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助我寫華章
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如問我:在琳瑯滿目、鋪天蓋地的網海中,你最愛哪一家網站呢?我會脫口而出:國學網。這些年來,只要我打開電腦,總是不由自主地點擊國學網,認真瀏覽一番,國學網已經成為我讀書學習的導師和伴侶。
說起來,國學闖入我的精神世界是上帝安排好的。那是2008年,女兒大學畢業考上了古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為了了解古代文學這個專業,也為了盡快幫助女兒適應新的專業需要,我向女兒詢問與古代文學相關的網站,于是女兒向我推薦了國學網。從那時起,我便與國學網結下了不解之緣。國學,對我來說是一門新的課題。當我打開國學網,真的是被這里的風景吸引住了。豐富的國學資訊,眾多的國學人物,高雅的詩詞清話,厚重的學術期刊,目不暇接,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我知道,我分明喜歡上了國學,或者說深深愛上了國學網。
老實說,在我,喜歡國學絕不是趕當下“國學熱”的潮流,實在是主客原因皆有。從我個人的角度講,我的中學時代是在動亂年代度過的,我沒有進過大學的校門,這是我一生的遺憾,這注定我一生都在讀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也注定我始終是一個民間的草根寫手。不怕獻丑,我寫的東西,大都是時評、雜談、新聞,不但思想內容不夠深刻,而且文字也乏張力,只好自嘲“豆腐塊”、“千字文”(甚至是半千字文)。然而,“千字文”也是需要功夫的。學習一點國學,研究一點古代文學,是修煉“千字文”的最佳途徑。這大概就是我讀國學網特別起勁的原因之一吧。從客觀原因說,閱讀國學網就是希望伴女兒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一起成長。我深深知道,要在孩子面前取得“話語權”,唯一的辦法就是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為此,我決心跟科班的女兒比一比,看誰書讀得多,看誰的國學知識多,看誰寫的東西多。在此過程中,我注意做到兩個方面:一是將獲得的國學資訊及時同女兒交流,發現好文章通過郵件轉發給女兒;二是將女兒寫的論文、隨筆發到國學投稿專欄,以激發她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
屈指算來,國學網已伴我走過了四個春秋。這對我來說,真不亞于讀了四年的大學,收獲是沉甸甸的。首先,我對古代文學的興趣與日俱增。過去我一看先秦文學、諸子百家詩文頭就大了,現在至少可以硬著頭皮讀下去了。我先后讀過袁行霈版、游國恩版的《中國文學史》,并抄錄了三大本的筆記資料。通過對國學的學習研究,我發現古代文學可以安撫浮躁的心,放飛自己的心情,審視自己的靈魂。正是那些先賢的治學精神、信念和處世準則,激勵著我讀書寫作。其次,我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明顯的變化是,先前寫文章干巴巴的,沒有什么文化含量,如今偶爾也賣弄一點“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之類的句子,文章顯得有“學問”了。比如,前年我寫的隨筆《錢穆的坐功》,先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又被國學網等多家網站選載。再比如,我把讀古代文學的感受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思考寫成雜文《同是官場文人,差距咋就那么大呢?》刊發在《檢察日報》上。我在文章開頭寫道: 近來讀閑書,隨手翻閱了一本《中國文學史》,讀著讀著不禁陷入困惑。比如,在介紹詞人、詩人、文學家的生平時,經常提到這個詩人作家“一生貧困”乃至“貧困而死”這樣的字眼,令人唏噓不已。 以此慨嘆:古代有些做官的文人“貧困而死”,而今“貪官詩人”卻能斂財上千萬。老婆讀后夸我寫文章有文化了。四年來,我先后出版了《清風等閑度》《而今何事》《較真的聲音》三本雜文隨筆集。這些成績的取得,怎能說沒有國學網的功勞呢?
人生易老,用不了多少年,我就奔向花甲之年了。如果說昔日讀國學網還有一點功利色彩的話,那么未來的日子,我讀國學純屬一種興趣和愛好。先賢說:“志要高華,趣要淡泊”。穿越歷史的隧道,聆聽大師的教誨,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滋潤我們的心田,那是一種境界和一種生活姿態,我多么希望能永葆這種生活姿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