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二)
17、近世中國邊疆與外交論叢第一輯(一套6冊)
時 間:2015年12月
作 者:渤海堂文化公司編輯部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渤海堂文化公司
內容簡介:
回顧歷史、以史為鑒,從歷史的角度回首中國近代歷史邊疆與外交研究的基本狀況,對于當今中國周邊外交和邊疆局勢的發展頗有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為此,本出版公司透過各種管道,收集精選一部分二十世紀上半葉出版的相關學術文獻,以《近世中國邊疆與外交論叢》再造問世,這套叢書第一輯共收錄:解放運動中之對外問題/周鯁生著、東北各省中的國際關系/嚴興著、清季四十年之外交與海防/劉熊祥著、近世東北國際關系日記/楊家駱、楊李慧可合著、近百年外交失敗史/徐國楨著、中俄問題之全部研究/文公直著、國防與外交/謝彬著、中國外交史及外交問題/夏天著、歐戰期間中日交涉史/劉彥著、中國近時外交史/劉彥著,此十種著作從外交、地區國際關系等角度闡釋了中國近代外交與邊疆所處的危機和矛盾,對深入了解中國近代政治和歷史不無裨益。
18、蕃族調查報告書第3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
時 間:2015年12月
作 者:蔣斌、滿田彌生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本書為大正十年(1921)臺灣總督府出版之《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八冊的排灣族及賽夏族的中文譯本。也是1913至1921年間整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會」實地調查資料中,最后出版的一本。然可能因篇幅考慮,加上接替單位急欲將此系列的出版業務作一結束,所以將排灣族(含部分卑南族、魯凱族)及賽夏族,合為一冊出版。
偏重于物質文化與生活習慣的記載《蕃族調查報告書》與同時期出版側重于社會組織與親屬關系的描述的《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兩部套書,對于臺灣原住民基本民族志數據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這兩套書的基本數據,受限于當時的主、客觀條件,經常得委托派駐當地的警、政人員負責收集登錄;因此存在程度參差、風格不一的缺陷。但由于總其事者理念一貫、格局完整,所以仍完成了全島原住民部落地毯式的數據普查。可以說自從這兩套書的編撰出版之后,臺灣的人文地理再也不存在「未知的領土」(uncharted territory)。
19、從美國軍官到華文翻譯家:葛浩文的半世紀臺灣情
時 間:2015年12月
作 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著,林麗君 編譯
出版單位:臺北:九歌出版社
內容簡介:
葛浩文,華文文學界不可忽略的名字,曾翻譯過許多優秀的華文作品,透過他的翻譯,眾多華文作品得以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成功將莫言推上諾貝爾文學獎的舞臺上,而畢飛宇《玉米》經由他與林麗君的翻譯后,獲得曼氏亞洲文學獎。葛浩文的成就,連著名學者夏志清都不禁盛譽他為「中國現當代文學首席翻譯家」。
一九六二年,二十三歲的美國年輕軍官踏上這塊被他稱為「寶島」的臺灣,住日式平房,身穿唐衫棉襖,熱愛美食與書店,從軍生涯兩度駐臺,退役后仍戀戀不舍,留臺學中文,一切契機由此開始。
翻譯之路是孤獨的,但他身旁不乏文壇知交,他昵稱黃春明「阿明」、與李昂吃遍世界美食,喜愛他們的作品,也珍視彼此的情誼;他感懷前輩孫陵、周錦、張蘭熙、柏陽的另眼相待,視他們為生命里溫暖的貴人;與他結識者尚有痖弦、白先勇、陳若曦、劉紹明、夏志清、王德威等。
葛浩文翻譯作品多不勝數,從書名到內文用字,思索中外不同用語習慣,仔細計較、用心推敲,每一輪的檢視都試以不同視角不斷修正,面對神圣的文字,一絲不茍。二○○九年他與林麗君所譯的朱天文《荒人手記》獲得年度最佳翻譯獎,即是最佳明證。
他從臺灣的土地、生活、友情中積淀大量養分,與臺灣文壇密不可分,視臺灣為「第二故鄉」,這冊結緣半世紀的點滴紀錄,已可視為一部感性與知性兼具的「臺灣文學五十年別史」。
作者簡介: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一九三九年生于美國加州長堤市,自長堤州立大學畢業后,進入美國海軍軍官訓練學校,于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五年派駐于臺北。回美后,就讀舊金山州立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班,之后取得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學位。曾任舊金山州立大學中文系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文系訪談教授、科羅拉多大學教授、圣母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研究教授、愛荷華大學中文客座教授,以及圣母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獲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蕭紅文學獎、倫敦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翻譯華文作品無數,其中有獲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作品,以及曼氏亞洲文學獎姜戎、蘇童、畢飛宇的作品,亦曾翻譯多部重量級文學作品,如老舍《駱駝祥子》、蕭紅《呼蘭河傳》、端木蕻良《紅夜》、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李昂《殺夫》、黃春明《莎喲哪啦.再見》、陳若曦《尹縣長》、白先勇《孽子》、朱天文《荒人手記》、虹影《饑餓的女兒》、劉震云《手機》、阿來《格薩爾王》等。
編者簡介:
林麗君
臺南善化人,淡江大學英文系,西洋語文研究所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美國圣母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及副教授(University of Notre Dame),著有學術論文多篇以及《政府暴行再現:文學與電影里的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Representing Atrocity in Taiwan: The 2/28 Incident and White Terror in Fiction and Film),與桑梓蘭合編《紀錄臺灣:新臺灣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與議題》(Documenting Taiwan on Film: Issues and Methods in New Documentaries),并翻譯臺灣中國作家的短篇與長篇小說(鄭清文、李喬、李永平、李昂、朱天文、阿來、畢飛宇、劉震云等),現從事華文小說英譯。
20、「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
時 間:2015年12月
作 者:李承機、李育霖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序章
臺灣的后殖民問題:重新閱讀及面對臺灣歷史經驗與文化現象/李承機、李育霖
【第一部 空間與時間意識的描圖】
第一章
空間治理與地方夾縫:日本近代帝國統治下的臺北社會演變/蘇碩斌
第二章
天長節斗熱鬧:帝國的節日與殖民地臺灣社會/顏杏如
【第二部 知識與知識社群的描圖】
第三章
殖民地臺灣的辯護士社群與法律職業主義/曾文亮
第四章
殖民地時期臺灣人社會「知」的回路:語言工具性的「侵占」與「復權」/李承機
第五章
左翼文化走廊與不轉向敘事:臺灣日語作家吳坤煌的詩歌與戲劇游擊/柳書琴
【第三部 藝術與情感結構的描圖】
第六章
美好的自然與悲慘的自然:殖民臺灣風景的人文閱讀——美術與文學的比較/廖新田
第七章
尋歡作樂者的淚滴:戲院、歌仔戲與殖民地的觀眾/石婉舜
第八章
帝國與殖民地的間隙:黃得時與島田謹二文學理論的對位閱讀/李育霖
21、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
時 間:2015年12月
作 者:洼添慶文 著,趙立新、涂宗呈、胡云薇等 譯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序章 日本魏晉南北朝官僚制度的研究
【第一部 中央與地方官制】
第一章 關于北魏前期的尚書省
第二章 北魏門下省初
第三章 北魏初期的將軍號
第四章 北魏的「光祿大夫」
第五章 北魏州的等級
第六章 北魏的「贈官」
第七章 北魏的太子監國制度
第八章 北魏的地方軍(特別是州軍)
第九章 北魏的都督——從軍事面來看中央與地方
第十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官的本籍任用
第十一章 四世紀的東亞國際關系——以官爵號為中心
【第二部 官僚制的內部】
第十二章 國家與政治
第十三章 北魏后期的政爭與決策
第十四章 北魏的「議」
【第三部 官僚制與宗室】
第十五章 河陰之變小考
第十六章 北魏的宗室
第十七章 從籍貫、居住地、葬地看北魏宗室
22、宋代科舉社會
時 間:2015年12月
作 者:梁庚堯 編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濫觴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宋廷以考試選拔人才,不限門第,且因出版市場發達,教育機會擴大,知識傳播日益普遍,許多沒有家世背景的子弟為了出人頭地,有志于讀書應考,以求仕進。讀書人不論出身,均有機會經由科舉考試晉升為官宦,演變而為所謂的科舉社會。
龐大的士人隊伍壅塞于科舉管道,只有極少數人功成名就,士人難免產生前途茫茫之感,而求神問卜、祈夢相命,甚至發展出梓潼信仰。不過,大多數的士人在一兩次落第后,可能礙于生計,放棄科舉入仕的目標,或從事教書、改業經商,或表演伎藝、賣卜,各覓出路。
本書深入剖析宋代科舉制度的運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動的力量,進而闡述此一制度對社會的影響與科舉文化的形成,呈現出宋代科舉社會豐富的內涵,引領讀者深入了解科舉制度,并透過此一制度了解中國社會,尤其是文化擔綱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關文化。
作者簡介:
梁庚堯,祖籍廣東省新會縣,民國三十七年生于廣州,旋即移居香港,民國四十五年定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民國五十九年)、碩士(民國六十三年)、博士(民國六十六年),自民國六十六年起任教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至民國一○二年退休,現為同系名譽教授。除本書外,著有《南宋的農地利用政策》、《南宋的農村經濟》、《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上下冊、《南宋鹽榷:食鹽產銷與政府控制》、《中國社會史》;另有未收于上述各書之論文若干篇,以宋史研究為中心,而涉及唐宋社會經濟史、宋元教育文化史及近代中國社會經濟史學史等論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