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二十五)
36、成大中文學報第48期
時 間:2015年3月
出版單位: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之篇章結構與敘事話語研究(尤雅姿)
魏晉玄理與感文化之關系初探:從慧遠「易以感為體」論起(吳冠宏)
病釋應之與《五杉練若新學備用集》的相關研究(王三慶)
地方感與無地方性:南洋大學時期的蘇雪林──兼論其佚文〈觀音禪院〉(蘇偉貞)
荒謬世界的孤獨者──論商禽詩的存在與死亡意識(曾進豐)
藏族史詩與史詩說唱藝人──阿來《格薩爾王》重述神話的民族文化意涵(洪士惠)
37、新史學第26卷第1期
時 間:2015年3月
出版單位:臺北:《新史學》雜志社
內容簡介:
【論文】
醫與文,仕與隱──明初吳中醫者之形象與社會網絡(劉小朦)
女性「名」分與清初傳記書寫論辯(衣若蘭)
北方地區的共產革命,1920-1927──一個組織史的考察(陳耀煌)
第四世紀敘利亞基督宗教的獨身修行(崔國瑜)
【書評】
評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許凱翔)
38、新史學第25卷第4期
時 間: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新史學》雜志社
內容簡介:
【論文】
論西北漢簡文書與現實的差距及其意義(高震寰)
從《冊府元龜》論北宋初期類書式歷史書寫操作的典范意義(宋家復)
抗戰時期國軍在山西戰場的搶糧戰(劉熙明)
抗戰時期淪陷區的城市生活──以蘇州菜館業的興衰為例(巫仁恕)
【書評】
評Claude Quetel, History of Syphilis(林佳)
39、法制史研究第26期
時 間: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著】
如何「閱讀」秦漢隨葬法律?──以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為例(游逸飛)
從明清法律文書看社會、法律制度的變與不變(陳惠馨)
自理與解審之間──清代州縣層級中的命案處理實況(寺田浩明著、張登凱譯)
棍徒、奴仆與流氓──對清前期旗下人與光棍例發展的推想(李典蓉)
【研究討論】
漢「科」獻疑──從出土漢簡談起(李俊芳)
宋代斷例再析(李云龍)
原鄉與殖民認同──陳澄波「送役圖」與「慶祝日」畫作意象(江玉林)
【法治人物】
杏壇弘法意,書生報國心──楊崇森先生法律生涯素描(于明)
【書評】
吳佩林《清代縣域民事糾紛與法律秩序考察》評介(陳長寧)
【人與書】
熊輯《京師法律學堂筆記》的那些人那些事──走近熊氏三杰與安徽法學社(沈偉)。
40、文與哲第25期
時 間: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論道光帝廟諱與古書中「寧」字的寫法(黃一農、蕭永龍)
先秦漢初文獻中的「孔子形象」(李隆獻)
《春秋》書法與「義」在言外──比事見義與《春秋》學史研究(張高評)
《左傳》「郊」考(黃圣松)
從「禮樂」的分合與特性論〈性自命出〉「道」四術或三術的迷思──兼論相關學者的研究方法(林素英)
朱子理氣論之系統建構、論域分野及其有關「存有」之預設──兼論朱子學說衍生爭議之原因及其所含藏之討論空間(戴景賢)
從「一于善」與「必自慊」的改異論宋元朱門后學對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定本的理解(王志瑋)
閩語古微歌祭同讀、古文元同讀的歷史層次分析(杜佳倫)
有故事的地方──當代中國都市詩的京滬構圖及其詮釋意義(陳大為)
報 導 者:中山大學中文系
41、東吳歷史學報第32期
時 間: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越」與「百越」:歷史敘述中的中國南方「古族」(魯西奇)
蜀漢滅亡原因新探──以民族政策與地域沖突為中心(黃郁庭)
山西河津三峪地區的環境變動與水利規則(1368-1935)(張繼瑩)
清代滸墅關稅收變化與蘇州經濟地位之關系(1723-1850)(林子雅)
石油開采與英伊關系(1901-1914)(陳立樵)
42、史學匯刊總第33期
時 間: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
內容簡介:
唐代嶺南東地道區經濟之發展(朱祖德)
論唐末書家之學歐陽詢(黃緯中)
北宋后期的西北戰爭與武將地位的轉變――以王韶、種諤家族為例(雷家圣)
光緒時期喀什噶爾勘界問題探討(陳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