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二十七)
2015·3—2015·7
1、語言暨語言學第16卷第4期
時 間:2015年7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Preface】
Body Experience and Language Processing(宋麗梅、李佳穎)
【Article】
Imaginative Language: What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have Revealed about the Nature and Source of Concreteness Effects(黃緒文、Kara D. Federmeier)
Unconscious Group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Evidence from Object-based Attention(林山源、葉素玲)
The Feedback Consistency Effect i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Evidence from a Psycholinguistic Norm(李佳穎、徐峻賢、張亞寧、陳薇帆、趙培君)
The Influence of Syntactic Category and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Lexical Ambiguity Resolution: An Eye Movement Study of Processing Chinese Homographs(陳柏亨、蔡介立)
Conventionalization of Lexical Meanings and the Role of Metaphoricity: Processing of Metaphorical Polysemy Using a Cross-modal Lexical Priming Task(張有鈞、林千哲、安可思)
Joint Influence of Metaphor Familiarity and Mental Imagery Ability on Action Metaphor Comprehension: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沈姿妤、蔡宜婷、李佳霖)
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8期
時 間:2015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國家與群眾:北京市城區基層街道體制的建設,1949-1962(陳耀煌)
清代「省友」初探(裴丹青)
一種公民建筑的誕生:晚清和民國早期中國圖書館話語與實踐(賴德霖)
「明治知識」與殖民地臺灣政治:「國民性」論述與1920年代前的同化政策(藍弘岳)
【書評論文】
在中國發現近代史:李懷印教授近著相關問題商榷(葉毅均)
【書評】
戴景賢,《錢賓四先生與中國現代學術》(汪榮祖)
新村容子,《アヘン戦爭の起源──黃爵滋と彼のネットワーク》(唐屹軒)
Barbara Mitter, A Continuous Revolution: Making Sens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Culture(常成)
3、漢學研究第33卷第2期
時 間:2015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漢字與思維專輯】
「漢字與思維」專輯導言(楊儒賓、林清源)
從洪堡特語言哲學傳統論在漢語中的漢字思維(林遠澤)
六書學說的現象學詮釋(關子尹)
華語思維與文字動勢(宋灝)
古代漢語的命題態度與照應復句(馮耀明)
漢字倒寫構形與古文字的釋讀(李守奎)
郭店〈太一生水〉「木甫」的語文分析與思想義蘊(范麗梅)
永明詩學的另一面向──「文」的形構(蔡瑜)
【書評】
評Hyunhee Park, Mapping the Chinese and Islamic Worlds: Cross-Cultural Exchange in Pre-modern Asia(樸賢熙,描摹中國與伊斯蘭世界:前近代亞洲的跨文化交流)(吳挺志)
評Shih-shan Susan Huang, Picturing the True Form: Daoist Visu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黃士珊,圖畫真形:傳統中國的道教視覺文化)(謝一峰)
評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宋雪)
評Leigh K. Jenco, Making the Political: Founding and Action i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Zhang Shizhao(李蕾,為政:章士釗政治理論中的建立與行動)(詹景雯)
4、新史學第26卷第2期
時 間:2015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新史學》雜志社
內容簡介:
【論著】
國民政府的邊疆代理人──格桑澤仁的角色扮演與政治行動(趙崢)
十六、十七世紀英格蘭的服飾論述與國族認同(林美香)
法國大革命時期英法對于「世界公民」的認知沖突(汪采燁)
【研究討論】
道教與性別──二十世紀中葉后歐美重要研究評述(林欣儀)
【書評】
評Jeffrey K. Wilson, The German Forest: Nature, Identity, and the Contestation of a National Symbol, 1871-1914(張家綸)
5、考古人類學刊第82期
時 間:2015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內容簡介:
媽祖造像、挪用現象與「標準化」問題討論(張珣)
仙姑、臺商與廟宇經理人:新時代的廈門土地公廟(張文玉、林瑋嬪)
社會網絡關系的想象與實踐:以作為「跨境民族」與「天主教徒」的滇東南Hmong人為例(王乃雯)
親屬、族群性與地景:從中國云南普米族人的「根骨(?u^(35))」談起(李文窈)
酸的輪廓:變化中的身體感(顏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