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日本、中國臺灣、香港近期主要漢學刊物、著作目錄(2011年)

刊物

一、《漢學研究》29卷2期(2011年6月)

【重寫文學史──中國文學史新論】

「重寫文學史」導論──「經(jīng)典性」重構(gòu)與中國文學之新詮釋(王璦玲)
《千載佳句》文本空間的建構(gòu)及其意義(曹淑娟)
從「搜奇獵異」到「休明之化」──由朱之蕃看晚明中韓使節(jié)文化書寫的世界圖像(廖肇亨)
中西合璧的小說新體──清初耶穌會士馬若瑟著〈夢美土記〉初探(李奭學)
「小說」烏托邦──論晚清文學的結(jié)構(gòu)性書寫(顏健富)
京劇表演與性別意識──戲曲史考察的一個視角(王安祈、李元皓)
有聲的文學史──「聲音」與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追求(梅家玲)
陳世驤論中國文學──通往「抒情傳統(tǒng)論」之路(陳國球)
「頭」的故事──歷史.身體.創(chuàng)傷敘事(王德威)

【專論】

宋代士大夫歌詞特質(zhì)形成之內(nèi)在動因與歷史心理——以歐陽修詞「互見」與「艷情」問題為中心(馬里揚)
群體的選擇——清初詞學復興原因考論(許嘉瑋)

【書評】

評Kang-i Sun Chang and Stephen Owen,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孫康宜、宇文所安編《劍橋中國文學史》)(李佳、曲景毅)

二、《漢學研究》30卷2期(2011年5月)

【研究綜述】

波羅的海地區(qū)東方研究學者與世界漢學(波波娃)
俄羅斯?jié)h學研究史概述(李明濱)
1917-1950年蘇聯(lián)中國學研究的轉(zhuǎn)向(陳金鵬)

【漢學人物】

俄羅斯?jié)h學現(xiàn)代化之父──格奧吉耶夫斯基中國觀及其歷史貢獻(張志遠)

【資料介紹】

韓國漢學文獻收藏及數(shù)據(jù)庫介紹(河惠丁)
新近出版論文集匯目

【研究機構(gòu)】

臺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zhuǎn)承與發(fā)展──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簡介(蔡石山、林照真)

【新書評介】

Stephen J. Hoare-Vance,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China’s Evolving Foreign Policy
Vibeke B?rdahl and Margaret B. Wan eds., The Interplay of the Oral and the Written in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
Xu Guoqi, Olympic Dreams: China and Sports, 1895-2008

【會議報導】

布魯賽爾中歐首屆文化高峰論壇會議報導──一位與會者的反省(馬利安·高利克)
國內(nèi)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消息
蔣經(jīng)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消息
臺灣漢學博士論文計劃匯目
研究機構(gòu)及學校動態(tài)

三、《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74期(2011年5月)

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賴錫三)
《釋名》聲訓所反映的聲母現(xiàn)象研究(李存智)
骸骨與銘刻——論黃錦樹、郁達夫與流亡詩學(高嘉謙)
泰山與太和山的香稅征收、管理與運用(蔡泰彬)
寓教于覽——戰(zhàn)后臺灣展覽活動與「臺灣省博覽會」(1945-1948)(廖文碩)
關于臺灣客家建筑的根源及其型態(tài)的特征(黃蘭翔)
從喬凡尼.卡斯蒂利歐內(nèi)的舊約遷徙作品看17世紀古典繪畫理論(蔡敏玲)

四、臺灣師范大學《臺灣學志》第3期(2011年3月)

臺灣歌仔冊的本土化現(xiàn)象(臧汀生)
《臺省民主歌》作者與腔調(diào)的探討(施炳華)
日治時期啟蒙運動的再現(xiàn):《滄溟行》、《荒村》的歷史敘事(林淑慧)
朗唱の諸相——タイヤル(泰雅)族を例として(伊藤順子)
書評:語言、文學與文化三部曲:杜建坊《歌仔冊起鼓》述評(姚榮松)
研究紀要:十七世紀的諷刺文章:閻和赫立(Jan and Gerrit)兩個荷蘭人教師的對話(下)(賀安娟)

五、政治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報》第35期(2011年5月)

漢唐長安的城內(nèi)城外空間結(jié)構(gòu):古代城郊布局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分析(貝克定,Timothy D. Baker Jr.)
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羅麗馨)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技術人力之招募:以土地調(diào)查事業(yè)為例(蔡龍保)
成舍我的新聞教育實踐:從職訓報童到本科專業(yè)(1919-1937)(唐志宏、連慧珠)
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青年遠征軍(聞黎明)

六、臺灣故宮博物院《故宮學術季刊》第28卷3期(2011年3月)

張即之及其大字(傅申)
串建歷史記憶、形塑家族傳承──以樓鑰及其族人的書畫文物搜藏及書籍刊刻為例(黃寬重)
從御制詩看乾隆皇帝典藏的汝窯(余佩瑾)
南宋時期的出版市場與流通空間──從科舉用書及醫(yī)藥方書的出版談起(許媛婷)

七、《民俗曲藝》171期(2011年3月)

臺灣音樂的研究新動向?qū)]?/p>

【論文】

音樂作為一種離散社會空間:臺灣中和地區(qū)緬甸華僑的音景與族裔空間建構(gòu)(呂新純)
歌謠中的部落、歷史與生活:以三首馬蘭阿美族的現(xiàn)代歌謠為例(孫俊彥)
戰(zhàn)后臺灣客家音樂的建制化歷程:以《中原(苗友)》月刊(1962-1981)的再現(xiàn)為例(許馨文)

【研究資料報告】

談《臺灣日日新報音樂數(shù)據(jù)匯編》對臺灣音樂史研究之價值:以明治時期為分析對象(陳峙維)

【其它論文】

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的人物:馬六甲找鄭和(謝世忠)

【其它研究資料報告】

臺灣省地方戲劇協(xié)進會出版刊物《臺灣地方戲劇》中的戲劇史料(林鋒雄)

八、《臺灣人類學刊》第9卷第1期(2011年6月)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主題演講】

In Today’s World, Anthropolog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Maurice Godelier)

【研究論文】

紀念祖先功績:《評皇卷牒》中的神話、基模與歷史(Eli Noah Alberts)
熱忱的人類學:Charlotte Salwey、Shihji Ishii(石井真二),與1913年左右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tǒng)治(Ian Inkster)
幽微的抵抗:馬太鞍原住民食物系統(tǒng)的變遷(張瑋琦)
論地方知識的所有權與研究職權:從詮釋人類學的觀點省思Lahuy的「論文返鄉(xiāng)口試」(林徐達)

【書評】

Shao-Hua Liu: Passage to Manhood: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周仁宇)
丁仁杰:《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chǎn)(高怡萍)
書評論壇:The Meaning of the Body: Aesthetics of Human Understanding(余舜德、鄧育仁、趙綺芳)

九、《故宮學術季刊》第28卷第4期(2011年6月)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從神機到人文:盛唐到北宋的草書之變(盧慧紋)
南宋書法中的北宋情結(jié)(莫家良)
馬車在早期東西交流中的地位與交流模式:公元前2000-1200年(吳曉筠)
從「總管內(nèi)務府檔案」述說太皇太后吐蕃特文泥金寫本《甘珠爾經(jīng)》的修造(李保文)

十、《戲劇學刊》第14期(2011年7月)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當代劇場的跨時代文化書寫:性別、歷史與改編」專輯】

【專輯論文】

解放與規(guī)訓——殖民現(xiàn)代性、認同政治、臺灣早期現(xiàn)代舞中的女性身體(陳雅萍)
臺南人劇團臺語《麥克白》:改編、翻譯與表演所彰顯之女性聲音(陳怡伶)
豈能約束?——「豫莎劇」《約/束》的跨文化演繹(陳芳)
挪借威尼斯商人:試論《約/束》的改編策略與所引發(fā)的問題(林璄南)

【一般論文】

越界與漫游:尋覓現(xiàn)代觀眾的「鐘聲新劇」(鍾欣志)
從認識論真理到劇場文本中的真理——阿多諾的戲劇美學(吳承澤)

【劇本】

魏良輔(曾永義)
狐仙故事(趙雪君)

十一、《國文學報》第49期(2011年6月)

臺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

上博〈六平王與王子木〉校釋(黃麗娟)
兩種《晦庵先生朱文公語錄》殘本對朱子學研究的價值(許華峰)
明神宗與《詩經(jīng)》講習(連文萍)
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的《詩》教觀及其反漢學色彩(黃忠慎)
《朱子語類》能性述補結(jié)構(gòu)中的幾個趨向補語──兼與閩南話相較(郭維茹)
蘇軾在儋州的身分認同(陳金現(xiàn))
論凡目、圖底章法之包孕式結(jié)構(gòu)──以蘇辛詞為例作考察(陳滿銘)
香冷西湖──論姜夔詞中的杭州書寫(林佳蓉)
「變形詩學」在漢語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檢證(翁文嫻)

十二、《臺灣文獻》第62卷第1期(2011年3月)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紀念王世慶先生專題】

追念王世慶先生:記前輩學者最后的身影和遺響(周婉窈)
謙卑溫和、嚴謹細心的恩師:王世慶老師(陳鴻圖)
家父、歷史與我(王孟亮)
編后記:從臺灣省通志館采訪員談起(李榮聰)

【宗教與民俗醫(yī)療專輯】

寺廟藥簽療愈文化與「疾病」的建構(gòu)(宋錦秀)
「醫(yī)病也醫(yī)命」:民俗宗教的醫(yī)療行為及其概念(張珣)
淺述出家法師的民俗醫(yī)療經(jīng)驗(釋宗演)

【一般論述】

港口阿美族的竹筏(張瑋琦、黃菁瑩)
荳莢花開落地生:花生與清季臺灣漢人社會的經(jīng)濟活動(林哲安)
二戰(zhàn)時期臺北市之疎開空地帶對戰(zhàn)后城市街道發(fā)展的影響(洪致文)
解嚴前臺灣婦女參政及其轉(zhuǎn)變(1945-1987)(盧文婷)
臺灣省議會對外資在臺設廠之折沖:以杜邦、拜耳案為例(李巧雯)

十三、《人文與社會》第2卷第8期(2011年6月)

高雄:義守大學

電子書在華語、臺語及英語教學上之開發(fā)及應用(張玉玲)
論《管子》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思想(黃淑貞、陳美惠、吳麗娜)
《孟子》升格的關鍵文本──析論宋.余允文《尊孟辯》(馮至綱)
牟宗三先生老子詮釋析論(馬耘)
戰(zhàn)爭結(jié)束前的靖國神社爭議(蘇俊斌)
軟實力下的新亞洲文化貼近性與現(xiàn)代性:韓國電視劇在東亞地區(qū)觀眾之接受因素探究(侯政男、蔡宗哲、陳欣欣)

十四、《宗教哲學》第56期(2011年6月)

南投: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

【特稿】

端午節(jié)宗教民俗論析(黃景春、李琦)
【專題論文】
伊斯蘭中間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和諧思想(王鐵錚)
賽義德.侯賽因.納塞爾:神圣與伊斯蘭傳統(tǒng)的守衛(wèi)者(Jane Smith、王剛)
涵靜老人早期宗教哲學思想中的問題意識(李利安、張麗)
智慧.責任.愛:我心目中的涵靜老人(王駿)

【研究論文】

碑銘中的北宗禪(韓傳強)
慈化寺及其普庵祖師述論(王水根)
從〈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一語論周敦頤援佛入儒之文學轉(zhuǎn)化(蕭玫)
馬一浮對《孝經(jīng)》的佛學解讀(韓煥忠)

十五、《國史館館訊》第6期(2011年6月)

臺北:國史館

【特載】

建國百年、創(chuàng)新修史——就任國史館館長講詞(呂芳上)
【國史研究與纂述】
民國史事與人物策展經(jīng)驗談(邵銘煌、劉維開)
「我的1949」口述座談會紀實(鄭坤騰)
千萬不要把假的歷史留給后人——出席成都口述史研討會暨參觀汶川災后重建紀實(胡志偉)
美國亞洲學會2010年會會議報導(廖文碩)
我的魚苗事業(yè)與防災經(jīng)驗——林烈堂先生訪談錄(薛月順)
臺灣佛教出版的先驅(qū)者——張忠江先生訪談錄(闞正宗)
楊月琴女士口述訪談記錄(何鳳嬌、林秋敏)

【歷史檔案與文獻管理】

「國史館數(shù)字檔案檢索系統(tǒng)發(fā)表會」紀實(黃泛如)
臺北市茶商業(yè)同業(yè)公會史料概述(張瓊月)
國史館藏《仁壽本二十五史》簡介(詹建德)

【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文物介紹】

總統(tǒng)的輪椅(胡斐穎)

【傳記資料】

國史館館長潘振球先生事略附朱菊貽女士訪問記錄(朱重圣等)
張自忠上將生平紀實(張慶宜)

【讀者投書】

對于《「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傳道法師訪談錄》內(nèi)容之更正(佛光山高雄南屏別院)

十六、《文化驛站》第29期(2011年6月)

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專題:生活美學主題展】

為什么「形、色、紋、質(zhì)」?為什么「微觀」──「臺灣原住民生活美學的微觀之旅特展」策展論述(盧梅芬)
原質(zhì)之美的現(xiàn)代性:植物纖維媒材與部落工藝──新社Sauku造型魚簍燈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陳淑燕)
排灣族圖紋、金工與產(chǎn)品(高吳惠琴)
曾經(jīng)的生活美學──sasa系列作品最初的概念(舒米.如妮)
從部落、閑置空間到博物館紀念品店與餐廳:部落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平臺之經(jīng)驗與困難(林秀慧)

【南島專區(qū)】

打樹成衣──南島語族的樹皮布及其文化(張至善)
媒介消失了嗎?從巖佐嘉親先生捐贈的Bilum談起(黃芳琪)
卑南遺址與部落文化結(jié)合──卑南文化公園大草坪上的卑南族傳統(tǒng)少年會所(Takuban)(林佳靜)

【與考古相遇】

卑南考古動態(tài)──科技考古學的實踐與跨學科的合作(葉長庚)
坐在卑南談天說地──「一個跨界的思考與整合的場域」工作坊主辦歷程與心得分享(高育屏)

【史前館與小區(qū)】

當小區(qū)學童遇見博物館:爆米花電影院、DIY小區(qū)推廣與假日套裝行程新嘗試(林頌恩)
部落災害與智慧暨「babu-zangal(自助人助)──關懷嘉蘭村莫拉克風災心靈教育重建計劃與創(chuàng)作特展」(林建成)
因地制宜:史前館在臺東的特殊營銷方式(邱瓊儀)

十七、《東吳歷史學報》第25期(2011年6月)

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隋唐之際的割據(jù)勢力──以貴冑出身的李淵和李密為中心(伍伯常)
宋遼帝后生辰與哀喪的交聘活動──以宋真宗、遼承天太后、遼圣宗為主(蔣武雄)
清人對伊犁將軍常清施政評議(陳維新)
清末民初廣東大學學制之發(fā)軔(李朝津)
英國與武漢國民政府之漢案交涉──以英國領事報告為中心(何萍)

十八、《東吳中文學報》第21期(2011年5月)

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左傳》與南朝麗辭(陳松雄)
《奏讞書·獄簿》案例分析(周敏華)
前秦與北魏之漢化進程較論──以教育政策與官方文學活動為討論核心(龔詩堯)
寫本異體字構(gòu)字部件形體變異研究──以敦煌寫卷S.388號為中心(蔡忠霖)
「獨樂」與「中和」──論司馬光園林書寫中的修身意涵(林素芬)
《詩經(jīng)》注我,我注《詩經(jīng)》──楊簡《慈湖詩傳》再探(黃忠慎)
元代題畫詞探析(趙桂芬)
北曲雜劇對宋詞之跨界傳播析論──以篇章借鑒為范圍(侯淑娟)
魏校及其《尚書》經(jīng)筵講義析論(陳恒嵩)
析論紀容舒《杜律詳解》之時文手眼(陳美朱)
日治時代《臺灣日日新報》所刊載之詞研究(蘇淑芬)
中國新文學史的開路者──朱自清及其《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

十九、《興大人文學報》第46期(2011年3月)

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

泊然于聲華馳逐之外——從《二家詩選》看王士禎的神韻詩學(閔秋英)
清代臺灣異于中土奇異的物產(chǎn)與飲食書寫——以詩文為考察對象(劉麗卿)
陳丁奇書學淵源探析(李郁周)
日治公學校國語教科書里的性別操演(鄭昱蘋)
明末浯澎游兵的建立與廢除(1616-1621年)(何孟興)

二十、《臺灣神學論刊》2010年9月

臺北:臺灣神學院

【論文】

「新出埃及」──以賽亞書19:16-25之「出埃及」神學探討(曾宗盛)
咒詛敵人的福氣?──論詩篇咒詛詩的功能與現(xiàn)代意義(徐萬麟)
路德的律法觀──反律法主義與律法主義之間(林鴻信)
布特曼與海德格:友誼以及在馬堡所共有的──盡管所有(Hermann Deuser撰,李麗娟譯)
他者性作為關系結(jié)構(gòu)的判準──論他者圖像于儒家傳統(tǒng)仁論中與基督宗教三一論中之比較(莊信德)
基督宗教五百年的會眾詩歌:悍衛(wèi)并傳承三一神論──以臺語《圣詩》1964和2009為例(陳淑芬)
基督教宣教士和臺灣國民政府早期的政治意圖(蘇慕理)

二十一、《語文建設通訊》第98期(2011年7月)

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全球華語詞典》四人談(高家鶯、顏逸明、范可育、費錦昌)
《海峽兩岸》字幕語用芻議;「自由行」與「個人游」(汪惠迪)
《全球華語詞典》的若干不足之處(林新昌)
個人自由談(高麗菜、茉莉、校友、硬傷、粵菜、等)(姚德懷)
東南亞華語中的「介詞+X+起見」格式(李計偉)
漢字:超越近現(xiàn)代的文字--重新審視語音與文字的關系(寺尾智史)
從漢字和語音說開去--寺尾智史先生的論文讀后感(石汝杰)
世界人民是否可以自由運用漢字(姚德懷)
漫談日中同形多義詞「頭痛」(王敏東、許巍鐘、蔡玉琳)
「和諧體漢字」推廣的社會心理分析(高友銘)
應該編制能反映「復用簡化字」的《簡繁漢字對照表》(林新昌)
報道:第14次「漢字書同文學術研討會」順利舉行(周勝鴻)
蘇培成教授還要等待什么呢;笑話集(本刊)
香港與大陸的「異體字」的比較(黃艷萍)
關于《近現(xiàn)代辭源》的編纂(黃河清)
關于「不稂不莠」與「不郎不秀」(黃今許)
「利潤」小考(王麗娟)
兩篇關于凌晨的討論(黎千駒、DH)
以「給力」為例 談如何對待網(wǎng)絡新詞(陸潔瑜)
「零」、「○」膡義鉤沈(譚步云)

二十二、《東洋史研究》第70卷第1號(2011年6月)

日本京都: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

【論說】

秦漢律における同居の連坐(劉欣寧)
唐代漠南における突厥可汗國の復興と展開(鈴木宏節(jié))一八八○年代中葉におけるシャムの對佛·對清關系(小泉順子)
甲午改革期以后の朝鮮における權力構(gòu)造について(糟谷憲一)
清末における城鎭郷自治と自治區(qū)設定問題——江蘇蘇屬地方自治籌辦處の管轄地域を中心に(佐藤仁史)

【書評】

田中比呂志著「近代中國の政治統(tǒng)合と地域社會——立憲·地方自治·地域エリート」(小野寺史郎)

二十三、《白山中國學通》卷第17號(2011年1月)

東京:東洋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文學科研究室

王陽明の〈陸象山〉論——象山の〈未だ及ばざる〉點とは何か(伊香賀隆)
明末天主教の「天」に關する一考察(播本崇史)
近代中國における「楊朱」観——張爾田と銭穆の場合(福田真吾)
「周易正義」干卦訳注稿(4)(鈴木雄三、島山奈緒子合譯)
王畿「龍渓王先生會語」譯注(其の7)(吉田公平等合譯)
韓國における中國學研究の動向——その概說的紹介(崔在穆)
魯迅と近代の日本文學(有田和夫)
「漢學·洋學·國學」補說(有田和夫)
朱熹哲學における心と気の流れをめぐる問題——気質(zhì)論と心性論との橋梁(辻井義輝)
中國の大學における日本文學教育の改革への提言——文學教育研究の必要性を中心に(王凈華)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西华县| 绥阳县| 仙居县| 荥阳市| 花莲县| 旬阳县| 容城县| 红原县| 河曲县| 理塘县| 宿州市| 长武县| 清新县| 宜章县| 塔河县| 九寨沟县| 大竹县| 虹口区| 衡南县| 广平县| 克拉玛依市| 康平县| 寿宁县| 宕昌县| 赣榆县| 安溪县| 新龙县| 呼和浩特市| 汽车| 辽中县| 定边县| 沭阳县| 大余县| 额济纳旗| 富阳市| 炉霍县| 翁牛特旗| 昌都县| 沈阳市| 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