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國學類近期學術會議信息(2012年6—12月)
1、第二屆臺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研討會
時間:2012年6月1至2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浩然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6月1日(周五)
9:30-10:30
【專題演講】
Picturing Gentleman: Early Japanese Portrait Photography in Taiwan(Prof. Joseph Allen,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10:50-12:20
【Panel I-a】
主持人:許雪姬(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視覺表述與日常生活殖民性﹕一九二五年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蔡慧玉,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評論人:Prof. Joseph Allen
十七世紀臺灣的政治生態學:荷西與漢人在臺政權的環境探索與資源利用(曾華璧,長庚大學通識中心特聘教授)
講評人:待定
日本「大正民主主義」思想與臺灣知識分子(張修慎,靜宜大學日文系副教授)
講評人:陳翠蓮(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Panel I-b】
主持人:蔡石山(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人社中心主任)
蘭嶼核廢料的幻想主題分析:《蘭嶼雙周刊》所建構的語藝視野與群體意識(李美華,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講評人:黃淑鈴(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祖靈與惡靈:反核廢與達悟主體性的追尋(黃淑鈴)
講評人:李美華
13:30-15:00
【Panel II-a】
主持人: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跨文化接觸:耶穌會士的新竹經驗(林文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講評人:呂欣怡(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日治時期水產講習會之發軔(吳文星,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講評人:許雪姬
日治初期臺灣機械制糖業的成立與三井物產(黃紹恒,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講評人: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Panel II-b】
主持人:莊英章(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講座教授)
從原住民族生存權拆解(重構)傳播權:達悟族的啟發(魏玓,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講評人:孫曼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穿過在地麥克風:蘭嶼廣播電臺個案研究(孫曼蘋)
講評人:魏玓
多樣性語料訓練與華語聲調習得(賴郁雯,交通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講評人:許慧娟(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教授)
15:30-16:30
【Panel III-a】
主持人:吳文星
國際組織在美中貿易爭端解決過程中的角色:以WTO為例(高佩珊,交通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講評人:劉祥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臺灣與復興中的中國:鄭克塽后的馬英九(Stephane Corcuff(高格孚),法國里昂政治學院副教授)
講評人:施正鋒
【Panel III-b】
主持人:楊谷洋(交通大學電機與工程系、科技與社會中心教授)
后進發展國家的科技硅島迷思(潘美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講評人: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科技、民主與經濟發展:臺灣的實證研究(岳俊豪,交通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后研究)
講評人:賴惠子(臺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6月2日(周六)
9:30-10:30
【專題演講】
臺灣近代美術的現代性與風景形構(白適銘,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10:50-12:20
【Panel IV-a】
主持人:蔡慧玉
「文化公民」的素養:流動思維(蔣淑貞,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講評人:胡正光(交通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1990前臺灣女子足球的國際交流(張生平,交通大學體育室教授)
講評人:陳政雄(實踐大學休閑產業管理學系教授)
臺灣街道命名的空間政治--以臺北為個案(黃雯娟,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講評人:康培德(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6月2日(周六)
10:50-12:20
【Panel IV-b】
主持人:慕唯仁(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一分為二」,或是冷戰結構的內部化:重探矛盾論與歷史發生學的問題(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講評人:慕唯仁
「共和」在日本的創出與展開――政治概念的翻譯與幕末明治日本之政治論述(藍弘岳,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講評人:慕唯仁
13:30-15:00
【Panel V-a】
主持人:賀安娟(師范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西方經典《茶花女》在臺灣劇場:改編與轉化(段馨君,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講評人:賀安娟
從海島到海島,從人間到《人間》:關曉榮的文學與實踐(彭明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講評人:徐秀慧(彰化師范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從達悟族知識體系之建構談社會規范與恐懼性訴求之傳播(郭良文,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
講評人:李美華(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Panel V-b】
主持人:黃富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人間佛教」理念影響下戰后臺灣「新創佛曲」的發展--以佛光山與慈濟基金會為例(高雅俐,交通大學音樂所助理教授)
講評人:呂心純(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帝國大學時期典藏律令相關史料再探(楊永良,交通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講評人:黃富三
「臺美人認同」的美國化、多元化和準制度化:以美國人口普查及相關臺美人草根運動為觀察核心的研究(2000-2010)(許維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講評人:張圣琳(臺大建筑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2、第二十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6月1至2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靜宜大學任垣樓(臺中市沙鹿區中棲路200號)
主辦單位: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學會、靜宜大學漢字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議程
本研討會分兩個場地:任垣樓國際會議廳(A場地)、任垣樓120視聽教室(B場地)
6月1日(周五)
13:20-14:20
【專題演講】
中國文字的世界觀(金榮華)
主持人:邱德修
14:20-16:00
A場地主持人:許錟輝
說「襲」──兼論古漢字的異字并合現象(黃德寬)
討論人:廖名春
古籍訓詁與文字形音義的解構──以《經典釋文》「分」、「別」、「離」、「去」四字為例(黃坤堯)
討論人:王初慶
《岳麓書院藏秦簡(壹)》文字研究(洪燕梅)
討論人:林清源
《歷代漢方醫書大成》全文檢索版與俗字混用──以日本江戶時代手寫文獻中的俗字使用為例(松岡榮志)
討論人:羅鳳珠
B場地主持人:陳瑤玲
從古文字角度看《山海經.海經》部分「一曰」成因──兼談《海經》成書時地(鄒浚智)
討論人:許文獻
殷商至秦代出土文獻時稱的文字特色(彭慧賢)
討論人:陳美蘭
釋「裘」──兼談上博《凡物流行》甲本簡17之編聯問題(許文獻)
討論人:黃麗娟
「士」、「土」辨(陳嘉凌)
討論人:蘇建洲
16:20-18:00
A場地主持人:王初慶
《說文》重文例之商兌(蔡信發)
討論人:許錟輝
論會意型異體字字系(呂瑞生)
討論人:柯明杰
「畫」字「畫」文化新探——以先秦文物印證文字形構(陳紹慈)
討論人:呂淑萍
從學習成效深思漢字教學(周碧香)
討論人:李琇玲
B場地主持人:宋建華
朝鮮后期異體字專著「奇字匯」初探(金愛英)
討論人:宋建華
魏晉刻石篆形探析(連蔚勤)
討論人:宋建華
卜辭「冎凡ㄓ疾」再探(張宇衛)
討論人:胡云鳳
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第十一簡考釋三則(馬嘉賢)
討論人:洪燕梅
評議卜辭「(此字為「幾」左下角加一「血」)」字詞性及其用法(羅慧君)
討論人:姚志豪
6月2日(周六)
9:00-10:00
【專題講演】
我在金字塔底(周鳳五)
主持人:邱德修
10:00-11:50
A場地主持人:周鳳五
《漢印文字征》卷十一校讀記(施謝捷)
討論人:林素清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八)·《命》〉研究(林素清)
討論人:施謝捷
楚器楚簡文中所表現出的楚人用字特色(魏慈德)
討論人:許學仁
《上博簡(八)》所見「二聲字」研究(邱德修)
討論人:周鳳五
B場地主持人:蔡信發
數字中文平臺(許錟輝、錢恒廉、葉健欣)
討論人:周亞民
《干祿字書》辨似觀念探述(陳姞凈)
討論人:劉雅芬
中日漢字知識庫──傳播與擴散觀點(周亞民)
討論人:羅凡晸
論隸變與中古俗字(蔡忠霖)
討論人:呂瑞生
6月2日(周六)
13:10-14:50
A場地主持人:徐富昌
說尸及《山海經》中的諸尸(趙林)
討論人:蔡哲茂
清華簡《系年》管窺(廖名春)
討論人:徐富昌
從「金」、「」、「亂」諸字,探討文字演變的一些情況及問題(張榮錕)
討論人:鄭憲仁
B場地主持人:莊雅州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詠物賦研究(季旭升)
討論人:袁國華
讀《上博八》札記五則(高佑仁(賴怡璇代宣讀))
討論人:邱文才
《上博七·凡物流行》「箸不與事」釋讀(呂佩珊)
討論人:季旭升
15:10-16:50
A場地主持人:趙林
說文解字中的天文史料析論(莊雅州)
討論人:蔡信發
清儒段桂王朱四家《說文》注本篆文字形之研究(柯明杰)
討論人:柯淑齡
論段玉裁對《說文》「同意」之詮釋(馬偉成)
討論人:翁敏修
B場地主持人:蔡哲茂
多媒體華語文漢字教學簡報制作探析(江惜美)
討論人:黃沛榮
試論聲符替換與簡化的關系——以《景德傳燈錄》為例(高婉瑜)
討論人:蔡忠霖
關于殷墟卜辭字體分類的商議(姚志豪)
討論人:施順生
3、「馬偕與臺灣之現代化發展」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6月1日(周五)
地點:真理大學大禮拜堂B1牛津會議室(淡水區真理街32號)
主辦單位: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大會、真理大學人文學院
內容簡介:議程
10:00-11:20
【《馬偕日記》中譯本之執行與成果】
主持人:吳銘達
報告人:陳志榮、吳文雄
11:20-12:30
【馬偕與臺灣北部基督教之宣教】
主持人:陳尚仁
北、基、宜馬偕足跡探研(蔡主恩)
馬禮遜在馬六甲與馬偕在臺灣宣教之比較(胡興榮)
評論人:蔡維民
13:30-14:50
【馬偕與臺灣現代化教育研究】
主持人:魏耀揮
馬偕與今日教育(鄭仰恩)
馬偕之醫療教育與馬偕醫學院之創立(戴寶村)
評論人:周宗賢
15:20-16:40
【馬偕與臺灣宗教與文化研究】
主持人:蔡維民
馬偕與其它宗教(王榮昌)
馬偕中西字典之研究(張屏生)
評論人:陳政三
4、「宗教中的教徒——第二屆歷史上的民眾與社會」研討會
時間:2012年6月1日(周五)
地點:東海大學茂榜廳(臺中市西屯區臺中港路3段181號)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議程
10:30-12:00
主持人:吳學明(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改宗所引起的家庭與人際沖突:以十九世紀臺灣基督徒為例(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吳學明
「土著觀點」視野下的改宗敘事:鎮西堡泰雅人Utux、Gaga的轉變及詮釋(黃國超,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趙星光(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臺灣與韓國第一代基督徒——高長與徐相侖為例(姜仁圭,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歐力仁(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13:00-14:10
主持人:古鴻廷(東海大學榮譽教授)
廟宇、市街改正與信徒:從《水竹居主人日記》看日治臺灣的慈濟宮與地方社會(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王志宇(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
臺灣通靈現象的發展脈絡——信仰者角度的考察(林美容,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李峰銘,高雄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評論人:鄺芷人(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14:30-15:40
主持人:林美容(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
從北朝關中道佛混合造像碑看教徒信仰問題:以「義邑」為中心(倉本尚德,日本龍谷大學博士后研究員)
評論人:陳清香(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
中國中古時期僧侶的入道因緣——以三高僧傳為中心(林韻柔,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招聘研究員)
評論人:蔣義斌(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16:00-17:30
主持人:呂士朋(東海大學榮譽教授)
安基利科修士「圣告圖(The Annunciation)」中「道成肉身」的隱喻與象征(蘇信恩,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張弘毅(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副教授)
「齋匪」與「菇民」:以十九世紀中葉的浙江慶元縣地方社會為討論中心(羅士杰,美國康乃迪克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邱麗娟(臺南大學文資系教授)
異跡與賞罰:明末天主教民間傳播的數個案例(吳昶興,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評論人:羅士杰
5、圣嚴法師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回顧與前瞻:第四屆圣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法鼓山信眾論壇
時間:2012年6月1至4日(周五至周一)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中心(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
主辦單位:圣嚴教育基金會、法鼓山僧團
內容簡介:議程
6月3日(周日)
11:00-11:50
國際會議廳
主持人:惠敏法師
從圣嚴法師的禪修經驗探討開悟的共通過程與身心反應之可能(釋果暉)
Between Zen and the Pure Land:Locating Yongming Yanshou’s Model of Chan as Bodhisattva Cultiv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Buddhist Practice ( Albert Welter)
回應人:Dan Getz
蘇格拉底廳
主持人:杜保瑞
圣嚴法師對藕益智旭《教觀綱宗》的解讀角度探析——圣嚴法師對禪與天臺教觀之融會(王晴薇)
「人間凈土」的反思(越建東)
回應人:陳平坤、林建德
柏拉圖廳
主持人:釋果光
圣嚴法師的華嚴思想(黃國清)
再探圣嚴法師的凈土思想——有無二相的念佛觀(釋果鏡)
回應人:陳劍锽
洛克廳
主持人:黃柏棋
當代漢傳佛教學術發展的思考與批判:關于1949年以來臺灣本土佛教史學與思想變革詮釋問題的探索(江燦騰)
圣嚴于漢傳佛教諸宗教判之判攝研究(施凱華)
回應人:李豐楙
阿基米得廳
圣嚴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在漢傳佛教中的歷史地位(繆方明)
漢傳佛教西方傳人——約翰克魯克教授學佛傳法的歷程(釋常純)
回應人:Jimmy Yu
13:30-14:20
國際會議廳
主持人:釋果暉
Resurrecting Xuanzang(602-644):The Modern Travels of a Medieval Monk (Benjamin Brose)
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佛學入門書籍出版事業——從楊文會居士至圣嚴法師而言(Gregory Adam Scott)
回應人:Dan B. Stevenson
蘇格拉底廳
主持人:周伯勘
智旭與《四書蕅益解》——從圣嚴法師的《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說起(龔雋)圣嚴法師旅行書寫中的歷史特質研究(王美秀)
回應人:徐圣心、丁敏
柏拉圖廳
主持人:釋果祥
有機農業的理念與心靈環保的精神(孔健中)
規劃法鼓山成為金山/北海岸地區面對復合性災害之區域急難救助公共空間——落實整體關懷計劃(商能洲、邱明民)
回應人:釋果光、張菁芬
洛克廳
主持人:趙碧華
圣嚴法師與維摩詰經(涂艷秋)
當代女禪師的培養與弘化——以法鼓山比丘尼僧團為例(釋常諗)
回應人:陳英善、釋昭慧
阿基米得廳
主持人:蔡源林
試論圣嚴法師的人格特質對其弘法事業的發展與影響初探(釋常元)
圣嚴法師大普化教育的實踐——以圣嚴書院課程規劃為例(林其賢)
回應人:賴賢宗、蔡源林
15:00-16:20
國際會議廳
主持人: Mario Poceski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Ven. Taixu’s Humanistic Buddhism (Eric Goodell)
The Rise of Citizenship Consciousness among China’s Student-Monks, 1911-1949(釋融道)
Deathbed Dynamics:Dharma Drum Mountain’s Assisted-Chanting (Zhunian)
Group in Historical Context (Stephanie Lin)
回應人:Rebecca Nedostup
蘇格拉底廳
主持人:Dan Getz
培力與相互調適:社會企業關懷弱勢就業者之職場心倫理探究(李禮孟、宋明德)What Makes the Buddhist University “Buddhist”·(蔡金玲)
The Transcultural ME in the Cross-cultural WE – Collaborative Reflective Narratives and Contemplative Practice (Chyleen Mei Yu Shih、Keith Brown)
回應人:張英陣、Mariam Levering、Mario Poceski
柏拉圖廳
主持人:江明修
法鼓大學志愿服務動機之研究(吳正中)
以圣嚴法師思想與理念建構生命教育核心價值之初探(辜琮瑜)
法鼓山安心服務站服務模式初探:以莫拉克風災為例(黃曉薇、陳宜珍、常法法師)
回應人:陳圭如、王增勇
6月3日(周日)
15:00-16:20
洛克廳
主持人:釋昭慧
圣嚴法師對「凈念相繼」與「入流亡所」的詮釋(陳劍锽)
圣嚴法師創建法鼓山之時代意義——以「四個環保」思想為對象之研究(胡健財)圣嚴禪教之安心法門(陳平坤)
回應人:越建東、涂艷秋
阿基米得廳
主持人:黃國清
從《六祖壇經》「無相頌」談「心六倫」思想與大乘佛法之入世與實踐精神(林妙貞)
圣嚴法師的「觀音法門」思想(譚惟)
圣嚴法師對「無」字話頭之觀點與實踐(釋常慶)
回應人:黃國清、果鏡法師、陳英善
6月4日(周一)
10:50-11:40
國際會議廳
主持人: Rebecca Nedostup
Hearing the Absolute Hearing : Interpreting Guanyin’s Perfection of Hearing in the Lengyanjing (Brook Ziporyn)
The Construction of Yog·c·ra Orthodoxy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William Chu)
回應人:Mario Poceski
蘇格拉底廳
主持人:龔雋
「心靈環保」經濟學——二十一世紀的心經濟主張(釋果光)
圣嚴法師的如來藏教法與當代實踐(杜正民)
回應人:高長、釋果暉
柏拉圖廳
主持人:羅因
從楞嚴經看實踐「心五四」的三層次(釋常華、釋果醒)
現當代大陸義凈律學研究之回顧與思考(馮相磊)
回應人:胡健財、王惠雯
洛克廳
主持人:涂艷秋
當圣嚴v.s.印順(I):從《法鼓全集》和《妙云集》論二師思想之同異(陳美華)論圣嚴法師對「禪」之承傳和轉化:以印順法師觀點為對比之考察(林建德)
回應人:陳平坤、蔡耀明
13:20-14:10
國際會議廳
主持人:蔡耀明
Dependent Co-Evolution: Kropotkin’s Theory of Mutual Aid and Its Appropriation by Chinese Buddhists (Justin R. Ritzinger)
The Gendered Palate: Spiritual Eating in an Age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Jennifer Eichman)
回應人:Mariam Levering
蘇格拉底廳
主持人:蕭麗華
法鼓山默照禪修歷程中促進心理健康因子之轉化機制探析(楊蓓)
瓦礫與真金——談《禪門三要》之作勢禪(翁麗雪)
回應人:許文耀、林義正
柏拉圖廳
主持人:胡健財
圣嚴法師社會關懷弘化之時空研究(趙碧華)
漢傳佛教在中國大陸少數民族地區傳播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以新疆為例(彭無情)
回應人:游祥洲
洛克廳
主持人:邱明民
圣嚴法師的環境哲學思想(程進發)
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教育能否和如何借用佛教思想資源(陳潔)
回應人:林朝成、黃英杰
6、「馬克思主義在東亞」國際學術工作坊
時間:2012年6月6至9日(周三至周六)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人社二館110室(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議程
6月6日(周三)
14:00-17:00
Chair: Jocye C.H. Liu
Deprovincialized Marxism(馬克思主義去地域化)(Prof.Harry Harootunian, New York University)
6月7日(周四)
10:00-12:00
Chair: Jocye C.H. Liu
Capitalist Modernity, History and Temporality (資本主義現代性、歷史與時間)(Prof. Moishe Poston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3:00-15:00
Panel: Market, Neoliberal Democracy and Public Domain: Korea and Contemporary Debates(市場、新自由主義、公共領域:韓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辯論)
Moderator:梅森直之(University of Waseda)
Market Utopia: The Crisis, Neoliberal Democracy, and Transnational Korea(市場烏托邦:危機、新自由主義民主體制以及跨國化韓國)(Hyun Ok PARK, York University)
The rise and differentiation of Korean ‘PD’: A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Korean Marxism(韓國公共領域論述(PD)的興起與分化:韓國當代馬克思主義史)(白承旭,Chung-Ang University)
Commentator: 朱元鴻(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陳信行(Shih-Hsin University)
15:30-17:30
Roundtable: Taiwan Leftist Movement: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Contexts(臺灣左翼運動歷史與當代運動脈絡)
Moderator: 陳克倫(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Left and the Third World(臺灣左翼與第三世界)(林深靖,Chief Editor of biweekly “New International” / Researcher of Hao Ran Foundation)
The Disappearing Class Analysis: The Problem of the Deba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in Taiwan(階級分析的隱沒:試論臺灣政治經濟學討論之一側面)(邱士杰,PhD Student,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ommentator:胡清雅(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延光錫(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陳良哲(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19:00-21:00
Roundtable: Re-Treating Popular Democracy(重探人民民主)
Moderator: 林淑芬(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Participants: 寧應斌(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黃德北(Shih-Hsin University)、陳信行(Shih-Hsin University)、夏林清(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Commentator: 白承旭(Chung-Ang University)
6月8日(周五)
10:00-12:00
Panel: Japanese Marxist Thinkers Revisited: Fukumoto Kazuo and Uno Kozo(日本馬克思主義重探:福本主義與宇野弘藏)
Moderator: 慕唯仁(University of Ottawa)
Provincializing Marxism in 1930s Japan:Disjuncture, Abstraction and Adequacy(日本三十年代馬克思主義的地域化)(Max WARD, Middlebury College)
Failed Abstraction – A Critique of Uno Kozo’s reading of Marx’s theory of the value form(失敗的抽象化:論宇野弘藏對馬克思價值形式理論之詮釋) (Elena Louisa LANGE(University of Zurich)
Commentator:梅森直之(University of Waseda)、Moishe POSTONE(University of Chicago)
13:00-15:00
Panel: Origins of Marxisms in Japam(日本馬克思主義淵源)
Moderator:Max WARD(Middlebury College)
The perceptions of “capitalism” before Marxism(馬克思主義之前關于資本主義的認知)(梅森直之)
The Reception of Marxism and Social Democracy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Japan(二十世紀初期馬克思主義在日本的傳播與社會民主主義)
*Translated by Kiri PARAMORE(Leiden University)
Commentator: Christian UHL(University of Ghent)、藍弘岳
15:30-18:00
Panel: A View of China from Marxist Perspective: Late Qing Treaty Relations, Lu Xun, and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Society(從馬克思主義看中國:晚清外交政策、魯迅與當代資本主義)
Moderator: Hyun Ok PARK(York University)
Reconsidering Treaty Relations 重思晚清外交簽約關系 (Stacie HANNEMA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u Xun’s Contradiction, and the Temporalities of the Commodity Form: Re-Asses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Lu Xun’s Yecao 魯迅矛盾論以及商品的時間性:重探魯迅的《野草》(Christian UHL, University of Ghent)
From the critique of capital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capital: Marxism’s curious path in China(從資本批判到資本管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奇特軌跡)(Jake WERN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Commentator:鐘月岑(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彭明偉(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慕唯仁(University of Ottawa)
6月9日(周六)
10:00-12:30
Panel: From a Critique of the Cold War Conditions to Rethinking Asianism in a Global Capitalist World(冷戰的昨日、今日與未來,以及資本主義世界下的亞洲主義重探)
Moderator: Ding Tzann LII 李丁贊(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After the Post-Cold War: China·Today’s Marxism and its future(后冷戰之后:中國·今日馬克思主義與未來)(戴錦華,Peking University)
One Divides into Two, or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Cold War Divide: Rethinking Contradiction and the Topology of History(「一分為二」,或是冷戰結構內部化:重探矛盾論以及歷史發生學的問題)(劉紀蕙,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Rethinking Asianism in a Global Capitalist World Interrogating Takeuchi Yoshimi, Wang Hui and Kuan-Hsing Chen(世界里重新思考亞洲:以竹內好,汪暉與陳光興為中心)(慕惟仁)
Commentary and Concluding Remarks: Prof.Harry HAROOTUNIAN
7、明清以來道教思想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6月10日(周日)
地點:輔仁大學濟時樓9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內容簡介:議程
9:20-10:00
主持人:莊慶信
臺灣基隆廣遠壇的傳承與演變研究(李游坤)
與談人:胡其德
10:20-11:50
主持人:李豐楙
日治以前真武信仰在臺之發展(王泳家)
臺灣玄天上帝信仰的實踐與推展——以外澳接天宮為例(盛翠穎)
與談人:莊宏誼、鄭燦山
13:00-14:30
主持人:林富士
明傳奇中道教神真群像論析(賴慧玲)
道教拔度儀式的意涵與功能——以臺灣清微道宗為例(林美芬)
與談人:鄭素春、郭超然
14:50-16:20
主持人:胡其德
高雄天壇斗堂其禮斗科儀研究(張文政)
從乩童現象看巫覡信仰在臺灣的發展(蔡州隆)
與談人:李豐楙、林富士
16:30-17:30
【綜合座談】
主持人:李豐楙
引言人:林富士、胡其德、翁太明、張意將、侯明福、莊慶信
8、第十六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6月2至3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文學院誠101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內容簡介:議程
6月2日(周六)
9:30-10:00
專題演講:農村再生——臺灣農村新希望(黃明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局長)
10:30-11:50
【農村空間轉變】
主持人:梁炳琨(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系副教授)
以色列基布茲(Kibbutz)及莫沙夫(Moshav)農業生產類型的時空發展與機能演變(鄭勝華)
后現代的鄉村地方:「清境」的象征地景建構分析(洪翊純、闕河嘉)
「生態旅游」的知識傳播:以《國家公園季刊》為例(闕河嘉、方幼人、呂宜華)
Terroir意涵之探討(張峻嘉、許嘉麟)
13:30-15:10
【農業型態對地方發展的影響】
主持人:譚鴻仁(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無米樂聚落食米產業發展之探討(梁炳琨)
電子商務與產銷網絡變遷初探:以拉拉山水蜜桃產業為例(許曉平)
以福衛二號衛星影像輔助桃園臺地埤塘變遷調查之研究(譚智宏、許香儀)
土地價值變化看鄉村農業發展──以新北市三芝區為例(李昀穎、張峻嘉)
15:50-17:10
【族群與地方文化】
主持人:汪明輝(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原住民生態知識在當代農業的實踐(官大偉)
桃園閩客交界地帶的族群空間分布特色(林雅婷、韋煙灶)
家是(適)其所——以淡水老街周遭之慢活初探地理遷移之安適(蔡怡玟)
臺南沿海地區虱目魚地景之建構(張峻嘉、李品臻)
6月3日(周日)
9:00-10:20
【糧食商品鏈】
主持人:李明燕(國立彰化師范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糶糴紀事:東港溪流域米谷販運港口調查與研究(蔡淑真、李素馨)
稻米的商品鏈分析──以新竹縣芎林鄉為例(譚鴻仁、張書維)
苗栗縣苑里鎮稻作空間變遷與影響因素探討(鍾依倫、鄭勝華)
10:40-12:00
【農業空間變遷】
主持人:鄭勝華(文化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臺資與越南水產業發展的空間特性(李明燕)
大湖地區草莓栽植的空間擴散(陳美鈴、陳信呈)
橋頭糖廠冰品消費者的地方感與正港性之研究(黃馨霈、張峻嘉
9、第六屆人文典范的探尋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6月8日(周五)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議程
10:20-12:00
主持人:何澤恒
1/4 堅持的東北有情老姐——記江帆教授的治學與待人(彭衍倫)
特約討論人:周志文
唐君毅文化理論探微——以《中國文化的精神價值》為中心(徐圣心)
特約討論人:吳冠宏
13:30-15:10
主持人:許學仁
讀〈岳陽樓記〉雜說(劉漢初)
特約討論人:黃奕珍
從〈神女賦〉到〈洛神賦〉——女神書寫的創造、模擬與轉化(李文鈺)
特約討論人:劉漢初
15:30-17:10
主持人:劉漢初
論《六朝麗指》駢散合一說的文章理論內涵及其學術意義(溫光華)
特約討論人:張蓓蓓
屈萬里先生之文獻學思想初探(趙飛鵬)
特約討論人:許學仁
10、前瞻、扎根與展望論壇
時間:2012年6月16日(周六)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國際會議廳B1(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研究所
內容簡介:議程
10:10-10:40
【主題演講】
從「看見」到「落實」之反思(陳良全,臺大城鄉所教授)
11:00-12:10
【研討主題一:回顧與前瞻——災害管理】
主持人:林建元(臺大城鄉所教授/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
披荊斬棘:災害防救國家型科技計劃之啟動(顏清連,臺大土木系名譽教授/原災害防救國家型科技計劃主持人)
峰回路轉:集集大地震與災害防救法(熊光華,臺北市消防局長)(待邀請)
未來一哩:災害防救科技與實務之結合(王怡文,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組長)
14:30-16:50
【研討主題二:扎根與望遠——小區參與、營造】
主持人:喻肇青(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他山之石:日本小區營造之新思維
后藤春彥(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部部長)
跨域結合:芝山巖文化史跡公園之夢幻規劃(劉聰桂,臺大地質系教授)
以下兩場次主持人為黃世輝(國立云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系教授)
小團體大力量:菲律賓NGO與低收入住宅小區之營造(Arlene Christy D. Lusterio, TAO-Pilipinas-Executive Director)
在地發聲:小區重建實戰經驗談(張宏忠,南投上安小區發展協會總干事)、(羅善,高雄多納部落大頭目)
11、第七屆「生死學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6月17日(周日)
地點:輔仁大學濟時樓樓九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輔大宗教系、中華生死學會
內容簡介:議程
8:50-10:10
主持人:鄭志明(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禮貌與專業(楊荊生,國立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昝世偉,致理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生命教育上游思想的深層結構:以清凈為核心的生命熏修境界(劉易齋,中華生死學會理事長)
與談人:陳錫琦(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所長)
10:30-11:50
主持人:劉易齋
亞理斯多德與孔子死亡哲學之比較(羅志匡,文化大學哲學系碩士)
與談人:楊荊生
綜合座談:邀請司馬中原教授、張鐸嚴教授、盧國慶教授、柯澍馨教授列席指導
13:00-14:20
主持人:曾煥棠(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命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
臺灣民間生死信仰的探討(柯建宏,真理大學兼任講師)、(李日斌,玄奘大學兼任講師)、(蔡少華,空中大學兼任講師)
臺灣殯葬產業的趨勢化(江萬里,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教授)、(白可明,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
與談人:鄭志明
14:40-16:00
主持人:黃運喜(玄奘大學生命禮儀學位學程主任)
顏面重建技術--模型制作(賴承漢、楊敏升)
臺灣地區殯葬流程之探討--以會場布置為例(廖雙臺、柳皇良、楊敏升)
臺灣殯葬禮俗--以客家功德科儀為例(鄒正全、李日斌)
臺灣殯葬禮俗--以佛化殯葬文書為例(芮朝義、李日斌)
與談人:江萬里
16:20-17:20
【綜合座談】
主持人:劉易齋
主題:禮儀師證照制度的擬定與發展
與談人:鄭志明教授、曾煥堂教授、楊敏升教授、劉正安總經理
12、專業華語與文化教學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2年6月16至17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國立臺灣師范大學(細節待定)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
內容簡介:華語文教學在世界各地深耕之際,學習者數目不斷增加,而對專業華語 (Chinese for Specific Purposes; CSP)與華人文化教學的需求,亦逐漸擴大。凡商務華語、華人古典及現代文學、華人電影、導游華語、華人節慶文化、華人宗教信仰、華人生活與歷史等課程均已納入各語言中心以及海內外各大學華語文相關科系之課程規劃中,以促成華語學習者對華人文化更深層的認知與了解。
一、會議主題范圍
* 商務華語
* 新聞華語
* 法律華語
* 醫學華語
* 學術華語
* 導游華語
* 宗教華語
* 華人節慶文化
* 華人文化生活
* 華人歷史、政治、經濟
* 華人電影
* 華人文學
* 第二文化習得
或是上述之外,和專業華語與文化教學相關之論文亦歡迎投稿
13、第二屆沿山地區聚落與族群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6月19至20日(周二至周三)
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3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議程
6月19日(周二)
9:10-10:10
【專題演講】
主持人:謝國興(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兼所長)
文字、口傳與地下數據(劉益昌,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10:30-11:50
【族群關系與認同(一)】
主持人:許雪姬(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東番記〉所展現的漢番初期關系(翁佳音,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林偉盛(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從文獻看清代康熙末雍正初(十八世紀初)水沙連地區的族群分布(簡史朗,政大民族系博士候選人)
與談人:張永楨(南開科大文化創意與設計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13:30-14:50
【族群關系與認同(二)】
主持人:陳延輝(前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現行政院檔案局檔案保存價值鑒定委員)
通婚與轉語:新竹山區賽夏族與泰雅族的民族接觸(王雅萍,政大民族系副教授)
與談人:葉高華(臺大地理學博士/中研院人社科中心博士后研究)
隱匿的潮州人:臺灣屏東沿山區域漢人族群的建構(陳麗華,清大人社中心客座博士后研究)
與談人:李文良(臺大歷史系教授)
15:10-17:50
【聚落發展與經濟活動】
主持人:劉翠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講座)
原住民聚落之研究與方法論初探(鄭安睎,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
與談人:林曜同(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十九世紀下半葉竹塹沿山地區的農業拓墾經濟面臨的挑戰(林欣宜,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士)
與談人:吳學明(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
18世紀臺灣鳳山八社地區的米谷運銷:沿山產業與沿海港口的連結(吳玲青,國立高雄師范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林文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石門水庫與原住民的經濟變遷(1950-1960)(李力庸,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
與談人: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6月20日(周三)
9:00-10:00
【專題演講】
主持人:黃富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國家權力的進入與屯番保留區空間秩序的形成(柯志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10:20-11:20
【邊區治理與社會秩序】
主持人:張勝彥(國立臺北大學前人文學院院長/現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日治時期蕃地蕃人土地所有權的取得過程及其意義(曾文亮,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與談人:潘繼道(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13-18區的族群與社會變遷(蕭文評,廣東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員)
與談人:唐立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安撫「番租」、「防番」信仰與社會秩序:以濁水溪中游為中心(洪麗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王志宇(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13:50-15:10
【邊區治理與社會秩序】
主持人:潘英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嘉義縣山區居民的宗教生活空間:地基主、土地公與大廟的階層性(陳美鈴,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教授)
與談人:劉正元(國立高雄師范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醮儀與沿山地方社會:埔里建醮世俗化之探討(梅慧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李豐楙(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講座教授)
15:30-16:50
【信仰文化與地方社會】
主持人:王明珂(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地方歷史知識形成與心理療愈之關系(簡文敏,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文化創意產業中心主任)
與談人:林益仁(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副教授)
身體病痛、女巫治病與歷史記憶:噶瑪蘭人花蓮新社聚落的起源(劉璧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員)
與談人: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16:50-17:30
【綜合座談】
主持人:洪麗完
與談人:梅慧玉、蕭文評
14、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
時間:2012年6月20至22日(周三至周五)
地點:中央研究院(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
內容簡介:1980年8月15日至17日,中央研究院在臺北召開了第一屆國際漢學會議,當時所揭示的會議目的有三:一為宏揚中華文化;二為促進漢學研究;三為加強學術交流。其后,又分別于1986年12月29日至31日及2000年6月29日至7月1日召開第二屆及第三屆會議。為賡續此一傳統,檢視最近十年左右的漢學動向,并探索未來人文研究的新格局,中央研究院再度集結七個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單位(歷史語言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語言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邀請國內外學者,針對28個議題,分成68個場次,進行研討。此次會議將嘗試打破學科的畛域,甚至企圖跨越「中華」文化的范疇和傳統「漢學」的疆界。讓來自四面八方的與會者都能針對「問題」,馳騁其意見,自由其思想,酣暢其心靈,共同成就一場豐盛的知識饗宴。
【臺灣人文的普世視野——臺灣的漢學資源及其數字典藏特展】
本次大會為介紹臺灣典藏之漢學研究資料及其數字化之成果,特舉辦「臺灣人文的普世視野——臺灣的漢學資源及其數字典藏」特展,展出臺灣各大機構與數字典藏與數字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推動建置的數據庫,總計超過三十個單位參與,涵蓋七十個以上數據庫與兩百多項展品。展示方式也異于以往,不再陳列實體的展品,改藉大型的電子廣告牌來呈現典藏數字化的新科技,希望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覺感受。
此次特展假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地下室(B1)大廳展出。展覽時程為6月18日(周一)上午至23日(周六)中午為止,開放時間為上午八點半至晚上六點半。
開幕式訂于6月19日(周二)上午十點舉行,將邀請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數字典藏與數字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總主持人王泛森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本屆國際漢學會議秘書長黃進興院士與副所長暨大會執行秘書林富士先生致詞。敬請先進賢達蒞臨指教。
15、「藝術史中的魏晉與唐宋轉折」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6月25至26日(周一至周二)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大樓B1會議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議程
6月25日(周一)
9:30-10:50
云氣文的進化與意義(肥田路美)
東漢三國銅鏡紋飾中的翼馬圖像試析(曾藍瑩)
11:10-12:30
漢晉之間視鬼術和鬼神畫(來國龍)
由鍾王小楷的受容看唐─宋的六朝書史觀之變(盧慧紋)
14:00-15:20
四川綿陽平楊府君闕研究(林圣智)
吐魯番吐峪溝石窟考古新發現──試論5世紀高昌佛教圖像(李裕群)
15:50-17:10
魏晉南北朝時期與唐代的宮殿壁畫(嚴娟英)
關于唐代壁畫的一復原性考察──以屏風壁畫為焦點(板倉勝哲)
17:10-18:00
綜合座談
主持人:嚴娟英
6月26日(周二)
The Plethore of Guanyin Images in the Seventh and Eighth Centuries(王靜芬)
唐、宋佛教密宗圖像之變:以熾盛光佛為例()
10:50-12:10
隋唐墓俑的嬗變(李星明)
五代十國時期的墓主像(李清泉)
14:00-15:20
At the Crossroads of the Worlds of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Tombs of Tenth-Century Northern China(沈雪曼)
風景的距離唐宋山水認識論之變遷(白適銘)
15:50-17:10
八至十一世紀的花鳥畫變革(陳韻如)
從十至十三世紀佛教版畫談唐宋之際繪畫性圖像的媒體轉化與子模設計(黃士珊)
17:10-18:00
綜合座談暨閉幕式
主持人:石守謙
16、2012年西川滿大展開幕暨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6月29日( 周五)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真理大學臺灣文學數據館、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本研討會錄取論文如下:
東亞語境下的文學生產──析論西川滿的長篇小說《臺灣縱貫鐵道》(蔡易澄,成大臺文所碩班)
西川滿《華麗島顯風錄》之民俗文化探究(周晏菱,臺師大國文所博士)
南國再現,神秘現代──試論西川滿小說中的媽祖編寫(中央大學中文所)
漂流民の臺灣──西川満「ちょぷらん島漂流記」の夢想と追憶(土屋忍,日本武藏野大學文學部準教授)
西川滿的當代意義──從西川滿、鍾肇政作品之間的對話談起(錢鴻鈞,真理大學臺文系助理教授)
論戰前西川滿文學的異國情調與臺灣表象(陳允元,真理大學臺文系兼任講師)
臺灣文學史分期縫隙中遺落的作家──戰后西川滿的臺灣意象(張瑜庭,臺師大臺文系碩班)
1930年代末期至1940初期臺南日人文學集團──以新垣宏一的足跡為觀察中心(趙哲偉,成大臺文所碩士生)
寫實的西川滿:《臺灣縱貫鐵路》的意識形態(葉衽榤,北教大臺文所研究生)
那座山,那條河──以西川滿筆下的淡水作品詮釋地方及其精神之意象(蔡怡玟,臺師大地理系博士)
17、「什么是家?」:「現代家庭」后的個人化、心理化、多樣化趨勢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7月3至5日(周二至周四)
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內容簡介:議程
7月3日(周二)
9:30-12:00
主席兼對話人:周碧娥
性別化的婚姻喘息:移民與變動中的跨國臺商家庭(沈秀華)
評論人:林瑋嬪
什么是家、何處為家?:在臺越南外籍配偶之跨國婚姻與家庭(梁綺涵、馮涵棣)
評論人:李美賢
14:00-16:30
主席兼對話人:伊慶春
華人家庭做為論述的研究路徑(王增勇)
評論人:林開世
在一群沒有家的人身上探問什么是家?(黃嬡齡)
評論人:呂欣怡
17:00-18:15
主席兼對話人:呂欣怡
「比兄弟姊妹咯卡親」:移民、親屬、與都市神壇(林瑋嬪)
評論人:丁仁杰
7月4日(周三)
9:30-12:00
主席兼對話人:朱瑞玲
討論太魯閣族的家(王梅霞)
評論人:黃宣衛
當父/母缺席時:泰雅部落家庭生活的初探(潘恩伶)
評論人:章英華
14:00-16:30
主席兼對話人:林淑蓉
跨性別者如何成家(林文玲)
評論人:陳惠敏
討論法國性犯罪者的家(彭仁郁)
評論人:洪素珍
17:00-18:15
主席兼對話人:林瑋嬪
新世紀中國景頗單身女子個人性的挑戰(何翠萍)
評論人:簡美玲
7月5日(周四)
9:30-12:00
主席兼對話人:黃宣衛
情感與想象:不同世代的魯凱人如何建構他們的「家」(鄭瑋寧)
評論人:謝國雄
跨地家園的營造--從海岸阿美族的研究出發(葉淑綾)
評論人:陳文德
14:00-15:30
【綜合討論】
主席兼對話人:章英華
與談人:黃應貴
18、「古代交換與殖民模式的跨地域比對」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9月1至3日(周六至周一)
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
內容簡介:議程
9月1日(周六)
9:30-10:30
【專題演講】
主持人:臧振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人社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Application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Macroregional Ceramic Databases: Examples from the Southwest Social Networks Project (Barbara Mills, Director, School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Arizon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00-12:30
主持人:Christophe Sand
Going beyond the known World 3000 years ago: the Lapita exploration and colonisation of Remote Oceania (Stuart Bedford, ARC QEII Fellow, School of Culture, History and Languag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ustralia)
Sinicization or commercialization· Reconsidering material cultures of South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Han Dynasty(陳伯楨,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
14:00-15:00
主持人:陳伯楨
What Does Island Southeast Asia Tell Us about the Lapita Culture (Matthew Spriggs,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ustralia)
從花岡山遺址上層文化類型出土玻璃珠看環南海史前交換網絡(趙金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人社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合聘助研究員)
15:20-16:35
臺灣史前黑陶互動關系體系的初步研究(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人社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合聘研究員)
9月2日(周日)
9:30-10:30
主持人:Christophe Sand
What is Late Lapita· (Glenn Summerhayes,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Gender and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Otago, New Zealand)Interaction Spheres in the Late Lapita of the Western Solomon Islands (Peter Sheppar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uckland, New Zealand)
10:50-12:00
The Eastern Lapita Province: A Not So Useful and Misleading Concept in the Archaeology of Fiji/West Polynesia (David Burley, Professor, Dept. of Archaeology,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Canada)
13:30-14:30
主持人:趙金勇
The Evolution of Lapita Ceramics in the Mussau Islands (Patrick Kirch,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Lapita pots: a new look at regional and chronological variations in form and motif constructions (Christophe Sand, Director,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of New Caledonia and the Pacific, New Caledonia)
14:50-17:30
Rocks, pottery and bird bones: New evidence on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Isle of Pines (New Caledonia),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exchange mechanisms during its 3000 year long chronology (Louis Lagard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of New Caledonia and the Pacific, Noumea, New Caledonia)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Social relatedness reflected by motif analysis(邱斯嘉,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考古學專題中心副研究員)
9月3日(周一)
主持人:劉益昌
9:30-11:00
New Palaeolithic discoveries at BaXianDong Caves in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the late Pleistocene human migrations in Southeast East Asia(臧振華)
從檳榔基因類群探討臺灣南島語族的島內遷徙與嗜好物的交流(胡正恒,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祇琁(東華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陳文彬(益生生物科技公司執行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農藝學博士)、陳子智(益生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東吳大學微生物系兼任助理教授)
11:20-12:30
從高雄新園遺址的試掘結果談臺灣南部地區的大坌坑文化(顏廷伃,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
19、「從相逢到交融:人類學與心理學的激蕩與對話」研討會
時間:2012年9月4至5日(周二至周三)
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會議主旨
文化人類學與心理學兩大學門的主流論述,雖然向來壁壘分明,研究取徑也各有所重;然而,兩者以「人」為研究主體的基本學術關懷,已然表明兩學科之間實有相互激蕩、彼此啟發的對話關系。本研討會的主旨即在尋找兩學門之間可資溝通的接口,并開展其對話空間;藉此,期能在理論與方法論上,以多維視域來觀照「人」的存在本質與生命萬相,包括人的內在幽微與外在表意、心理狀態與文化表征,并進而探索人與人之間,在不同成長背景與社會文化的建構下,仍可據以溝通并建立共鳴的交流基礎。
本研討會將以方法論的探討作為兩學門對話的出發點。亦即,藉「從相逢到交融」(From Encounter to Engagement)為題,一方面指涉本研討會乃國內學界首次針對人類學與心理學進行對話,希望藉此「交手」,兩者能由「相逢」,進而「交融」,乃至開展彼此學科的思考界域與理論深度;另一方面,則是指涉研究者如何「進入」研究對象的感知世界與生命情境中,與之溝通、交流,進而被對方所接受。之所以強調這種關系,乃因心理學或人類學,其研究莫不始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邂逅;再由邂逅進而相交、相知;乃至「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從而蛻變與成長。凡此不同階段的互動關系與對話過程,莫不牽動雙方的內在人格特質、心理狀態、生命經歷、社會屬性、文化價值、政經情境……,而這些都是本研討會所欲探討的主題,包括:人類學與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借用(田野研究、生命史),人類行為與心性之間關連的尋求,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溝通(共感或共融等),主體性的定義與探求(認知、感知、心性等),人與人或人與他者(人物、人天及人事)之間關系的理解。
會議進行方式
- 1.主題演講 (keynote speech):美國UCLA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閻云翔
2.論文發表 (paper presentation) 與評論:每人論文發表30分鐘
3.圓桌會議 (roundtable):閻云翔、黃應貴、論文發表人
會議時間與地點
2012年9月4~5日(周二、三)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會議預定成果:出版論文集
20、臺灣研究在韓國與臺灣史新研究研討會暨2012年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年會
時間:2012年9月28日(周五)
地點: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
內容簡介:
一、時間:2012年9月28日(周五)
二、目的:為促進臺灣史研究之國際交流并鼓勵年輕學者發表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與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擬合辦「臺灣研究在韓國與臺灣史新研究研討會暨2012年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年會」。
三、議程安排:上午場次由韓國學者發表韓國學界最新的臺灣研究概況、新史料發掘、新方法或新研究方向等文章;下午場次由近兩年取得博、碩士學位者或已完成論文且未發表之博、碩士生,就其學位論文擇精發表。
四、征稿時間:6月1日(周一)前提交博、碩士論文。六月中旬于本所網頁公布錄取名單。如獲錄取,請于8月29日前繳交會議論文(論文改寫,新細明體12號字,以word檔處理,文稿請勿超過25頁)。歡迎研究主題與臺灣史研究相關之年輕學子踴躍參加。
※博、碩士論文請寄至:臺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8樓)王美雪小姐 收
※來函時,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Email及電話),以方便聯系。
※論文將于會后提供本院聯合圖書館典藏,不再回寄;如有需要回寄,請來信時注明。
21、「文化作為批判理論」研討會
時間:2012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周六至周一)
地點:中研院民族所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本會議主旨「文化作為批判理論」(Culture as Critical Theory)不限于純理論議題的稿件,同時歡迎具體研究成果報告。論文主題必須與廣義的文化研究相關,學科范圍包括社會及人文科學、區域研究、文學批評、表演藝術、媒體分析等跨學科的研究領域。
本會議冀望吸引青年學者的參與,主要對象是已完成博士研究,正在撰寫論文并能根據論文研究發表詳細文章的博士候選人,以及近兩年內已完成博士學位且正在根據論文研究準備刊登文章之青年學者。
此外本會特邀Arif Dirlik (Oregon)以及Claudio Lomnitz (Columbia)出席,發表專題演講。
會議與論文使用語言:論文與會議將以中文與英文進行。
提案內容:論文摘要(500字以內),并附個人簡歷(現職、學歷、電郵信箱)。有審查挑選過程。
會議補助原則:若提案獲得同意,本會議能提供國外(臺灣之外)撰稿人的旅費與住宿補助(一般與會者均享出席費)。經費有限,因此旅費補助將以亞洲地區的來回機票票價為上限。
論文全文(7000至10,000字)提交日期:被接受之撰稿人必須于2012年8月31日前繳交稿件全文,以利提供與會者預先參閱,逾期者視同放棄與會。
會議籌備組聯絡人:發表中文論文者,請把摘要與個人簡歷寄至白皇涌:ohiyan@gmail.com發表英文論文者,請把所需資料寄至陳克倫:isidro.chen@gmail.com
22、第六屆「文學與信息」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0月8日(周一)
地點:國立臺北大學三峽校區行政大樓4樓第一會議室(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舉辦目的:
(一) 提供國外學者及全國各公私立大專校院、文教單位之專家學者,發表其研究成果之機會,以學術研究成果回饋社會國家,促進中文信息化之相關研究。
(二)慶祝校慶。落實本校設校理念:「大學應重視知識創新。大學是知識的寶庫,人才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大學透過師生積極的互動溝通,激發新知與新思的火花,共同探求未知的領域。」
(三)加速達成本系「重視傳統與現代之銜接,以培養優秀中國文哲人才,開拓中文學術研究新領域,以促進國家社會進步」之設系目標及發展特色,拓展本系所強調的「中文信息化」與「文化傳播信息化」之研究領域,落實相關教學成果之發表。
會議主題:數字人文與文哲研究的新思維
會議子題:
(一) 信息科技于文學、漢語語言學研究的應用與影響
(二) 信息科技于古典文獻的目錄、校勘、版本研究的應用與影響
(三) 信息科技于古典詩詞格律研究的應用與影響
(四) 信息科技于文字學、聲韻和訓詁研究的應用與影響(五) 信息化與文化傳播
23、第三屆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0月20至21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臺南市(詳細地點待確定后公布)
主辦單位: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臺南為文化古都,三百多年來的傳承,也使得臺南地區的宗教文化極具特色,譬如黑頭道士、法師、燒王船、登刀梯、八家將以及各式陣頭等等,在臺灣北部都較為少見。臺南地方的各類宗教活動,從荷蘭時期以來就不乏文獻記載,清末、日治時期以來,投入宗教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近十數年本土研究興起,成果更為豐碩。2010年臺南縣市合并,在新的地理概念下,我們擬趁此機會,回顧與展望臺南地方的宗教研究。
1.論文主題:為突顯臺南的宗教文化,我們計劃邀請不同學科、研究不同宗教的學者共同參加研討會。具體而言,包括:
西拉雅傳統宗教
漢人民間宗教(包括一貫道、靈山派等)道教
佛教(包括密教、齋堂、釋教等)
基督宗教
日治時期宗教
其它新興及新近外來宗教
學者的論文需以臺南為主要研究范圍,或與臺南之間的比較研究。撰稿者在論文里得詳細回顧相關的文獻,描述自己的田野材料,期望能進而提出理論上的意義。
2.研討會日期、地點
時間:2012年10月20-21日(周六、日)
地點:臺南市(詳細地點待確定后公布)
3.論文題目、摘要截止日期:2012年5月15日
論文題目、摘要以中文或英文撰寫,一頁為原則。請在5月15日前以電子郵件寄至葉春榮(yeh@gate.sinica.edu.tw)及溫勝智(ic.tahr@gmail.com)。籌備會若審查通過,遠地同仁我們將補助來回旅費及食宿。
4.論文截止日期:2012年10月1日
24、地景、海景與空間想象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2至3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國立中山大學圖資大樓(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OliverRackham在他著名的《英國鄉村史》一書中,追溯了從史前至今英國地景的變化;這研究不僅探討個人經驗和集體記憶,同時也解釋了英國人民與景觀之間的關系。對于OliverRackham來說,荒地、沼澤、河流和海洋都代表人類活動和自然進程之間的互動。從字源上來看,「景觀」(德文「landskift」或英文「Landscape」)一詞原意指「寓目所及的遠觀風景」,但最近的文化理論已將之擴展到鄉村自然或城市人文的地理景觀,其中包涵內陸、水域和市區等等。無論是ThomasPynchon所描繪的沙漠,或EdmundBurk和WilliamWordsworth所崇仰的廣袤山林,或由JosephMallordWilliamTurner所刻畫的生動海景,「景觀」記憶了自然與人文在環境中的力量,也涉及了集體認同、認知意識和審美欣賞。由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六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將于2012年11月2-3日舉行,會議子題涵括:「地景、海景、自然書寫,帝國與邊陲、城市與鄉村的對話,移民者與新居地之間的喧聲……」等,本研討會論文初審結果已個別通知發表者;論文于會后修改審查通過后,將由國立中山大學人文中心出版。
25、「2012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想象與實證」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8至9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研大樓10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內容簡介:本研討會已公布接受發表論文名單:
Hybrid Cultures in Fluid Cities – The Modernising African Subject in Urban Dysfunctionalism (Chan, Stephen)
The Crisis of Creativity in a Free Market Creative Economy: Emergent Strategies for Resistance in Europe and Asia (Hui, Yuk, & Wong, Ashley)
Developmental State and Cultural Policy (Lee, Hye-Kyung)
Art Museum Shop with an Educational Role: A Study of Learning within the Tate Shop (Li, Chieh-Yu)
Organis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Art Museums in South Korea (Lim, Jade Keunhye)
ReOrienting Cultural Policy: Contending Values and Powers in the Field of Taiwanese Cultural Governance (Liu, Jerry C. Y.)
Quantitative Criteria and National Subsidy: The Israeli Model of Subsidy of the Repertoire Theatre Institutions and its Results (Ronen, Diti)
文明化與奇魅化:當代文化治理的內蘊沖突(王志弘)
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北京798藝術區的創新策略比較(王宜琴)
從文化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臺灣文化政策的產業化變遷分析(1994-2011)(古淑熏)
博物館年報初探(吳宣頤)
美術館觀眾生活型態與賣店商品選購因素相關性之研究(李俊毅)
博物館實踐少數群體文化權利的想象與挑戰(林頌恩)
我國文化法制的規范模式(林依仁)
從「文化治理」角度看數字典藏計劃:以「數位島嶼」為例探討(城菁汝)
「它山之石,可以攻錯」:由日、韓二國經驗談文化基本法(姚信安)
文化正義的困境及其超越之可能性(倪婉萍)
藝術介入了空間?還是生活?--文建會「藝術介入空間」在臺南漁村的比較研究(郭一勤、林雅齡)
在地面上的空軍--空軍三重一村的集體記憶與再現(陳菀苓)
美術館教育展之家庭觀眾參觀行為研究——以北美館探索藝術展「KoKo自然」為例(陳苡竹)
從少數群體權利談臺灣原住民傳統領域之定位(張宇欣)公私協力關系中非營利組織公共課責議題之研究:以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為例(張玉漢)
畫中倩影--博物館學生觀眾如何利用Google協作平臺建構畫中女性形象(張幸真)
現代都市聚落的離散與接枝--由小區再生觀點談臺南中西區的空間權力再書寫(黃淑俐)
以文化之名:探討當代都市奇觀的動員與矛盾(黃微容)
戰后臺灣文化治理的文化轉向與批判--從文化政策與文化基本法制訂之初探(廖凰玎)
地方文化基金會制度的法律爭議探討--以政府對于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的藝文補助與行政委托問題為例(盧建志)
嗅覺感官應用在展覽之探討(嚴守賢)
與會論文得以中文或英文撰寫,論文字數中文以10,000至15,000字為原則,英文則以8,000至10,000字為原則。論文格式參考CMS(作者–年代)撰稿體例。論文摘要通過審查者請于2012年10月15日前繳交論文全文電子文件,論文全文不得為已出版者,文責自負,本會不額外提供稿酬。
26、第三屆漢學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10至11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東海大學人文大樓茂榜廳暨H103、H104教室(臺中市臺中港路3段181號)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會議主題:
(一)漢學中的古典文學、近現代文學之研究。
(二)漢學中的語言學、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之研究。
(三)漢學中的經學、學術史、思想史之研究。
(四)東亞域外漢學之研究。
(五)其它相關之議題。
格式及論文規定:
(一)論文字數以1萬字至1萬5千字為度,稿件請以word文件橫式撰寫,格式請參考《漢學研究》寫作格式「傳統文史方式」。連結網址:http://ccs.ncl.edu.tw/Publish1.aspx
(二)論文以未曾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期刊發表者為原則。
(三)會議論文將收錄成會議論文集。
征稿截止期限:論文全文收件截止日期:2012年10月10日。
稿件通訊:
來信請注明「投稿第三屆漢學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字樣
E-mail: chinese@thu.edu.tw
Tel:04-2359-1574
Fax:04-2350-1249
地址:40704 臺中市臺中港路3段181號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本研討會報名表及投稿格式等文件請徑至相關網頁下載:http://chinese.thu.edu.tw/action.php·action=0102&id=382
27、第十六屆臺灣文學家牛津獎暨趙天儀文學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24日(周六)
地點:待定
主辦單位:本校臺灣文學系
內容簡介:擬訂于101年11月24日(六)舉辦「第十六屆臺灣文學家牛津獎暨趙天儀文學學術研討會」。
投稿者請于2012年6月30日(周六)前,將論文題目、摘要(600字)及個人數據表乙份,以電子文件傳至 yeh@email.au.edu.tw信箱,電子郵件主旨請注明「投稿第十六屆臺灣文學家牛津獎論文摘要」。稿件經相關學者專家審查后于2012年7月11日(周三)通知審查結果,通過者撰寫論文全文之截稿時間為2012年10月10日(周三)。
研討會征稿相關訊息請上網查詢,網址:http://mttl.mtwww.mt.au.edu.tw/front/bin/home.phtml
請鼓勵全校相關教師及研究同仁踴躍賜稿。
若有未盡事宜,請洽承辦人葉小姐,電話:(02)2621-2121轉2501,電子信箱:yeh@email.au.edu.tw。: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
28、2012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學術論文發表會
時間: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周五至周日)
地點:待定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晨曦社校友會
內容簡介:為推動東亞佛教思想文化之學術研究,以及為東亞地區佛學研究學者及佛教事業單位提供交流服務,「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及「臺灣大學晨曦社校友會」將聯合舉辦「2012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學術論文發表會」,會中將邀請國內及國際各界學者暨研究生發表論文,包括歐、美、澳、日、韓、新、馬、泰、越、港、澳、中國大陸等地學人。
會議日期為:2012年11月30日(周五)至12月2日(周日)。
有意報名之學者,請于2012年5月31日以前,填寫報名表格,以電子郵件寄至:bauruei.tw@yahoo.com.tw臺大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收。研究生部分,亦請于2012年5月31日以前,填寫研究生報名表格,寄至中心信箱。主辦單位將就報名數據進行審查,并于六月中旬以前公布獲得邀請之學者名單,以及研究生發表人名單。獲得錄取之學者暨研究生,請于10月31日(周三)以前將論文全文以電子文件寄出,字數不能少于5000字,并且需為第一次發表。參與論文發表者將獲得正式邀請函,敘明會議規畫事宜,以及接待方案,原則上提供海外學人會議期間落地招待。會中另將由「臺灣大學晨曦社校友會」安排臺灣地區佛教文化事業介紹的活動,提供與會學者廣大的交流機會。
欲參與發表論文之學者可就以下方向自訂題目撰文:(一) 東亞佛教思想的當代詮釋(二) 東亞佛教歷史文化研究(三) 東亞佛教與其它宗教學派的思想文化交流
29、 書寫中國翻譯史:第五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
時間:2012年12月20至21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為推動青年學者積極參與中國翻譯研究、促進學術交流,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自2004年起每兩年舉辦「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現擬于2012年舉行「第五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以「書寫中國翻譯史」為主題,邀請約二十位青年學者宣讀論文,并請四至五位翻譯研究知名學者進行講評。有關詳情開列如下:
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
贊助:宋淇翻譯研究紀念基金
會議日期:2012年12月20至21日(周四至周五)
會議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會議主題:以「書寫中國翻譯史」為主題,時期不限,重認真的個案研究或史料上的發掘和探討
會議語言:普通話及英文
申請資格:從事中國翻譯研究的助理教授、博士及碩士研究生
報名辦法:于2012年1月31日前提交申請表格及論文摘要(500字為限)。申請人通過第一輪評審后,須于7月31日前提交論文全文,并經第二輪評審通過后正式獲得宣讀資格。申請表格可于翻譯研究中心網頁(http://www.cuhk.edu.hk/rct/ts/young_conf.html)下載。
費用及津貼:研討會不設會務費,本中心為所有獲得宣讀論文資格的參加者提供往返原居地及香港之交通津貼(上限為港幣2,500元正),以及會議期間的住宿及膳食。
聯絡人:呂思小姐
電話:(852)3943-7385
傳真:(852)2603-5110
電郵:translationhistory@cuhk.edu.hk
30、2013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月3至4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中國文化大學曉峰紀念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士林區華岡路55號
主辦: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
內容簡介:
一、研討會宗旨:戲曲表演藝術是上個世紀以來崛起的戲曲研究領域。經過數十年的實踐,更多學者意識戲曲創作中愈來愈細致的分工要求。相對于西方戲劇在表演藝術上的探討,中國傳統戲曲在表演的研究上,仍有相當大的空間足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自成立伊始,即具有優良的表演傳統。無論師資或教學方向,亦多偏向以傳統戲曲訓練作為教學的堅實基礎,對于戲曲表演的實踐與教學方法亦有深刻體悟。近年來傳統戲曲的大環境不斷改變,表演藝術的表現型態愈趨多樣化。當前的戲曲舞臺已不僅止于固守傳統,在保有傳統元素之外,創作者大膽地將創意與理念注入戲曲以新的血脈與靈魂。眾聲喧嘩、百家齊鳴的呈現,我們深感戲曲的未來將有各式各樣的發展面向,亦足見戲曲表演藝術在理論的建立上將是趨勢所在。本研討會延續本系于2011年所舉辦的「跨越與實踐--2011戲曲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并擴大為國際型研討會,將針對戲曲表演理論、實務及教育體系、導演理念、與舞臺美術等課題,邀請國內外在此領域已有多年研究經驗與成就并累積一定學術成果與聲望的學者,希望藉此機會發表學者個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外,亦能就此研討主題作深度的討論與意見交換,俾使討論更多元,使彼此的研究能更深化豐富,并擴大研究視野與國際觀。
二、研討會主題:戲曲表演藝術
三、研討會子題:
(一)戲曲表演理論與實踐
(二)戲曲劇本與導演構思
(三)近當代臺灣戲曲發展
(四)戲曲文化與高等教育
(五)戲曲舞臺美術的創作
重要時程
1.論文摘要截稿日期:2012年7月10日(二)
2.摘要審查結果公布:2012年8月10日(五)
3.論文全文截止日期:2012年11月15日(四)
4.研討會時間:2013年1月3至4日(周四至周五)單位: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等 陳友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