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還鄉:回望國學,回望國學網
如果我不曾現在安詳寧靜的傍晚,見過那樣動人的夕照,我無法形容這種極致的美。因為這種美過于龐大,讓我的心靈容納不下;這種美過于沉重,讓一個人的心靈無法承受;這種美太富于啟發力,讓人生出無限的惆悵,讓人有許多喜悅想表達出來卻無法言說,只能如同東晉時期聽到清歌的桓子野那樣“輒喚奈何”,而無法具體說出,只好讓別人感嘆一句:“桓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或者如同登上茅山的王伯輿那樣,連聲嘆息:“瑯琊王伯輿,終當為情死!”這種極致的美,就是國學;這種深情,就是對國學和國學網的深情。
對我來說,國學網已經不只是一個網站,也不只是一個實際的稱謂,而是成為一種意象。她貫穿于我整個研究生階段,陪著我在追尋國學和探索國學美景的道路上奔跑;她在我自以為風華恣意顧影自憐的年代里,伴隨我一起在國學的山陰路上,欣賞自相映發的山川。她如同一個詩意的棲居之地,在這個地方,好像發生了太多的故事,這些故事蕩漾在流水般的時間里,呈現在流水般的舞臺上;這些故事是詩意的,美好的,讓人心醉,也讓人心碎。
在國學網,自然也有我的故事。有關我與國學網,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說過一些,當然不是全部。在這里,我無須補充。因為也許我可以寫出當時發生的事實,卻無法用筆墨去描繪那種美麗。如果說國學是一個人的精神家園的話,那么國學網就是這種家園的物質顯現,是一個人心靈皈依的實體所在。在我看來,故事或者事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回顧這些故事和事實時不斷涌上心頭的情緒,是想起這些故事和事實的剎那難以言說的心情,是氤氳在這些故事和事實中的人所擁有的情懷。
對沉浸于國學中的我來說,國學就像是天涯,又像是圣地。而我,則如同游走在青春歲月里的飄泊不定的浪子,遠行到國學的高山之巔;或者是一個朝圣的人,向著詩意的精神故鄉,不斷進發。國學網,則是佇立在海上的燈塔,散發出永遠輝煌的燈火,照亮通向國學的路途和我對于國學的夢想,照亮腰間懸掛了一把長劍的少年兒郎,和不斷緬懷的舊時月亮相得益彰。就像所有清新的落雪都在等待著河水融化后駛向遠方,所有沉睡的落葉都想隨著初冬的風一起飛翔,所有過去的日子在現實面前顯得醇厚,所有遠離的故鄉都等待著有人回去守望,國學網就是在營造一個精神上的故鄉,就是在鑄就與現實生活相對應的精神空間,就是為了儲存那些逝去的滄桑歲月,就是為了還原融化了的綽約冰雪。
如今,在地理上,我已經離國學網遠了;我每天所做的事情,也已經與國學沒有直接的關系了。那些在國學網發生的故事,那些在國學中任意馳騁的日子,也都漸漸遠去。或許沒有必要痛苦地提起它們,也沒有必要憂傷地記住它們。只是那與天上的月光相得益彰的海上燈火是否像當年一樣,照進入了有國學和國學網的夢鄉?于是一霎時間,想起時間長河的岸邊,曾有人懷著淡淡的惘然,仰望深藍的云天。于是現在也像當年一樣悵然,在剛剛黑下來的云天。那云天里,埋藏著對國學的熱望,對國學網的緬想。
當風吹樹影凌亂,落了一地的留戀,我會想起幾多少年,幾多流年,幾多風煙,幾多偷換,幾多飄散,幾多黯然。在夢想蔥蘢的海上,在綠意盎然的天上,在遼闊寂寞的大地中央,我當然會惦記做國學彩信的一個周期,會想起當年從國學網門口出來時看到的落日,會想起某一條國學彩信上描繪過的山巒。可是,我也相信,不論怎么懷戀,我卻再也不會遇見,遇見那個當時執迷國學的少年。
于是在北京西郊的某個歧路前,目睹過多少次車禍,思量過多少次傷別,呈現過多少次秋風蕭瑟后的沉默,總能夠用國學和國學網的故事溫暖一疊疊的少年愁和蕭索。那些已成流水逝去的時光,那些不再發生的故事,總會留存在我的心里,總會流轉在我的夢里。
對于過去,我寧愿攜帶著鞋底的泥土尋找舊日國學網的游蹤,隨著這秋季的最后一場風;我寧愿在超越了國學和現實的邊境,等待逝去或者即將到來的暮鼓晨鐘;我寧愿在蔥蘢的歲月里,看風在空曠的寂寥里吹起的國學舊夢長留心中。
對于將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仍然會游走在國學路途中沒有終點出現的遠方,我仍會醉倒在國學網的燈火照耀下有著月光的他鄉,仍然會在“落山風吹過海洋,嗚咽聲仿佛是少年淚光”的那一天,向著國學“欲說又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