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流芳 雅俗共賞
語文——文學——國學,浮生三十余年,喜文心香一脈,多少俗事紛擾,都在捧書一卷的沉醉中煙消云散。網絡傳情,更拉近了我與國學的神交。遠離塵囂,投身學海,逍遙暢游,出塵超然。游離國學外,茫然四顧,悵惘于眾多華夏龍人不諳國寶,徒自傷感、無聊、消沉、自戕、躁狂、異變……
受益國學流芳,期待雅俗共賞。國學乃中華文化之精髓,其博大精深,足以蕩滌現代社會的浮躁。而縱觀國學圣界,大師級人物都忙于精深的學術研究,無暇或不屑與俗世蕓蕓眾生交流,偶有涉足影視媒體淺談國學者,必被詬病。但是可曾發覺高雅的國學與平凡的大眾之間似乎無意中隔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縱然閱讀國學者大有人在,但能領悟國學精神者卻寥寥無幾。不敢妄斷其中大都附庸風雅,起碼可以肯定他們理解的國學文化與實際經典不太切合。因為眾多讀者看的都是別人嚼過的饅頭——導讀或感悟,讀原著的少之又少,真正了解國學經典背景的就更少的可憐了,傳承、發揚乃至創新就更無從談起。
學生群體從小便通過課本接觸大量國學,但很多只限于機械地背誦記憶,然后去應付考試,或者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學富五車。又有多少人真正把國學當作精神食糧,甚至人生信仰?古有博學鴻儒,百家爭鳴,許多文化的淵源都能在古人經典中找到萌芽。而我們現代人的多元化思想和個性,大多都鐫刻了祖先思維和習慣的烙印,幾乎沒有空穴來風的胡思亂想,所以不要被自己的奇思怪想嚇到,從國學經典中品讀流淌千年的文化情結,你會找到靈魂的歸宿。如果留心,你還會發現,被現代城市文化遺忘的古老村落的神秘風俗,也許蘊含著承載中華文化的精華。在受過多年學校教育之后,你應該學會沉淀內心的思維方法和處世哲學。然后,在都市繁華的生存競爭中留有內心一片綠洲,讓你純真的靈魂安息片刻。
其實,許多人已經開始覺醒,因為他們發現家財萬貫者大都有著無盡的煩惱,心中積累豐厚財富才會在茫茫人海中游刃有余。于是人們在追求經濟利益的企業管理中也吸收國學的智慧,政界風云人物也注重國學的修養,軍事科技也融入國學文化的影子,國外的有識之士也紛紛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希望從古老祖先的遺作中找到解決現代問題的金鑰匙。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真理般的自然規律古已有之,且亙古不變。變化的只有外在的形式,內在的本質如老子的“道”之論一樣“無為”卻無所不在。
在祖先留下的無盡寶藏中尋找現實生活的癥結所在,需要博學多識,更需閃光的智慧。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悟道之人不一定學問深厚,但有仁義佛心而已。利欲熏心者從國學中只能學會權謀,宅心仁厚者會在一花一葉中便領悟生命的真諦。
基于以上看法,筆者以為國學網典雅莊嚴有余而雅俗共賞不足,有似于象牙塔學術研究的孤芳自賞,缺乏大眾化普及的生動活潑。在此大膽提議,增加些對當下流行元素的專欄或專題評述,比如影視評論,三國、水滸、西游、紅樓的不同版本的比較;流行歌詞中古典意境、典雅詞句的評價和推廣,追溯歌詞中文化的淵源考證;網絡詞匯和走紅事物的分析、品評;動畫漫畫中浸透的傳統文化元素的研究……年輕一代流行的領域,不應讓他們放縱自流,老一輩應關心他們的所思所想,學校課堂的陣地需要固守,網絡媒體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國學大師們與時俱進,不僅自己不落伍,更能將畢生所學的精華傳承四方青春一代,澤被后世,功在千秋。
可喜的是,國學的傳承已被大家所重視,許多幼兒園、小學、中學都在學習《弟子規》、《三字經》,早教機構更開設蒙學班、國學班,國學經典每年大量以不同版本印刷,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雖然這些國學熱的繁華之下,實際效果未敢妄斷,但只要大家重視,愿意從國學中吸收遠古的智慧,留下的就只有我們這些國學同道中人盡自己微薄之力量傳道、授業、解惑了。而現在許多大學教授們國學修養豐厚,卻大都愿意自己鉆研學術,不太愿意授課于大眾,或者即使授課也只是發布自己高深的學術成果,下面聽課的學生不知所云,昏昏欲睡,效果不堪設想——自然只會讓國學淪為古板、深奧、枯燥。了解受眾之所需,有的放矢地布道,方能使真正的國學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寄情國學網,莫讓青春殤,一語禪悟道,心安是吾鄉。
讓國學生動起來,讓國學充分發揮她的實用效果,讓國學影響我們的精神世界,讓國學之花流芳百世,讓國學經典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