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元人小令鑒賞之三

【南呂】干荷葉(選二) 劉秉忠

  干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蕩。減了清香,越添黃。  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
  南高峰,北高峰,慘淡煙霞洞。宋高宗,一場空。  吳山依舊酒旗風,兩度江南夢。

  劉秉忠(1216-1274年),初名劉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初因信佛教改名子聰,任官后又改名秉忠。邢州(今河北邢臺市)人。劉秉忠自幼聰穎,八歲入學就能日誦文數百言。家世代為官,十三歲在帥府做人質,十七歲為邢臺節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養其親。因不愿為小吏,棄官隱居于武安山中,后被天寧寺虛照禪師收為徒弟,改名子聰。元世祖在藩邸時,海云禪師奉召,路過云中時聽聞劉秉忠博學多才,邀與同行。劉秉忠拜見元世祖后,元世祖甚為稱贊,多次垂詢。劉秉忠于書無所不讀,尤其深入研究《易經》及宋邵氏《經世書》,至于天文、地理、律歷、占卜無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元世祖甚是寵愛,留其身邊供職。后數年因父歿奔喪回家,元世祖賜金百兩為治葬之用,且遣使送至邢州。服喪期滿,便召還至和林。劉秉忠至和林后上書數千百言。元世祖對他的這番議論,甚為贊賞,均加采納。憲宗三年(1253)、四年和九年,劉秉忠隨元世祖征大理、云南和伐宋時,力勸元世祖勿濫殺,所以每克一城都沒有妄戮一人,所至人民全活者不可勝計。

  中統元年(1260)元世祖即位,采納劉秉忠的建議,下詔建元紀年,設立中書省和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隱士都被錄用。劉秉忠雖居于皇帝左右,但仍著僧服,當時人稱他為“聰書記”。

  至元元年(1264),翰林學士承旨王鶚奏言,劉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參與軍國大事參與軍國大事,有勞有功。今陛下即位,萬象更新,而劉秉忠仍著僧裝,我等于心不安。應正其衣冠,給以厚爵。皇帝采納,拜劉秉忠為光祿大夫,位至太保,參與領導中書省政事,并詔令以翰林侍讀學士竇默之女為劉秉忠的妻子,賜奉先坊作為劉秉忠府第。

  劉秉忠是元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受命后以天下為己任,凡國家大小事務,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深得皇帝寵信。所推薦和提拔的,后都為名臣。根據《元史》記載,劉秉忠在上書中建議”鰥寡孤獨廢疾者,宜設孤老院,給衣糧以為養”。忽必烈采納了他的建議,下詔賑濟天下鰥寡孤獨廢疾者。此后,元朝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對這些困難群體的收養救助制度,至元八年(1271)在各路設濟眾院一所,至元十九年各路立養濟院一所,還規定了收養的標準和操作過程。他不但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且以《周禮·考工紀》關于都城建設為指導思想進行規劃修建的元大都,被譽為“大元帝國的設計師”,甚至元朝的國號“元”也是出自劉秉忠的建議。

  至元十一年八月,劉秉忠忽然無病而卒,年五十九歲。元世祖聞耗驚悼,對群臣說:“秉忠為朕盡忠三十余年,小心謹慎,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學問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內府錢將其安葬于大都。至元十二年,贈太傅,封趙國公,謚文貞。元成宗時,贈太師,謚文正。元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在有元一代,漢人位封三公者,僅僅劉秉忠一人而已。

  劉秉忠也是一位詩文詞曲兼擅的文學家,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者。一生在天文、卜筮、算術、文學上著述甚豐,計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詞》一卷、《詩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鏡》二卷等,但其作品大多已佚。現僅存文三篇,見于《全元文》卷一一五詞作見于《藏春集》卷五與《全金元詞》。

20160501_001

劉秉忠

  劉秉忠現存的散曲不多,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楊朝英編的元人最早散曲集《陽春白雪》前集存有劉的《干荷葉》一組八首,后集存有《蟾宮曲》一組四首,共12首。其中《干荷葉》的后四首大多學著存疑。因此能確認為劉秉忠散曲作品的只有《干荷葉》前四首和《蟾宮曲》一組四首,一共八首作品。但劉秉忠散曲在元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他對散曲典雅清麗,與元好問、楊果一樣,皆是元人散曲前期風格的代表。其中八首【干荷葉】透過對寂寞秋江、風中枯荷的感慨詠嘆,處處看出生命掙扎的痕跡,透露出佛教徒的空無寂滅的旨歸。明人蔣一葵在《堯山堂外紀》卷六十九中才稱贊此曲是“凄惻感慨,千古寡和”。這里選的是其中第一首和第五首,下面對其旨歸適合表現手法略作分析:

  第一首“干荷葉,色蒼蒼”主要是狀物,寫荷葉在深秋風霜下翠損香消的形狀和情態。

  中國古典詩詞中,寫將秋霜和枯荷連綴在一起的著名詩詞至少有兩首,一首是晚唐名家李商隱的詩《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另一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詞作《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如果再加上這只曲【干荷葉】,則分別可作為詩詞曲詠歌此景此情的代表,鼎足為三。因為三者各有特色: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是寫聽覺:那單調的不斷重復的秋雨“啪嗒”、“啪嗒”聲,雖然更增添了離親別友漂流在外的游子孤獨的情懷,但清夜長漏、孤眠獨宿中聽雨打枯荷,也是一種消磨長夜的辦法吧!所以詩人才感謝蒼天“留得枯荷”。于是,客中的孤寂和對友人崔雍、崔袞的思念皆從中暗暗流露出來。李璟的《攤破浣溪沙》是寫視覺:西風乍起,翠葉凋零。當年是翠葉映襯碧水,現在是翠葉凋殘,水自空碧。由此想到韶華漸逝,物是人非,更有種人生的傷感。作為一位偏安于一隅的帝王,恐怕還有國運消歇的深悲。劉秉忠這只【干荷葉】曲則是既寫視覺又寫聽覺,還加上個嗅覺。寫視覺,視野下的色彩更具體,也更繁富。李璟詞中只說“翠葉殘”,劉秉忠曲中則加以具體描繪:“色蒼蒼”、“越添黃”。蒼蒼是蒼青色;“越添黃”則是在蒼青之中又加上黃色,變成了蒼黃色,這正是枯荷的顏色。如果再加上“一場霜”,再鋪展在“寂寞秋江上”,色彩就更加繁富。試想一下:在凝碧的秋江之上,蒼黃色的枯荷一望無際,葉邊、莖上又蓋上一層寒霜,這是一種何等的蒼茫感和寥廓感。再加上風中不斷搖晃的“老柄”,似乎能聽到風搖枯荷那一片沙沙聲,也似乎可以嗅到隨著沙沙聲傳來的淡淡的“清香”。是的,秋江是寂寞的,但有了這不甘寂寞的“老柄”,就憑添了幾分生命意識,就憑添了幾分頑強和蒼勁。它比李商隱詩中那一味地孤獨,比李璟詞中那一味地衰瑟,似乎多了幾分生氣,幾分健勁。它也是一種索寞,但是一種經過終生拼搏位極人臣后的索寞;它也有幾分悲愴,但是一種閱盡人間春色亦“終為土灰”的悲愴。由于身份、閱歷、遭遇、秉性的不同。劉秉忠的此曲比李商隱的詩、李璟的詞少了幾分孱弱、幾分頹喪。從這個角度來說,劉秉忠的這首【干荷葉】,與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璟的《攤破浣溪沙》這兩首將秋霜和枯荷連綴在一起的著名詩詞鼎足為三,是不為過的

20160501_002

干荷葉,色蒼蒼,寂寞在秋江上

  如果說,第一支曲“干荷葉,色蒼蒼”是重在狀物,著力描繪霜中枯荷風姿和神韻,那么,第二只曲“南高峰,北高峰”則重在詠史,抒發一種世事如輪、繁華如夢的人生感慨。由于此曲是只懷古曲,曲中又提到“宋高宗,一場空”,加上劉秉忠的祖籍在端州,祖輩又為金臣,有人就將該曲的題旨斷為是抒發遺民的亡國之悲,表達對宋王朝或者金王朝的眷戀之情,類似元好問的【黃鐘·人月圓】和楊果的【小桃紅】。此實,這是臆測之詞。因為劉秉忠與元好問、楊果的身份遭遇完全不同,他與金朝并無多少瓜葛,與南宋更無因緣,相反,他是元太祖忽必烈關系極深:作為一個僧人,身為“帝師”,還俗后則為寵臣。而且位極人臣,位至太保,參與領導中書省政事。他既無元好問身為金臣,又被元兵俘虜羈押的經歷,,也無楊果前為金臣,后為元臣又從參知政事為出為懷孟路(今河南泌陽縣)總管的經歷,不是遺民,自然不會有亡國之悲;深受元太祖信任,也不會有對宋王朝或者金王朝的眷戀之情。據史載:蒙古太祖鐵木真十五年(1220),元將木華黎攻下劉秉忠的家鄉邢州后,劉秉忠的父親劉潤即被任命為都統事,事定后又改任州錄事,此時劉秉忠才四歲。十三歲即入質元帥府,十七歲即任命為邢臺節度使府令史。后以僧人身份入忽必烈藩邸,隨忽必烈征大理、云南和伐宋,忽必烈對他言聽計從;忽必烈即帝位后,下令劉秉忠還俗,拜劉秉忠為光祿大夫,位至太保,參與領導中書省政事,受命后更以天下為己任,這在前面作者介紹中已作敘述。所以他不可能又元好問、楊果等前期曲作家在曲作中那種孤臣孽子之痛,故宮黍離之悲。至于說是哀嘆南宋王朝的覆滅,更屬無稽,因為元軍攻占臨安、南宋滅亡是在至元十三年,在此之前一年多劉秉忠即已亡故。所以這只曲的主旨不是表現宋金遺民的黍離深悲,也不是芳華搖落、壯志未遂的孤憤。而是置身己外,從更廣泛的意義和更深的層次上來探索生命的真諦:這里有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深悲;更有一種世事如輪、福禍無門的空幻感。這種幻滅感的產生,既有終生拼搏、終于位極人臣后的索寞,還有一個佛教徒對自然和社會人生的觀照。劉秉忠年輕時因不愿為小吏,棄官隱居于武安山中,后被天寧寺虛照禪師收為徒弟,改名子聰。元世祖在藩邸時,劉秉忠應詔侍奉忽必烈左右,雖參與軍國大事但仍著僧服,人稱為“聰書記”(劉秉忠法名“子聰”)。劉秉忠這段佛教徒經歷,在其終身思想行為中都烙下深深的印記。所以在八首【干荷葉】中,透過對寂寞秋江、風中枯荷的詠嘆,深深流露出佛門空滅的旨歸,這首以懷古為題材的【干荷葉】更是如此。

  曲中提到的“南高峰,北高峰”俱為杭州著名的景區。南高峰在煙霞嶺的西北,與北高峰遙相對峙,海拔皆在250米左右。著名的煙霞洞在南高峰,五代時發現。洞壁有五代以來雕塑的諸佛造像,洞外又呼嵩閣、舒嘯亭,佛手巖諸景點,為風景絕佳處。但曲作者以“南高峰,北高峰”開篇,并非僅僅是因為這里風景絕佳,堪作余杭風景代表,更主要的是要引出“宋高宗”,從狀物過渡到敘事。如前所述,元軍攻占臨安時劉秉忠已去世一年多,為什么會在此之前就感嘆“宋高宗,一場空”呢?我想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劉秉忠備位中樞,主持軍國要務,伐宋這種軍國大事他不可能不參與謀劃。而南宋此時根本無力與元軍對抗,他也是十分清楚。一旦大兵壓境,幾年之內,南宋就會瓦解冰消。所以這句,不過是一位勝券在握的征服者對政治對手遙作憑吊而已;二是作為一個深諳歷史掌故的政治家和修養極深的學者,他肯定熟悉有關余杭的歷代興衰故事。作為一個曾皈依佛門、深受教義浸潤的佛教徒,他有可能早已參透禪機,對人生榮枯、國運興衰作出佛門的闡釋。所以,這一場空的“空”字,既有“六朝舊事隨流水”、興亡成敗轉頭空的歷史浩嘆,也有佛教徒的“空幻”和“空滅”。劉秉忠的這種人生旨歸,透過最后兩句“吳山依舊酒旗風,兩度江南夢”終于敞露出來。“兩度江南夢”似指六朝和南宋,兩度在金陵立國。六朝已亡,繁華如夢,這已變成不可更改的史實;而南宋又要蹈其前轍。作為一個征服者的宰輔,已看到又一場春夢即將開始。也許這場春夢出自己手,更讓人感慨不已吧!

  這只曲在題材處理上也有自己的特點。前人寫懷古詩詞,往往是情景對舉,以山川依舊來抒發人事全非感慨。許多詠歌江南六朝的名篇,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韋莊的《臺城》,劉禹錫的《金陵五題》無不如此。其中別創新意的也有,如晚唐詩人杜牧的懷古詩,一是境界闊大,他筆下的江南春光是“千里鶯啼綠映紅”(《江南春絕句》),江南秋色也是“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寄揚州韓綽判官》),“向吳亭東千里秋”;寫建筑也不是一樓一臺,而是“南朝四百八十寺”(《江南春絕句》),“漢宮一百四十五”((《村舍燕》)。二是含蘊豐厚。其《江南春絕句》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來暗諷六朝君臣佞佛導致國滅;《泊秦淮》用明責“商女不知亡國恨”來暗諷晚唐權貴又在蹈六朝之覆轍。劉秉忠這只曲吸取了前人懷古詩詞的手法,尤其是杜牧懷古詩的創意。曲中也用江山人事對舉,來抒發江山依舊、人事全非、繁華如夢的人生感慨。其中“吳山依舊酒旗風“可以說是直接取自杜牧的《江南春絕句》中”山村水郭酒旗風“。表現手法上也以含蓄蘊藉見長,如寫煙霞洞美景時卻用了”慘淡“二字。著名的煙霞洞美景為何變得慘淡,這是在運用中國古典詩詞中傳統的”移情“之法:”以我觀物,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正是由于曲作者有種萬象皆空、人生如夢的傷感,煙霞洞才變得慘淡。上句的“慘淡”與下句的“一場空”,到結句的“江南夢”,連成一條主線:集中抒發曲作者極為深沉的歷史感慨和一個佛教徒看破世事的人生觀照。
  
  附

《堯山堂外紀》卷六十九 明·蔣一葵

  劉太保《干荷葉曲》云“干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蕩。減了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秋江上”此秉忠自度曲,曲名《干荷葉》,即詠乾荷葉,猶是唐辭之意。又一首《吊宋》云“南高峰,北高峰,慘淡煙霞洞。宋高宗,一場空,吳山依舊酒旗風。兩度江南夢”此借腔別詠者,其曲凄惻感慨,千古寡和。

  歷代對劉秉忠評價:

  王鶚(元世祖翰林侍講學士:秉忠久侍籓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忠勤勞績,宜被褒崇。

  明·宋濂《元史》:秉忠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秉忠自幼好學,至老不衰,雖位極人臣,而齋居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昔。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其詩蕭散閑淡,類其為人。

  故閻復《藏春集序》:“當云霾草昧之世,天開地辟,贊成文明之治”,“至于裁云鏤月之章,陽春白雪之曲,在公乃為余事”;

  張文謙《劉公行狀》:“詩章樂府,又皆膾炙人口”;

  清·顧嗣立《元詩選》小傳:“以佐命元臣,寄情吟詠,其風致殊可想也”;

  顧奎光《元詩選》錄其詩三首,評價在耶律楚材上。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英县| 军事| 监利县| 武定县| 金华市| 乌拉特前旗| 罗甸县| 通州区| 合川市| 金湖县| 南城县| 台东县| 静宁县| 河津市| 镇原县| 南阳市| 虎林市| 安吉县| 乌鲁木齐县| 嘉禾县| 长汀县| 和田市| 鄄城县| 连山| 许昌市| 南郑县| 阜新市| 辽中县| 合川市| 栾川县| 安仁县| 夏邑县| 上栗县| 宜丰县| 呼伦贝尔市| 昌黎县| 边坝县| 九江县| 前郭尔| 长丰县| 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