慧思大師墓塔里。至宋仁宗皇佑年間“開墓見經(jīng),仍血色如新”。
貫休在詩中贊嘆他的志誠:“剔皮刺血誠何苦,為寫靈山九會文。十指瀝乾終七軸,后來求法更無君”為這段佛門佳話增添了一段第一手資料。另一位唐代詩僧齊己曾在福嚴寺閉關。齊己是中唐著名詩僧,他與韓愈之間為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故事可謂婦孺皆知。他自稱“衡岳沙門”,寫南岳的詩達40余首。其中《題南岳般若寺》為中唐時代福嚴寺的建筑和美景留下了可貴的歷史資料:“諸峰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石路險盤嵐靄滑,僧窗高倚泬寥明。凌空殿閣由天設,遍地松杉是自生。更有上方難上處,紫苔紅蘚繞嶸崢”。另外,宋代江西派代表作家黃庭堅,理學家朱熹、張栻等也都有過福嚴寺并留下詩篇:黃庭堅詩曰《離福嚴寺》,詩中描繪了福嚴寺一帶“山下三日晴,山上三日雨”的獨特氣候;朱熹的《福嚴寺回望岳市》:“昨夜相攜看霜月,今朝誰料起寒煙。安知明日千峰頂,不見人間萬里天”也是描寫福嚴寺一帶瞬息萬變的氣候。宋人劉摯的《自衡岳至福嚴寺詩》二首、《福嚴寺呈諸禪老》,張茂宗《題般若寺》,張栻《題福嚴寺》,元人張翥《福嚴寺》,清代彭玉麟《游磨鏡臺贈海岸和尚》二首也都是詠歌福嚴寺的佳作。
明代大旅游家徐霞客亦曾游過來福嚴寺一帶。在冰封雪飄之際,徐霞客從上封寺過南天門繞道至天柱峰,直到福嚴寺來借宿,可因為福嚴寺這時正在大修,無法留宿,他只好又冒雪匆匆趕越過磨鏡臺,去煙霞峰谷地里找明道山房睡了一晚,第二天又回福嚴寺再西去西嶺、天臺、石廩諸峰往方廣。抗日戰(zhàn)爭時期,宋美齡多次隨蔣介石到南岳衡山,曾參訪福嚴寺藏經(jīng)樓,拜謁過七祖懷讓墓塔,登上磨鏡石。她為爭取華府議員們理解并支持中國的抗戰(zhàn),1943年2月18日在參眾兩院聯(lián)席會議那個著名的演說中,用很長的篇幅介紹了磨鏡臺的故事。并告訴議員們:“我們不但必須有理想,不但要昭告我們有理想,我們還必須以行動來落實理想。”“沒有我們大家(議員們)的積極協(xié)助,我們的領袖無法落實這些理想。”“諸位和我都必須謹記‘磨鏡臺’的教訓”這次轟動美國的演說,讓磨鏡臺的故事在美國家喻戶曉。
福嚴寺一帶不僅文化積淀深厚,而且風光旖旎,這里松杉茂密,修竹掩映,古藤縱橫,幽深秀麗,收覽了南岳勝景。明初福嚴寺僧來復寫有《福嚴二十景詩》,今已不復傳,但清代福嚴寺僧道重寫的《福嚴十景詩》仍存于世。這十景是:一、上天獅子,二、圣僧入定,三、一柱撐天,四、鏡臺流月,五、丹鳳銜書,六、石竿垂釣,七、三生共話,八、煙雨飛花,九、金雞銜粟,十、石鼎梵香。其中“鏡臺流月”是:“是鏡光兮又是月,鏡光月色兩難別。普天匝地仰清光,萬古清光長不輟”;“一柱撐天”為:“巍巍一柱豎青天,天更高來柱更連。興至呼童扶我上,數(shù)聲長嘯斗牛邊”,皆形象道出福嚴寺一帶獨特的自然景觀。
清代名將彭玉麟游磨鏡臺詩,曾寫下兩首詩贈海岸和尚,詩中談到福嚴寺一帶美景和自己的感受:
信宿深山夢不驚,臥聽山鳥自呼名。當窗羽筱依人綠,千個平安報曉晴(之一)
二月山中筍蕨肥,桃花歷亂鷓鴣飛。溪頭一陣廉纖雨,依舊斜陽鎖翠微(之二)
密林深處的黃瓦紅墻:福嚴寺
84、南岳南臺寺
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qū)瑞應峰下,距福嚴寺不到2公里。不僅它是六朝的古剎,歷史悠久,而且亦被稱為“天下法源”,尤其在日本影響很大,被日本佛教曹洞宗視為祖庭。該寺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定為漢族全國重點寺院。
南臺寺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503-519)。為南朝梁、陳時代高僧海印和尚的修行處。寺院后左邊的南山巖壁上,有一如臺的大石,據(jù)說當年海印和尚常在此處打坐。現(xiàn)在臺邊還清晰可見“南臺寺”三個徑大二尺的大字,左邊有“梁天監(jiān)年建”,右邊有“沙門海印”兩行直刻小字。
南臺寺
南臺寺同福嚴寺一樣,自南朝創(chuàng)建以來一千多年間,幾經(jīng)圮廢又幾番重建。唐天寶二年(742年)希遷和尚自江西青原山來南岳結(jié)庵于寺東大石上,時人稱為“石頭和尚”。他在瑞應峰下,大闡禪宗宗風。天下佛子慕名而來,在座前聽其講經(jīng)說法,法徒日益增多,故南臺寺不斷擴建,這是南臺寺最風光時期。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學家朱熹與張栻曾踏雪游覽此寺,此寺是“閣迥規(guī)模穩(wěn)”,有“天際瑤臺”之盛況。但元末毀于兵燹。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1505),有無礙和尚自信陽來此,已無庵堂可居。他居石巖,啖野菜、衣百結(jié),南岳鄉(xiāng)紳為其苦修動容,捐資助其重建庵堂。明末又毀于戰(zhàn)亂。清乾隆年間,寺宇因年久失修,瓦碎椽斷倒塌。僧人中不肖者乘機分割寺產(chǎn),各在南岳大廟西廊營建私庵分居,自稱為“新南臺寺”,自稱南臺嫡系正派,以別于“老南臺寺”。直到清光緒時,祝圣寺主持衡陽人淡云和尚來到南岳,見新、老南臺真?zhèn)尾⒊觯盎ハ酄幚腥璺痖T”,決心重振南臺禪風。光緒十六年(1890)有四川巡撫與僧人福成、淡云、默安等,在荊棘叢生的亂石之處,找到了石頭希遷的“見相寶塔”碑刻和刻“南臺寺”石頭橫匾的古剎遺址,三位僧人遂立下誓愿,要盡畢生之力修復寺宇,中興南臺。他們奔走十方,經(jīng)過十四個春秋,終于募資一萬八千余貫。重建工程從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開始,歷時五年告竣。寺宇規(guī)模宏大,超過歷代所建的規(guī)模。寺院竣工之后,日本佛教曹洞宗法脈、石頭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孫,高僧水野要么曉于1907年率領日本佛教禮祖代表團來支南臺寺,帶來《鐵眼和尚仿明本藏經(jīng)》全部5700余卷,貝葉佛像32張,贈與該寺。當時的贈經(jīng)法會被譽為天下盛事。從此南臺寺成為中日文化友好往來的交流之地。南臺古寺自淡云、妙見師徒中興之后,香火鼎盛,佛事興旺。日本、朝鮮及東南亞等國佛教徒頻頻來南臺寺禮祖,以表尊崇。而國內(nèi)佛子亦來南臺,或鉆研禪學,或居寺靜修。民國年間,近代著名詩僧號“八指頭陀”的敬安大師及號“八不頭陀”的高僧道階和尚均曾來南臺寺講學弘法。
抗日戰(zhàn)爭期間,現(xiàn)代著名高僧靈濤、巨贊、明真等人于率南臺寺眾僧參加了“南岳佛道救難協(xié)會”,投入了愛教必須愛國的抗日救亡運動。南臺寺方丈悟真與上封寺方丈寶生、祝圣寺方丈空也、大善寺知客有緣、三元宮住持劉光斗于1939年5月發(fā)起成立“南岳佛道救難協(xié)會”,召集青壯年僧侶和少數(shù)道士約七十余人,舉辦軍事訓練班。訓練結(jié)束后,組織佛教青年服務團和佛教流動工作團,分赴長沙、湘潭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其活動轟動一時,人民群眾稱呼他們?yōu)椤昂蜕斜薄L餄h有詩贊曰:“僧衣脫卻著緇衣,敢向人間惹是非。”周恩來為之題詞:“上馬殺賊,下馬學佛。”鄒韜奮主編的《全民抗戰(zhàn)》及重慶的《新華日報》都紛紛介紹了僧侶們的救亡活動。香港世界語雜志也將協(xié)會章程譯成世界語全文刊登。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南臺寺遭滅頂之災,佛像、文物全部被毀,僧人全部離寺下鄉(xiāng)。號稱中國佛經(jīng)四大珍品之一的《鐵眼和尚仿明本藏經(jīng)》也被付之一炬。文革后,南臺寺始得全部恢復。1984年,南臺寺由政府正式發(fā)還僧人居住管理。1987年寶曇法師住持南臺寺后,對寺院進行了全面恢復和改建。首先投資四百多萬元興建殿堂、僧寮,購置佛經(jīng)、法器,雕塑佛像等。此外,還改建了山門,新建了指乘佛塔、勞公亭,吉祥天女。1996年該寺又投資350萬元興建一座高達49米“金剛舍利寶塔”,以作拱奉佛陀舍利及珍藏貝葉佛像之所。 寶曇法師,湖南人,1931年出家為僧,師從智性法師,畢業(yè)于南岳佛學講習所。
新建的南臺寺規(guī)模宏大,超過歷代所建的規(guī)模。寺內(nèi)建筑有山門、二進為彌陀殿、三進為大雄寶殿、四進為法堂、祖堂、云水堂組成。兩廂各有齋堂、禪堂、客房等。寺中大小舍房一百余間。
寺內(nèi)建筑最著名的是山門匾額。其一為“古南臺寺”。另一為“天下法源”,與被稱為“天下法院”福嚴寺相埒。梁天監(jiān)年間(502年),時近九十高齡的海印曾與三祖慧思論道,二人“忻然合契”。慧思建蘭若寺,海印建南臺寺,共同打破了昔日道家一統(tǒng)南岳衡山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南岳佛教新天地,使蓮宗、律宗、禪宗相繼進入南岳。特別是禪宗進入南岳后,其南禪創(chuàng)始人六祖慧能弟子懷讓、行思、法嗣希遷均以南岳為活動中心。他們廣為弘法,自南至北,傳承遍布海內(nèi)域外,遠及日本、朝鮮,成為禪宗最著名的南岳、青原兩大法系:希遷傳法于惟儼,惟儼傳云巖曇晟,再傳為洞山良價,三傳為曹山本寂,形成了著名的曹洞宗。另一法脈為道悟,傳龍?zhí)冻缧牛賯鞯律叫b,三傳雪峰義存。雪峰門下又分為兩支:一為云門文偃開創(chuàng)云門宗,一為玄沙師備傳羅漢桂琛,桂琛傳清涼文益開法眼宗。由南岳、青原兩系繁衍為溈仰、臨濟、曹洞、云門、法眼五宗,黃龍、楊歧兩派。這便是南禪的“五家七宗”。因這五家皆系于六祖惠能南宗一脈,故佛教史上稱之為“一花五葉”。而“五葉”都出自南岳,法脈繁衍海內(nèi)域外,佛徒布滿天下,故世上有“五葉流芳”之譽。自唐末、五代至宋以來。這“五葉”法徒之多,使時人贊為:“臨濟臨天下,曹洞曹半天”。故此懷讓所主持福嚴寺門額題款“天下法院”,石頭駐錫南臺寺額有“天下法源”銘刻。南臺寺是曹洞祖庭,云門、法眼之源,故稱“天下法源”。
南臺寺山門
寺內(nèi)建筑還有新建的高49米的金剛舍利寶塔。另外穿過佛塔墓群,有一大石坡,坡呈圓形互山脊,人不能上。于是后人鑿石磴數(shù)百級,似架天梯于巖壁之上,故名“天生磴”。明朝張元忭曾刻“進道坡”三個大字于坡石上,石梯下懸?guī)r峭壁,峭壁上有掛著鐵鏈的石欄柵。石坡旁邊有一“金牛石”,曾印有金牛足跡。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秋天,游山都夏良用在金牛石壁巖上刻詩曰:“手招黃鶴來,腳踏金牛背。麈世無人知,白云久相待。”
南臺寺歷代高僧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石頭希遷禪師。希遷(700-790),人稱石頭和尚。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高要縣)人。據(jù)宋《高僧傳》、《五燈會記》載:希遷聽說六祖慧能南來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便前往參學。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于羅浮山受戒。后又拜青原行思為師,傳其法,是南宗兩大系中的一系-青原系的重要人物。唐玄宗天寶初年,希遷到南岳衡山受戒,結(jié)庵于南臺寺東大石上,時有稱為“石頭和尚”。與在福嚴寺受懷讓“磨磚作鏡”點化的馬祖道一禪師共同名聞天下。相傳著有《參同契》、《草庵歌》,至今日本曹洞宗的僧人用作必修日課。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圓寂,卒謚“無際大師”、塔曰“無相”。弟子有道司、憔儼等二十一人。他們宣教弘法,創(chuàng)立了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三派,其中曹洞宗更為昌盛,形成南宗禪,成為中國佛教史上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主流,法嗣遍布天下。南宋時,臨濟、曹洞二宗傳到日本。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視南臺寺為祖庭。故有“天下法院”之稱。石頭希遷圓寂以后,肉身龕葬。葬于南臺寺下方,為南岳僅存的一座唐代古墓。
南臺寺風景宜人,這里海拔600余米,夏季平均氣溫28攝氏度。古寺四周綠樹環(huán)抱,松杉楓梓,蔥蘢碧翠,綠蔭匝地,清風拂面。俯瞰峰下,簇簇碧峰如螺,群巒蜿蜒如蒼龍騰躍。明朝萬歷年宰相張居正游南岳時有詩贊曰:“一枕孤峰宿暝煙,不知身在翠微巔。寒生鐘磬霄初徹,起結(jié)跏趺月正圓。麈夢幻隨諸相滅,覺心不照一燈燃。明晨更覓朱陵路,踏遍紫云猶未旋。”九級石階的迎面石柱上有楹聯(lián)一副:“澹蕩七二峰,湘涵岳影憑低瞰;云開九千丈,月印禪心在上圓。”
層林掩映中的衡山南臺寺
85、南岳上封寺
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南岳第一高峰祝融峰下,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是南岳最早的古剎之一,與祝圣、福嚴、南臺、大善等寺為南岳佛教五大叢林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漢族佛教重點寺院。
該寺在東漢時期系道教宮觀,稱“光天道觀”,有司天霍王廟。道家稱它為“第二十二光天壇福地”。宋朝陳田夫《南岳總勝集》“光天觀”條記述:陳廢帝光大二年(568),天臺宗二祖慧思率弟子40余人來南岳傳法,曾在祝融峰光天壇附近建一茅閣,作為其信徒上下行經(jīng)聽法之所。隋煬帝大業(yè)年間(605-618)隋煬帝為紀念一代高僧慧思祖師,才在原茅閣處敕建一寺,并聘請?zhí)炫_宗高僧惠日為第一任住持。以其為“敕建”,故名“上封寺”。寺院最后一進設慧思祖堂,因該寺在祝融峰下,同時供奉祝融火神。宋代敕建時仍為“上封寺”,寺名遂沿襲于今。陳田夫是宋代道士,住南岳九真洞老圃庵,來往七十二峰間三十余年,考證而成《總勝集》一書,所引資料又是中唐初期的《衡岳十八高僧傳》,該傳寫成時距隋代建寺年代尚近,所說應該是可靠的。
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在道士趙真等人的勸說下,下敕滅佛,史稱“會昌法難”。經(jīng)過這次滅佛事件后,我國絕大部分佛教寺院的財產(chǎn)被剝奪,僧尼還俗,寺院遭廢,經(jīng)籍散失。“天下所拆寺院四千六百余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人”,佛教由極盛而走向衰微。而上封寺雖歷此劫難,但仍有“白云相伴兩三僧”五代初期,著名詩僧齊已來寺閉關修行,寫下了“宇宙知何極,華夷見細流,壇西獨立久,白日轉(zhuǎn)神州”等詩句。可見寺內(nèi)雖則寂寞荒涼,卻并未完全廢棄。從唐代江西狀元盧肇詩中描述上封寺“月宮霞外寺”來推測,當時的上封寺至少已經(jīng)不再是簡陋的“茅閣”了。
上封寺在南宋朝重新賜額,寺內(nèi)且建有穹林閣,建筑已稍具規(guī)模。其時宋室南渡,一批南渡官員和知識分子,到五岳中唯一屬于南宋管轄的“壽岳”來游歷,登高遠眺,北憶中原,那種荊棘銅駝之感,必然會像東晉名士們那樣,新亭痛哭,慷慨激昂,“五岳至今余一岳,北望乾坤雙淚落。”從當時一些詩文里,也可窺見當時上封寺輪廊。張栻在其《游南岳唱酬序》一文中敘述自方廣、高臺至上封諸寺皆板屋。板屋是用木板釘蓋以代替陶瓦作屋頂?shù)拇u木建筑,它的好處是不會像瓦一樣被冰雪凍裂,而且木板不易導熱,又可以保溫。這類建筑在元朝仍然沿續(xù)下去。元代大詩人揭奚斯在《登祝融峰贈星上人》詩中云:“朔風日夜相騰蹙,谷老崖堅松柏禿。古來鐵瓦盡飄揚,山中至今猶板屋。”可見上封寺在宋末、元初曾一度使用過鐵瓦,因補充不易,且重量不夠,仍用木板。
在宋代以前,上封寺一直屬天臺宗弟子住持,到了宋代才完全是禪宗黃龍派的天下。北宋末,著名僧人佛心、善果,先后主持上封寺,殿宇規(guī)模逐漸擴大,香火也日漸旺盛。胡國安、胡宏、朱熹、張栻等當朝名流官宦都曾到上封一游,詩詞留芳。特別是湖湘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胡國安,經(jīng)常到上封寺與方丈探討理學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到了明代中期,隨著冶鐵技術和鑄造工藝的發(fā)展完善,寺院主體建筑逐步改造為石墻鐵瓦結(jié)構。不久,又新建天王殿,信士羅桐捐資鑄成四大天王鑄鐵立像,供奉于寺內(nèi),可惜鐵鑄佛像后來不幸毀于火災,不過,明清兩代的鐵瓦現(xiàn)在仍隨處可見。禮部尚書李騰芳和太常卿蔡植同游南岳祝融峰,驚見天空出現(xiàn)浮圖異景,乃發(fā)心重修舍利塔于上封寺后。這一時期,上封寺留下了湛甘泉、羅洪先、張居正、王夫之、徐霞客等名人足跡。古剎之名,流播四海。
清代初期,南岳衡山曾為清軍與明軍作戰(zhàn)之地,上封寺“敗屋數(shù)椽,僧徒寥寥,有不能終日之勢”,景象頗為凄涼。清康熙年中期(1662-1874),湖南巡撫周召南邀請高僧異目擔任方丈,大增寺舍,建成一座四進兩廊的大佛寺,這大約是上封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之一。據(jù)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對當時南岳僧寺163所中的29所的田畝進行勘查,上封寺有田448.1畝,其經(jīng)濟實力居南岳五大叢林之首。異目并著有《上封寺志》一書(早佚)。傳說曾國蕃的父親生下五個女兒后,曾到上封寺拜佛并求得一上簽,曰“雙珠齊在手,光彩耀杭州”。后來,便先后生下六子曾國蕃和九子曾國荃。同治年間(1862-1874),曾國荃捐資白銀二萬余兩,對上封寺進行整體維修。清代名人潘耒、袁枚、魏源、彭玉麟、譚嗣同等先后來寺造訪。
民國21年(1932)9月,寶生和尚受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入請,出任上封寺住持。其時,寺院頹敗,路徑荒蕪,寺產(chǎn)被豪繩侵奪,僧眾散居巖洞、茅棚間。寶生擔任主持后,率領僧眾,經(jīng)過三年的寺產(chǎn)清理和募化所得,重建了東西廂房、藏經(jīng)閣、華嚴閣、祖堂、齋堂、僧寮庫房和祝融峰避雨長亭,全部用石墻鐵瓦,并在修了天王殿、大雄寶殿。新中國建立前,上封寺遂與祝圣、福嚴、南臺、大善等寺為南岳佛教五大叢林之一。而上封寺在最高峰上,為游人必攬之勝。
上封寺住持素禪和尚開辦工廠、農(nóng)場、僧伽學校,走“農(nóng)禪”、“工禪”之路,支持工農(nóng)革命運動。民國十六年(1927)大革命失敗,素禪和尚不幸被反動當局殺害,上封寺又一度陷入僧徒星散,寺徑荒蕪的窘境。直到民國二十一年,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何鍵,聘請高僧寶生來上封寺作住持。寶生經(jīng)過三年寺產(chǎn)清理和十方募化,大修天王殿、大雄殿,重建祖堂、禪堂,增建齊堂、寮房,并新修香客招待所;他召回僧眾,恢復叢林制度,又建由上封寺登祝融峰的石板游路,重修太陽泉引水石枧,親自書寫了“黃離獅吼”和“震萃風云”兩幅橫額,鐫刻在避雨亭兩端。經(jīng)過寶生一番整頓和修建,寺貌全新,石垣鐵瓦,佛像莊嚴,殿堂肅穆,金碧輝煌;游客如云,一時稱盛,何鍵本人也為重修上封寺捐了錢,上、中等棉被各40套,普通棉被100套,寒衣40件,轎夫棉背心80件,專供游客登山住宿和攬勝時御寒之用,為上封寺的振興做了貢獻。民國三十一年,上封寺終因管理不夠完善,僧眾掛單日多,各種開支太大,純靠地租、香火和旅游收入已難于維持原狀,逐漸陷入困境。尤其是日本侵略軍侵占南岳后,寺院也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佛寺香火無人問津,寺宇也漸漸蕭條破敗。
其時,寺院頹敗,路徑荒蕪,寺產(chǎn)被豪繩侵奪,僧眾散居巖洞、茅棚間。寶生擔任主持后,率領僧眾,經(jīng)過三年的寺產(chǎn)清理和募化所得,重建了東西廂房、藏經(jīng)閣、華嚴閣、祖堂、齋堂、僧寮庫房和祝融峰避雨長亭,全部用石墻鐵瓦,并在修了天王殿、大雄寶殿。新中國建立前,上封寺遂與祝圣、福嚴、南臺、大善等寺為南岳佛教五大叢林之一。而上封寺在最高峰上,為游人必攬之勝。先后有朱自清、馮友蘭、胡適、趙恒錫、程潛、蔣介石、張學良等著名人物游覽古寺。其中,蔣介石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和民國二十八年(1939)先后兩次游上封寺,并捐銀圓三千,棉被三百床于寺內(nèi)。
新中國建立后,1950年農(nóng)歷3月初,農(nóng)民到寺要求減租退押,寺僧廣亮、一微等當場誘殺了農(nóng)民郭清連、郭俊育二人,群眾因憤而燒了上封寺。其中天王殿、說法堂、寮房被燒毀無遺;其余殿堂也大部燒毀,寺因廢。1962年,南岳管理局在寺院廢址上建起高山旅店,取名“上封寺招待所”,供旅游者食宿。1984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一行游覽南岳,在祝圣、上封、福延、南臺等寺作出加快寺廟恢復建設,搞好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等重要指示。寺舍交由南岳佛教協(xié)會管理。經(jīng)過曼慈、唯正、寶曇等老一輩法師的多方奔走募化,1987年上封寺終于得以著手恢復重修,1992年底,全部重點項目告竣。2003年12月,由南岳佛教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懷泉法師出任上封寺方丈。
回首上封寺的歷史,可謂幾度滄桑,幾經(jīng)盛衰。恰如衡陽現(xiàn)代詩人鄧磐石文革期間《題上封寺》一詩所云:“佛閣經(jīng)樓隔世寰,難逃劫火剩空山。千人鍋鼎今何在,布地黃金草未刪”。
近百年中,上封寺最大特點就是從出世到入世,爆發(fā)了好幾次介入愛國斗爭和工農(nóng)革命的斗爭: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10月。南岳白云峰一帶農(nóng)民,因不堪清王朝統(tǒng)治者的殘酷硬度榨,在衡山秀才向道隆領導下,與上封寺僧人印心、沙泉、鋪泉,及彭鶴年、彭鐘泰兄弟共舉義旗。起義軍檄文就是在上封寺草就和宣讀的,起義軍遭到殘酷鎮(zhèn)壓。印心和尚也慘遭殺害。民國十五年,正值北伐軍入湘,各地革命群眾運動高漲之時,佛學精湛的素禪方丈也投入這一場救國救民的門爭。這一期間,他巧妙地掩護了一批革命僧侶,還送走了曠戊生等一批工會干部。不久后,衡山縣長陳漱源將素禪逮捕。起初以“勾結(jié)赤匪,破壞佛教”為名,將素禪押回南岳,按佛家法規(guī),巡回各大叢林示從、打香板;后來將素禪殘酷殺害。
民國三十七年(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鐵騎踐踏中華,南京受屠,武漢被陷,烽煙直迫三湘。這時候的上封寺住持僧寶生、知客演文,還有從溈山來上封寺掛單的著名宗教界人士巨贊,早受抗戰(zhàn)思想熏陶,對葉劍英、周恩來諸中共代表非常欽佩。1939年春季,寶生、演文、田漢、鹿地亙、馮乃超、巨贊等在上封寺召開秘密會議,策劃成立抗日組織和武裝。1939年5月7日,“南岳佛道救難協(xié)會”成立,上封寺方丈寶生為會長,奔赴國難,留下“上馬殺賊,下馬學佛”的精彩史話。1944年,日本侵略軍偷襲駐扎在上封寺的一支抗日游擊隊,上封寺的俊修和尚發(fā)現(xiàn)后,立即鳴槍告警,并獨自在高臺寺石巖后阻擊,以自己的犧牲,贏得了游擊隊的安全轉(zhuǎn)移,充分表現(xiàn)出佛家救難、救世的精神。“緇衣不著著軍衣,敢向人間惹是非”;“自從徹悟如來意,又向人間樹戰(zhàn)旗”,這是田漢送給“佛道救難協(xié)會”僧徒和上封寺知客演文和尚的兩首詩中幾句,應該說,它最能概括出上封寺在這場歷史風云中的形象。
南岳上封寺
上封寺原來寺院規(guī)模宏大,共有四進,寺前左右各有一處石牌坊,山門之后是天王殿,為宋代所建,殿內(nèi)曾供有明代嘉靖年間鐵鑄的四天王像,重達五千斤。可惜在1950年“土改”革命一場大火,天王殿連同有名的穹林閣,一并化為灰燼。1987年以后重建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jīng)樓、觀音殿、彌陀殿等,共四進兩橫大小房24間。規(guī)模小了許多不說,僅存的左牌坊孤零零地矗立在山門之外,只有坊額上那塊刻有“上封寺”字樣的漢白玉匾額仿佛還在向人們訴說著上封寺昔日的輝煌。
上封寺山門
第一進為山門,門上嵌鐫刻“敕建上封寺”白色大理石豎額一方,兩側(cè)聯(lián)為:“皇王天子地,佛祖法門家”。第二進是殿宇高宏的天王殿,內(nèi)供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陀菩薩;兩側(cè)有財神殿、圣帝殿,分別供奉財神菩薩和圣帝菩薩;殿宇兩端聳立著鐘鼓樓。第三進是莊嚴肅穆的大雄寶殿;第四進上為方丈室、藏經(jīng)閣,下為說法堂、地藏殿和祖堂。觀音殿、藥師殿、禪堂、齋堂、寮房等位于整個建筑群的兩側(cè),通過回廊連接成一體。
寺后有一片古林,占地近3000平方米,由于地勢高,風大地凍,樹木大都卷曲臃腫,盤根錯節(jié),樹干上苔痕青澄,樹冠蓊郁,幽趣殊異。內(nèi)樹齡約五百年古樹,形態(tài)甚為珍稀。上封寺右上為觀日臺,左上為祝融峰,峰上的祝融殿后是不語巖,巖上有巨石翹首,宛如一只巨龜上有望日臺,被稱為“金龜朝圣”。元代所建,占地約一畝,在衡山觀云海日出,這是最佳的位置。望日臺左上一里許為祝融峰絕頂,巖石下有羅漢洞、會仙橋等勝景。巖下不遠的絕壁上有兩石凌空,與懸?guī)r相接,看上去搖搖欲墜,被稱為會仙橋,每當月明之夜,這里隱約可以聽到絲竹之音,傳說是神仙們在橋上飲酒奏樂。
祝融峰
陳友冰編寫
參考資料:杜繼文《佛教史》、湯用彤《魏晉南北朝佛教》、薛林平《中國佛教建筑》、張馭寰《中國佛教寺院建筑講座》、曹昌治、羅哲文《中國古代建筑:佛教》、周維權《中國園林史》、陳友冰《《應用美學》、《文化專題電視系列片:中國寺廟》、互聯(lián)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