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三):劉向、鄭玄、東方朔
【翻譯】
我家過去很貧窮,但父母兄弟對我很寬容,同意我辭去官府小吏差事,去周、秦的故都西安、咸陽一帶去游學,行走在幽、并、兗、豫等地,希望能拜在職位上學識淵博通達的人,在野的大儒為師,達到對方的允準后,皆很恭敬地從這些通人大儒那里獲得教益。于是我廣泛地了解了儒家的“六藝”,大略閱讀了儒家經書的注釋。時時還能看到一些秘藏典籍和探索緯書中的奧秘。四十歲以后,為了供養父母,回到家鄉種田維持生計,整天過得很快活。后又遇到宦官專權,發布“黨錮”之令,牽連到我,被禁錮十四年才被赦免。被推舉“賢良方正有道”科,大將軍何進征辟我入朝為官,三司府曾先后兩次征辟鄭玄,第二年,又以公車再征入朝為博士。(如果我愿意)我的名字列在朝廷名牒上,位置早同宰相差不多。那些大將軍、三司這類公卿,富有美德,學識淵博,勝任作為皇上大臣,因而適合依次處此高位。我自己反思一下,是不適合擔任這類高官的。我的志向在于祖述周公、孔子這些古代圣賢的本意,整理比較諸子百家學術思想不一致之處,為此竭盡我的全部才智,所以聽到任命我為大司農的朝命,我并沒有服從。但是,黃巾軍作亂禍害,我只好到處躲避,又回到故土。到今年已經七十歲了。過去從事的儒學今已衰落,我仍感到過去的注疏中仍有失誤之處。我打算根據典籍做一些訂正,然后傳給你。
現在我告訴你:我年紀大了,家事要靠你掌管。我將安靜度日,不受打擾,在深思熟慮中完成我的學術事業。只要不是國君征召,前去探望安慰親屬憂傷,或上墳祭祀,考察野外物體,你見過我柱著拐杖出過門嗎?家務事無論大小,你都要一人承擔:可嘆你獨自一人,無兄弟互相依靠。你應努力尋求立身行事君子之道,鉆研學問,不要間斷。對那些起居動作皆有威德有儀則之人,要恭敬謹慎;接近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因為聲譽靠同事朋友宣揚,而德行卻靠自己立志樹立。如果能得到別人的稱贊,這一生也就感到榮幸了。你能不深思嗎?你能不深思嗎?
我雖然沒有身為高官留下的政績,卻有不愿為官、辭掉爵位的高尚風格。自己很滿意學術上的成就,大概不會給后人帶來羞恥。最后讓我牽腸掛肚的,就是去世了的父母的墓地尚未修好。我所喜愛的書籍,大部分都破爛了,不能在太學中定稿,傳給應傳的人。我已經年老,像快下山的太陽,還有時間補救嗎?現在家境與過去相比,要好一些,只要勤勞,不誤農時,就不會為饑寒擔憂。節衣縮食,做到這兩點,就能讓我減少憂慮。假如你不聽我這番話,那也就作罷。
【簡評】
此信寫于獻帝建安三年(198)黃巾之亂后。
建安二年,朝廷征鄭玄為大司農,位列三公,并派特使,“安車蒲輪”接鄭玄進京。并令所過郡縣長吏送迎。這在古代為最隆重的禮節。但鄭玄不慕富貴,也不羨虛榮,他一心只想整理儒家典籍,安心在家做學問。因此車至許昌,便借口有病返回故鄉山東高密。但黃巾起義又騷擾山東,鄭玄為避禍,南北飄泊。好在黃巾軍也佩服鄭玄道德文章,不但“道遇黃巾賊數萬人,見玄皆拜”,而且“相約不敢入縣境”(《后漢書·張曹鄭列傳》),連家鄉也未被受到侵擾。因此鄭玄回到家中準備修整父母墳塋,整理已經破舊的儒家典籍。此時鄭玄已年過七十,來日無多。就在這個背景下,給唯一兒子鄭益恩寫下這封千叮嚀萬囑咐的《誡子書》。據《后漢書·張曹鄭列傳》,鄭玄之子名益,字益恩,生卒年不詳,是鄭玄唯一的獨自??兹跒楸焙O鄷r,舉薦鄭益為孝廉。鄭玄在這封家書中追述平生,交托家事,并對兒子的志向、道德、學業、家政等方面提出殷切囑托和希望,父子之情充溢滿紙。
《誡子書》雖然是向兒子傳承治學與為人的經驗,但也是他一生為學與修身的回顧:首先是“勖求君子之道,研鉆勿替,敬慎威儀,以近有德”,他的一生都是遵循君子之道,不斷完善自己的德行,最終成為有德之人。其次是“勤力務時,無恤饑寒。菲飲食,薄衣服”,這從鄭玄一生不輟耕作,生活儉樸,不難見出。鄭玄即使學成歸鄉仍然“假田播殖”,供養父母;而黃巾亂中也仍然“客耕東萊”,并在病逝前還“遺令薄葬”。信中還表達一位暮年學者對文化遺產的念念不忘與拳拳期待之情。
這封家書的最大價值有二:一是鄭玄在信中回顧了自己求學、治學的一生經歷,以及不慕富貴、不羨虛榮,自甘淡泊、一心治學、心無旁騖的高尚人品操守。他一生被州郡舉賢良方正、茂才等共有14次,皆拒不受。公車征左中郎、博士、趙相、侍中、大司農,也都沒有就職。直到臨終前,讓他牽掛于心的,除了修父母墳塋外,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所好群書,率皆腐敝,不得于禮堂寫定,傳與其人”。如此拒絕名利,潛心學術,惦念文化傳承,即使在歷代學術大師中也是極少見的。二是他教育子女的方式,完全通過現身說法,以言襯行,或以行襯言,為子女豎立一根學習、追求的標桿。讀其信,聽其言,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一位古稀老人的舐犢之情和學術抱負溢于言表,歷歷在目,對讀者都感人至深,何況自己的愛子?史實證明,鄭玄這位唯一的兒子并未辜負他的期望。就在寫此信后不久,黃巾軍圍攻北海(今山東濰坊市)鄭益恩率眾前往救援時任北海相的孔融,戰死于北海。此時妻子已懷孕。后生下遺腹子。鄭玄見其手紋似自己,就給孫子取名叫“小同”。鄭益恩墓在山東省高密市雙羊鎮后店村西鄭玄墓東北里許,父子永遠相伴。
山東省高密市雙羊鎮后店村西鄭公祠和鄭玄墓