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二十八)
30、多重奏:香港流行音樂聲像的全球流動
時 間:2015年7月
作 者:周耀輝、高偉云(Jeroen de Kloet)著 ,王睿 翻譯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橫跨香港過去四十年歷史,以流行音樂為脈絡,嘗試書寫關于身份、記憶、語言和政治的紀錄;以本土特殊性為起點,探討華語流行音樂領域究竟正在發生甚么。作者之一周耀輝是從事流行音樂20多年的學者。兩位作者從歌詞書寫、視像制造到粉絲文化、唱片公司、表演場所等流行音樂產業的場域切入,逐步展現和分析香港流行音樂生產、消費和流通各環節。
作者簡介:
周耀輝,畢業于香港大學英國語文及比較文學系,其后參與多種媒體工作。1989 年至今出版約一千首詞作,近著文集有《假如我們甚么都不怕》、《紙上染了藍》。2011 年獲阿姆斯特丹大學傳媒學院博士學位,回港任職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近年亦參與舞臺及視覺藝術創作。
高偉云(Jeroen de Kloet),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總監及教授,研究方向偏重(東亞地區)文化全球化。其著作包括《打口中國:全球化、城市青年和流行音樂》、《景像與城:中國城市化的藝術與流行文化》(與 Lena Scheen 合編)。
譯者簡介:
王睿,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目前任職于香港大學。
報導者: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31、古籍傳注異文訓詁集證
時 間:2015年6月
作 者:何志華、林麗玲 著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由何志華教授及林麗玲博士撰著、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出版之《漢達古籍研究叢書》第三十七種《古籍傳注異文訓詁集證》,已于2015年6月出版。該書輯錄古籍傳注,旁參群書,輔以相關出土文獻,比對古書異文及其注解,探求漢代以來古籍傳注諸家,包括毛公、鄭玄、高誘、王逸、偽孔安國、韋昭、王肅、王弼、裴骃、張湛、盧辯、郭象、成玄英、楊倞、司馬貞、張守節、顏師古等之典籍傳注,分析此等注解訓詁與古書異文之關系,望能有助學術界了解漢代以來學者注解古籍時之習用方法,以及注家理解文義時可有考慮相關「異文」。
報導者:莫平,E-mail: brendamok@cuhk.edu.hk
32、莊荀考論
時 間:2015年5月
作 者:何志華 著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由何志華教授撰著、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出版之《漢達古籍研究叢書》第三十六種《莊荀考論》,已于2015年5月出版。歷來學者皆以荀況既稱戰國儒家思想代表,因與道家莊周思想迥異,荀子甚或刻意貶抑莊子論說,儒道兩家壁壘分明。本書作者通過比對《莊》、《荀》兩書措辭用字,發現兩書關系密切,荀子每多采信《莊子》論說,此與前人論斷大相徑庭,因將相關論文結集付梓,望能為《莊》、《荀》兩書淵源,提供新證,并就《莊》、《荀》部分文本問題,提出新解。
報導者:莫平,E-mail: brendamok@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